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以便更好地組織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怎樣才能寫好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這里給大家提供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方便大家學習。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1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征。
2、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樹林里游玩。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書:植物)同學們,我們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認識嗎?
2、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說看到的情況。了解這株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觸摸)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1)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并請被選中的同學談談畫時的體會。
四、小結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發現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3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只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只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么?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里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么?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么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后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4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能說出物體的基本特征。
2、能比較出物體在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學探究
1、能用簡單的詞語描述物體的外部特征。
2、能觀察、比較物體的不同。
3、能簡要描述探究過程、陳述結論,并與同學們討論與交流。
4、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度
1、能對常見的物體的觀察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如實描述觀察的物體。
3、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于表達和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學習。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基于對物體外部特征的初步認識,了解物體的不同特征對人類有不同的用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鉛筆盒、作業本、詞典、橡皮、鉛筆、乒乓球、網球、海綿、木棒等物體。
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出示準備的材料,讓學生說說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簡單的物體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這些物體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觀察物體
1、明確任務。觀察前要有明確目的,這樣觀察時就有了針對性,能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今天我們先從外部形態上找找它們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較的方法
與學生交流,你想怎么觀察,觀察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3、觀察比較。
4、匯報交流
5、得出結論。物體在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評價。
三、應用與拓展
1、說說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較其他物體。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引導語:對于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關于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條件?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3、關于“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嗎?
2)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發現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5、回顧和總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么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么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7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搜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愿而停留,在這個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說出這棵大樹生長幾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匯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并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準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2、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并說明為什么這么想。(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于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3、交流討論,比較不同的方法,選擇操作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實踐操作。
4、生實踐操作后匯報結果。(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較水多多少
1、師:現在我們已知2號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嗎?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么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么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么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么辦?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生實踐:自制的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
測量的結果相同嗎?
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三、認識并使用量筒
1、師介紹量筒,并提示“測量要求”,問: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們自制的刻度比較,有哪些區別?
為什么量筒要平放?
為什么視線要與液面保持水平?
2、請學生用量筒測量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量筒,或上課時間不夠,可采用教師演示方式進行)
3、師:你們知道這樣一瓶礦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嗎?(出示食物或照片)這個數值就表示了一瓶礦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體積了。
4、師: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9
教學目標:
通過多層次的觀察和提問,認識季節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蚯蚓、螞蟻、蛇、青蛙、喜鵲、燕子、熊、貓等常見動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1、觀察提問
“小螞蟻找朋友”是在巡訪螞蟻的基礎上,更宏觀的觀察活動和有意識的提問。閱讀這個小故事。
小螞蟻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們在干什么?
其他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小組討論,查找資料。把搜集到的資料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2、分類
同學們大家真是太棒了,通過搜集資料與小組交流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動物們過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讓我們打我們搜集到的動物的過冬方式進行分類吧!
動物的過冬方式可以分為幾類?你們是怎樣考慮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備糧:螞蟻……
南飛:大雁……
換毛:貓、狐貍……
3、游戲:卡片競答
每組兩人,輪流抽取卡片,講講每張卡片上的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看誰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過學生喜歡的活潑的方式,激發對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
我們來排練一個小節目,扮演準備過冬的動物。
看那一小組的表演最棒!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10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匯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能舉例說出常見的人工制造產品。
科學探究
1、能對人工世界的物體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能對校園內和校園外的物體是否是人工制造的進行猜想。
3、能針對尋找人工制造的物體這一活動制訂簡單的計劃。
4、能用合適的語言簡單描述人工制造的物體。
5、能與同學討論、交流生活中常見的人工制造的物體。
6、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和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尋找人工制造的物體產生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
2、能如實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體。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認識人工制造的物體。
4、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觀察結果,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察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了解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讓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2、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造產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教學準備
校園外人工制造產品的圖片和視頻。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看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體,還有什么?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尋找校園里的人工制造的產品
制訂計劃:去哪里尋找,怎么尋找,需要帶些什么,小組同學怎么分工,觀察時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討論。
搜集信息
處理信息。完成手冊第六頁。
表達交流
得出結論: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車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們構成了人工世界。
(三)應用與拓展
1、說說自己了解的人造產品
2、老師從衣食住行方面進行深入交流。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12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學習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學習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學習流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組內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填寫實驗記錄單(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進行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匯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制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流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獲。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了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并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13
教學目標:
1.能讀懂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意思。
2.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凡是要多動手、多實踐,別盲目相信。
4.學習按正確的方法抄寫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明白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科學家說的話。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的認字情況。利用抽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式檢查。
2.聽寫詞語。
問題錯誤答案
(教師提醒學生的寫字的正確姿勢。)
教師巡視,抽生把聽寫的詞語拿到展示臺,師生一起訂正,可以強調書寫規則。教師問:誰能用“問題”一詞說句話呢?
