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流程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高中教案流程設計參考,希望對大家寫高中教案流程設計有幫助。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F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卮穑?/p>
(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卮穑?/p>
(1)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為什么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③秘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源分類。
2、山西煤炭資源有哪些優越的開發條件。
3、我國怎樣加強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相關地圖,理解山西省煤炭資源的分布特點,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礦。
2、閱讀相關圖表,了解我國如何加強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充分認識能源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并自覺養成節約用能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能源基地的`建設
2、難點: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特點
四、教法
我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講授法結合討論法進行教學,加強師生雙邊活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資源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
引入:神舟飛船發射成功,并順利返回離不開充足的能源,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充足的能源,同學們初中和高一都學習過能源資源的內容。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3
教學設計理念
1、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訓練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實現目標,感受成功,教學進度整體把握,教學形式不拘一格。
2、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主線,重視體驗參與,教師起到“設計者、研究者、促進者、協調者”的作用。
3、在教學中,突出交際性,注重讀寫的實用性,要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4、課后訪談調查,讀寫摘記,重視語言運用。
5、正視個體差異,倡導過程激勵,以多層次、多角度、多主體的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評價方式激勵進步。
一、學情分析
一方面,高中年齡段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較為敏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不滿足于教科書上的知識,想獲得更多的信息。在英語學習上,他們不只是想把英語作為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來學,更希望能學到知識性和趣味性兼有的內容,從英語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對體育比較感興趣,對吉尼斯紀錄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
二、教學內容分析
(一)知識背景及新課程、新教材
本單元以世界紀錄為中心話題,只要內容涉及以阿里西塔福爾曼為代表的幾個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保持者及其運動經歷,重點討論了創造吉尼斯紀錄所必備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創新意思以及挑戰自我的決心和毅力語言和技能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展開的。
本課是是本單元第二課——“閱讀課”,于是本單元的重點。文章的主題是“路永在前方”其內容介紹了世界吉尼斯的保持者阿西里塔福爾曼,他不是職業運動員,但其運動成就讓許多運動員望塵莫及,本課通過阿里西塔福爾曼的成長經歷以及獲得這些成就的精神動力激勵學生認識自我的潛力找到精神動力的源泉,實現夢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了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并以此指導閱讀;
2訓練skimming,scanning,carefulreading等閱讀微技能;
3.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及細節的欣賞,認識及分析主人公的人物特征及人物性格。
(2)難點:
1.閱讀技能的訓練;
2.對記敘文的鑒賞能力及人物評價。
(確立依據:閱讀在整個英語教育體系和高考中都占有重要比例,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事。再高明的老師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閱讀能力傳授給學生。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只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實踐訓練獲得。復述課文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又是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①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復述課文
②在閱讀中體會并初步掌握生詞、詞組句型的用法
③體會作者在寫本文時是如何進行內容安排的
(二)情感態度
①了解吉尼斯紀錄的相關知識、以及勇于挑戰并打破紀錄的杰出人物應具備的品質
②鼓勵學生打破“我不行”的心理暗示讓意念統領身體走出一條完美的道路
(三)學習策略(能力目標)
1.認知策略:
①通過詞族和詞綴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一種記憶單詞的方法,
②通過三讀法讓學生掌握速讀、跳讀、精讀的要領
2.調控策略:
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到閱讀過程中與很多閱讀障礙,不可求全責備,調整心態和注意力,通過讀懂細節,推斷隱含內容,要掌握大意。獲取所需信息。
依據:在新課程理念要求老師傳授給學生閱讀方法,讀閱讀進行整體教學,而不在局限于單詞句型的傳統教授。在學生現實閱讀當中很多學生過分地方注意力放在生詞上面,而不注意閱讀方法的培養,反映在考試中為遇到一片生詞較多的語篇就喪失了閱讀的信心。
3.交際策略:
通過談論體育項目、埃西里塔福爾曼等真實交際活動提高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4.資源策略:
讓學生了解網絡圖書館和書籍資料一樣是學習的重要途徑。
(四)文化意識:
了解吉尼斯的相關知識,加深對吉尼斯紀錄的了解
(教學目標的確立依據:本課是閱讀課,課文是對話,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也算是難點,同時根據英語標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課教學以閱讀教學為主,同時兼顧聽說能力的培養,另外根據本單元的內容和特點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去)
