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地球表層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了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保護地球表面系統,特別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深的陸地表面系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地理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篇1】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布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后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布局特點,著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后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住: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了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一、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1.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區位、市場等各種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如: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東北地區。

該區自然地域完整,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生產部門齊全

二、地理條件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⑴氣候條件——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思考:1.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么關系?

點撥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為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

點撥有利于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閑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

3.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為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點撥劣勢主要表現為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

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緩解春旱現象,還可以改善土壤墑情。

⑵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

ⅰ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

ⅱ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平原總面積的1/3

ⅲ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總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廣泛分布黑土、黑鈣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⑶社會、經濟條件

①工業特別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如亞麻紡織、毛紡織、乳品加工等對原料的需求,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②東北地區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農產品、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為拉動本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農業經營規模化,且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活動: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點撥: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有利條件有:臨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

2、x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的棉花生產基地

點撥: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市場對長絨棉需求大。

3、海南島成為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點撥: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布局特點

點撥: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品種,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綜合考慮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農業部門。

1.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篇2】

【課標要求與分析】課標要求:

在新課標中,對《城市化》的第一個小知識點“城市化”有如下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對于上述內容,課標還提出了活動建議: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課標分析:

本次課程內容主要學習四個內容,根據上面課標的要求,本節課不僅要求學生對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點的認識,還要求學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時,課標說明了本節內容的教學方法,運用圖片對比及學生參與活動來讓學生對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認識。

【教科書分析】

本次課包括四個內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標志;三是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四是城市化的影響。重點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城市化的特點;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難點是城市化特點的概括。對于“城市化的影響”這一內容,只要求簡單了解。

【學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現象,從學生的已有基礎知識來看,他們對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往往是粗淺的、片面的,本節教學將以圖片、講解及分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關問題。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教材主要從動態的角度探討城市化。

【設計理念與思路】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習。主要以講解+小組討論為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影像與教材的學習,能準確的說出城市化的定義及其衡量標志。2、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習推動城市化的動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展示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認識城市。2、展示課本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城市化的定義。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講解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4、小組討論推動城市化的動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方法】

講解法、演示法、小組討論實驗法

【教學媒體】黑板、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學生觀看有關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對城市有個大概印象。2、課件展示倫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擴展圖提問:倫敦市的區域范圍呈現一種什么趨勢?3、課件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

先引導學生看圖例,并提出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等級及數量上有哪些變化?”,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片并進行思考,在此期間,將我國城市等級分類標準補充到板書上,最后請一位學生進行回答,并對其回答進行判斷和補充。4、由上面的環節歸納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學習衡量城市化的標志。6、通過練習題目對剛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題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標志是:(C)A、城市人口數量增加B、城市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數量增加

題目二: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對城市化的理解正確的是:(D)A.大批的農民遷移到城市,由農民變為市民B.農民進城的數量越多,就說明城市化率越高C.農民進城越多,這個地方的社會發展越先進D.農民生產方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題目二,提出“我國最近幾年出現的大量農民工涌進城市與城市化的關系”這一問題,并進行解釋,解釋時說明這只代表老師個人觀點。

8、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推動向農民工等農村人涌向城市,推動城市化的動力有哪些?”,根據班級學生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別分析使農業人口離開農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說明分析。總結學生討論結果,并不斷進行解釋、補充。

展示課本上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驅動示意圖》,以比較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對推動城市化的動力進行學習。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10、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并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篇3】

第四單元城鄉建設與生活

4.3商業布局與生活

城市商業網點規劃

1.定義:

是指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商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城市未來商業網點的商業功能、結構、空間布局和建設規模所做的統籌設計。

2、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原則:

(a)以人為本,遠近結合,協調發展的原則;

(b)結構調整、布局優化、改造與新建相統籌的原則;

(c)大型商業設施建設與中小商店生存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d)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e)規劃的調控功能與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f)技術進步的原則。

3、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主要內容:

3.1城市商業中心的規劃布局

(a)名稱、區位;

(b)在城市商業中的地位和功能;

(c)消費服務定位、主力業態與特色要求;

(d)總規模和大型零售網點的數量;

(e)業態結構調整的重點。

3.2區域商業中心的規劃布局。

3.3社區商業的規劃布局

(a)優先發展的零售與服務網點的業態、類型、組織形式、千人擁有的零售與生活服務網點面積;

(b)主要零售與生活服務業網點的商圈半徑。

3.4商業街的規劃布局

(a)名稱、區位(含長度);

