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那要怎么寫初一地理教案呢?這里提供一些初一地理教案,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初一地理教案篇1
學生情況簡析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351)、(355)、(356)、(357)、(359)和(340)六個班的地理教育教學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特制定以下計劃。學生已經修完了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多數學生已初步了解了全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總體概況,已經知道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和要求,已經具備一定的讀圖、作圖、析圖能力和地理閱讀分析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地理學習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但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欠佳,不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39;培養,此外有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這都會給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教材總體分析
七年級地理下冊以區域地理為主要內容,全書分為“認識大洲”、“了解地區”、“走進國家”三章,本書根據世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特征,第一章認識大洲分為“亞洲和洲”、“非洲”、“美洲”三節;第二章了解地區分為“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共五節,這樣編排既有利于當前和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連系,也適當體現了自然地理特征;第三章走進國家分為“埃及”、“俄羅斯”、“法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共七節,其中“日本”、“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做為國家地理學習的范例,從位置、地形、氣候、經濟、交通、城市等方面作了比較全面的講述,其他國家不面面俱到,只重點地講述這些國家的突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或從專題的角度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國家。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地理素質和全球觀念。
目的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大特點。
1、通過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學,學生能了解有關世界區域地理差異、國家差異,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
2、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進一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
重視地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不但給了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而且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贝龠M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方法與措施
(一)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靈活科學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講授方法、引導方法、直觀方法、邏輯方法、練習方法、練習方法、復習方法、講解-演示法、啟發提問發、發現法、自學輔導法等)、力求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學。
2、以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設計不同,因人施導、因材施教。
(二)措施:
1、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培優與補差相結合,重點放在后進生的管理上,隨堂檢查學生課堂筆記,多進行個別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以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為主,對教材標準中的重點、難點精講多練,確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認真批改作業,加強作業講評。積極組織一些單元測試,實施定期定量分析,及時反饋,查漏補缺。
4、注重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認真批改作業,加強作業講評。
教學進度表(課時安排)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教時
完成情況
第1周
11-02-21
11-02-26
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2課時
第2周
11-02-28
11-03-05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第二節:非洲
第3課時
第1課時
第3周
11-03-07
11-03-12
第二節:非洲
2課時
第4周
11-03-14
11-03-19
第三節:美洲
2課時
第5周
11-03-21
11-03-26
第三節:美洲
第一章單元測試
第3課時
1課時
第6周
11-03-28
11-04-02
第二章:了解地區
第一節:東南亞
2課時
第7周
11-04-04
11-04-09
第二節:南亞
2課時
第8周
11-04-11
11-04-16
第三節:西亞
2課時
第9周
11-04-18
11-04-23
中段考復習、測試
2課時
第10周
11-04-25
11-04-30
中段考復習、考試
2課時
第11周
11-05-02
11-05-07
“五、一”放假
放假調課時間順補
第12周
11-05-09
11-05-14
第四節:歐洲西部
2課時
第13周
11-05-16
11-05-21
第五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2課時
第14周
11-05-23
11-05-28
第三章:走進國家
第一節:日本
2課時
第15周
11-05-30
11-06-04
第二節:埃及
第三節:俄羅斯
1課時
1課時
第16周
11-06-06
11-06-11
第三節:俄羅斯
第四節:法國
第2課時
1課時
第17周
11-06-13
11-06-18
第五節:美國
2課時
第18周
11-06-20
11-06-25
第六節:巴西
第七節:澳大利亞
1課時
1課時
第19周
11-06-27
11-07-02
期末復習、測試
2課時
第20周
11-07-04
11-07-09
期末復習、考試、評卷
2課時
第21周
11-07-11至15日期末工作總結
初一地理教案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了解地區這后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后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征。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并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系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于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并盡量聯系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征。
C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日本映象]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范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范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并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導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系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么辦?聯系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征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征。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布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搜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了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一地理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通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學重點: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布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為幾級階梯?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
2、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學們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種類型?
