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
高三語文學習教案都有哪些?語文是讓學生學習和使用母語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時無刻不在。所以同學們要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實踐中體驗和掌握使用語文的規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4.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6.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板書課題——作為生物的社會)
二、作者:
劉易斯?托馬斯是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同時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細胞生命的禮贊》,這部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
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后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據說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連拋出后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贊》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作為生物的社會》這篇文章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精彩章節。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現在,同學們先仔細地閱讀一遍這篇文章,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大意,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主旨。當然,在閱讀時首先要疏通生字:
1、字詞注音:
鱒(zūn)魚蟻冢(zhǒng)苜蓿(mùxu)鯡(fēi)魚蹩(béi)腳
2、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把握本文寫作思路:
教師: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科普論文,那說明文一般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然后再運用各種方法、事例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最后則是升華主題吧,那這篇文章作者是要說明什么呢?請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提問,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寫的是什么?
學生:(醫學家舉行年會的情景)
教師:他是怎樣描述的呢?他把他們比喻成了什么?
學生:(群居性昆蟲大聚會。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振動,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信息。每隔一段時間,那群體都要像拋出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拋出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教師:作者開篇把人類比作是螞蟻,由人類社會的的活動情景聯想到了生物社會的活動,引出了所要探討的話題。
再看一下第二段,寫的是什么?
學生:(傳統生物學界的看法:“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物總有點聯系,那在生物學界將是非常糟糕的態度。關于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是行為絕對是有異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師:那他們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態度呢?
學生:(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教師:那作者是抱著什么樣的態度的呢?我們可以從哪一句話看出?
學生:(“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以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植真菌,喂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信息”,簡直和人類的行為毫無二致?!八鼈兪裁炊几桑筒羁措娨暳恕?,作者這里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正好形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3、現在,請同學們總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完成,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系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全文主體部分探究:
1、接下來快速的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里,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討論:根據課文,分小組討論,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學們可以盡量的發揮想象。
設置預案如下: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喂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搜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墻,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信息。工蜂在筑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后,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墒钱斘覀兊拈L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后,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后代,此后,我們的子孫繼續重復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御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還舉了幾個例子,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特點?
(“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壓壓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集群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币罁@種情形,在建造蟻穴的時候,它們可以做到先筑墻,然后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群體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蜜蜂覓食跳舞。)
(“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數百只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薄靶∈依镉袃扇话紫仯蜁暺鹨粔K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并沒有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于是思維開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實人類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我們人類都出現了什么樣的狀況?(“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系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并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并不總是通著電?!币簿褪钦f,我們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我們沒有真正的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和才能)
5、最后,作者以科研為例,引用了人士的觀點,再一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群體的智慧,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希望科學研究能有多一點的交流。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么多我們不曾了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為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群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篇2】
教學要點: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題
背誦第三段導入。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出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
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
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身世孤苦悲涼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盡忠日長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決矛盾 先盡孝后盡忠