(b)商業歷史與人文環境特征;

(c)消費服務定位的特點;

(d)主力業態與配套的商業設施;

(e)打造特色商業街品牌的重點。

3.5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劃布局

(a)相對均衡的布局要求;

(b)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名稱、區位、規模與輻射半徑;

(c)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的重點;

(d)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城郊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關聯。

3.6生產資料批發市場的規劃布局

(a)主要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對城市優勢產業或支柱產業的服務功能;

(b)主要生產資料批發市場相對集中的布局要求和優先發展的地域;

(c)主要生產資料批發市場的經營特色、規模與輻射地區;

(d)主要生產資料批發市場改造的重點。

3.7其他商品交易市場的規劃布局

(a)商品交易市場在城市商品流通中的地位與作用;

(b)主要商品交易市場名稱、區位、規模與經營特色;

(c)主要商品交易市場改造的重點。

3.8物流基地的規劃布局

(a)城市物流基地的分類與統籌建設的原則要求;

(b)主要物流基地的名稱、區位、服務特色與設施特點;

(c)主要物流基地之間的互補與配套;

(d)主要物流基地的技術改造與信息系統的整合方向;

(e)城市物流體系與區域性物流體系的關聯。

3.9城郊商業的規劃布局

(a)重點發展的商業網點;

(b)發展現代流通方式的主要任務;

(c)利用城郊地租優勢轉移市區商業網點的類型。

3.10其他類型商業網點的規劃布局

舊貨、汽車交易市場等類型商業網點的規劃參照上述要求編制。

4、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主管部門:

國家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

5、目前國內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進展情況

根據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的要求,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36個大中城市的商業網點規劃,249個地級城市已基本編制完成,369個縣級市的商業網點規劃工作從20__年起,已在全國正式啟動。

6、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主要專業機構

目前國內經國家商務部推薦的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專業機構有4家:中商商業發展規劃院、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國家發改委咨詢中心。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篇4】

生態環境保護

一、 教材分析與課標解讀

《環境保護》共分五個專題,模塊的知識結構如下

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集中表現為“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大面積的生態破壞”,而這些問題又與人類廣泛地、大規模利用資源相關聯,因此,資源、生態、環境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可見,本章“生態環境保護”是本模塊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其基本內容如下:

教材特點:(1)知識脈絡清晰,層次分明;(2)閱讀和活動篇幅較多,說理與實例結合,實踐性強。

與本章教材對應的課標有五條,具體內容如下:

課程標準內容 課標含義和要求 教材內容

舉例說出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舉例說出”是指通過具體的實例,來理解“環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并能在相似的情境中判斷環境問題的類型。 第二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內容包括: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幾種主要生態環境問題類型。

以某種生態環境問題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過程 要求:對某個具體的生態環境問題案例進行分析,理解“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及“與周圍環境的聯系”。 第二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重點安排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形成過程分析內容,并通過活動的方式進行探究。

舉例說明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要求:從環境的整體性角度,理解生態環境問題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只局限于本區域,還會波及到相鄰甚至更廣的地區。

第二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P48)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直接導致當地土地資源破壞、土地生產力下降,而且危害中下游河道瘀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濫;(P50)荒漠化不僅使當地土地退化,還引發沙塵暴災害。

讀圖說出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要求:了解生態環境問題的區域性特征,知道我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不同表現,及其與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相關性。 第二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P47、P48地圖)顯示我國水土流失、荒漠化問題的主要分布地區,作為分析產生生態環境問題的地理背景來了解。

針對某一生態環境問題,說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要求:針對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采取不同的相應措施,通過具體措施的落實,理解這些措施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實際作用。 第三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有“保護植被”(生態農業和工程建設環保評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動植物園區)

說明:

第一,教材的第一節內容《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課程標準沒有具體要求。編者可能是考慮到生態系統知識作為生態環境問題學習的背景和基礎知識,是必需的,加上高一學生還沒有系統地學過有關生態系統的知識,放上這部分內容,體現知識的完整性。

第二,在教材編排上,與其他章節不同的地方還表現在:不是一條課標對應一塊教材內容,課標與教材的對應性不顯明,表現為交叉和綜合的特點。如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分布、產生原因、形成過程及對其他區域的影響,整合在某一具體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下,有機結合、綜合闡釋。

第三,對“某一區域”、“某一生態環境問題”的選擇比較精簡,與其他版本教材比較如下:

湘教版 中圖版 人教版

第二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森林破壞”“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產生原因、形成過程及影響

第三節《生態環境保護》 第一節《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生物物種減少”“森林資源破壞”“濕地減少”。

第二節《荒漠化的產生與防治》包括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和防治措施 第一節《森林及其保護》、第二節《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節《濕地干涸及其恢復》、第四節《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教學指導意見說明

第一節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了解層次:說明種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區別;知道生態系統的四個組成部

分;了解生態平衡的含義,描述生態平衡的主要特征。

理解層次:

發展層次:

[說明] 因為沒有課標的明示,本節教學要求定位在最基本、最簡單層次,只讓學生了解有關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術語,為后續學習提供便利。教學時,不需要深入展開,更不要拓展深化,系統講授生態系統的平衡原理。在后續教學中,適當聯系生態平衡的概念即可。生態環境問題,從體質上講,是生態系統的受損或失衡。

第二節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了解層次:說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及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知道生物多樣性減少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理解層次: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人為原因;認識人類活動對土地荒漠化的影響。

發展層次:以土地荒漠化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過程;以水土流失為例,說明水土流失對當地和鄰近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說明]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教學要求的目標層次很分明。對于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和區域分布、環境問題的現狀及生物多樣性減少,設定在了解層次。理由是這些都屬于“在哪里”“是什么”的地理事實性知識,要求學生了解、知道即可。對于生態環境問題形成原因的分析,屬于“為什么”的理解性、綜合性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定位在理解性層次,并根據教材內容,限定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兩類生態環境問題。對于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對其他區域的影響等屬于“怎么樣”的原理性、規律性知識作為發展層次,并要求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為例。教學時希望能恰當把握。

第三節 生態環境保護

了解層次:了解生態農業概念及相應措施;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途徑。

理解層次:理解保護植被對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

發展層次:結合實例,分析并提出綜合治理某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說明] 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和考察,最終目的是要落實保護措施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保護的措施和實施途徑,其中最基本的一條措施就是保護地表植被,尤其是森林,它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對于植被對調整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沒有具體展開,只是提示保護方法和途徑。對此可以從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機理得到啟示。老師教學時,從形成的人為原因上加以引導分析。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現象很大部分是由于人類對土地的粗放經營、遷移農業、過度墾殖等不合理利用引發的,因此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需要針對人類的這些不合理行為,提出建議。

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各方面的協作和共同努力,因此,發展要求能結合實例提出綜合治理的措施,而不是限于空泛的說教。

三、教學建議和案例

1.突出重點。第二節是重點和難點集中的內容。教材沒有按標準條款,采用線條式垂直結構,而是采用了塊狀結構,即用綜合的案例剖析的編寫方法,以便對某一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獲得比較完整的認識。因此教學時,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對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要足夠重視。可以分三個專題展開探究:(1)森林匱乏草場資源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2)水土流失,(3)土地荒漠化。

2.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學生對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或多或少知道,但不會很具體,尤其對形成機制,因為缺少經驗知識,理解上有困難,因此,教學中建議教師采用多種方法,為學生提供相關問題的“背景資料”和“典型情境”。

下面以第二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土地荒漠化”為例。

本目教材除了正文部分外,還按排了三幅地圖(圖片)、兩個活動、一篇閱讀。

關于“地圖(圖片)” 對于“我國土地荒漠化分布”圖(P48)需要指導學生閱讀:了解我國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地域,概括分布特點:(1)荒漠化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可聯系必修III《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廣義的荒漠化還包括:石漠化、鹽堿化。(2)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區。(3)與(P47)“我國各省區水土流失面積”對比,發現兩者之間的一些相關性,即水土流失地區,由于土壤侵蝕,出現土地肥力下降的退化現象,如石漠化現象和紅色荒漠等。

圖片“風沙肆虐”展現荒漠化的典型景觀,風沙吞噬土地的景象;圖片“沙塵暴”是由荒漠化引發的次生災害,表現為荒漠化對其他區域環境的影響。兩幅圖片可以對應起來運用,比較區別:前者是土地侵蝕退化,后者是氣象災害,兩者之間存在內在的因果相關性。

關于“活動” P49活動,要求對土地荒漠化形成過程進行因果推理。活動形式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具體方法可以采用(1)按課本提示編序排列;(2)也可制成圖框連接;(3)有可能讓學生根據課本提示繪制連環畫簡圖(略),表達荒漠化形成過程。

