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了解空氣在人體內的旅行線路,感覺并測量呼吸時的身體變化,知道什么叫“氣量”,會測肺活量。
教學用具:軟尺、肺活量測量裝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人體健康除離不開健康飲食外,還需要呼吸健康。今天我們共同探討呼吸與健康的關系。
二、新課講授
1、舉例說明“氣量”。
2、空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從出生起,人就開始呼吸了。人的生命一刻也離不開空氣,一旦停止呼吸,人的生命就完結了。
3、活動1追蹤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 鼻腔 咽喉 氣管 支氣管 肺)
①看圖,說說空氣進入人體后,依次到達哪些地方,了解這些地方的名稱。(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
②空氣能從口入嗎?
③畫出新鮮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
4、活動2觀察呼吸時的身體變化
①軟尺測量深呼吸時的胸圍(自測,互測),記下數據,計算出胸圍差。
②多測幾次,計算出平均值。
③制表備用。
5、活動3比比誰的氣量大
①用瓶子、軟管等測量氣量,根據胸圍差記錄,研究胸圍差與氣量的關系。(注意管子衛生)
②用肺活量計測量肺活量。
③小知識:肺活量是指做一次盡可能大的吸氣后,用力呼出的全部氣體。肺活量的大小是肺功能強弱的一項指標,肺活量大,肺功能就強。
④制作肺活量統計表。
⑤增大肺活量的方法:加強體育鍛練。
6、上網查看資料1
不同年齡的人肺活量也不一樣,兒童肺活量約1.2升,成年人約2.6升。經常鍛煉可增加到5升,比不經常鍛煉的人能夠吸入更多的新鮮空氣,這能使身體更健康。
7、測量運動后的呼吸次數
①先測定平靜狀態下每分鐘的呼吸次數(一呼一吸算作一次呼吸)。
②到操場跑三圈,回到教室。
③測半分鐘內的呼吸次數,計算出1分鐘的呼吸次數。
8、比較運動前后呼吸次數的變化。
9、解釋運動中呼吸加快的原因:人體運動時,需要的氧氣比較多,這些氧氣靠吸進的空氣提供,所以呼吸就加快了。供氧不足會出現頭暈、惡心等癥狀,特別是劇烈運動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鍛煉身體要循序漸進,以求身體適應。
三、小結
四、作業
記下(或再測量)自己的肺活量,保存好,一年后再測,看看有沒有變化。
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知道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過程:
一、欣賞題圖,引入新課
當坐在餐桌前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怎樣的飲食才能讓你更健康?
當呼吸著新鮮空氣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怎樣才能使肺功能更強?
當數著自己脈博的時候,你是否想過,什么因素影響著心跳的快慢?
當揮擊球拍的時候,你是否想過,身體的各個部分為什么會如此協調?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號書中探寶吧!
二、新課講授
1、看圖,簡單了解食譜,聽聽小朋友們怎么說,自己想提什么問題?
2、活動1餃子里有什么?
①餃子的制作過程(調餡、和面、搟皮、包、蒸煮)。
②餃子的營養成分(脂肪、糖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
③不同餡的餃子有不同營養。
④吃過水果餡餃子嗎?自己動手包水果餡餃子,嘗嘗味道。
⑤討論:肉餡餃子的營養成分來自什么原料?(脂肪來自動物油、植物油,糖類來自面粉,蛋白質來自瘦肉、蛋類等,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等來自蔬菜)
3、資料
人的身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糖類、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水等。這些營養成分分別來自肉蛋奶、油脂、谷物、蔬菜、水果等。其中谷類食物為人體提供能量,奶、豆制品提供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蔬菜水果類提供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水等。油脂也能為人體提供能量,還能增加食物香味,刺激食欲,水可直接飲用。
4、食物金字塔的構成
塔基是人體需要營養成分量的食物,越往塔尖需要量越小,但也不可或缺。
三、小結
四、作業
說說一日三餐都含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
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圓頂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點,可以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用已有知識對常見弧形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作解釋。
●發展觀察、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科學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完整的和對半剖開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開的塑料飲料瓶。
教師自己準備:類似拱形、圓頂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關圖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紙條(演示拱形拼成圓頂形和球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周圍有許多圓弧形的東西。它們和拱形有沒有關系?
二、認識圓頂形、球形,研究它們承受壓力的特點。
1、觀察:觀察課本中圓頂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圖,或觀察教師提供的圖片。
2、這些物體的形狀可以叫做什么形狀?
3、演示:圓頂形與拱形有聯系嗎?演示幾個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個半圓形。
4、提問: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為什么做成圓頂形?圓頂形承受壓力的能力如何?
5、觀察、實驗、分析:觀察剖成兩半的乒乓球,看球殼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軟硬。你們估計一下,把半個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壓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壓力?現在我們在三個這樣的半個乒乓球上摞書,看能摞多少本?實驗演示。你們認為圓頂形承受壓力的能力如何?試著解釋一下,為什么半個乒乓球能承受這么重的書?(適時提示:拱形的拱腳是要用力抵住的,圓頂形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幾個人手牽手圍成一個圓,每個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開嗎?為什么?)
6、教師講述:兩個半球形可以組合成一個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個拱形的組合,球形硌個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個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勻地分散開來,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狀都更堅固。巨大的貯油罐做成球形就是這個道理。電燈泡為了更透光,玻璃殼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較堅固了。
三、塑料瓶形狀的分析
1、談話:在我們周圍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強度的例子很多。我們來做一個“關于塑料瓶形狀的研究報告”。你們可以先觀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狀,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與剖開的塑料瓶對比,試一試強度上的差別,寫出發現。
2、小組研究,教師巡視。匯報交流。
四、認識生物體結構中的拱形結構
1、談話:我們研究了人工設計的物體。我們自己身體中存在著拱形結構嗎?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好處?頭骨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好處?人的腳骨也是拱形的嗎?它能使人的腳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彈性。
2、提問:
觀察龜殼、貝殼、蛋殼等,說說這些形狀對它們自身有什么意義?
3、小結:研究了拱形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并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龍頭上的輪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后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并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么規律?(掛在輪上
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游
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么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么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示范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后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并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么?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轱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于費力的輪軸。
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么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