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
利用化學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使用化學綜合應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讓人類生活更美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篇1)
教學重點: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復習】師生共同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相關知識。
(1)根據鹽類水解規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鹽溶于水高于濃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講解】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 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 越低。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講解】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設疑】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講解】根據鹽的組成及水解規律分析。“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判斷依據。
分析: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酸堿性的相對強弱?
【講解】“越弱越水解”
例題:分析 溶液與 溶液的堿性強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強。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堿性強于 溶液堿性。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
【講解】電解質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系(恒等式關系)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如 溶液中,陽離子有 和 ,陰離子有 , , ,根據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電解質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 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
晶體 中,
在 溶液中:
【例題】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關系中不正確的是:
A.
B.
C.
D.
【講解】溶液中存在二個守恒關系
a.電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體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種: , 及
∴ …………………………………(2)
將(2)-(1)得
綜上分析,關系正確的有A.C.D。答案:[B]
隨堂練習
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關系不正確的是( )
A.
B.
C.
D.
2.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熱攪拌下加入一種試劑過濾后,再加入適量鹽酸,這種試劑是( )
A. B. C. D.
3.下列各物質中,指定微粒的物質的量為1:1的是( )
A. 中的 和 B. 的純水中 和
C. 中電子和中子 D.明礬溶液中 與
4.下列溶液加熱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質固體的是( )
A. B. C. D.
總結、擴展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其影響原理。
2.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擴展
泡沫滅火劑包括 溶液(約1mol/L), 溶液(約1mol/L)及起泡劑。使用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體積比約是 。若用等體積、等濃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若用固體 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也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泡沫滅火器內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鋁溶液,鐵筒里盛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把硫酸鋁溶液盛在鐵筒里的原因是 。
板書設計:
1.水解的一般規律
(1)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可作為鹽溶液性質(酸性或堿性)的常規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堿越弱,對應陽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強,對應弱堿陽離子濃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堿性越強,對應酸根離子濃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強不水解。
2.外界條件對鹽水解的影響
(1)溫度(實驗1)
(2)溶液的酸、堿性(實驗2)
3.鹽類水解利用
(1)應用水解知識,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 溶液中混有雜質 。方法:加熱,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4.典型例題
5.擴展
探究實驗
本節教學中以“是否鹽溶液都顯中性?”為設問,以實驗探究形式引入教學,在本節課后,也可做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如:在了解正鹽溶液的酸堿性的本質后,提出問題“酸式鹽的水溶液是否都顯酸性?”
用pH試紙分別測 NaHSO4、 NaHSO3、 NaHCO3三種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討論分析原因。
分析:結果是有的酸式鹽顯酸性,有的酸式鹽卻顯堿性,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討論分析,拓寬知識面,活躍學生思維。
探究習題
一題多變
原題 :在氯化銨溶液中,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
(A) [Cl-]>[NH4+]>[H+]>[OH-] (B) [NH4+]>[ Cl-]>[H+]>[OH-]
(C) [ Cl-]=[NH4+]>[H+]>[OH-] (D) [NH4+]=[ Cl-]>[H+]>[OH-]
變題一:100毫升0.1摩/升鹽酸與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變題二:將pH=3的鹽酸和pH=11的氨水等體積混和后,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正確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變題三:一種一元強酸HA溶液加入一種堿MOH反應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
(A)加入的堿過量 (B)酸與堿等物質的量混和
(C)生成的鹽不水解 (D)反應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點撥:通過改變設問角度,改變化學過程,改變或增減已知條件,能大大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深刻性。一題多變有效的兩種形式為:⑴對同一知識點,按思維層次遞進一題多變。⑵對同一知識點進行題型變換和條件變換。
上題中,按照思維層次的遞進原則進行設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篇2)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高中化學新課程準指出,高中化學新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的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識結構: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二冊第三章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乙酸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本節共1課時完成,按教材的編排體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乙酸的性質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從教材整體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烴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從知識內涵和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識的鞏固、延續和發展,又是學好酯(油脂)類化合物的基礎。故本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重點:根據教學大綱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結構和性質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酯化反應的特點和過程分析即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有關問題及數據分析、推理又是性質教學中的重點。
4.教材的處理:為了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邏輯性,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充分說明物質的性質決定于物質的結構,對教材的內容在教學程序上進行了調整:(1)將乙酸的結構特點放在乙酸的性質之后去認識。當學生對乙酸的性質有了感性認識后,再提出為什么乙酸會有這些性質呢?必然使學生聯想到它的結構有何特點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觀點的認識,又能反映出化學思維的主要特點:由具體到抽象,由宏觀到微觀。(2)為了突出酯化反應的過程分析和加深對酯化反應的條件理解,將課本P.75的演示實驗做了適當的改進(詳見教學過程設計),增強了學生對實驗過程及實驗數據的分析推斷能力,達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5.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使學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主要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應。