四、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問答法(questionandanswer)討論法discussion辯論法(debate)taks-basedmethod(任務教學法)
教具教學手段:
①Multi-mediacomputer;OHP(overheadprojector);taperecorder;PowerPoint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依據:根據本課特點以教材為本,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恰當合理呈現本課內容。)
五、學法指導
閱讀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吸收、思考、理解、接受信息和反饋信息的過程,也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分三個層次: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表層理解是培養學生對文章表面信息的把握;深層理解是引導學生通過聯想、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對文章主題或某一章節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而評價性理解建立在從整體角度對課文深層理解的基礎上,旨在引導學生聯系社會實際或自身生活,對某一相關話題進行討論,使學生進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通過一學期的閱讀教學,學生已初步建立了閱讀的基本技能—Skimming(略讀)和Scanning(查讀),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
對于教學課程的研究,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傳授新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具體建議安排如下:
導入部分用5分鐘;
讀前部分用8分鐘;
讀中部分用20分鐘;
讀后部分用10分鐘;
最后用兩分鐘總結本課內容和布置作業。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即宗旨、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及其決定因素,理解我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所作的貢獻。
2.了解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能力目標】
1.學生能根據教學情境進行深入分析我國外交政策的具體實踐。
2.學生能根據教學情境歸納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
3.學生能夠在展現中國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激發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和穩定貢獻力量的決心和意志。
教學重難點
1.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即宗旨、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及其決定因素,理解我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所作的貢獻。
2.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豎版世界地圖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新課
(一)解讀三維學習目標(內容同前)
重點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知識目標的“主要內容”和“走和平發展道路”標記并解釋。能力目標強調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目中國外交碩果累累
教師ppt展示新中國外交經歷的五個階段,我國外交經歷的五個階段,即20世紀50年代“一邊倒”、60年代“兩只拳頭打人”、70年代“一條線、一大片”、80年代以來無敵國外交、現在,我國對外活動進入更為活躍時期。(簡單解釋)
(二)綜合探究一:你能夠列舉其他材料說明我國對外關系取得的豐碩成果嗎?
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回顧IPAID上的電子書——《我國外交的輝煌歷程》,整理導學案,理清思路,回答問題。
事先把學生分成外交成果組、外交政策組、和平發展組以及技術支持組。分別展示匯報。
外交成果組學生用ppt展示我國2014年的外交成就。展示一組會見各國領導人的圖片,播放視頻短片:2014年中國外交豐收之年。
教師總結,中國的外交,布局更加完善,氣勢更加恢弘,影響更加擴大,道路更加寬廣。中國外交碩果累累。
第二目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ppt展示外交政策的含義:它是指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主權國家做標記。
結合訪歐材料——一橋飛架中歐,談談你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材料如下: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訪問歐洲,以下是重要講話片段:
1.“我這次歐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歐洲朋友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p>
“我們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p>
2.“我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我們也再不能重復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我們必須有足以自衛防御的國防力量?!?/p>
3.“在南海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不怕事,有關我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事情,當然要堅決捍衛!”
4.“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沒有私利。對于一切有助于局勢緩和政治解決的方案,中國持開放的態度?!?/p>
(三)綜合探究二:談談你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學生分組討論,各個小組匯報。
然后請外交政策組學生播放視頻:在柏林發表的一段講話。據此來談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教師總結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即宗旨、基本立場、基本目標、基本準則及其決定因素。重點講解講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中國說“不”,引導學生看教材106頁。
(四)小試牛刀
本題練習時找一名同學上前勾畫重要語句,并書寫答案要點。再找另外一名同學點評。其他同學書寫在導學案上,教師針對講解并介紹答題方法。采用計時器,計時5分鐘。著重運用電子白板的批注功能。
習題:寄望亞洲構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在今年的第四次亞信峰會上他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在周邊國家贏得廣泛共識。
談發展時,引用形象的比喻,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雙方應該務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談及雙邊關系,指出“我們有一種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愿望”,“中印用一個聲音說話,全世界都會傾聽”。
上述中印材料是如何體現我國外交政策的?
