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地理有哪些教案?地理學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要求它加強整合,充分發揮其固有的綜合特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精選篇1)

《熱力環流和風》備課教案

學習目標  理解大氣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及風的成因。

一、熱力環流

1.概念:熱力環流是由地面①__________引起的大氣運動,它是大氣運動的②________的形式。

2.過程

(1)a地受熱,空氣上升,形成③______;d處空氣密度增大,形成④______;

(2)b、c地冷卻,空氣下沉,形成⑤______;f、e處空氣密度減小,形成⑥______;

(3)同一水平面上,氣流由⑦______流向⑧______。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影響大氣運動的力

風向及圖示(北半球)

高低氣壓分布(北半球)

名稱

方向

高空風

⑨______________

垂直于⑩____,由?____壓指向?____壓

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左?______右?______

地轉偏向力

與風向?______

水平氣壓梯度力

同上

風向與等壓線?__________

?______低壓,?______高壓

地轉偏向力

?________

與風向?______

基礎達標練

考查點1 熱力環流

讀下圖,回答1~2題。

1.若此圖為熱力環流側視圖,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a>b>c>d

b.氣壓:d>a>b>c

c.引起該環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熱不均

d.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最復雜的形式

2.若此圖是城郊環流側視圖,③處為綠地,則通過此環流對城市空氣起到的作用是(  )

a.凈化、增溫 b、凈化、增濕

c.增溫、增濕 d.減濕、減溫

考查點2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3.如下圖所示,一架飛機在北半球自東向西飛行,飛機左側是高壓,可判斷(  )

a.順風飛行 b.逆風飛行

c.飛機在信風帶中飛行 d.風從北側吹來

4.下列四幅圖能正確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風向的是(  )

方法技巧練

方法一 等壓面圖的判讀方法

1.下面的等壓面分布圖中,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方法技巧

(1)等壓面凹凸與氣壓類型

等壓面向上凸起的地方是高壓區,等壓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壓區(可簡化為“上凸高壓,下凹低壓”),因近地面與高空氣壓類型相反,故同一地區近地面與高空的等壓面凹凸方向相反;在同一高度上,氣流是從等壓面上凸的地方水平流向下凹的地方。

(2)等壓面的分布

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氣壓越低。

②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熱均勻,等壓面與等高線重合且與地面平行。

③若地面冷熱不均,等壓面發生彎曲,等壓面向上凸的地方為高壓區,向下凹的地方為低壓區。

④近地面的氣壓與高空氣壓值高低相反。

方法二 風向和風力大小的判斷方法

2.讀“近地面風形成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產生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________(填字母)。

(2)圖中箭頭v表示a點空氣勻速運動方向,此圖是______(南、北)半球氣壓分布圖,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中可見,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的關系是________。

(4)f1、f2、f3對風速有明顯影響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只影響風向的是________(填字母)。a、c兩處相比,風力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畫出b、c兩點風向。

方法技巧

圖示

作用力

特征

意義

f1

水平氣壓梯度力

大小與氣壓梯度有關,方向始終垂直于等壓線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既影響風速也影響風向

f2

地轉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方向始終與風向垂直

只影響風向,不影響風速

f3

摩擦力

方向與風向相反,大小與地面狀況有關

既影響風向,也影響風速

教材p35 讀圖

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近地面溫度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氣壓低。近地面溫度低,空氣受冷收縮下沉,近地面氣壓高。

參考答案

知識清單

①冷熱不均 ②最簡單 ③低壓 ④高壓 ⑤高壓 ⑥低壓 ⑦高壓 ⑧低壓 ⑨水平氣壓梯度力 ⑩等壓線 ?高 ?低 ?垂直 ?低壓 ?高壓 ?摩擦力?相反 ?成一夾角 ?左前 ?右后

基礎達標練

1.c [若為熱力環流,則a處氣壓高、氣溫低,b處氣壓低、氣溫高,d、c氣溫、氣壓都小于a、b氣溫、氣壓,且d>c。熱力環流是由于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