沐清化蒙國恩 祖母病篤(情)盡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
甚?!焙竺媸÷缘囊痪湓?,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引導:這個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
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接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
事?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
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
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實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見上圖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
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小結: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傊氖紫?/p>
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
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
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
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蛾惽楸怼访黠@的
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
人”;有人說,《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陳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
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
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
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閔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
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
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
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t書特下,拜
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
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p>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
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
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
動人?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以狼狽比喻進退為難的情境,形象生動。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似犬似馬,忠懇之情,怖懼之態溢于言表。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勢緊迫。
○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
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
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6、小結: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
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
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
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
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蘇軾語)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
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篇3】
設計說明:
該教學設計是在分析教材和考慮學情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篇課文是新課標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為文言文,要重視吟誦、品讀,于是在教學中我加大了朗讀的份量,設計幾種朗讀方式,包括教師的范讀,學生的齊讀、單讀、分散讀,在朗讀中積累文言詞語、句式知識、體悟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其次,《陳情表》是古代散文中傳誦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語匯較多,消化理解文言實詞是學生讀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學生更進一步體悟作者在字里行間蘊含的真摯情感,因此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授課中讓學生結合文本詳盡的注釋疏通文意,教師做適當的點撥進而針對文本提出所陳何情文本的教學設計流程也是按照這一順序展開的,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通過誦讀,理解所陳之情,體會陳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蘊含的真摯情感
教學重點:
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真摯情感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悟以情動人的陳情藝術,進而分析作者是怎樣通過陳情達到“愿乞終養”的目的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蘊含的真摯感情
2、點撥法點撥關鍵的字、詞、句,使學生在深層意義上領會文中蘊含的拳拳真情
3、討論法討論文中的關鍵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討論中獲取新知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晉時期,時局動蕩,風云變幻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晉,魏國滅亡晉武帝司馬炎為了穩定局勢、鞏固政權、籠絡人心,便采用懷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為官,于是蜀漢舊臣李密便走進了他的視野李密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由祖母劉氏一手撫養長大,以孝謹聞名,博學善辯但就在晉武帝下詔征辟的時候,李密年邁的祖母已經是“夙嬰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寵命優渥的皇帝詔命,一面是難以割舍的祖孫之情;一面是言辭切峻的朝廷詔書,一面是恩重如山的養育之恩,在這人生的重要抉擇之時,李密將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李密的《陳情表》
二、初讀課文(學生讀完后,教師做誦讀指導,同時做正音指導、點撥句讀)
教師范讀第一段,指名學生朗讀第二、三段,全班齊讀第四段
(要求:誦讀要注意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感情)
三、再讀課文、緩讀領會:
(要求:緩慢誦讀、圈點勾畫參照課文注釋還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詞、句,師生共同解決)
四、三讀課文、速讀課文,思考:
(1)、李密為何陳情,陳情所遇到何種困難(要求:用原文語句作答)
陳情的緣由:愿乞終養(陳情是為了達到“奉養祖母,暫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難: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進退兩難)
(2)、把李密所陳之情用最精煉的詞語概括出來
所陳之情:中國古代最傳統的兩種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讀課文
品讀鑒賞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要求:小組合作、逐段探究)
提問:李密是如何陳情的?
(一)賞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礎上把握朗讀時凄苦、悲涼的語速、語調)
1、本段中總括的句子: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2、對“險釁”“ 閔兇”如何展開的:(在文中找出原話并且對所陳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閔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這段文字的內容,作者寫得凄苦而悲涼,以致使晉武帝對他由惱怒化為同情憐憫)
(二)賞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對李密征召的詞語和李密對被征召的態度的語句,此段李密向晉武帝所陳之情
朝廷對李密征召的詞語:察、舉、拜、除
李密對被征召的態度的語句:辭不赴命,辭不就職
所陳之情:進退兩難之情,進,無以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退,不能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
這種進退兩難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忠孝不能兩全”,對李密而言忠孝之間自然是想先盡孝而后盡忠,那么就要說服晉武帝認可自己這一請求,這也是李密陳情的關鍵所在
(三)賞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樣進一步說服晉武帝,以達到“愿乞終養”的目的的?