參考答案:
①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的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立亞洲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②中國提出新的亞洲安全觀,贏得周邊國家的廣泛共識,體現了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③中國提出共同,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并提出務實合作,優勢互補的發展戰略體現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也體現了我們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第三目譜寫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教師引導,我國的外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與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從“一邊倒”、到“兩只拳頭打人”;從“一條線、一大片”到80年代以來無敵國外交。我國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五)綜合探究三:我國外交輝煌外交成就的取得還有哪些條件?新時期我國在世界上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和平發展組學生用ppt展示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肩負國際責任的能力不斷提高。中國在世界上扮演了一個負責人的大國形象。
教師總結,我國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和正確的外交政策。中國外交政策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六)構建體系
3.結束新課
重溫這幅豎版世界地圖,共同構建世界夢,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4.板書設計
9.3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
一、碩果累累
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決定因素國家利益國家性質
2.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3.基本目標維主、安、發利益,促發
4.宗旨維和,促發
5.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5
《明朝的統治》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明朝君權的加強》是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第一課,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本課主要介紹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時期加強君權的措施及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明朝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轉型時期,它創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經整合的雜亂體制,以及遙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頭,專制皇權進一步膨脹,統治嚴酷,視士大夫若奴仆,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掌握好這節課的內容有利于學習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這一課在明清史占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聯系以往學過的知識,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設疑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八股取士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七年級的學生們好動、好奇,喜歡有趣的歷史故事,理性思維還未完全具備;因此,學習和理解一些事物應從直觀形象入手,這樣才能更易于他們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教學中還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或從他們已有知識積累或生活實際入手,使他們能夠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采用了講述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為輔的綜合教學法。在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并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引文、史料、圖片等資料,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分析等方法獲取相關信息。讓學生在活動中討論交流,獲取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思路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積極地調動學生參與其中,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感受、掌握歷史,并運用歷史,教師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鳳陽花鼓”和“朱元璋畫像”,設問: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為加強君主集權采取了什么措施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落實課標]部分:
(1)采用課件出示明確課標要求,確定所學內容,據此瀏覽本課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小組之內通對答案,教師據學生問題鼓勵別組學生進行釋疑并評價。
(2)多媒體出示元末農民起義示意圖;設問: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多媒體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況”學生閱讀,依據教材內容回答。教師引導:國家初建,政局不穩,人心浮動,明太祖將如何鞏固統治,加強君權呢?多媒體出示問題:“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將學生按(中央、地方、軍事、特務)分組并討論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學生討論后一一出示相應內容,最后用自制課件“行政機構改革示意圖”進行歸納,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講述“錦衣衛”部分內容時,采用小故事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3)“八股取士”是本課的難點部分,引導學生回憶科舉制度的創立和發展;多媒體展示舉子看榜圖;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明朝的科舉考試發生的變化,教師出示問題:(明朝科舉考試內容、解釋題目、答題格式),學生通過圖示加深印象。組織學生討論:“八股取士的影響”學生分組討論“八股取士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4)關于“明朝經濟的發展”,課件展示有關明朝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圖片,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小結]部分采用學生嘗試回憶后,課件展示本課知識結構示意圖,給學生明晰的知識結構體系。
六、板書設計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結構式板書;既歸納了本課知識要點,也有助于學生梳理本課歷史的基本線索,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6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系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顒臃中〗M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7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在講述本課內容之前,引導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了解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內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并引導學生對各思想家的思想進行評析。
二、文學
本部分內容包括《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詩經》、屈原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初中課本未涉及的內容加以強調。
在講述諸子散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學過的語文知識了學習這部分知識。并讓學生認識到諸子通過其散文向世人闡述其思想。
三、藝術