2.b [若為城郊環流,則a為郊區,b為城市,城市形成“熱島效應”,從郊區綠地吹來的風對城市空氣有凈化、增濕、降溫的作用。]

3.b [由圖示可知,水平氣壓梯度力由下方指向上方,在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右偏,即風向由西向東吹,故為逆風飛行。]

4.d [近地面的風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且北半球風向右偏,因此符合要求的只有d選項。]

方法技巧練

1.d [根據等壓面的凸向可判斷氣壓的高低。地表受熱,空氣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等壓面向下凹,高空相反;地表冷卻,空氣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等壓面向上凸,高空相反。]

2.(1)f1

(2)南 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風向左偏 (3)斜交

(4)f1、f3 f2 c c處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

(5)略。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精選篇2)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水圈

1、定義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二、水循環

1.類型

1)海陸間循環

2)海上內循環

3)內陸循環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過陸地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

4)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

補充材料: 河水補給來源

河流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但有些河流,即使在較長的時間不下雨,河流水源仍然比較豐富,如我國華南地區河流;有的河流則干季甚至斷流。由于流域氣候不同,降水形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雨水,有的是雪,或兼而有之,這些對河川徑流動態有著不同的影響。河流水源的補給途徑,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1.雨水補給 雨水是河流水源補給最重要的一類。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河流水源主要是雨水補給。其特點是河流水量及其變化與流域境內降雨量及其變化關系十分密切。例如,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降水相對集中在夏秋雨季,且多暴雨,所以夏秋雨季發生洪水的次數較多,匯水過程迅速,來勢較猛,流量過程線呈現鋸齒狀尖峰。冬季河川除部分雨水補給外,地下水補給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仍有相當徑流。

2.融雪水補給 溫帶與寒帶地區,冬季降雪,地面形成雪蓋,至翌年春季氣候轉暖,積雪融化補給河流。高山上的積雪,在氣溫的夏季融化補給河流。我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松花江等,春季積雪融化補給河流的水量占一定比例。融雪水補給特點是,河流水量及其變化與流域積雪及流域氣溫變化有關。由于氣溫的年際變化通常很小,因此它補給河流的時間比較穩定而有規律。

3.冰川水補給 高山及高緯度,冰川運動至雪線以下或達到正溫度地區,冰川融化補給河流,如我國西部高山冰川夏季融化補給河流。冰川補給河流水量多少,與流域境內冰川或永久積雪貯量大小及氣溫高低密切相關,而河流的水情變化與氣溫變化,尤其是氣溫日變化有密切聯系。

4.湖泊與沼澤水補給 某些位于山地高原的湖泊沼澤,本身是河流的發源地,直接補給河流;有的湖泊匯集了若干河流來水后又轉而補給河流,例如江西鄱陽湖接納贛、修、信諸水及百多條小河來水,通過湖口注入長江。湖南洞庭湖也屬此類,湘、資、沅儲水洞庭湖,再由洞庭湖幾個出口注入長江。湖泊沼澤補給河流的水量大小及其變化,與湖泊、沼澤補給流域的來水量及其變化有關,水量變化一般比較緩慢,變幅較小,因而在月、年、年際間水量變化比較均勻。

5.地下水補給 大氣降雨、降雪(融化后)下滲到地下成為地下水,再由地下水補給河流。在濕潤地區,地下水成為河流水源的重要來源。在巖溶地區,如我國的貴州、廣西、云南等地,地下水成為河水的主要補給者。珠江全年水量豐富,除流域降水量較多以外,與流域境內地下水埋藏豐富,地下水補給河流較多有一定關系。一般說來,地下水對河流的補給是穩定的。在沒有地面水的補給,而河流又能持續不斷地保持一定水量,就因為有地下水作為河流的可靠補給者。根據地下水埋藏情況。通常可分為淺層地下水與深層地下水補給。淺層地下水是貯存于地表松散堆積物中的潛水。主要受降水、氣溫、蒸發等氣象因素影響,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與日變化,并與河水有相應補給關系,即河水高于潛水面時,河水補給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補給河流;深層地下水是長時間內滲入地下深入儲存起來的,它緩慢地流出補給河流,受氣象因素影響很小,通常只有年變化,季節變化已不明顯。