1、討論本段第一句話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為達到“終養祖母”的請求提出的理論依據,使自己的請求既合情又合理,又響應朝廷的號召,讓晉武帝不得不答應“愿乞終養”的目的
2、引導學生理解“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含義
朝代更迭之際,新君最忌諱的是臣子眷念舊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員,陳情的對象是今朝的君主,為打消對方的疑慮,自己“本圖宦達,矜名節”的人生態度就必須明確突出,此處一筆,正是問題關鍵所在,晉武帝的疑慮徹底打消
3、品味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剩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一小節的情感
宋代學者評價說:讀《陳情表》不哭者,必不孝這一小節充分體現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動人,晉武帝即使是鐵石心腸也應該有所觸動了
(四)賞析第四段:
本段的層次如何劃分
兩個層次:第一層表明自己陳情的目的,第二層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開頭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從生命的自然規律上,進一步的為自己的“愿乞終養”樹立理論根據,依舊合情合理,無可辯駁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現陳情目的的語句
“愿乞終養”
2、理解“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一句的含義
六、教師總結:《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陳孝情情真意切,訴忠情赤膽忠心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李密對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我們的親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卻真摯的回報
七、板書設計:
陳 情 表
李 密
不幸遭遇,訴祖孫之情
情
進退狼狽,訴兩難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論依據
理
先盡孝后盡忠,解決辦法
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作者陳情的構思藝術以及駢散結合的語言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感人至深的親情,正確評價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點和難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弄清陳情的層次和“辭不就職”的原因是重點。對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誦讀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讀成誦。
3.探究法。理清結構,把握文旨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用導入
蘇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陳情表》最終把晉武帝感動了,皇帝不但準奏,而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讀感知
1、初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邊聽邊結合課文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并從整體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調。朗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談初讀感受。(考查學情,調整教學對策)
學生讀后或聽后感略。
討論各段感情基調小結如下(確保讀出感情):
【板書】第一段:凄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2、 板書強調重點讀音。(確保讀準字音)
險釁(xìn) 閔(mǐn)兇 門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 應(yìng)門
煢煢(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賤 隕(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劉病日篤(dǔ) 猶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氣息奄奄(yǎn)(yǎn) 盤桓(huán) 更(gēng)相為命
三、再讀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對照注釋自主閱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師巡回輔導并通過提問檢查落實預習情況。(要求積累的文言詞句,老師幫助學生在書中標示出來)
①實詞
險釁 隕首 東宮 伏惟 伏渥 區區
②古今異義同形詞
成立 告訴 區區 不行 沐浴 無主 上報 辛苦
③成語
煢煢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
④單音文言實詞
夙 鮮 息 吊 嬰 逮 拜 尋 除 矜 聽 聞
⑤通假字
閔——憫 蓐——褥 有(同)又
⑥重點文言虛詞
見(慈父見背) 更(更相為命) 于(介詞,“勝過”、“比”之意)
以(介詞,“憑”)
⑦句式
判斷句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非,副詞,否定判斷)
實為狼狽 (動詞“為”肯定判斷)
本圖宦達 (副詞“本”表示判斷,本來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上官)(上官)不許。
前太守臣逵察(為)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為)洗馬。
具以表聞(之)/拜表以問(之)。
⑨被動句
而劉宿嬰疾病
倒裝句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終……,(既……又……)
有所……,(有……的人)
無以,(又寫作“亡以”,表示沒有辦法)
是以,(因此)
非獨,(不單,不僅)
2、學生分組討論概括課文的層次大意。(每組由推選出的代表陳述)
老師歸納后明確(學生參考):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四、擴展訓練
結合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后老師再明確:情:情況(事實);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業設計
1、熟讀并開始背誦課文。(爭取三天之內背誦并默寫)
2、李密“辭不就職”除了課文的理由,還有沒有其他的考慮?
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篇5】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詩歌語言特點
1、形象生動。其特點是狀物描形,使人讀了富有實感,如入其境。
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用得特別好,表現了杏花的具體特征:鮮艷、熱烈、紅得象火,給人以鬧哄哄的感覺,還表現了杏花枝頭蜂飛蝶的熱鬧景象。
2、含蓄。其特點是把思想感情隱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這首詩很含蓄,是對當時求仙學道的否定。嫦娥偷吃了后羿從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長生不老靈藥,成了仙子,進入月宮,長生不老。但居住在碧海青天,孤身只影,非常寂寞。雖然長生不老,又有什么意義呢?