(2)能力培養——通過實驗設計、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基本操作訓練,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和求實、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3)方法訓練——介紹同位素原子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應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自然科學思維方法。
三、教學方法——“探究式”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其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為了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高手,。其基本過程如下:
反饋矯正評價
以上過程可概括為:情景激學,實驗促學,構建導學,遷移博學。
四、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從知識結構上看,學生已經學完烴的基礎知識和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了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渴望自己獨立完成實驗。有較強的求知欲,師生間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溝通交流基礎。
2.學法指導: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在教學中:
(1)通過指導學生設計多種能證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強弱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如何通過化學實驗設計和實施化學實驗達到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過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改進,突出了酯化反應過程、條件和實驗裝置特點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創設的演示實驗氛圍,潛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學方法論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學的研究過程是以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為基礎,用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再提出問題)的方法展開探索的過程。教會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五、教學手段
教學中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學生設計實驗、實物感知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共同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的知識,并為下一節堿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鑒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并能夠熟練的運用。通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通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通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沖突或疑惑激發興趣。
1.本節采用:“互動式”、“啟發—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后鞏固階段。
【引入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據情景設疑:“為什么能夠著火?”喚醒學生舊知識中關于燃燒三要素的認識,并以此展開后續教學。
情景化設疑:如果我們有了燃燒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該怎樣去生火呢?學生發展思維。從而引出吹氣是否能夠生火?
對比實驗驗證猜想:未經處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著火,加點固體物質,再吹,通過現象“生火”,從而引出吹氣能讓棉花著火的神奇物質:過氧化鈉及其物理性質。
【探究階段】
新疑問:有了過氧化鈉,吹氣是否就能夠生火呢?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引出必定為人呼出的氣體與Na2O2作用生火。
新疑問:人呼出的氣體有CO2、H2O、O2、N2,到底是誰的作用呢?
學生討論引出:空氣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氣中,不能生火,從而引出生火的原因應是CO2、H2O與Na2O2作用生火。
過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見的滅火材料嗎?又如何去生火呢?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1:探究CO2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一:向集滿CO2的集氣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結論:CO2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出產物Na2CO3;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CO2能夠生火,水不是能滅火嗎?它在中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從而引入到對水的探討。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2:探究H2O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二:滴水生火
結論:H2O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燃燒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H2O反應的可能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可能產物NaOH;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是否真是這樣呢?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
學生根據現有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師生互動討論出方案后,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同時,以實驗報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并由觀察到的現象去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能夠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
本節課中,我是一步一個臺階的由舊知:燃燒的三要素、CO2、H2O能滅火引出新知Na2O2與H2O、CO2的反應,從而達到攻克難點。
【總結歸納】
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知識的整理。
以一首小詩來完成對Na2O2知識的高度概括,并激發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
小詩
過氧化鈉色淡黃,與水反應可生氧;
強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紅后退場;
二氧化碳也反應,密封保存記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潛水受贊揚!
【練習強化】
設置了不同難度的習題,以基礎的實驗現象,提升至雙線橋法表示電子的轉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振蕩,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A.溶液仍為無色
B.溶液最終為紅色
C.有氣泡產生,溶液最終為紅色
D.有氣泡產生,溶液先變紅色最終為無色
2.用雙線橋法表示Na2O2與CO2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求出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原子個數之比。
【課后鞏固】
1.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設置課后習題鞏固知識。
課本:P31頁一、填空題:1二、選擇題:1.2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見證過神奇的吹氣能讓棉花著火,必然對Na2O2有著濃厚的興趣,順勢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比拼“誰的Na2O2更精彩”。
在這里,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生產與生活。
六、說板書設計
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開采和節約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化學反應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煉制的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過程與方法
自己動手做鹽酸與鎂條反應的實驗,體會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增強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燃料不充分燃燒對空氣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甲烷的燃燒及產物的檢驗。
2.石油分餾的產物及用途。
難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教學工具
有關化石燃料的錄像資科,導氣管、燒杯、火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播放一段Flash錄像:(特寫)燒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溫度為20℃的溫度計。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鏟新煤,紅紅炭火變暗,溫度計示數隨之下降到16℃。過了一段時間,炭火又變得紅熱,溫度計示數又上升至20℃。
師:生活中的這個常見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不需要學生立即回答)
二、推進新課
(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師:我們都知道燃料燃燒時產生了熱量,是不是只有通過燃燒才能獲得能量的呢?下面我們來做教材上的實驗7-3。
師: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生石灰與水反應會放出熱量。
師:這種化學反應放熱現象在許多化學反應中都會發生,大家請思考:
(1)化學反應都是放出能量的嗎?請舉出生活中你見過的吸收能量的化學反應的例子。
(2)我們一開始播放的Flash錄像中的現象如何解釋?凡是反應需要加熱的化學反應就是吸熱反應嗎?