當然,一條河流的河水補給來源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以某一種形式為主的混合補給形式,對流域自然條件復雜的大的河流來說尤其如此。我國長江上游地區除雨水、地下水外,高原高山上冰川、積雪在夏季融化也補給河流;東北地區的河流,由春季融化積雪補給,夏季則由雨水和地下水補給;西北內陸盆地除雨水外,夏季高山冰川、積雪融化成為河流的主要補給形式。我國季風地區,大部分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而冬季則由地下水補給。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要求:

1.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和一般規律。

2.明白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能力培養:

應用綜合分析法分析氣候變化原因。

情感教育:

了解氣候變化的歷史和趨勢,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采取適當的措施,規范自身的行為,抗御異常氣候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

【教材內容分析】

氣候是對長期以來天氣變化規律的綜合概括,所以在完成“常見天氣系統”教學之后安排氣候的內容。本節內容從氣候的變化開始引入內容,并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作分析,找出適應對策。氣候對本章前幾節內容具有總結性的意義。

教學重點:氣候的變化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和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理解氣候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設計:創設意境——識讀地圖——析疑練技——總結反饋

學法指導:在指導下自學,讀圖中探索,練習中鞏固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投影材料一:

據資料考證,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著許多熱帶和_帶動植物。熱帶標準動物——大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當時得河南省稱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為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直到現在,河南省仍簡稱“豫”。

投影資料二:

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溫變化

師:同學們,從以上兩則材料我們可以發現全球氣候在不在變化呢?

生:在不斷的變化中。

(利用材料,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對,全球的氣候在不斷的變化中,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反映出來就是氣候變換,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主要有三個時期的變化,地質時期,歷史時期,近代。我們看圖2.25,看看歷史時期全球氣溫是如何變化的呢?

生:呈波動上升趨勢。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目前,人們比較關心的師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同學們分析一下圖2.26,看看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是什么?兩次明顯變化的時期在哪?

生:氣溫呈升高趨勢,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師: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區域性的氣溫變化要比全球氣候變化復雜的多。

指導學生閱讀“我國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

投影材料三:

圖2.27近現代全起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活動一:

將學生分若干組,根據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分析討論:

①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為什么?

②近現代,特別是近50年來氣候變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作適當補充。

(讓學生在討論中了解氣候變暖的因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師:我們指導了全球氣候變暖,那我們再來看看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又如何防御呢?

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教材,展開討論。

活動二:

學生根據閱讀,展開討論,并將討論分析結果記錄。教師適當補充。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精選篇4)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回歸線,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回歸線,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精選篇5)

走向世界的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回憶已學中國區域地理基礎知識,同時獲取新知。

2.初步領會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區域差異性及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3.通過搜集有關信息,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發展趨勢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能力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與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關心身邊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明確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3.關注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情況,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

4.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難點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方法

小組活動法、讀圖觀察法、聯系對比法等。

※教具準備

投影片、有關錄像片或VCD光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段時間,我們班分成四個社會調查小組,按協商選擇的辦法分別對我們家鄉的自然、人文、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認真詳細的社會調查,經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寫成了較好的社會調查報告。現在請一位同學向全班匯報一下調查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下家鄉的區域發展有什么優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要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

板書: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講授新課]

1.區域差異很大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邊觀察中國地圖邊回憶所學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在中國區域地理中我們學習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區域嗎?它們有什么差異或特點呢?(請男女同學輪流回答,區域特點把握不準的,教師激勵評價后加以點撥補充)

教師講解:從地圖上,從同學們的回憶中可知,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區(或區域)差異很大,可以說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此可見,我國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域差異很大。(教師在適當位置上及時板書)

2.區域發展不同

過渡:不同地區或區域的特點不同,發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投影:《東北平原》(圖9.1)引導學生讀圖,了解東北平原糧食生產情況。

東北平原面積廣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從圖9.1上可以看出東北平原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呢?可以想象出東北平原的土壤、農業生產有什么特點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廣大,是我國的平原。此外,東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稱,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平原的一大優勢。利用這些優勢條件,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看過東北平原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經濟的例子,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家鄉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輪流請男同學說不利的地理條件,女同學說有利的地理條件,教師簡練地為學生板書)

過渡:大家在找出我們家鄉發展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想一想應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我們家鄉的經濟呢?

