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實驗教案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核心課程,小學科學教育對于小學生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實驗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實驗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熱總會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遞方法叫傳導。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于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的觀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向四周傳遞的傳遞方向。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鑷子1個、鋁條1根、火柴1盒、金屬片1張、酒精燈1個、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課題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們將用這些材料來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學知識。想試試嗎?先進入今天的第一個環節:觀看大屏幕,一個燒杯里面盛有熱水,把一根金屬筷子放進,感覺它溫度的變化情況?
問:用手觸摸露出水面的鋁棒,有什么感覺?(變熱)
問:鋁棒的熱是誰給的呢?(熱水)
問:請看大屏幕:如果我們把這根銅棒分成下、中、上三段,這三段溫度有什么不同?(板書:下溫度較高上溫度較低)揭題:好剛才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熱可以在物體間傳遞,那熱究竟是怎樣傳遞的呢?能通過實驗證明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熱是怎樣傳遞的(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找到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
1、熱看得到嗎?請小組討論,怎樣利用桌上現有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使我們能觀察到熱的傳遞方向。
2、開始討論——交流實驗方案。
3、師介紹:同學們想到了這么多的辦法,書上也為我們介紹了一種辦法,打開書第39頁請看最下面一段話,自己先讀讀,然后想想該怎樣用咱們桌面上的器材完成這個實驗。
4、師:誰來說說你準備怎么做這個實驗?(學生說實驗操作方法:出示課件)猜猜哪根火柴會先掉呢?
5、在實驗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燙手、正確使用酒精燈用外焰加熱、為了環境衛生用過的火柴請丟到不銹鋼盤里、注意觀察火柴掉落的順序)
6、開始實驗,認真觀察,完成實驗報告單,
7、(全班交流實驗中的發現。)師:從剛才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
8、結合看多媒體動畫(課件)小結:這是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師:根據火柴掉落的順序,你能用一句話說出熱的傳遞方向嗎?(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逐步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板書:A溫度較高熱C溫度較低
三、進一步實驗探索,研究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方向
是不是無論什么情況下熱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呢?我們再來進一步研究:
1、在涂有蠟的金屬片的中心加熱,猜猜哪部分的蠟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蠟的金屬片邊緣的一個點上加熱,又會是哪部分的蠟先熔化?
3、各組在金屬片上涂上蠟油選擇一個點進行加熱,特別提示蠟油熔化后停止加熱滴,小心別被蠟油燙到手。注意實驗中要重點觀察蠟的熔化情況,并思考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記錄員作好記錄。
4、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學生的實驗過程。
5、全班交流,
師:你們這組是怎么完成實驗的,觀察了什么現象?
師:①不同組哪部分的蠟先熔化?(中間)為什么中間的蠟先熔化?(中間溫度高)周圍部分為什么后來也慢慢熔化了?(熱傳遞過去了)這組的金屬片哪兒先熔化?為什么這點先熔化?
6、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熱在在金屬條和金屬片中的傳遞過程,總結實驗中的發現。
從這個實驗中你得出的結論是什么?(生答師指板書)
四、總結:
通過剛才的幾組實驗我們明白了熱傳遞的一個重要性質,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特點說出來?
出示課件:(引讀)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做熱傳遞。
小資料:
熱傳遞的三種方法
熱傳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只要物體之間或同一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存在溫度差別,就會有熱傳遞現象發生,并且將一直繼續到溫度相同的時候為止。
1、傳導:熱傳導主要發生在固體內部、兩個不同固體、固液之間、固氣之間、液氣之間。
2、對流:對流是液體或氣體熱傳遞的主要方式,氣體的對流比液體明顯。
3、輻射:熱輻射是遠距離傳遞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陽能就是以熱輻射的形式,經過宇宙空間傳給地球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微波爐等都是熱輻射。熱傳遞是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的。在實際的熱傳遞過程中,這三種方式往往不是單獨進行的。
板書設計:
熱是怎樣傳遞的
溫度較高溫度較低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實驗教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憋氣、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認識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產生,了解呼吸的路線和呼吸的意義。
(3)組織指導學生學習制作呼吸模型來初步了解呼吸過程;
(4)能相互質疑對人體參與呼吸的器官和作用進行推測
(5)意識到探究呼吸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愛護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學重點]
使學生對人體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實際上就是人體通過呼吸器官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推想人體通過呼吸器官實現體內同外界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換
[教學準備]
“制作呼吸模型”:飲料瓶一個、氣球、氣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學都喜歡到游泳池去游泳,學習游泳時練習都要先練習憋氣,請同學們像學游泳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提示學生不可憋得太久),
學生活動,談感受。
(出示課題)
二、探究過程
(一)感知呼吸
1、剛才同學們感受到了憋氣的確比較難受,我們來放松一下,請同學們像老師一樣做深呼吸,想一想:你們認為直接參與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學生活動, 相互質疑,匯報.