P50活動,要求對北京遭遇沙塵暴襲擊進行地理條件分析。沙塵暴是沙源環境和氣象條件配合作用產生的,本活動要求學生:(1)尋找北京沙塵暴的沙源地;(2)分析北京遭遇沙塵暴的氣象條件。對于沙塵暴的危害、利弊不是本活動的主要內容。為了幫助學生分析,可以結合本目的閱讀材料。

關于“閱讀” P50閱讀材料“影響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沙塵暴的傳輸路徑”,建議結合上例活動,作為沙塵暴的地理背景知識來了解,教師可以提供“我國沙塵傳輸路徑圖”,結合地圖,說明北京遭遇沙塵暴的地理因素。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篇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辯證地看待旅游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作用和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⑴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經濟過分依賴旅游業會產生哪些弊病?記憶并理解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同時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旅游業對經濟的影響。

⑵旅游業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有哪些?旅游業的發展對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又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理解旅游業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繁榮的關系。

⑶旅游業對區域環境產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響?理解旅游對區域環境保護和破壞的關系。

教具準備:自制圖表、圖片、地圖冊等

教學方法:導思——點撥、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拉動經濟發展

旅游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范圍來看,旅游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

,并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國家國際旅游收入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出口總額之比(20__年)

通過學習表1.1,了解以下知識:

①國際旅游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國家是泰國,達6.2%;

②國際旅游收入與出口總額之比,的國家是埃及,達80%;

③國際旅游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

(1)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說明:

①國際旅游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活動。發展國際旅游可利用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通過旅游服務而獲取外匯。

②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游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③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通過讀圖,了解以下知識:

改革開放后,我國入境旅游蓬勃發展,旅游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內旅游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

20__年“十一黃金周”青島海濱人潮涌動的情況,旅游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和奢侈品,而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說明:旅游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筑、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游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游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說明旅游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系。

點撥:旅游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其次,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游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說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后、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游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游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游業,發揮旅游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閱讀

了解以下知識:

旅游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游開發,是使這些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對促進這些經濟落后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動

活動提示:

①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由組合分組。

②各組在中西部范圍內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旅游目的地,通過新聞媒介、網絡、書籍等,分頭收集有關旅游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

③小組信息匯總,進行組內討論。

④小組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國本地區所能夠控制的。因此,過分依賴旅游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探究活動:旅游業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穩定。旅游業對外界的影響相當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

提示:疫情爆發、政治風云的變幻、自然災害的突發,以及社會治安、經濟形式、交通條件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說明:通過旅游,能夠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通過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并進一步對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說明: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還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供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較大,發展旅游業是緩解此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促進文化交流

現代旅游的發展,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從而消除了一些社會、民族偏見,促進了相互了解。

北京的“胡同游”使無數外國旅游者體驗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過交流,既促進了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進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過案例學習,讓我們認識到:發展旅游應提煉民族文化的精華,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發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說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項目,這些文化特色旅游項目已經突破了國別、種族和傳統的界限,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種旅游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游業必須要發掘本地區、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振興和廣大。

思考

1.云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么?

點撥:云南省生活著26個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各自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正是云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條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舉例說明。

提示: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從個人感受出發,充分討論。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建議教師從文化的物質形式和物質載體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風格、服飾飲食、歌舞繪畫、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等都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

探究活動: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沒有不利的影響?如果有,請舉例說明。

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娛樂場所變得擁擠不堪,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一些當地的民俗、節慶、宗教活動作為吸引游客的項目來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三、影響區域環境

說明:環境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都很重視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對環境也有消極作用,如果旅游與環境的關系不處理好,環境也會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古建筑修復前后景觀的變化,說明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文物古跡和古建筑的保護。

討論:

1.列舉旅游業發展有利于環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申報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護旅游環境。

2.舉例說明旅游對環境的消極作用。

提示:旅游對環境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由于對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而造成環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板書設計

1.2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一、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3.促進文化交流。

三、影響區域環境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于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后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于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并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么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么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于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后,大氣運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后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后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布、洋流的成因與分布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于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復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制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高二地理教學教案【篇7】

1.2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御檢測國土開發規劃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傳感器

⑴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特點(優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講解)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

5、應用范圍: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

(講解)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地位。

閱讀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例證。

思考1.從監測的范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點撥: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2.有人說: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