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大家剛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時都提到我們地區的人口問題,不利方面認為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勞動力充足。針對這一矛盾,有同學提出在本區發展需要較多勞動力發展簡單的加工工業,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可創造更多的產值。可見,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提問:我國的平原——東北平原與我們自己家鄉的發展情況相同嗎?(學生:不相同)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正是由于兩個區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條件不同,因此區域發展的方向、發展的途徑和發展的道路也不盡相同。可見,區域發展不同(教師在適當位置及時板書),也是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渡:怎樣才能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僅僅依靠本區域的有利條件就能促進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嗎?(學生:不能)那該怎么辦呢?(學生:與其他區域合作)

教師:回答得有道理!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區域合作。(教師及時板書)

板書:3.區域合作

教師講解:發揮了我們的優勢,是否就可以發展好了?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沒有地方需要,如果我們加工的產品沒有地方銷售,優勢也就無法實現。因此,我們的發展,需要與其他區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目前我國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可以說都是區域合作的結果(教師及時板書:區域合作),離開區域間的合作,任何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都是難以實施、難以完成的。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收看有關“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專題錄像,搞清這些工程的概況,明確區域合作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對國家各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

投影:“三北防護林的分布圖”,然后,引導學生讀圖判斷三北防護林地跨我國哪三北和哪些省級行政區?

“三北”防護林的分布

“三北”防護林全長7000多千米,寬400~1700千米,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2%。

播放錄像:在學生讀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邊看錄像,邊收聽有關“三北防護林”的情況介紹:我國的“三北防護林”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x疆的烏孜別里山,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包括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總面積406.9×104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2.4%,規劃造林3.508×104公頃,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蓋率平均從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區實現農田林網化,大部分牧場也有了林網、防護林的保護,黃土高原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沙地將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將被綠化,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師小結:區域間的聯系與合作,不僅可以優勢互補,使各區域得到共同發展,還有助于解決區域的環境問題,進一步促進各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三北”防護林是我國區域合作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范。

過渡:出示“世界地圖”(掛圖)。剛才,我們從實例中看到我國的不同區域在經濟和環境各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我們的祖國也在各區域的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那么,我們的祖國怎樣才能在世界這個更大的區域中求得發展,大顯身手呢?

板書:在世界中發展

投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圖9.3)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

播放錄像:將中國入世的歷程以視頻(或圖片)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啟發學生思考。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中國歷經15輪談判終于在20__年11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WTO)。為什么中國經過千辛萬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首先,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的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展本國優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展;其次,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他區域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引導學生讀圖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促進世界的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時代賦予我國這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重大責任。

某型飛機生產網絡——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

[課堂小結]

兩年來,我們走過世界,走遍中國,明天將帶著我們所學到的地理知識、使用地圖本領、分析問題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來的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答案:差異 不同(或不平衡) 合作 世貿 競爭 和平 生態環境 進步

[反饋練習]

填空

(1)國土 ,區域 大,發展 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對不利的地理條件進行合理的改造, 、 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區域之間的 和 ,做到 互補。

(2)中國是 中的大國。人口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在今后長時間內, 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 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類又面臨著 、 、 等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來解決。

答案:(1)遼闊 差異 不平衡 揚長避短 因地制宜 聯系 合作 優勢

(2)發展 眾多 較低 發展

(3)全球 人口 資源 環境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項或兩項工程,通過搜集資料與家長或同學展開討論:

(1)工程輸送資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區?