3、精煉。其特點是用最少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容,字字珠璣。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全詩二十八個字,描寫了五組畫面,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整幅畫的中心是“人(斷腸人)”。
4、清新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清新之風常見于以下一些人詩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陶潛的詩特點主要在平淡,有時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維,孟浩然的詩則相對比較清新。
1王維:唐代詩人,畫家。開元九年(721)進士,因通音律授大樂丞。不久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二年后九齡罷相,他倍感沮喪,有歸隱心。40多歲時,先后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思想日趨消極,佛教信仰日益發展。安史之亂中被俘,被迫做偽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現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名作如《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青溪》、《過香積寺》、《輞川集》20首、《贈裴十迪》等。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蜢o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后人所推崇。王維送別、紀行一類詩中,常有寫景佳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歷代傳誦不衰。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致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于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后人影響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鳥鳴磵》)“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以及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蕩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澹寧和的無盡遐思。
2孟浩然
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于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這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這里有強烈的生活感。這里“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藝術美更不乏淳樸的生活美。孟浩然在這里仿佛尋找到了一種皈依的感覺。詩人終于將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連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徹底丟開了。思緒終于舒展了,甚至詩人的舉措也都靈活自在了,自然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四句詩是孟浩然藝術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耙箒盹L雨聲,花落知多少?”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孟浩然這兩句詩里面也有一種極大極深的感情蘊涵著?!八那榕c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有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厚的同情。這首詩表現的玄心,亦表現的風流。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達到了無我,盡管這期間他甘苦備嘗,但終于苦盡甘來
5、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說: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平淡首推陶淵明,能夠把詩寫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詞絕對不是平淡,相反,帶有一種強烈的感發的力量。
6、絢麗。其特點是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隱的詩歌不但絢麗,而且朦朧晦澀,李賀的詩也比較絢麗乃至于奇麗。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子。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初學古文。受牛黨令狐楚賞識,入其幕府,并從學駢文。開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進士。次年入屬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黨排擠,輾轉于各藩鎮幕府,終身不得志。李商隱詩現存約600首。其中政治詩感慨諷諭,頗有深度和廣度。其詠史詩托古諷今,成就很大。這類詩往往譏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誤國,也有的則借詠史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類詩多用律絕,截取歷特定場景加以鋪染,具有以小見大、詞微意深的藝術效果。名作如《隋宮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李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別致力于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余味無窮。但刻意求曲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情懷。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宛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來月已低”和“何處哀箏隨急管”二首。還有一些詩寄興難明。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深詞婉,能于麗中時帶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對后世的詩壇和詞壇影響很深。其詩繼承面較廣。其七律成就,繼承了杜甫精嚴頓挫的特點,又融合了齊梁詩的艷和六朝民歌的清麗,以及李賀詩的幻想象征手法。
