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六年級是五年級和七年級之間的年級,也是六年制小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年級[最后一個年級(五四學制的學校為初一年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慘烈程度,歸納地震災害的特點:暴發突然,猝不及防,預測預報困難,成災廣泛,后果嚴重。
2.能明白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害,推測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擬實驗感受地震產生的原因。驗證推測的正確性,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概括、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國古代對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學家在地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侯風地動儀的接受,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5、地震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既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對待事物的能力。
6、通過唐山地區的重建,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教學準備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壞情景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視頻資料等。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和現代地震儀的資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資料,演習教具。
教學過程:
一: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1.講述:今年5.12號在四川的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關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讓學生討論,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資料
唐山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震的級別,地震給唐山造成了什么樣的災害?
4.地震后發生了什么現象?地表形態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讓學生小組討論,自由發言。
二:認識地震的形成
1.實驗;用一疊紙、木片等物品地表巖層進行模擬實驗。注意安全
a.把一疊紙平放在桌上,兩手從兩邊把紙慢慢向中間擠壓,觀察現象,如果是一層層的巖石當擠壓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b.用薄木片進行上面的實驗,直到木片折斷,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2.問:實驗說明了什么?
3.討論: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并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
4.看P49的小資料,了解地震的形成。
三:發生地震時怎樣做
1.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2.如果現在發生了地震,我們該怎么辦?
3.進行一次課堂演習:發生地震時怎樣逃生。
四:全課總結:通過學習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現地震時,在家里你會怎么做?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2、認識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改變的作用。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3、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4、向學生進行自然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教育。
教學準備
1.為學生準備沙塵暴天氣的圖片以及沙塵暴天氣的影像資料。
2.導致沙塵暴現象的有關資料,近幾十年來我國出現沙塵暴天氣的數據。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了解學生已有的對沙塵暴現象的認識。問:你們見過沙塵暴現象嗎?有哪些現象?
二、新授
1.了解沙塵暴天氣的主要現象。
(1)出示沙塵暴天氣發生時的圖片,或沙塵暴天氣發生時的課件,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有什么現象?
(2)分小組匯報并歸納沙塵暴天氣發生時有哪些主要現象,并在全班匯報。
(3)全班歸納沙塵暴天氣發生時的主要現象。
風將地面塵沙吹起;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氣相當混濁;車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到處落是的沙子;天氣灰暗,看不見陽光,影響人的行走和交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探險究沙塵暴現象形成的原因。
(1)學生分小組查閱資料,并在小組內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2)全班匯報:沙塵暴是怎樣形成的?
多發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質_露地表;空氣易受熱,形成冷暖空氣的上下對流;強風的作用……
3.探究沙塵暴對人類人危害。
(1)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沙塵暴對了類有哪些危害?教師也可為學生提供一些沙塵暴天氣發生時的資料片,讓學生充分了解沙塵暴對人類的危害。
(2)了解近幾十年來我國發生沙塵暴天氣的情況:學生閱讀書上的資料。
(3)學生探究活動:繪制簡單的圖表,并展示學生繪制的圖表。
(4)學生活動:根據所繪制的曲線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曲線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沙塵暴天氣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特別是80年代以來,次數明顯增多;沙塵暴的強度越來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積在不斷擴大……
(5)讓學生結合上面的分析及自己對沙塵暴現象的親身體驗進行討論:沙塵暴對人類有哪些危害?
沙塵暴所到之處,造成土壤風蝕,植物破壞沙塵暴使地表層土壤風蝕、沙漠化加劇,覆蓋在植物葉面上厚厚的沙塵,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減產。大氣嚴重污染,危害著人類身體健康;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狂風裹的沙石、浮塵到處彌漫,凡是經過地區空氣渾濁,嗆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數增加,沙塵暴天氣攜帶的大量沙塵蔽日遮光,天氣陰沉,造成太陽輻射減少,幾小時到十幾個小時惡劣的能見度,容易使人心情沉悶,工作學習效率降低。嚴重影響交通,沙塵暴天氣經常影響交通安全,造成飛機不能正常起飛或降落,使汽車、火車車廂玻璃破損、停運或脫軌。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農業減產……
4.探究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1)學生猜想,并在小組內收集大家的意見,并將猜測的原因填寫在表中。
(2)學生探究原因:學生分小組查閱資料探究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并填入上表。
(3)全班匯報總結。
5.人類應該做些什么。
師:面對沙塵暴現象出現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土地沙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1)分小組討論,并收集意見。
(2)全班匯報討論。
(3)總結:植樹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態屏障;將已經開墾成農田的土地還原成草地、山林,恢復生物保護帶,在沙漠土帶科學種樹,建立生物屏障;有計劃地發展畜牧業,不要過度放牧;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三、課后擴展:課后小論文
面對沙塵暴現象日益頻繁的現象,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收集、閱讀有關黃河的資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應用對比試驗研究事物相互關系的能力,認識水、土、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3.能結合課文中的資料,認識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壞,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通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
4.培養學生保持水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河的各類資料。
2.小組準備:水槽兩個,長木板兩快,土,草皮,噴壺。
教學過程
一、情境生疑問
1、初步了解黃河的有關情況
(1)師: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你從電視或其它途徑見過黃河嗎?你能說說你心里的黃河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心中的黃河。
(3)師:看來課前同學們了解了不少關于黃河的資料。
2、閱讀課本中的資料
(1)師:關于黃河,課本中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資料,大家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2)學生閱讀資料并回答
(3)師:通過這些資料,你知道黃河下游的河床發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嗎?