(2)工程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2.結合本課內容,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下列話題僅供參考),采用你喜歡的表達形式(或日記、或短文、或散文、或詩歌等)說明自己的看法。

(1)從我家看祖國的發展。

(2)WTO與我們的生活。

(3)經濟發展與我身邊環境的變化。

3.經常關注我國新聞和世界新聞,看看我國是如何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如何在世界中求發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國肩負的三大歷史責任的。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精選篇6)

[學習要求]

知識目標: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類

2.分析鄉村、城市的起源和條件

3.理解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能力目標: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身邊聚落形式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德育目標:

通過聚落的形成,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統一

[教學重點]鄉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學難點]聚落的概念

[教具]電腦多媒體

[課型]新授課

[教法]圖例分析引導法教學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與人類獲取食物的歷史同樣久遠。人類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區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整體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涉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類

[結合圖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義及分類]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

聚落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

2.聚落的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過去我國鄉村居民幾乎全是農民,所以鄉村又稱農村。

鄉村

城市

人口

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

規模

較小

較大

聯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而來的

3.研究意義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類作用于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對人類社會反饋的區域。聚落是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場所,它的形式與規模,既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也要有利于生產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地地理環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聚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水平下形成的,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也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如西方鄉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規劃、建設并管理好聚居環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鄉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類的本性和需求

鄉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人們發現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實現防御、繁衍、獲取資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類聚居的發展是和人類生存進化分不開的,是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結果。從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類經歷了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2.形成的歷史條件: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業、農業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類社會進入分散的鄉村聚落階段。

3.鄉村的發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鄉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鄉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農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使鄉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漸穩定,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

4.地理環境對鄉村形態的影響

村落的形態各異,不管是帶狀村落,還是多邊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鄉村的形態,能反映地理環境的特點。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態的差異,這體現聚落的環境適應性。圓形或多邊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流較少、平原面積大、地形完整、開闊和平坦。這樣的自然環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帶易形成鄉村聚落。

帶狀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鄉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條件:

a.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產生剩余產品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余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之前,人類農業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屬遷移農業,所以鄉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固定鄉村的同時,農業有了一定的剩余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也是同時出現。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第二次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現了非農業人口和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進而出現商品交換和集散的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有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讀課本圖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現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現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中低緯度地區,光熱條件好,大河沖積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農業耕作業發展十分理想,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世界早期城市臨河分布,也是因為用水、運輸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與古文明的聯系?(古城市的出現是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征。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也就是人類古文明起源的地區。)

3.古代城市的發展受農業自然經濟的限制

讀圖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廢墟,為什么不能延續到今天?

古代城市興衰起落很大,發展很不穩定,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古代城市的發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時摩亨佐·達羅的消失,也意味著環境的變味,人類曾經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文明,可是人類在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天然的生態系統,使之荒漠化,同時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結

一、聚落

1.概念

2.分類:鄉村與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鄉村形成的原因

(1)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鄉村形成的歷史條件

(3)鄉村的發展

(4)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現必備的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勞動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課后思考

1.討論我國南、北方鄉村景觀的形態差異及其原因。

2.討論早期城市的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課堂鞏固]

單項選擇題

1.關于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錯誤敘述是(  )

a.鄉村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

b.城市規模較大,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c.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鄉村和城市是同時出現的

2.關于鄉村聚落的正確敘述是(  )

a.世界上開始有了人類就出現了鄉村

b.世界上開始出現畜牧業就出現了鄉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與環境條件的關系不大

3.關于村落的形成與地區環境的關系的正確選項是(  )

a.平原地區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呈圓形和不規則的多邊形

b.沿河谷分布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塊狀

c.平原地區的鄉村,因自然條件相對均一,平面形態多點狀

d.黃土高原上的鄉村多為帶狀平面形態

4.河流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區,其原因是(  )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條件

b、暖濕的氣候,密集的人口

c、豐富的礦產,先進的技術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歷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數誕生在(  )

a.河流中上游山區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緯度和沿海

d.資源豐富的內陸

6.關于城市和鄉村景觀差別的錯誤敘述是(  )

a.城市建筑密度大,鄉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鄉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縱橫交錯,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d.城市人口多,鄉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高二地理教科書教案范文(精選篇7)