李賀:李賀詩歌的總體特征,前人有的評,那就是奇詭瑰麗。李賀詩歌美學的別一個特征是藝術形式上的鮮明創造性、獨特性、陌生化美學效果的追求。這主要表現在用詞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不俗,章法奇突跳蕩,境界惝恍朦朧四個方面。李賀詩歌中,少有前人用過的熟詞熟字,他的選詞用字,總是務求給人以陌生感。。這種陌生感即體現在他多用許多冷色調的字和帶有硬性基質的詞匯。一些字如“泛”、“凝”、“幽”、“淚”、“冷”、“苦”、“驚”、“血”頻頻在詩中出現。色調的冷是它們的共同特征。在冷色調字眼的使用中,我們見出詩人的力避陳言的用心和獨特的詩情。這種獨特即是表現了他的凄惋哀愁的思考,使得詩歌總能使人體會到詩人情思的冷僻,清冷的意象使得詩歌境界異常清幽。
7、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明快莫過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簡潔也不是那一個詩人所獨有的,大部分詩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實上,在做題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單獨析出一個特點,而往往連在一起說,比如簡潔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詩的語言風格也遠不是這些詞所能夠概括的。
8、簡潔。其特點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9、專用術語:
1、簡潔又表述為: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2、質樸清新 淡雅 ,自然. 3、詞藻華麗 4、明快:明白通暢。 5、沉郁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6、雄健 雄渾:雄壯、強健、渾厚等,這一般是用在諸如杜甫、辛棄疾、陸游等人的身上。熟三、悉作家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游的悲壯愛國
郊寒島瘦
四、典型例題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和今人分析唐詩的一段言論,完成15-16題。
唐 詩 一 首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實宵。五更鼓角聲悲注,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詩歌上的頂峰當然應推李白,無論從內容或形式,都如此。因為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邊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視世俗,不滿現實、指斥人生,飲酒賦詩,縱情歡樂。……深刻地反映了那整個一代初露頭角的知識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們要求突破各種傳統約束羈勒;他們渴望建功立業,獵取功名富貴,進入社會上層;他們抱負滿懷,縱情歡樂,傲岸不馴,恣意反抗。而所有這些,又恰恰只有當他們這個降級走上破路,整個社會處于欣欣向榮并無束縛的歷史時期才可能存在?!⑻扑囆g在這里奏出了音。痛快淋漓,天才極致,似乎沒有任何約束,似乎毫無規范可循,一切都是沖可而出,隨意創造,卻都是這樣的美妙奇異、層出不窮和不可思議。……李白的天才作品確已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音詩的極峰。然而這個極峰,與文學上許多浪漫主義峰巔一樣,它只是一個相當短促的時期,很快就轉入另一個比較持續的現實典范階段。那就是以杜甫為"詩圣"的另一種盛唐,其實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李澤厚《美的歷程》選段)
⑴ 請根據有關唐詩知識分析判斷上述一首唐詩的作者是李白還是杜甫,并簡述理由____________ ⑵ 為什么說"詩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請參照上文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該詩為杜甫作品。因其具有杜詩的沉郁頓挫,深刻悲壯、氣勢磅礴的現實主義風格,同是又是嚴格工整的七律。 2 、(此題實為仿寫題??筛鶕鸥Φ娘L格和原文的對李白的分析來寫)從形式來說,杜詩李白那種雄豪壯偉的氣勢情緒納入規范,即嚴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從而不再是一種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種人工美、世俗美,為后世提供了可以學到的范本;從內容來說,杜詩更多地關注國遠民生,且充滿憂患意識,不似李白那么飄逸灑脫,也明顯地蘊含了這個階級的停滯與走下破路。因而,李白與杜甫是兩種風度,兩種意境,兩種格調,如果說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種盛唐了。)
2、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杜牧:《題禪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載青春不負公。
今日鬃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
此詩首二句寫往昔漫游酣飲之豪興,后二句寫如今參禪品茶之悠閑。有人認為這首詩風格平淡曠達,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一般而言,一首詩詞的語言風格和其思想內容是諧調吻合的,或喜悅,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或悲憤,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都比較容易能夠把握。但在有些時候,作者卻一反常態。比如要表達失落的情緒,卻不用憤激語、沉痛語,而是將深沉感慨出之于平淡,極度悲涼寓之于曠達,很好地實踐了相反相成的藝術辯證法。例如杜牧的《題禪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載青春不負公。 今日鬃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
此詩首二句寫往昔漫游酣飲之豪興,后二句寫如今參禪品茶之悠閑,對比鮮明而出語平淡,對于消逝的年華不露惋惜之情,對于如今的寂寞不露辛酸之意,若細加尋繹,卻見出這里表現的正是人生諸種痛苦中極為沉重的一種。詩中所說的那種豪興,其實不過是排遣無聊之舉,觀其“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等詩句,便不難理解。杜牧平生留心當世之務,論政談兵,卓有見地,然而卻投閑置散,始終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負,以致大好年華只能在漫游酣飲中白白流逝,落得“今日鬃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的結果。此處“茶煙”與前面的“觥船”相應,“落花”與“青春”相應,說明一生自許甚高的詩人已經步入衰老之境,不僅施展抱負無從說起,就連酣飲漫游也不復可能,只有靠參禪品茗來消磨剩余的歲月。我們從詩人對比今昔、回顧一生的平淡語調中,不難體會到,對于一直以經邦濟世自期的詩人來說,不斷接受并努力排遣這生命的龐大空虛,似乎不得不成為他生活的內容,而且如今已到遲暮之年,連排遣的氣力也越來越少了,他被包裹在越來越濃重的幻滅、空虛和無望之中而無可奈何。對于這樣一種沉重的痛苦,用平淡的語調來表達,比用其它的語調更為適合,因為人一旦被逼到無可奈何的境地,便會感到任何訴說、哀嘆、怨恨、憤慨激都無濟于事,他的語調也就具有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平淡的特點,盡管其心底深處還不時翻滾著感情的波濤。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杜牧的這首詩,內容和語言風格雖然看似矛盾,其實卻是統一的,后者是更好地為前者服務的。