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講述這部分內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文成就,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內容。并強調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時間。
戰國時期物理學的發展是以前學生沒有學過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當時中國物理學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
五、醫學
本部分內容學生也已學過,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回顧即可。
重點——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巨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于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蕩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蕩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后,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筑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點——對孔子的評價
自漢代至清朝,被尊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拔逅摹睍r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國以來,對其評價更是經歷了一個大起伏過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其是譽毀不一,先是肯定其在歷的進步作用;在強調階級斗爭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間,孔子被全盤否定。在”-”結束以后,開始公正客觀地評價孔子。綜合建國以來對孔子的評價,主要觀點如下:
關于孔子的階級屬性:一派觀點認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興的地主階層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進步,妥協多于反抗。這派人多數持西周封建說。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是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隸社會,但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是奴隸主階級中的改革派。
關于孔子的思想結構:第一種觀點認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種觀點認為“禮”是孔學的核心。還有人認為“仁”與“禮”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關于孔子思想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國際性的歷史人物,其影響遠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國長達二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與思想基礎。孔子學說成為歷代統治思想的基礎,但又是封建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
關于孔子與當代及未來社會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儒家思想作為歷史的產物,只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僅有研究價值,而且作為一種精神資源,有著實用價值,對現代化建設事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則從知識經濟新特點角度,拋棄了過去一貫尊奉儒學的觀點,認為儒學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實際。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動蕩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異?;钴S,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第四,各國統治者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讓其為爭霸戰爭和社會變革出謀劃策。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榮。第五,私學的興起和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批有知識、有才干和敢于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豐富了華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典型例題
例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學派眾多,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
①社會大變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躍②各國國君為富國強兵紛紛養士③學在官府局面的改變,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④科技生產迅速發展,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
A.①②③④都正確B.①②③④都不正確
C.①正確,③③④不正確D.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答案:D
例題分析:此題旨在培養學生對照材料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該題是一道復合選擇題,只有經過了①、②、③、④項的首先篩選,才能在A、B、C.D四項中得出正確答案;經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實,唯有④項中科技生產“迅速”發展不妥,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更不對;因此D項是正確答案。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庇终f:“(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落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請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國戰國時期_____、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在階級社會里,上述思想能成為現實嗎?
(3)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積極的進步意義?
例題分析:本題提供了墨子有關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一段材料,主要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對這段材料的理解?;卮饡r,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聯系先秦時各派思想家的主張,提煉出材料的“兼愛”“非政”思想?;卮鸬诙枙r,主要從矛盾論和階級矛盾等觀點進行分析。要聯系墨子代表的階級利益、有關戰爭觀等,評價墨子思想的進步意義。
答案:
(l)墨子;“兼愛”、“非攻”
(2)①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貫穿一切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統治階級總是要竭力維護自己的階級統治,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而被統治者總是要反抗剝削,擺脫貧困,因此,在階級社會里,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不可能成為現實。
(3)從歷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相處,安定團結,共同富裕,這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反對掠奪戰,譴責戰爭對生活和生產的破壞、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這有利于社會的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只有在和平的環境里,才能求得發展,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過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與要求。因此,發揚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例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攻打別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真的)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視臣(民)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法所以凌過游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穎?!室苑ㄖ螄?,舉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分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穎。(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二冊)