提問]長江上、中、下游各具特點,了解了這些特點,你認為長江對人類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學生討論]略

[小結] 長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運、發電。

[板書]三、長江的利用和保護

[轉折]我們一起來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圖表]長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國的比重

面積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魚 60%

輕工業產品 1/2

工農業生產總值 2/3

[解釋]長江流域面積只占全國的1/5,但其他各項都超過1/5,尤其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3,其中稻谷、淡水魚的比重超過了一半,所以說長江中下游地區是的“魚米之鄉”。 這些都是長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補充]長江的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運方面的運量可以相當于14條京廣鐵路的運量,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被譽為“黃金水道”。

[板書]1、“黃金水道”

[補充]但是目前的航運量還只相當于一條京廣鐵路的運輸量,只開發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長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運力只是它的1/5;長江的流量是萊茵河的10倍,運力卻只是它的1/10。由此看來,長江還大有潛力可挖。

[轉折]既然上游地區水能資源豐富,我們如何來利用它?(發電)

[板書]2、“水能寶庫”

[講解]長江是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全流域蘊藏量2.6億千瓦,占全國水能總量(6.67億千瓦)的40%。新中國已經建成許多水利樞紐和大中型水電站。

[學生活動]在“長江流域水系圖”上找到葛洲壩和三峽等水利樞紐。

[講解]葛洲壩號稱長江第一壩,是目前我國的水利樞紐,發電能力270萬千瓦,相當于1949年全國發電量的3倍。但是,現在的開發利用率還不足5%。規模更大的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的水電站(發電量將為葛洲壩發電量的6倍,約1820萬千瓦,遠大于伊泰普水電站的1260萬千瓦)。

[補充]建好三峽工程以后,長江三峽水位提高,萬噸船隊可以到達重慶,運力可以提高5倍。運輸成本可以降低35%,同時,水庫調節,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

[播放錄像]三峽工程簡介

[討論]三峽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發電、航運、養殖、供水、環保等)

[轉折]長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錄像]1998年長江洪水

[板書]4、防洪是目前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提問]為什么長江發生洪災的頻率越來越快?

[學生發言、老師補充]

1)近年來長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區亂砍濫伐森林的現象比較嚴重,植被遭到破壞,含沙量不斷增多,水位上升,這是導致洪澇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的根本原因。據分析,今年洪水的特點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災害”,高水位運行時間長達兩個多月。據調查,在今年抗洪其間,岷江的江面上還漂著剛砍伐下來的樹木。

2)人與水爭地,使長江流域受水面積不斷減少是又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關于圩垸的資料)盲目圍湖圍江造田、建廠建鎮建民垸等,使河道變窄,湖泊萎縮是災害頻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據統計,僅長江通江湖泊的面積已減少了567億立方米,相當于三個三峽水庫的實際庫容量。

3)長江中下游地勢過于低平。(結合前面的“長江干流剖面圖”)

4)天氣的異常。

[追問] 可見,長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為原因。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應該怎樣來防洪、治洪呢?

[學生發言、老師歸納補充]

改善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最近又全面無條件停止在上游山區砍伐森林,關閉現有木材市場,在原森林采伐區大力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荊江,疏浚與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結合。1954年以來,我國政府多次戰勝洪災,保證了荊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庫,調節水量。三峽地區建庫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荊江河段下泄洪水來量的95%。

下游地區退耕還湖。

總之,對于長江的水患,我們治理方針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恢復生態平衡。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長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氣候、植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特征又直接影響我們的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正因為長江是祖國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經平原地區,因而成為“黃金水道”;又因為上游流經三級階梯,使之成為巨大的“水能寶庫”;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壞,使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板書設計

三、利用和保護

1、“黃金水道”

2、“水能寶庫”

3、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探究活動

“長江洪水治理”模擬研討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認識到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同時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觀念;樹立“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識。

活動措施:將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扮演長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農村的)、政府官員、長江沿岸的企業代表等,一起討論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決措施。分為不同河段的,便于對更細致的問題進行研究。