指導學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體上的位置
(出示一張呼吸掛圖或課件 )
2、我們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們吸氣呼氣會依次經過哪些器官呢?請同學們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在教材P1圖上標出進出的路線
學生活動后進行匯報,教師重點小結: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鼻、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組成。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其余的器官是氣體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許多肺泡,總數有7.5億個,如果把肺泡展開,表面積可達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氣泡表面密布毛細血管網,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吸入和呼出的氣體都在這里進行交換呢
3、學會提問:關于我們的呼吸,你還想知道什么?誰知道我們的`呼吸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二)體味呼吸
1. 請同學們把雙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腹部的如何變化。請你談談吸氣的時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變化, 呼氣的時候呢? 那么胸廓變化與吸氣、呼氣有什么關系呢?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2.你認為呼吸是怎樣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據是什么?
3.呼吸時胸腔是怎樣變化的?這與呼吸的形成有什么關系呢?
吸氣 ——→胸廓腹部擴大
呼氣 ——→胸廓腹部縮小
學生活動, 相互質疑,教師匯報
(三)、制作活動
1.學生按教材P6步驟進行制作
(可以將飲料瓶先為學生開個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學生手拉和放開橡皮膜,你有什么發現?
思考為什么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小?
學生討論分析
3.請同學們再對照我們前面的分析,你認為我們的飲料瓶相當于我們人的什么?氣球呢? 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胸廓擴大——→外界氣體入肺——→吸進新鮮空氣
胸廓縮小——→肺內氣體排出——→呼出廢氣
三、課堂總結;
大家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關于人的呼吸,我們還知道些什么?
四、課外延伸
1.對于我們的呼吸,你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還想了解些什么?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在后面的教學中我們將進行繼續研究。
2.如果較長時間呆在人多而空氣不流通的房間里,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板書設計]:
我們在呼吸
鼻→喉→氣管→支氣管→肺↗肺泡
吸氣 ——→胸廓腹部擴大——→外界氣體入肺——→吸進新鮮空氣
呼氣 ——→胸廓腹部縮小——→肺內氣體排出——→呼出廢氣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實驗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提出并識別晝夜對郁金香、合歡樹等的影響以及時差對人的影響,并設法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和解決方法;
2、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蒲公英的變化;
3、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4、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征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某種植物和花的變化。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蝙蝠、貓頭鷹等;
3、建立事物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系的初步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晝夜交替對生物的奇妙影響,并以一定的方式贊美,如美文等。
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明暗對比明顯的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比如:我們到了晚上想睡覺,早上沒人叫卻也會按時醒來,夜來香傍晚時花朵才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么有關呢?到底是什么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學生發表各自意見。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觀察郁金香、合歡樹、酢槳樹、牽?;?、夜來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媒體出示)。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變化?是什么在影響著它們發生變化?
2、學生討論并交流。
3、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嗎?
4、學生討論并交流。
5、小結:每種植物的生活習性都是受著節律的支配,這種節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著,和鐘的周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律我們也稱作生物鐘。
6、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有位科學家就利用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展示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7、我們能不能利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郁金香在晚上也能開花。
8、學生討論并交流。
三、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么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說明。
2、學生交流各自解釋。
3、多媒體展示:獾、蜻蜓、壁虎、貓頭鷹、刺猬、狐貍,這些動物哪些在晝間活動?哪些在夜間活動?
4、學生交流各自見解。
5、我們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了解答案?
6、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并進行調查訪問。
8、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四、探究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現。
作業:選擇一種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了解它為什么喜歡在夜間活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實驗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現象
2、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3、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發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過程與方法
1、按照說明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2、制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反射的圖片或課件、潛望鏡模型
分組實驗:手電筒、小鏡子、制作潛望鏡的材料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室的日光燈管,上面為什么要裝燈罩呢?
2、照亮目標
(1)書上有三個照亮活動,請仔細閱讀操作要求,并在書上畫出光的路線
(2)學生反饋實驗發現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運用光的反射
(1)汽車反光鏡(凸鏡)
(2)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3)試著畫出光的路線圖
(4)不銹鋼勺的內外兩面
4、做一個潛望鏡
(1)自學書上的制作要求
(2)每個人利用現有材料進行制作
(3)利用反光鏡制作的其他玩具:萬花筒、觀景箱等
5、反光帶給我們的不便
(1)玻璃幕墻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強弱
六、作業設計
萬花筒的'制作
七、板書設計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車反光鏡:凸鏡 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光的路線圖 光的路線圖
潛望鏡的制作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實驗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預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同學們談一談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后,談自己的觀點,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師:大家談了自己看法,我們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實呢?大家說說要注重什么?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什么?
三、閱讀書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提示:選大小差不多的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兩個盒子里,每盒放入2-3顆綠豆,并墊紙巾。
2、教師分發記錄表,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實驗報告。
3、將對同學完成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價。
四、布置作業;
學生認真完成種子發芽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