請回答:
(1)按材料順序分別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學派及主要主張。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學派的主張被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的統治階級所采納,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題分析:第一問,考查的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張。第一問中的第二層要求不難,只要先判斷出各段材料分屬哪一學派,各學派的主要主張就好概括了。
第二問,學生要明確一個歷史概念——“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指的是哪幾個朝代或時期?主要指的是秦漢時期。時間范圍確定下來后,聯系書上內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為貴”。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國”。材料四是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秦始皇采納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以嚴刑峻法治國的思想,正符合秦統一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漢武帝采納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大一統”思想,正符合西漢加強思想統治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背执擞^點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題分析:回答本題首先要弄懂題干所引材料中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一種辯證觀點。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備選項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辯證思想的一家。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8
【教學目的】
1、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識記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這的運用。
【重點難點】
1、重點: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滲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根;
根尖的結構組成: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圖)
吸水最活躍的部位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圖)
2、吸水方式: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滲透作用吸水,
如: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莖葉細胞、根冠細胞
未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吸脹作用吸水。
如:干燥的種子細胞、根尖分生區細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脹吸水的原理:親水性物質與水發生結合(結合水)
(2)滲透作用的原理:細胞液與外界溶液通過原生質層發生滲透作用
A、滲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的擴散(如:課本P59圖)
B、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需具備兩個條件:半透膜
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C、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理由是:細胞壁——全透性,水和溶質都可以透過。
原生質層——主要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兩層膜間的細胞質
選擇透過性——可看做一層半透膜。
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與外界溶液之間通常具有濃度差。
所以: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就是一個滲透系統,當成熟的植物細胞與外界溶液接觸時,細胞液就會通過原生質層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
4、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通過細胞圖分析、講述實驗)
1)30%的蔗糖溶液——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細胞壁伸縮性小于原生質層
2)清水或低液———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3)所以: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失水
可用質壁分離實驗驗證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細胞液的濃度,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可用質壁分離復原實驗驗證
4)質壁分離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復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復原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實驗的作用:
①證明成熟的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證明細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請設計實驗測細胞液濃度大?。?/p>
5、鞏固練習:課本P62:一、二、四學案P1、2、3、4
新學案P116:例6、11、12P120:1—6、9—14、16P124:8
課練P48:19
二、水分的運輸、利用、散失
1、運輸:結構導管,
從細胞外→導管的途徑:
土壤溶液→成熟區表皮細胞→→→導管(通過滲透作用)
土壤溶液→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層層細胞的間隙→導管(通過擴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
3、散失:途徑:主要通過蒸騰作用
意義: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重要動力
三、合理灌溉:(詳見課本P61內容)
1、概念:
2、原理:
3、意義:
4、鞏固練習:課本P62:三
【練習】
1下列某同學畫的幾個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注明圖中各標號所指的結構名稱:
1.細胞壁2細胞膜
3.液泡膜4細胞核
5.細胞質6細胞液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原生質層。
(2)A→B→C,說明細胞發生了質壁分離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細胞結構基礎是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原生質層和一定濃度的細胞液、以及全透性的細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內在原因細胞壁伸縮性<原生質層。
(3)若將C細胞放進清水中,將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若不發生,
則說明細胞已死亡。
(4)A→C過程中,細胞液濃度變大,吸水能力變強。
2、用2摩爾/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爾/升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泡某種植物細胞,觀察分離現象,得到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細胞體積在A~B段的變化說明:在該段時間內水分從細胞滲出,細胞液濃度變大。
(2)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蔗糖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濃度將不變,此時,在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充滿了2mol/l的蔗糖溶液。要使該細胞復原,將其置于清水中。
(3)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是由于乙二醇
逐漸進入細胞,引起細胞液濃度變大而吸水。
(4)并不是該植物的所有生活細胞均可發生質壁分離,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還必須具有大液泡(原生質層)。
3、下面是用新鮮的洋蔥表皮進行的一些實驗與結果。請分析回答:
組別處理結果
a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①發生質壁分離
②然后將材料移到蒸餾水中②質壁分離復原
b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③迅速發生質壁分離
④然后移到蒸餾水中④質壁分離不能復原
c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⑤開始質壁分離,后又自動復原