“長江三峽的利弊分析”辯證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對三峽工程的建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對三峽工程形成辨證的認識。

活動措施:先安排學生查找關于三峽工程的資料,然后按照學生的意見分成兩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雙方進行辯論交流。注意:要說出理由。

294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恩亿梯电源有限公司【官网】_UPS不间断电源|EPS应急电源|模块化机房|电动汽车充电桩_UPS电源厂家(恩亿梯UPS电源,UPS不间断电源,不间断电源UPS) | IP检测-检测您的IP质量| 熔体泵_熔体出料泵_高温熔体泵-郑州海科熔体泵有限公司 | 真空搅拌机-行星搅拌机-双行星动力混合机-广州市番禺区源创化工设备厂 | 立刷【微电签pos机】-嘉联支付立刷运营中心 | 南京雕塑制作厂家-不锈钢雕塑制作-玻璃钢雕塑制作-先登雕塑厂 | 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 洁净实验室工程-成都手术室净化-无尘车间装修-四川华锐净化公司-洁净室专业厂家 | 北京三友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ETC高速自动栏杆机|ETC机柜|激光车辆轮廓测量仪|嵌入式车道控制器 | 广州展览制作|展台制作工厂|展览设计制作|展览展示制作|搭建制作公司 | 成都思迪机电技术研究所-四川成都思迪编码器 | 铝合金重力铸造_铝合金翻砂铸造_铝铸件厂家-东莞市铝得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在线悬浮物浓度计-多参数水质在线检测仪-上海沃懋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 技德应用| 缠膜机|缠绕包装机|无纺布包装机-济南达伦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探伤仪,漆膜厚度测试仪,轮胎花纹深度尺厂家-淄博创宇电子 | 浙江建筑资质代办_二级房建_市政_电力_安许_劳务资质办理公司 | 工业CT-无锡璟能智能仪器有限公司| 土壤养分检测仪|土壤水分|土壤紧实度测定仪|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土壤仪器网 | 河南档案架,档案密集架,手动密集架,河南密集架批发/报价 | 光栅尺_Magnescale探规_磁栅尺_笔式位移传感器_苏州德美达 | 自动配料系统_称重配料控制系统厂家 | 高速混合机_锂电混合机_VC高效混合机-无锡鑫海干燥粉体设备有限公司 | 家乐事净水器官网-净水器厂家「官方」 | 校服厂家,英伦校服定做工厂,园服生产定制厂商-东莞市艾咪天使校服 | 英国公司注册-新加坡公司注册-香港公司开户-离岸公司账户-杭州商标注册-杭州优创企业 | 头条搜索极速版下载安装免费新版,头条搜索极速版邀请码怎么填写? - 欧远全 | 新能源汽车电机定转子合装机 - 电机维修设备 - 睿望达 | 皮带式输送机械|链板式输送机|不锈钢输送机|网带输送机械设备——青岛鸿儒机械有限公司 | 插针变压器-家用电器变压器-工业空调变压器-CD型电抗器-余姚市中驰电器有限公司 | 防爆大气采样器-防爆粉尘采样器-金属粉尘及其化合物采样器-首页|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 | 搪玻璃冷凝器_厂家-越宏化工设备| 铸钢件厂家-铸钢齿轮-减速机厂家-淄博凯振机械有限公司 | 青岛成人高考_山东成考报名网 | 减速机电机一体机_带电机减速器一套_德国BOSERL电动机与减速箱生产厂家 | 一路商机网-品牌招商加盟优选平台-加盟店排行榜平台 | 昆山PCB加工_SMT贴片_PCB抄板_线路板焊接加工-昆山腾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雷冲击高压发生器-水内冷直流高压发生器-串联谐振分压器-武汉特高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天津电机维修|水泵维修-天津晟佳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北京翻译公司_同传翻译_字幕翻译_合同翻译_英语陪同翻译_影视翻译_翻译盖章-译铭信息 | 今日扫码_溯源二维码_产品防伪一物一码_红包墙营销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