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大全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1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中心分布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梢詣澐譃槠胀ǖ貓D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準確、美觀。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2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后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于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于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紤]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云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東端約在135°E,西端在73°E,當在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東端約在135°E,西端在73°E,當在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略)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北:81°N;南:11°S;
②東:170°W;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的民居,西-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梢哉f: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么,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游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并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濕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才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生的時間長短怎么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么樣。從中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討厭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臺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臺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從實際出發,舉例說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1)天氣與交通。(2)天氣與農業。(3)天氣與戰爭。(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為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7
學習目標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學習重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主要內容
1、國家和地區。
提問:世界上面積大的國家和小的國家?大俄羅斯,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多。
大的地區: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等。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發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達國家,南表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合國是世界上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展的知識,重點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等。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主要的地形類型,能夠說出主要地形類型的特點。
2、了解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并能根據當地情況說出1—2種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點。
二、教學重點:地形類型、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難點:主要地形類型特點、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三、教具:沙盤、水、小風扇。
四、教學方法: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家園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陸地而這陸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地形構成的。對于這些地形我們的地理學家給它們取了相應的名字。它們各叫什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4—48———4—51思考并分組討論:地形主要有那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
代表發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據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寬廣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較高有明顯起伏大
高原極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大
提問:我們的家鄉有那些地形類型?這些類型對我們家鄉經濟有什么作用?
分組討論: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我們的家鄉確實有許多礦,開采這些礦對我們生活水平提高有好處,但是我們以前的家鄉是山清水秀、魚羊成群。你們的父輩不合理的開發以使我們的'家鄉上無一片凈空、下無一片凈土水中無魚,自然界已經開始給我們懲罰了。合理開發資源還我清山綠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渡:通過前面我們大家的討論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山脈是由板塊碰撞形成的等。)
教師再問:那么我們家鄉的山上的溝谷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
教師演示小實驗:①用水從沙盤中“山”的頂部沖下。②用小風扇吹沙盤中的“山”。
教師講解:降水沖刷、風蝕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區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萬別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形。
對照圖4—60至4—65看書P157內容。
學生討論: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及我們家鄉地形變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師小結:地球的巨大內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則是地形的雕刻師,雕刻出千奇百態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誰發揮較大的作用呢?(有時是內力、有時是外力。)
課堂總結:
布置作業:P158、2
板書設計: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
一、地形的類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變化
1、地球內力的作用。流水沖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風蝕
冰川移動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第2課時
上方鎮初中:徐建平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等高線的特點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能舉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2、知道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判讀簡單等高線地形圖。
難點: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三、教具:老齡土做的山模型(濕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膠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線地形圖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前面我們討論我們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們可用什么方法把它們表示到地圖上呢?
讀圖4—52,討論關于珠穆朗瑪峰的知識??捎檬裁捶椒ò焉椒灞硎驹诘貓D上?是否看到過表示地形的地圖。
學生討論:
代表發言:(——————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等高線地形圖是什么呢?
分組實驗:(要求把老齡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畫出等高線,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紙上。)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討論:(P155、1、2、3問題,重點是2、3兩問題。)
學生代表發言:(把等高線繪制到白紙上學生方法有多種)
教師選其一種進行示范:
步驟:①用硬棒從“老齡土做的山模型”山頂直插入到底。②用小刀按等高線依次橫切“山”但不能切斷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紙上,用筆沿山腳輪廓在紙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線。④把第一條到第二條等高線之間的“土塊”從“土串”上卸下,再用筆沿第二條等高線在紙上描出輪廓等高線,依次在白紙上描出相應的等高線。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盡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
教師小結且提問:等高線繪制在白紙上形狀是怎樣的?(閉合的曲線)
教師講解:對于真正的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師演示:等高線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緩坡、山峰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等高線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學生討論:(陡坡、緩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線分布特點)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陡坡等高線密、緩坡等高線疏、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由內向外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峭壁等高線重疊。)
學生讀圖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練習:對照等高線地形掛圖由學生找出圖中山峰、山谷、陡坡、緩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線有什么特點?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9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屬區域篇中的內容,區域的是建立在祖國篇的基礎上,主要是對的綜合與運用。黃土高原地區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單獨作為一節課列入課程中,而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因此,作為一個專題來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時,又可以黃土高原地區為例,來引導認識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二)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二)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四、教學
導學法、讀圖分析法、活動法相結合。
五、教具準備
有關課本插圖和多媒體教學軟件。
六、課時安排
二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播放影片--我們的黃土地 。
然后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
形成--"風成說"
為更詳細地了解黃土高原,請同學朗讀黃土高原的材料
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
3.礦物成分不同
4.有多層古土壤
[承轉過渡]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我們從電視片和P66頁圖8.2"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
[學生活動]
讓學生閱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歸納總結。
1、人為因素
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學生活動]
學生閱讀P69頁圖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 初中地理。
得出結論:植被對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學生活動]
學生讀P68頁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
2、自然因素
[承轉過渡]
請同學們閱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歸納得出:還是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
[小結] 略
[思考題]:面對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呢?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10
教學目標
1、運用圖文資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2、在地圖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圍,說出其主要的國家和首都,讀圖說出改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3、運用地圖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點,說明地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4、認識正確處理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關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 范圍,主要地形區和河流。
教學難點
地形對于拉丁美洲人類活動和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來源:學科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51-----55
導入新課
源: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至今保留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閱讀51頁資料,了解瑪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圖
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1)拉丁美洲的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國家及首都。
總結講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國以南的美洲部分, 包括北部的墨西哥 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鄰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主要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圖
學生活動:(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和河流。(2)分析安第斯山脈對于兩側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分析講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的高聳的安第斯山脈,他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使東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廣闊,因此阿根廷以畜牧業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國家。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亞馬遜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高 原蘊藏著豐富的鐵礦。
二、地形與人類 活動
學生活動:閱讀54頁課本資料,了解安第斯山脈的情況。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構成圖
講解:這里的居民構成非常復雜,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屬于黃色人種,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隸貿易使白種人和黑種人也大量進入,各種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種。現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同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節 ,狂歡節的圖片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說說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
總結應用
拉丁美洲 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這里生活著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隸貿易使這里人種復雜,以混血人種為主。地形對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板書設計
第7課拉丁美洲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1、原始居民:印第安人2、位置和組成3、主要國家
二、地形與人類活動:1、地形特征:2、地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1、居民構成:混血種人為主。2、通用語言:西班牙語,巴西葡萄牙語
初一地理教案大全精選篇11
美 國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并簡單介紹墾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
“高度發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地區專門化與美國農業;b.農業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小結:美國盡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大國,但由于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產品。
工業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的劣勢和優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環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環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開發使“黑色風暴”多次發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在美國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后裔、亞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并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游員,向游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看哪位導游員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游。
課后活動:
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