3、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是否都有?(我國五種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國地形復雜多樣的課題。
(板書)地形復雜多樣
(二)新課,合作探究:
1、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畫片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圖》上分別找出來,并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
活動:首先教師把中國輪廓圖畫在黑板上,然后根據學生讀圖《我國地形圖》,分別請三個學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書在黑板上。
初一地理教案篇4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稱及分布;
2.了解國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國家;
3.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4.了解中國的國際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國家。
2.教學難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三、教學準備
《世界政區圖》、世界各地的錄像、中國的國際交往圖
四、教學過程
(一)語言與宗教:(參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語言
(1)語言是區分民族的主要標志;
(2)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其次是英語;
(3)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
2.宗教(社會現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流傳于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印、中、日、緬、斯里蘭卡)《人文地理》P.25;
(2)-:起源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傳入歐、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伊斯蘭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西部,盛行于西亞、北非、南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印度尼西亞、中國稱回教及清真教)。
(二)國家和地區: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洲53個、亞洲48個、歐洲43個、北美洲14個、大洋洲14個、南美洲12個、南極洲無人居住);
2.面積的國家是俄羅斯(S=1710萬K2);
3.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S=0.44K2);
4.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人口12億;第二是印度,人口9億多;
5.人口最少的國家是梵蒂岡,只有1000人左右。
(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發達國家:工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高,經濟發達;
(1)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
(3)發展中國家:歷曾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獨立后經濟發展雖然快,但經濟實力薄弱。
A.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B.不少發展中國家是發達國家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
(四)國際交往:
1.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項基本原則):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內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處。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國與15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國的新澤西州、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利亞州、日本的靜岡縣;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賓的碧瑤市、美國的波士頓;
(4)紹興市—日本的福光町、蘆原町。
(五)小結
佛教
1.宗教
伊斯蘭教
發達國家
2.世界國家和地區
發展中國家(中國)
3.作業布置:
作業本:第二節
填圖冊:P.2、3,
課本P.3,P.6想一想、議一議
初一地理教案篇5
——第二節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洪祥鎮中學文安元
【教學目標】
1、了解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以及存在差異的原因。
2、通過南北兩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人地關系的教育.
3、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教學重點、難點】: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5——6人為宜。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圖片和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顯示:失意的餃子館
“好吃不如餃子”東北餃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島開第一家店時生意就非?;鸨?,1998年落戶南昌時,經營場面和秦皇島一樣火爆,一時間,南昌市興起了一股“餃子熱”。但是,沒過多久好景不復存在,生意開始漸漸冷淡下來,漸漸發展到門可羅雀,餃子店不是轉換經營就是大門緊閉,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好吃不如餃子”店失意洪城,同學們能不能告訴老板?(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多媒體顯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多媒體顯示:
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明顯差異,在經濟發展、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別,蘊育了不同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學習南方與北方的人文差異。(板書課題: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二、合作學習,掌握內容
1、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幾幅圖。多媒體顯示六幅具有南方與北方特點的圖片。
請同學們觀察思考:你能夠區分上面的景觀最常出現在哪個地區嗎?
欣賞后,請同學們討論回答。
2、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頁圖5.12和圖5.13,閱讀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然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地區鄉村人文景觀的差異
主要形成原因
土地利用類型
農耕制度主要家作物
作物熟制
傳統運輸方式
傳統民居
傳統運動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3、請同學們再思考一個問題:造成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4、我國歷時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下面請同學們欣賞錄像,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介紹南北方民居的錄像。
三、進行游戲,精括知識。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回憶今天所學內容。
2、進行填字游戲。
多媒體顯示:
耕地類型:南()北()
糧食作物:南()北()
糖料作物:南()北()
氣候災害:南()北()
交通運輸:南()北()
飲食習慣:南()北()
工業結構:南()北()
民居建筑:南()北()、南()()
武術專長:南()北()
方言種類:南()北()
你還能說出哪些?南()北()……
全班同學合作完成。
四、小結
五、作業布置
初一地理教案篇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對地理學科有較強的好奇心,體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但第一部分較抽象,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化抽象為具體,化驗難為易,使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有良好的心態。
二、教材分析
本學年使用的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地理》,教材的主要特點如下:
1、教材在結構設計中加大了“活動”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動”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經從復習鞏固課堂知識,轉而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通過“活動”這種形式,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強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實踐性。
2、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教材中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圖釋、說明地理問題的對話、展示地理過程的組照或組畫等,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激發他們對地理課的興趣。