3、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白居易的《聽夜箏有感》: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忍聞。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一任君。
1、 此詩寫自己中年與暮年的對于挫折的不同感受。感情極為悲涼沉痛,而語言風格卻曠達超脫,你對此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此詩寫自己中年與暮年的對于挫折的不同感受。元和十年,詩人因激于義憤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時年四十四歲。初遭打擊,新生白發,自然感到理想受挫,時不我與,夜不能寐之際,聽到憂怨的箏聲,不禁為之愁腸百結,難以承受,因而不愿再聽。暮年飽經憂患,霜雪滿頭,相比之下,先前的挫折簡直算不了什么,可謂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了。正因為他飽嘗了太多的痛苦,所以能夠對憂怨的箏聲無動于衷,聽之任之。此詩寫得辭淺意深,在看似曠達超脫的詩句中含蘊著的,是極為悲涼沉痛的心情。
如果說前面《題禪院》一詩告訴我們的是無可奈何轉平淡,那么這首《聽夜箏有感》則給我們揭示了久經悲痛不覺悲的情感特征。這兩首詩在深入把握和表現內心情感世界方面均給人以有益的啟示,而這種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語言風格和作品內容的某些表面上的不一致。
五、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下面的唐詩和元曲
春怨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中思 喜春來]春思
殘花醞釀蜂兒蜜 細雨調和燕子泥
綠窗春睡覺來遲 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問:《春怨》和《春思》在語言上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篇6】
一、 表達技巧簡介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
在現代作品中,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換個角度,有實寫、虛寫之說。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卻是間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樣,都是借景抒情。
2.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
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比興手法,如《孔雀東南飛》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有對比、烘托、反襯、托物言志、擬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 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一團團燃燒著的旺火,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與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光的紅艷,青與紅相互斗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托而逾顯其白;一個“欲”字,則以擬人化賦花朵以動態,使之搖曳而多姿。看來詩人是運用了多種技巧來描寫這幅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畫。然而詩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春”之景不可謂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這樣看來全詩更主要的技巧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3.謀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詩歌,尤其是近體的律詩絕句,篇幅雖然短小,但十分講究謀篇布局。上一講引到的王維《觀獵》,首聯起得突兀,“風勁角弓鳴”大有先聲奪人之勢;頷聯寫發現獵物,奮力追擊的情形,生動而又逼真;頸聯寫獵罷歸營,不著痕跡地表現了將軍策馬疾馳的風姿;末聯以“回看”一語寫將躊躇滿志的神情,以與首聯對比照應,頗令人回味。清人評論這首詩時說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絕頂”這絕非過譽。懂得古代詩歌謀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詩歌鑒賞必備的條件。
二、鑒賞表達技巧的目標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不在于辨識作品運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評述作者運用這些表達技巧所產生的表達作用、表達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以后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不對當時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寫夢境,寫夢中游上苑的熱鬧景象和“花月正春風”的美好景色。為什么這樣寫?是用夢境來反襯現實。夢境寫得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越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便越顯得今日處境的凄涼,“恨”的含意便表達得越充分。
例3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這是不難看出來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寫什么樣的人呢?托“小松”諷刺什么呢?這便是鑒賞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寫它的生活環境和生命力。剛出土的小松樹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頭”——長著松針的頭雖細但直而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芭钶铩笔禽^高的野草,而今小松沖出了蓬蒿。這里的“出”與上句“刺”相呼應,很有力度?!皾u覺”用得有分寸,既寫出“出”的過程,又是愛護小松的細心人觀察所得。不關心小松的人對它的“出”則是視而不見的。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感慨:“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钡谝痪涞摹傲柙颇尽敝感∷桑笠痪涞摹傲柙啤笔侵搁L成參天大樹的松?!皶r人不識凌人木”,是說世俗之人沒有眼光,沒有見識,不知小松將來要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長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說“這樹真高”。原來詩人寫小松實際是寫不被人所識的年少而有發展前途的之人,寫出他們的不幸命運,諷刺的是那些“不識”人才的人。到了這一步,算是完成了對這首詩表達技巧的鑒賞。