(4)師:你能猜出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嗎?學生猜測
(5)師:我們知道土會被水沖走。黃河水這么黃,是不是黃河水中有很多泥沙?這些泥沙是從哪里來的呢?請同學們看書本43頁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組內討論、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組內討論、交流。
4、分組匯報。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現在每組請一名代表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一下。
生:黃河水中的泥沙是黃河水流經黃土高原時沖下來的;無植被保護,土壤隨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釋疑
1、完成模擬實驗。
(1)師:為了驗證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模擬實驗。大家先看書。
要求:①弄清實驗目的,準備哪些器材;②設計操作的步驟及方法;
(2)指導學生準備器材;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現象;
(4)學生分組歸納、小結,得出結論。
(5)每組的派一名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實驗現象和結論。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多一些。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說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說明水中有較多的泥沙。……
教師總結:當往只裝有黃土的木板上澆水時,黃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渾濁的水漿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澆水時,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鎖住,土壤被保護起來,所以流下來的水還是比較清的。看來,剛才同學們實驗后認為“植物對土有保護作用”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實驗,你還想到了什么?
生:黃河中上游流經黃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禿禿的,土質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黃河的水是渾黃的。
三、閱讀資料,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1)、師:同學們都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那么它一直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嗎?黃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請閱讀書本44面的資料,說說你的想法!
(2)、學生閱讀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師:如果這些行為一直持續下去,你認為會有什么后果?
(4)、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你認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條件受到了破壞和保護嗎?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2、能夠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大膽的想象,并應用類比推理對溶洞以及鐘乳石等的形成進行推測。
3、探究中能夠與人合作、積極交流,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通過研究溶洞,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1)滴管、燒杯、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石灰石、鵝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圖片資料,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課前參觀當地的溶洞。
2.教師準備:(1)有關溶洞的聲像資料。(2)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溶洞及其內部地貌特點。
1、教師提供生動、豐富的聲像資料,引導學生認識溶洞。
2、深入仔細地觀察并結合已有的經驗,使學生認識溶洞內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點。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紹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們經過考察發現,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巖構成的山中。
1、提出問題: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巖構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與石灰巖有關嗎?有什么關系?
(1)學生分組討論。
(2)提出假設。
2、指導學生做巖石腐蝕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2)分組實驗。
(3)師生交流。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什么現象?②你們從實驗中發現了什么秘密?(石灰巖的巖石都能被鹽酸腐蝕)
3、利用類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
1、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態特點和溶洞的形成過程推想其成因,讓學生充分討論生并利用實驗驗證。
問:當酸性水流經石灰巖表面或沿裂縫滲透到巖石后,流走的水中會增加什么物質?
2、分組實驗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氣,會發現什么現象?
(2)繼續往里面吹氣,又會發現什么現象?
(3)用酒精燈給再次變清的石灰水加熱,直到水分蒸發,有什么現象發生?
3、分組匯報并分析實驗結果。
4、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推想鐘乳石的成因。
5、播放鐘乳石形成的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乳石的形成過程。
6、引導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成過程,推想石筍、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筍、石柱的形成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石筍、石柱的形成過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會形成一種難以除去的物質,你們有什么辦法除去它嗎?
2、炊壺底部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認識卵石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巖石的風化、搬運、磨圓等地質作用。認識流動水的力量、重力對地表改變的作用。
2.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加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歡大膽想象,想知道,愛提問的科學態度。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準備
1.水槽(水)、燃燒鉗、酒精燈、巖石(板巖或頁巖)、帶蓋的玻璃杯、碎磚
2.教師準備: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巖石分布情況的圖片或錄像;能反映上游山體風化現象的圖片;高原溝壑圖片、三角洲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卵石的形態特點,揭題
1、出示卵石實物
問:你見過這種石頭嗎?在哪里見過?
2、這種石頭叫卵石(板書:卵石)
想一想: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鳥卵,光滑圓潤。大自然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板書:卵石的形成
二、獲取卵石形成的事實,并進行預測
1、讓學生根據生活經歷說說卵石是哪里來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圖片或錄像了解事實,這是一條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圖片,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巖石最初是從哪里來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過程
1、了解風化作用
(1)根據以上學生猜想提出:好好山體是怎么會松動、滾落的呢?
進一步觀察上游的圖片→高山圖片分析發現
A、山體松動:溫差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B、山體裂縫:水結冰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C、樹根脹裂:植物根長大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這些都是導致巖石破碎的原因。
(2)設計溫差變化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實驗方案
師:剛才大家談到溫度變化會引起山體松動,你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3)實驗驗證
(4)匯報交流
(5)小結:溫度的變化、水結成冰、植物的根長大等原因長期對巖石產生的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
2、認識搬運中產生的磨圓作用
(1)問:河流上游的巖石是怎樣變成下游河灘上的卵石的呢?
(2)學生猜想
師:你能用模擬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3)分組設計模擬實驗方案
(4)分組實驗。實驗注意:要留一至二塊磚作比較
(5)匯報交流:你們是怎么實驗的,為什么這樣做,實驗的結果怎么樣?實驗告訴我們什么?
(6)小結:巖石在流水的搬運過程中,巖石和巖石之間有摩擦,巖石與河床之間有摩擦,巖石與水之間也有摩擦,巖石受到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巖石越來越小,棱角逐漸被磨圓。
3、形成結論
(1)師:根據以上研究,你認為卵石是怎樣形成的?分組討論,然后把你們的結果告訴大家.
(2)分組討論
(3)交流小結:高山上的巖石經過風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來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將巖石搬運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長距離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達下游的巖石就變成了光滑圓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問:上游的巖石在流水的作用下變成了下游的卵石,我們還見過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發生變化的現象?
2、讓學生根據生活經歷說一說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溝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遙遠的將來可能是什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