3、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尤其是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教材十分重視對每一個教學內容的引入,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鮮活的。
4、平實、生動的語言風格。教材中盡可能避開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鄙棄板著面孔說教的語言風格。例如,嘗試在表現學生對話的對話框中,使用學生的語言。此外,一些小標題也比較活潑,富有啟發性。
5、版式設計生動活潑
三、教學總體目標
1、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2、加強實踐和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視愛國主義情感、環境保護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
四、教學安排
與同學們談地理(2課時)
1.1地球和地球儀(1課時)
1.1地球和地球儀(4課時)
1.2地球的運動(3課時)
1.3地圖(2課時)
單元復習(1課時)
校運會、國慶節停課
第一單元小測(1課時)
2.1大洲和大洋(2課時)
2.1大洲和大洋(1課時)
2.2海陸的變遷(2課時)
2.2海陸的變遷(1課時)
第二單元復習小測(1課時)
3.1多變的天氣(1課時)
3.1多變的天氣(1課時)
3.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2課時)
3.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1課時)
期中復習考試
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3課時)
3.4世界的氣候(2課時)
單元復習(1課時)
第三單元小測(1課時)
4.1人口與人種(2課時)
4.1人口與人種(1課時)
4.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2課時)
4.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2課時)
單元復習小測(1課時)
5發展與合作(2課時)
單元復習(1課時)
總復習
初一地理教案篇7
【大洲和大洋】
一、課程標準
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征。
二、教學要求
1.利用地圖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從地圖中認識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4.舉例說明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步驟
[由歷史事件導入]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_______)的前蘇聯宇航員乘坐飛般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中的人?!?/p>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_______)有幸成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時,他說“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飛躍(一大步)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句震驚世界的話。其實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軌道時也說過一句同樣有意思的話。你知道他說了一句什么話嗎?“人類給地球取錯了名字,不該叫它地球,應叫它水球。”
【承轉】水星無水,地球少地,看來人類真的把地球與水星的名字給顛倒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下地球的真實面目。
(出示圖2-1地球---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
【講解與提問】這是一張地球衛星圖片,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
圖上白色代表大氣,黃色代表陸地,蔚藍色代表的是海洋,雖然有的地方被云層遮住了,但還是能明顯看出海洋的面積遠大于陸地。
【繼續提問】從海陸分布比例來看,地球上幾分是海?幾分是陸?(可讓學生看餅狀圖,也可以讓學生從圖2-4上估算一下。)
【板書】一、海陸分布(陸海三七分)
【承轉】那么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呢?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后的情況下。
只能靠遠行: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
【承轉】這些古代的遠行活動,可以說對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那么分布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掛圖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引路讀圖】
①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
(補充: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意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阿非利加在希臘文中有“陽光灼熱”的意思;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是以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亞拉丁語原意是“南方大陸”;直到19世紀初,俄國探險隊首次進入南極圈,發現新大陸,南極洲意為“地球最南端”。)
②七大洲中,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③南極洲呢?
④各大洲的大小關系如何?
⑤仔細看圖,各個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點?
⑥讀圖活動:說說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關系?誰能說一說我們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⑦學生活動(上講臺、邊指圖邊講):以上面的歷史事件(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為例,你作為事件中的主人公,請你說說你當時遠行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到過哪些地方,還能講講你途中碰到過的事或物嗎?
⑧你還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嗎?印弟安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百慕大三角謎區在哪里?等等。
【承轉】每一個大洲都是一個整體。大洲內部我們又可以分幾部分來認識。看圖2-3
【提問】大洲由哪幾部分組成?
【板書】大洲〓大陸╋島嶼
【提問】觀察圖2-3,用你話來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陸、半島和島嶼。
【承轉】大洲與大洲往往遠隔重洋,我們來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
【板書】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問】根據你自己的認識,說說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云雨的故鄉:地球水氣的主要來源(畫海陸水循環示意圖)
資源的寶庫:海水淡化;鹽(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分都提出來,平鋪在全世界的陸地上,陸地可以增高150米);魚類資源;石油(釣魚島、我國南海石油開采);可燃冰等。
貿易的通道:海峽(日本海上生命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捷徑――—馬六甲海峽;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海上航線(石油運輸等)。
生存的空間:日本神戶人工島;荷蘭、澳門的圍海造陸。
國防的前線:
[學生總結]
(由學生總結)你在這一課中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老師總結】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質的起源地,陸地是人類生息的繁衍地。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腳步的加快,海洋將成為人類的又一個生存的空間。
【自我測評】
繪制一幅世界海陸分布簡圖(可以用簡單的圖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輪廓)。
【課后感】
初一地理教案篇8
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到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初一地理教案篇9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1~2課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引入新課
(1)由啟發性問題引入新課:關于我國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各種各樣的看法。由啟發性問題直接引入新課,一方面可通過學生發表意見,在學生思考討論中形成活躍的教學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觀點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由與世界面積和人口大國的對比中引入新課:可聯系以前學過的世界地理的知識,提問世界人口總數,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國和前五位面積大國,再與我國人口和面積數值進行計算和對比。例如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國在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中的排位,中國與印度在人口國情方面的異同點,從而說明我國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對中國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轉折深入
(1)結合課本“我國人口的增長(公元初~2000年)”圖,說明人口增長折線圖的繪法,引導學生從圖中分析出我國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兩個人口增長高峰,特別是1949年后人口增長過快的特點。