三、典型試題分析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望海樓
米芾
云問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江城內。②鐵甕: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洲:濱水的地方。
(1)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詩頷聯分別冠以“三峽”和“六朝”,從 和 兩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了詩歌的氣勢。
(3)對“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 )
A.登樓望江,聯想到了三峽的險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詩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詩人飲酒的豪情。
D.濤聲陣陣,引發詩人作詩的雅興。
(4)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①
②
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題。米芾的詩題為“望海樓”,而從樓所踞的城池寫起,這是為望海樓鋪設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環境。于是第二句開始寫樓,樓而能“飛”是形容樓高如同凌空架構,又是形容樓檐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首聯二句是詩人自遠方對望海樓的仰視。堅如鐵甕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限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極寫望海樓的高峻奇偉。可見第(1)題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樓的高峻。
命題者就詩的第二聯出了兩道題。這一聯寫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望海樓下臨大江,晝夜奔騰,濤聲入耳,觸發了詩人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簾,又引動了舉樽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謂妙趣橫生。在這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景與情一下就脫開了眼前的實際,空間、時間大大拓展。詩人馳騁想象,讓江聲帶著三峽崔巍險峻,讓帆影映著六朝的繁盛。這樣,詩人的見聞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樓的高大久遠??梢姷?2)題的答案是:空間、時間;第(3)題的答案是B。
就在詩人盡情觀賞、興致勃勃之際,黃昏來臨,遠處傳來陣陣的畫角聲,像在催促紅日西沉。日落了,平靜的江邊升騰起白色的霧氣。這一聯寫景是自樓內向樓外遠望,視線隨地平線延伸。在這里,紅日、白煙形成色彩對比,日落、煙起形成動態對比,畫角之聲與黃昏的靜又形成對比。它們又融合起來構成完整的畫面。這樣看來,第(4)題的答案是①色彩(紅、白);②聲音(畫角);③動態(催、起)。(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尾聯由“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透露出茫然、低沉、傷感的情緒。本聯因與試題無關,不再作分析。
2023高三語文學習教案【篇7】
教學目的:掌握古典詩歌的最基本的常識,為閱讀古典詩歌作準備。
教學時數:一節
教學內容和過程:
區別古體詩和近體詩
閱讀下面的兩首詩,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譯文】遠遠的牽牛星
遠遠的牽牛星,燦爛的織女星。舉起柔美雪白的雙手,札札地穿梭織布。一整天也織不成布,哭得淚如雨下。河漢又清又淺,相隔又有多遠呢?只隔一條又清又淺的河,含情脈脈而不能相互說話。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注解:周郎:三國時東吳的大將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二喬: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
詩意: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占。
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是和近體詩相對稱的詩體,產生較早,每篇字數可多可少,每句字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體,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較多。例: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首聯)
(對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頷聯)
(對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頸聯)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末聯)
越中覽古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
律詩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詩句字數要整齊劃一。每首分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隊詩句數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其中中間兩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
絕句,也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言絕句。唐以后盛行近體絕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詩中的前、后或中間兩句。這一詩體靈活輕便,適意于表現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為詩人普遍使用,創作之繁榮超過了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輯錄唐人絕句萬首之多,約占現存唐詩總數五分之一。
小結
古體詩
古體詩
樂府詩
律詩
近體詩
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