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球”是指地球或其表面,或其表面,或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物、規律,或事物規律的內在聯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精選篇1)
知識與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2.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
過程與方法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上海港成為我國第一大港的有利條件;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學方法
歸納法和探究式教學,以上海港為例,來分析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體以及《上海港位置圖》《北京市主要公路長途汽車客運站的位置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圖》等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回顧舊知:我們已經學習了交通運輸網中的線,主要包括哪些呢?
學生回答:鐵路線、公路線、內河航線等。
導入新課:學生回答得很對,其實不管什么樣的交通運輸線,都是由交通運輸點組成的,而交通運輸網中的點,包括港口、車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貨流的集散地,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影響交通運輸中的點。
一、港口的建設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什么是港口呢?
學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積的水域或陸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貨物和旅客集散的場所。
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優勢和劣勢?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長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
優勢:
1.上海港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水運便利;
2.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
3.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
劣勢:
1.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們著重來分析一下上海港所處的地理位置(板書并打出投影片圖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書)
(先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并思考圖中的小字部分的兩個問題)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前面第六單元第四課“城市化”中對上海的城市建設已經有所了解,在第五課中還學習了上海近年來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們今天來學習上海港口的建設,注意與前面的知識聯系起來,分析圖7.15也要與第六單元的6.18、6.26兩圖結合,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
(先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通過引導來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長江口的南岸(因為上海市還包括長江口中間的崇明島和一些小島),而上海港(港區)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承轉過渡:上海港在這種地理位置和這種自然條件下,為什么能夠建成我國第一大港呢?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思考:上海灣所處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上海所在的滬寧杭地區,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教師拓展:
1.上海的經濟飛速發展和浦東的開發,使得上海的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一面旗幟,因此上海港的服務區域即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2.上海港周圍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僅有長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滬、滬杭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同全國各地相連接,因此經濟因素是上海港得以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3.對上海港的區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設一個港口既要考慮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條件,又要考慮腹地、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在對具體的港口進行區位因素分析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轉過渡:同學們大多數生活在山區,回家或到學校上課主要是坐汽車,同學們想一想,影響汽車站的區位因素主要是什么呢?
二、汽車站和航空港的建設
多媒體投影:圖7.16。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引導分析:
1.從自然因素來看。汽車站宜建在面積較大且平坦的地方。
2.從經濟、社會因素來考慮。汽車站應建在市區內人口流量大的繁榮地段,且讓人們容易找到。
3.從經濟需要出發來看。方便人們乘車,汽車站應選擇在與市內、市外有直接聯系的地方。
多媒體投影:圖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來的一項新建筑,當初在站址的選擇時,曾經有三種方案,試分析哪種?
學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遷單位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遠、距電影制片廠很近,車輛行駛震動對制片生產有干擾,而且翠微路較窄,道路兩側多政府機關,與旅客車站、服務設施等內容不大協調。第二種方案,需要拆遷首鋼公司的煉鋼車間,搬遷量很大。通過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第一種方案。
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精選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2.闡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利用圖表來分析、概括城市化的過程,掌握基本的讀圖技巧。
2.通過城市化的階段圖,分析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3.通過分析、比較,來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發展中的差異性,從而學習運用比較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探究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的熱情,預測家鄉城市化的發展動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
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自城市開始出現以后,城市化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但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化過程所影響的范圍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表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展示圖片】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圖“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1)城市化的發生是在什么時期開始的?
(2)城市化的時間變化有什么特點?
教師總結: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線,基本上都是呈一個被拉長了的“S”形態。
2.城市化不同過程的特點
【展示圖片】閱讀教材,結合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資料”,思考問題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資料:倫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擴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動手設計表格:從城市化水平、發展速度、地域擴張趨勢和常見問題四個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教師總結: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小組探究:對照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2.13中幾個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差異,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1)城市化的開始時間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處與城市化的那一階段?
(3)近20年來,各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有何差異?