(2)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進一步分析:從以前學過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補充說明解放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文化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隨后,聯系正文的“話題”,引出1970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9%(特別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萬,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數1875萬);我國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8%,每年新增人口1200萬(接近荷蘭的總人口數1570萬,超過南斯拉夫、希臘、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白俄羅斯、葡萄牙這些人口總數為1000萬左右的歐洲國家),近30年少生2.5億人(接近美國總人口數2.78億),僅撫養費一項就為社會節約開支約3萬多億元。說明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Article/Index.html>_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實,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數這個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凈增人口數很大的事實,突出“人均”觀念,從而使學生明確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自覺地執行與宣傳我國人口國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問題,展開討論,啟發學生明確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數量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與資源相協調的人口觀。再由學生聯系實際,結合課本活動教材,舉例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突出的人口問題,以及晚婚晚育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3.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印發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我國的人口構成和人口素質。例如利用“中國文化程度構成百分比變化”“中國人口文化程度的構成”“中國每10萬人中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長”圖表,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素質正在逐步提高的&39;事實,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育。還可以舉例說明我國四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人口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圖表反映我國人口中大學、中學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數值還不高,再依據“中國各?。▍^、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圖及“各省(區、市)人口的文化素質”圖,分析我國文盲、半文盲仍占較大的比重,各省區文化素質有較大的地區差異,說明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性,并結合人口教育的宣傳圖片,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祖國打好基礎。
初一地理教案篇10
一、課程標準
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征。
二、教學要求
1.利用地圖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從地圖中認識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4.舉例說明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步驟
[由歷史事件導入]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_______)的前蘇聯宇航員乘坐飛般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中的人?!?/p>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_______)有幸成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時,他說“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飛躍(一大步)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句震驚世界的話。其實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軌道時也說過一句同樣有意思的話。你知道他說了一句什么話嗎?“人類給地球取錯了名字,不該叫它地球,應叫它水球。”
【承轉】水星無水,地球少地,看來人類真的把地球與水星的名字給顛倒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下地球的真實面目。
(出示圖2-1地球---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
【講解與提問】這是一張地球衛星圖片,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
圖上白色代表大氣,黃色代表陸地,蔚藍色代表的是海洋,雖然有的地方被云層遮住了,但還是能明顯看出海洋的面積遠大于陸地。
【繼續提問】從海陸分布比例來看,地球上幾分是海?幾分是陸?(可讓學生看餅狀圖,也可以讓學生從圖2-4上估算一下。)
【板書】一、海陸分布(陸海三七分)
【承轉】那么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呢?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后的情況下。
只能靠遠行: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
【承轉】這些古代的遠行活動,可以說對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那么分布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掛圖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引路讀圖】
①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
(補充: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意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阿非利加在希臘文中有“陽光灼熱”的意思;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是以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亞拉丁語原意是“南方大陸”;直到19世紀初,俄國探險隊首次進入南極圈,發現新大陸,南極洲意為“地球最南端”。)
②七大洲中,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③南極洲呢?
④各大洲的大小關系如何?
⑤仔細看圖,各個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點?
⑥讀圖活動:說說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關系?誰能說一說我們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⑦學生活動(上講臺、邊指圖邊講):以上面的歷史事件(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為例,你作為事件中的主人公,請你說說你當時遠行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到過哪些地方,還能講講你途中碰到過的事或物嗎?
⑧你還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嗎?印弟安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百慕大三角謎區在哪里?等等。
【承轉】每一個大洲都是一個整體。大洲內部我們又可以分幾部分來認識??磮D2-3
【提問】大洲由哪幾部分組成?
【板書】大洲〓大陸╋島嶼
【提問】觀察圖2-3,用你話來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陸、半島和島嶼。
【承轉】大洲與大洲往往遠隔重洋,我們來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
【板書】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問】根據你自己的認識,說說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云雨的故鄉:地球水氣的主要來源(畫海陸水循環示意圖)
資源的寶庫:海水淡化;鹽(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分都提出來,平鋪在全世界的陸地上,陸地可以增高150米);魚類資源;石油(釣魚島、我國南海石油開采);可燃冰等。
貿易的通道:海峽(日本海上生命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捷徑――—馬六甲海峽;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海上航線(石油運輸等)。
生存的空間:日本神戶人工島;荷蘭、澳門的圍海造陸。
國防的前線:
[學生總結]
(由學生總結)你在這一課中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老師總結】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質的起源地,陸地是人類生息的繁衍地。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腳步的加快,海洋將成為人類的又一個生存的空間。
【自我測評】
繪制一幅世界海陸分布簡圖(可以用簡單的圖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輪廓)。
【課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