294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硫酸钡厂家_高光沉淀硫酸钡价格-河南钡丰化工有限公司 | 我爱古诗词_古诗词名句赏析学习平台 | 智能交通网_智能交通系统_ITS_交通监控_卫星导航_智能交通行业 | 小型玉石雕刻机_家用玉雕机_小型万能雕刻机_凡刻雕刻机官网 | 陶瓷砂磨机,盘式砂磨机,棒销式砂磨机-无锡市少宏粉体科技有限公司 | 清水-铝合金-建筑模板厂家-木模板价格-铝模板生产「五棵松」品牌 | 土壤养分检测仪_肥料养分检测仪_土壤水分检测仪-山东莱恩德仪器 大型多片锯,圆木多片锯,方木多片锯,板材多片锯-祥富机械有限公司 | 深圳善跑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_塑胶跑道_人造草坪_运动木地板 | 泰兴市热钻机械有限公司-热熔钻孔机-数控热熔钻-热熔钻孔攻牙一体机 | 减速机电机一体机_带电机减速器一套_德国BOSERL电动机与减速箱生产厂家 | 广州/东莞小字符喷码机-热转印打码机-喷码机厂家-广州瑞润科技 | 高压直流电源_特种变压器_变压器铁芯-希恩变压器定制厂家 | 赛默飞Thermo veritiproPCR仪|ProFlex3 x 32PCR系统|Countess3细胞计数仪|371|3111二氧化碳培养箱|Mirco17R|Mirco21R离心机|仟诺生物 | loft装修,上海嘉定酒店式公寓装修公司—曼城装饰 | 扫地车厂家-山西洗地机-太原电动扫地车「大同朔州吕梁晋中忻州长治晋城洗地机」山西锦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旋振筛|圆形摇摆筛|直线振动筛|滚筒筛|压榨机|河南天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税筹星_灵活用工平台_企业财务顾问_财税法薪综合服务平台 | 专业广州网站建设,微信小程序开发,一物一码和NFC应用开发、物联网、外贸商城、定制系统和APP开发【致茂网络】 | 上海盐水喷雾试验机_两厢式冷热冲击试验箱-巨怡环试 | 超细|超微气流粉碎机|气流磨|气流分级机|粉体改性机|磨粉机|粉碎设备-山东埃尔派粉体科技 | 家德利门业,家居安全门,别墅大门 - 安徽家德利门业有限公司 | 苏州工作服定做-工作服定制-工作服厂家网站-尺品服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氯化铝铁生产厂家多少钱一吨-聚丙烯酰胺价格_河南浩博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乙炔气体报警装置|固定式氯化氢检测仪|河南驰诚电气百科 | 风淋室生产厂家报价_传递窗|送风口|臭氧机|FFU-山东盛之源净化设备 | 工控机-图像采集卡-PoE网卡-人工智能-工业主板-深圳朗锐智科 | 餐饮加盟网_特色餐饮加盟店_餐饮连锁店加盟 | 【灵硕展览集团】展台展会设计_展览会展台搭建_展览展示设计一站式服务公司 | 行业分析:提及郑州火车站附近真有 特殊按摩 ?2025实地踩坑指南 新手如何避坑不踩雷 | arch电源_SINPRO_开关电源_模块电源_医疗电源-东佑源 | 护腰带生产厂家_磁石_医用_热压护腰_登山护膝_背姿矫正带_保健护具_医疗护具-衡水港盛 | 宽带办理,电信宽带,移动宽带,联通宽带,电信宽带办理,移动宽带办理,联通宽带办理 | 药品冷藏箱厂家_低温冰箱_洁净工作台-济南欧莱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官网 | 400电话_400电话申请_888元包年_400电话办理服务中心_400VIP网 | 回转炉,外热式回转窑,回转窑炉-淄博圣元窑炉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乾拓贸易有限公司-日本SMC电磁阀_德国FESTO电磁阀_德国FESTO气缸 | _网名词典_网名大全_qq网名_情侣网名_个性网名 | lcd条形屏-液晶长条屏-户外广告屏-条形智能显示屏-深圳市条形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 卓能JOINTLEAN端子连接器厂家-专业提供PCB接线端子|轨道式端子|重载连接器|欧式连接器等电气连接产品和服务 | 篮球架_乒乓球台_足球门_校园_竞技体育器材_厂家_价格-沧州浩然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沟盖板_复合沟盖板厂_电力盖板_树脂雨水篦子-淄博拜斯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