(4)各國城市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5)概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教師總結: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環節三:課后作業
全班各自然小組依次為空氣污染調查組、水污染調查組、噪聲污染調查組、固體廢棄物污染調查組、光污染調查組、交通組、住房組、人口組、就業組、社會秩序組,調查連云港市近年來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要求:
1.網絡搜集或走訪調查。
2.圖文資料真實,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學生形象。
四、板書設計
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精選篇3)
【課程標準】
1.以褶皺山為例,分析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了解褶皺的概念,認識褶皺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態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了解褶皺和褶皺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態,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過程與方法:
閱讀褶皺示意圖,分析褶皺成因及地貌表現,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山地的形成原因,認識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但是有規律可循,可以被認識的。
【教學重難點】
巖層分布不完整情況下:背斜,向斜的判別
【教學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褶
皺
山
【引入】播放ppt褶皺山脈巖層的圖片和世界名山,看圖引導學生,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現象。
【設問】當你們看到這些自然景觀是有沒有產生疑惑呢?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巖層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剛才看到的其中一種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皺山”
【進入重點】
1.引導學生觀看圖片
2.播放ppt里的動畫:沉積巖形成 提問:問題1
提問:問題2
追問;
3.播放ppt中的動畫
講解;
播放ppt引導學生認圖;
4.這部分是重點也是難點:
播放ppt 中的動畫 進行探究,引入巖層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況,及地貌的變化;
講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結:對一節課進行總結
學生讀圖
學生思考完后回答問題
學生看動畫,從動畫中獲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問題,思考后回答
學生讀圖
學生認圖,引起思維沖突,讀圖,分析巖層和巖層的變化的原因。
判斷內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態
學生學以致用運用到實際生活
【板書設計】
內力作用——褶皺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斷——新老關系
向斜成山
意義——找礦,找水,工程——找礦
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 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地圖和資料聯系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利用和保 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 、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
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
巴西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
巴西的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課件中出示以下問題:世界面積大國、世界人口大國、世界足球王國、世界的天然氧 吧。讓學生們猜一猜這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第六節 巴西
1、巴西的位置(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在圖3-31上找到巴西,并找到他所處的大洲,所瀕臨的 大洋以及周圍的鄰國。在 圖中能指出巴西的大致緯度位置。
2、 亞馬孫河
在圖3-31上找到亞馬孫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回想課本30頁的1-43圖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 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3、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3-3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并觀察他的范圍,說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圖說出他的范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讀3-3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 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么氣候?此中氣候條件 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布著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這 里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么類型的地形?
4、巴西高原
①引導學生觀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圍,并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②從緯度 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氣候特點
③小結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 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3)、思考:課本92-- 93頁3--5題
鞏固練習:
同步互動66頁
板書設計:
世界上流量、流域面 積最廣的河流
亞馬孫河
長度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亞馬孫平原
世界上的熱帶雨林區
補充練習:
填充圖第32頁第一題和第二題
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沖)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別。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眾,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并利用此環境,積極奮斗,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卻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內灣環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并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巖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后與之溝通。可見,通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么,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還有什么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①描述圖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可能出現在什么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為凸和凹兩種形態。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么,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為流水的堆積作用,屬于堆積地貌;凹岸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屬于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據詩歌推斷兩種河岸形態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并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為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么這條河道的形態將怎么繼續發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后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類型,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類型。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采玉地點的地貌類型,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借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特征。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為洪積──沖積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會形成什么樣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范,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系和運輸。農業社會,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種植業,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地形較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勢條件。
板書
4.3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貌
1.河谷向源頭方向延長溯源侵蝕
2.“V”型谷下蝕
3.“U”型谷側蝕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河流中下游
2.沖(洪)積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河口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精選篇6)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御檢測國土開發規劃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傳感器
⑴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特點(優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講解)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
5、應用范圍: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
(講解)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地位。
閱讀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范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點撥: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
高二地理學生教案模板(精選篇7)
【教學內容分析】
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運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中的位置及其環境
2、學生能通過舉例分析(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認識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學生能舉例說明和解釋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4、通過讀圖等活動方式,學生能靈活運用數據資料獲取地理信息以及具有系統的對比、分析,歸納等地理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運用課本中的圖表信息,說出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地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影響
2、學生能夠通過討論、演講等活動方式,繪制出或勾勒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普通型及特殊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能通過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因素,初步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宇宙觀,增強學生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觀念
2、通過尋找外星人的探討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
【教學重點】
地球上為什么有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教學難點】
認識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教學方法】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交流互評。充分利用教科書搭建的平臺,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自身因素分析無法得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的環境來分析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
[導學、自主探討、討論交流]
先根據同學們過去的觀察體驗,交流對天體和宇宙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天體有哪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讓學生通過閱讀P2圖1、1,除認識到要用科學的眼光觀察天體外,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組成,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提出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如何確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顆怎樣的星球?地球上為何有生命物質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導]
(引導啟發)認識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認識地球上出現的一些地理現象,并找出這些現象形成的客觀的、正確的原因。搞清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和描述地球所處的位置。
(方法步驟)
1、利用天體系統層次圖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將(P3)圖1、2轉換為(P4)圖1、3,或自行設計天體系統層次圖,以多種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語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間尺度中地球所處的位置。描述層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的空間尺度順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長的其他方式表達。
[自主探究]
學生獨立學習,并將自己的見解和設計的圖表整理出來。
[交流點評]
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用多種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見解,但都需注重科學性,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修正錯誤、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二、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