d⑥材料放入100℃熱水中3分鐘后取出重復(a)組實驗⑥未發生質壁分離
(1)洋蔥表皮細胞在a、b、c三組實驗中均發生質壁分離現象,其結構基礎是同題1(2)
(2)a組實驗可以說明新鮮洋蔥表皮細胞具有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3)出現b、d組實驗共同現象的原因是原生質層受破壞,細胞死亡。
(4)c組實驗結果說明K+、NO3-可以被主動力運輸進入細胞內。
4、施肥過多,出現燒苗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濃度大于根細胞中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過度而死亡。
5、在移栽花木時常常剪去部分枝葉,這是為了(D)
A、減少葉的呼吸作用B、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進植物體的根的吸水D、維持植物體內水分代謝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對水的代謝中的運輸、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補課上詳細講過,高中這一部分的重點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兩種方式、場所,以及兩種吸收方式CELL的特點,其中以滲透作用最為重要。這里包括滲透作用的原理、條件和植物的滲透作用以及質壁分離實驗的內容。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9
1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總結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2重點難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2、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課文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憑一人之力而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張飛在長坂坡的一聲嘶吼,斥退了萬千曹軍;諸葛亮的一副古琴,擊退了司馬將軍的上萬精兵;藺相如在澠池之會,憑自己的智慧挽回了趙國顏面,趙王的尊嚴。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兵法史上舉不勝舉。兵法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戰之上策”,而我們今天學習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力挽狂瀾,讓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的英雄,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具體賞析這篇課文蘊藏的文化魅力。
活動2【講授】重點字詞及特殊句式
二、歸納字詞意義和用法
學生代表總結,其它同學集體朗誦課文,最后對總結進行評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四)數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四、一詞多義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罚?/p>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保ū疚模骸霸絿员蛇h”)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保?/p>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保?/p>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鴦菟ノⅲ?/p>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保?/p>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保?/p>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鄭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語
①(晉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
活動3【活動】課文賞析
三、課文賞析
1、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段內容。
明確: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
2、《左傳》寫人敘事已經非常成熟,本文首段安排非常巧妙,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
A、晉秦聯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B、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筆。
C、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直接關系到晉國,與秦國無關,為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
3、分析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四、燭之武退秦師的利弊探究
略
小組討論,發散思維,合作研究,攻克難關!
活動4【練習】文學小練筆
五、文學小練筆
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拯救了國家,讓老百姓免受了戰爭之苦。在鄭國國家電視臺推舉的感動人選之中,燭之武以高票當選。現在,你作為燭之武的推薦人,寫一段頒獎詞,有幸也會被電視臺采納。
活動5【作業】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高中教案流程設計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描述良好的的生活習慣。
2.學習根據所給詞或詞組,寫出關于均衡的飲食對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的文章。
3.重點和難點:描述出保持健康的方法,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課前準備:
1.掌握描述健康的詞匯:eatinghabit,important,food,strong,keep,healthy等詞語。
2.收集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如何保持健康的方法與經驗以供討論。
三、教學過程:
1.導入(Leadin):通過討論不同保持健康的方法,引出本節課的大任務。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課堂參與意識。
2.通過展示大量單詞、詞組以及學生本人的提出的保持健康方法,將他們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此時老師恰到好處地讓學生匯報導入任務切入主題。
3、具體活動——設計本話題的習作:
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均衡飲食對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請就該內容寫一篇英語短文,談談你的看法。
詞語:eatinghabit,important,food,strong,keep…
句子:1、Asweknow,havingabalanceddietisgoodforourhealth/Itisimportantforustohaveabalanceddiet.
2、Themorehealthyfoodweeat,thehealthierwewillbe.
3、通過讓學生先寫作,然后在指導學生確定寫作的主題:“告訴他們本篇習作通過闡述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p>
4、指導學生如何謀篇布局:
文章的結構:采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寫。
每個段落的具體寫法:
①總述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
②具體介紹有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有益;
③總結概括,呼吁大家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5、評比最佳習作。本次的任務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靈活的運用所學過的有關描述保持健康的句子。利用多媒體教室的幻燈片展示學生的作文,并進行必要的修改,評出誰是最優秀作文獲得者,并給予相應的獎勵。
6、本環節任務:開放性小結本課的內容。教師用上個任務的活動結果引出本單元的重點句型,并要求學生寫出所學的重點句型。鼓勵學生寫出今日自己所學或使用的其他句型,要求越多越好。要求學生把自己所寫的句子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同時記下其他組員所說的新的句子。
7、Homework:具體實踐:
假如你是康康,請你根據所給提示給你的美國朋友吉姆寫封信,就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給他一些建議。80詞左右。
提示:①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
②多做運動;
③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
五、課后小結
1.有部分學生平時背記詞語與詞匯量不夠,生活經歷也不夠造成一定的寫作困難。
2.一些學生還是中式思維句式,邏輯思維也較混亂。
3.口語表達能力不夠,無法運用英語來較好的表達。
六、今后措施:要求寫作要1.認真審題,抓住要點,切中題意,文理通順2.語句完整語言準確,使用得當3.寫作前要草擬提綱,理清思路4、要求學生多背誦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