抽生說。
問:孩子們說的真好,那你們知道本文講的誰的問題嗎?生:是科學家的問題。
教師板書:科學家的問題。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請孩子們打開書,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怎樣的問題?
抽生讀科學家提的問題。齊讀帶有問號的句子。
孩子們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議論紛紛”的意思。孩子為什么有這么多離奇的答案呢?
師引渡:所有的孩子們都相信了嗎?生:瑪麗亞不相信。
2.學習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們快速地讀第三、四自然段,從課文中找出能體會瑪麗亞不相信科學家提出的問題的句子。抽學生說。
當孩子說到瑪麗亞“滿腹疑惑”一詞,想象她會想些什么呢?從而理解這一詞語。
(2)年幼的瑪麗亞雖然不相信科學家提出的問題,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辦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她請教了誰?(媽媽)媽媽是怎么對她說的呢?
(3)瑪麗亞聽了媽媽的話,她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句子來。請一名學生讀。
(4)瑪麗亞得出了什么結論?結合插圖和回家實踐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結論后,瑪麗亞很生氣。思考:她為什么生氣呢?
抽學生說。齊讀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會生氣嗎?
師引渡:是呀,瑪麗亞的確很生氣,我很崇拜的科學家怎么會騙小孩呢?得找那個科學家問問。
3、學習四、五、六自然段。
(1)請同學們默讀四、五自然段,邊讀邊畫出瑪利亞的問的句子。抽學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錯誤的問題來騙我們呢?”
師:這是一個反問句,語氣比較強烈。為什么她會這樣問呢?聯系前文說。體會瑪利亞這是心情怎樣的?把這種生氣的語氣送進句子中讀。指名學生瑪麗亞的話。從你讀中我聽出來了你是很生氣的。
(2)科學家聽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師:科學家回答這個問題時哈哈大笑?
生:科學家為自己提的問題而發笑。
生:科學家看到瑪利亞的認真實踐而高興。
(3)科學家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
生自由回答。勾畫出反復讀。出示小黑板。齊讀。
(3)瑪利亞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多動手做才能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業:
(1)抄寫科學家的話。這道題是第一次出現,教師要求學生:把一句默記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個字或詞就寫。(教師巡視,如果發現沒掌握方法及時糾正)
(2)抄寫詞語。
議論紛紛滿腹疑惑
板書設計:
25科學家的問題
議論紛紛
滿腹疑惑
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的變化的活
動,感受大自然在春天發生的美妙變化,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的欲望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觀察春天常見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動植物的情感和對動植物的進一步了解的觀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熱愛大自然,能體驗與自然接觸的快樂和驚喜。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變化的活動。
教學用具:
春天里動植物的圖片、影象、剪貼畫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樂、課件
2、提問:你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課件:春天悄悄的來了
2、尋找小動物
師:同學們在尋找春天的時候,除了花草樹木發生了變化,還看到了什么?
放課件:春天的小動物
三、總結
師:老師也去尋找春天了,你們想看看嗎?(放春天的錄象)
問:此時此刻,你想對春天說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給了我們這么多的禮物,嫩綠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溫暖的春風,動聽的鳥鳴。你想用什么方式贊美春天呢?誰愿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贊美春天?]
老師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贊美春天,可以嗎?(課件)
這么沒的春天,我們都看不夠了,你看:(簡筆畫)遠山變綠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樹發芽了,再畫上什么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描繪一幅春景圖。
這是課前同學們畫的,誰來帖一帖?
老師放音樂,幾個學生上黑板帖圖,其他同學唱歌。我們的春天真美麗,那么祖國的春天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放課件)
齊讀:祝愿我們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案例篇15
教學目標:了解植物對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
教學重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難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我們的許多食物來自植物。
2、新課教學
1、哪些食物來自植物?這些植物長什么樣?如: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
2、植物還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和保護植物?學生思考作答,教師認真小結歸納。
三、拓展與應用:神奇的植物——黃花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