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現代科學通常分為三個主要分支,自然科學,研究個人和社會的社會科學,以及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學(例如邏輯,數學,計算機科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古代房子和現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
教學重點
設計并建造房子
教學難點:
設計房子
教學準備
1、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2、有關各種房子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么?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么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論,匯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才我們比較出現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匯報
(3)引導:根據已經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么經驗?
學生討論,匯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三、總結
總結全篇活動
欣賞各種建筑
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搭建幾種橋梁。
2、能夠收集有關橋梁的圖片和資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橋梁是由橋面和橋墩組成。
2、知道拱形橋、吊橋是承受力大而又結實的橋梁。
3、了解常見的橋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建橋梁的過程,體驗造橋的艱辛與快樂。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橋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搭建三種類型的橋并比較橋的堅固程度。
教學難點:
建“瓜皮橋”
教學準備
1、有關搭建橋梁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2、有關各種橋梁的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一、導入
1、讀報導
2、這是一則關于什么的報道?(板寫:橋梁)
3、你見過哪些橋梁?
二、橋梁分類
1、想了解更多的橋梁么?
2、分發橋梁的卡片
3、介紹你最喜歡的橋梁
4、給這些橋梁分類,說說標準
三、搭建橋梁并研究
1、我們來建自己的橋梁研究:
2、展示材料:
(1)觀察,想一想,怎樣建橋梁?
(2) 演示,搭建不同類型的橋梁
(3)歸納,把這三種不同的橋梁畫下來。(指導畫簡圖,認識橋墩、橋面等)
3、這三座橋梁中,那一座橋梁會是最牢固的?
4、討論、預測、填寫
關于橋梁的強度:
1、我們怎樣來比較他們的牢固程度?
2、我們可以把重物放在橋梁的哪個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還是最薄弱的環節?(討論)
在圖中,用向下的箭頭表示出來。
3、我們今天是用瓶裝清水來作為重物,測量橋梁的強度。(簡單介紹礦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組活動過程:
1、學生活動(約15分鐘)
2、指導及時記錄數據
3、匯報結果
四、總結分析研究結果
通過大家的測試,你對這幾座橋怎樣的評價?
1、最牢固的是哪一種橋?
2、簡介斜拉橋: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一種橋梁,省料,牢固。正在廣泛地被世界各地應用。
五、總結研究過程
1、大家覺得今天研究了幾種橋?一座種還是三種?
2、這三種橋有什么相同之處?板寫:材料、跨度、寬度……
3、這些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我們改變了其中的一個特點進行研究,這樣的實驗叫做對比實驗。
4、控制好了相同的條件,另一個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對橋梁有了不少新的認識,課后還想繼續搭建和研究橋梁么?
古代勞動人民建了許多拱橋,那些石料是怎樣搭建成拱形的呢?我們一起看書了解一下
1、為什么要夾紙片?
2、拱是怎樣形成的?
3、你估計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課后的時間自己研究一下
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分析穩固性結構的特點;
2、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固性,能設計并制作立體支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
2、了解三角形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自主設計,自主發現的樂趣,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不同形狀的結構穩固性不同。
教學難點: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學準備:
搭建高塔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認識這個建筑物嗎?(師手拿上海東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紹有關東方明珠塔的知識)看到東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這樣美麗、雄偉、堅固的高塔是怎樣建成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搭支架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
①老師這里有幾個平面支架,請你猜測一下:哪種形狀的穩定性最強?
②學生活動:a、小組成員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搖一搖,晃一晃,比較哪種形狀的支架最不容易變形,省材料。
③匯報看和自己的猜測是否一致,小結:三角形最穩固最省材料
2、解決前面開課問題
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東方明珠塔的結構,說一說它如此堅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辦法使其它的支架變得穩固嗎?(學生動手實驗)
匯報(此處注意多鼓勵學生)
4、拓展為后繼學習準備
正因為東方明珠塔如此堅固美麗才使眾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觀賞,你也想搭一座這樣的高塔嗎?那怎樣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穩、省材料)請同學們先在你的小組內設計一份高塔的圖紙,咱們下節課進行一場建塔比賽好嗎?
三、全課小結: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
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識別復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
2.能夠將自然界的生物形狀與人使用的物品進行形狀比較。
3.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的,認識一些簡單形狀。
2.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承受力的大小也會改變。
3.了解一些不易變形的物體承受力。
4.知道改變形狀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應用很廣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狀和結構,感嘆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2.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樂趣。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探究物體形狀和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教學難點:
使蛋殼的切口盡量平直。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模型: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蛋殼8個半圓,紙筒24個,兩塊板(師提前必須預做實驗P18)
生準備(1)三角形紙筒、四邊形紙筒、六邊形紙筒、圓柱形紙筒(高度一樣,底部周長一樣,紙張一樣,圖畫紙好)(2)帶幾張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四種基本圖形
1.(出示各種圖片或實物)
談話:自然界里有各種各樣的物體,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你能說出下列物體是有那些形狀構成的嗎?
2.講述:物體有各種形狀,但大多數物體是由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四種基本形狀構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
1.談話:紙是我們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你能想辦法給紙張改變一下形狀托起一本書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老師讓學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種筒形紙。
4.談話:我們怎么來比較這幾種不同形狀的紙,誰的承受力大呢?
5.學生講述方法。
提醒:比較的時候在哪些方面應該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較結果?
6.談話:我們用書本檢測承受力,因為書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測試時,要輕拿輕放,盡量減少書本對紙筒的撞擊力,放書本是要對準紙筒中心,以防傾倒,一個紙筒只能做一次實驗,不可重復使用,因為紙筒被重物壓皺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會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7.學生實驗,并做好記錄。
紙筒形狀
承受力
紙筒形狀
預測
實際
三角形
正方形
六邊形
圓筒形
8.小結:
三、了解各種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
1.P18圖,提問:下面物體是根據什么原理做成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2.討論: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物體也是有牢固的形狀?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殼)薄薄的雞蛋殼好像弱不經風,猜猜多少本子能將它壓塌呢?
2.演示,P18圓筒實驗,人站在上面。
(兩個演示實驗都是先預測老師再演示)
3.看了剛才兩個實驗,你有什么想法?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留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物體,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改進它們的缺點?
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比較現代自行車與過去自行車的差別中發現自行車的傳動方式。
2、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些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3、能夠對兩種傳動方式進行比較。
4、會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方式。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
2、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結構和功能。
3、了解自行車是怎樣傳動的。
4、認識玩具和常見機械的傳動裝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
2、能夠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傳動方式。
教學準備:
自行車、齒輪、鏈條、皮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進嗎?
2、交流。
3、比較兩種自行車的差別。
4、重點觀察現代自行車。
5、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
6、教師講解部分結構,齒輪、鏈條。
二、探索和調查
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齒輪和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
2、展示、交流示意圖。
3、制作鏈條傳動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講解鏈條傳動的概念。
6、讓學生解釋,鏈條傳動需要哪些基本構件。
7、讓學生說,鏈條傳動的作用。
8、如果沒有了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
9、出示齒輪傳動裝置。
10、講解齒輪傳動的構成和名稱。
11、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區別。
12、觀察傳動裝置的正轉和反轉。(大輪帶小輪和小輪帶大輪的區別)
13、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在生活中分別適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顧和解釋
1、研究自行車蹬一腳踏板,后輪轉幾周。
2、量量自行車車輪轉一圈,在地上行進多長距離。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