師:演示硫粉在空氣中和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播放煤塊和煤粉在空氣中燃燒的錄像,讓學生比較反應現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師: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經長期復雜變化成煤。
石油、天然氣的形成
師:大多數的煉鋼廠、熱電廠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師:(1)煤是純凈物嗎?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1)是混合物。(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還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無機礦物質(主要含硅、鉛、鈣、鐵等元素)。(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應所放出的熱量。
師:知道人們怎么綜合利用煤的嗎?煤加工后的主要產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絕空氣加熱
煤氣的主要成分:
氫氣(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氣體
師:我國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慶、大港、勝利、華北等。
師: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嗎?石油產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還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話,石油會燃燒不充分,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生成大量的黑煙和含S、含N等有害氣體。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蠟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師:煤氣泄露會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裝液化石油氣在安全上應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體和財產的安全;使用罐裝液化石油氣在安全上應注意不能加熱,不能猛烈撞擊等。
師:有人說天然氣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氣,對不對?
生:不對,因為雖然天煞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與純甲烷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師:說得對,下面我們來看看天然氣的成分。
1.構成:主要是碳和氫元素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
4.CH4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
(注意:點燃之前要驗純)
CH4+2O2===CO2+2H2O
師:出示一塊蜂窩煤,然后提問:蜂窩煤有許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工業上使用煤等固體燃料,怎樣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燒?
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篇5)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制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環保問題。
教學重難點
⒈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播放生活中的圖片,設問:
1、 家庭中炒菜、做飯、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使用什么燃料?
3、煉鋼廠、熱點廠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體播放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
邊看邊聯系已有生活經驗,思考:
柴、煤、煤氣...
汽油、柴油...
煤
閱讀教材,觀看錄像,回答問題。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一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 使學生聯系生活,關心生活從已有的經驗入手,引出新知識,強調在學習中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知道燃料的種類、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用途。
知識拓展
1、煤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產物有哪些?
3、煤分解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播放錄像:煤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氣
3、 化學變化,因為反應前是碳,反應后生成新物質:焦碳、煤焦油、煤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嗎?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為什么?
3、石油是根據什么原理進行煉制的?
播放錄像:石油的用途
介紹石油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不可以,因為這樣會浪費資源,不經濟,不科學,應該綜合利用。
2、混合物,因為其中含有多種成分。
3、根據石油中各成分的沸點不同來分離,是物理變化。
讓學生說出石油煉制的各產品與其用途用。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過渡
投影圖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燒
引出天然氣
讓學生知道: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過幾億年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
1、人類大量開采,將使化石燃料最終被耗盡。
2、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
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一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Na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關習題
參考答案:
(1)現象:產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Na2CO3 > NaHCO3
②溶質的質量:2NaHCO3>Na2CO3 (168>106)
Na2CO3+CO2+H2O=2NaHCO3
③溶劑:反應消耗水,使溶劑減少
高三化學知識活動教案(篇7)
一、標要求: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二、 山東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依據導學案的預習內容,自主學習醇的概述介紹,了解醇的物理性質、用途和一些常見的醇。依據烷烴的命名規則,能用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飽和一元醇進行命名。
2、通過小組“交流研討“活動,初步掌握根據結構分析性質的一般方法;通過分析醇的結構,知道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和氫氧鍵的斷裂,并能分析出發生反應類型與對應化學鍵的斷裂關系。
3、根據醇的結構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回憶以前學習的醇的相關性質,整理歸類反應類型。
4、結合前面的學習,認識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5、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了解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評價:
課標評價:
根據課標要求設計出5個教學任務,但5個任務不是均等的,從課標可以看出本節課的重點是醇的化學性質,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側重醇的化學性質的探討,設計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理解醇反應的斷鍵規律,并加強對應練習,充分體現本節課的重難點;對于其他幾個教學目標要求知道的層次,能夠說出常見幾種醇的結構、物理性質、用的即可。
歷年考試試題評價:
幾乎每年的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都體現了乙醇的知識,重點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取代反應(與金屬鈉、與羧酸的酯化反應、醇分子間的脫水反應)、消去反應、催化氧化。具體體現:
(1)學業水平考試試題:
20__(山東省)
4.若從溴水中把溴萃取出來,可選用的萃取劑是
A.水 B.無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氫氧化鈉溶液
分析:B選項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質:溶解性。
22.(8分)現有下列四種有機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與濃溴水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號,下同),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是 ,能發生水解反應的是 。
(2)②發生消去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學性質:消去反應。
20__(山東省)
6.下列物質中加入金屬鈉不產生氫氣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金屬鈉的反應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學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過生物發酵法制備,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種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環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為近年來人們的研究熱點之一。乳酸的結構簡式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學方法對乳酸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請根據乳酸的性質和上述信息填寫以下空白:
(1) 寫出乳酸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 寫出乳酸與濃硫酸共熱生成C6H8O4的化學方程式:
;
(3)(II)的反應類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
(2)高考試題:
20__(山東卷)
33.(8分)(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下圖中X是一種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鏈有機物,E與FeCl3溶液作用顯紫色。
請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B→I的反應類型為 。
(2)只用一種試劑鑒別D、E、H,該試劑是 。
(3)H與J互為同分異構體,J在酸性條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結構簡式為 。
(4)D和F反應生成X的化學方程式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羧酸反應酯化反應、催化氧化反應。
(20__山東卷)
33.(8分)【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利用從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機物A合成抗結腸炎藥物Y及其他化學品,合成路線如下圖:
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D不與NaHC溶液反應,D中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BC的反應類型是____。
(2)寫出A生成B和E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異構體I和J是重要的醫藥中間體,在濃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別生產,鑒別I和J的試劑為_____。
(4)A的另一種同分異構體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寫出K在濃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分子間脫水(取代反應)
五、學習目標:
1、通過預習交流認識醇與酚的區別,能夠列出幾種常見的醇的結構、物理性質以及用途。
2、通過教材介紹、表格分析,總結飽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質,知道氫鍵以及影響結果。
3、通過知識回顧,結合分析醇的結構特點掌握醇的化學性質,能夠熟練寫出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方程式。
4、結合資料介紹和生活實際了解醇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節在有機反應類型及反應規律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了根據一定結構的有機化合物推測可能與什么樣的試劑發生什么類型的反應、生成什么樣的物質的思路和意識。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推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讓他們用演繹法學習醇的性質并發展這種思路和方法,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基于醇與酚的區別以及幾種常見的醇的性質和飽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質的規律學生通過預習能夠獨立完成,所以此環節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來完成,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對于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回顧乙醇的化學性質推測醇的化學性質,從斷鍵的角度推測產物,從而總結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應的規律。
(三)與人教版教材的比較:
編排的位置:
兩個版本都是在介紹了烷烴、烯烴、苯及其同系物、鹵代烴的基礎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為烴的衍生物的第一種代表物進行介紹的,呈現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識上的比較:
人教版對于醇的介紹從整體上分析比魯科版相對簡單,具體體現:
1、幾種常見醇:人教版主要介紹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的共性之處,對于甲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沒有介紹。
2、飽和一元醇:兩個版本都對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沸點以及水溶性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表格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但兩個版本的切入點不同,魯科版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3、醇的化學性質:兩個版本都介紹了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消去反應、氧化反應,但知識的呈現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實驗的探究作用,對于醇分子間脫水的反應只是在資料卡片上出現,魯科版則注重從官能團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斷鍵上分析規律,幫助學生理解。
結論:通過兩個版本的比較,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重點知識):
1、乙二醇與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2、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規律、沸點的規律
3、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的反應以及醇的消去反應、氧化反應的規律。
七、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內容及前面章節內容的學習中,已經對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有所了解,并且能夠從結構上簡單區分醇和酚,但是從結構上對性質進行推測方面的能力還不太熟練,尤其對斷鍵位置與反應類型間的關系上不能很熟練區分。
八、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醇的結構推測醇的性質,掌握醇的化學性質
九、教學策略:
課前準備:(學案導學)
通過導學案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準備,填寫課前學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能夠推出飽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據相關數據分析飽和一元醇的沸點、水溶性的規律;根據已有知識和教材資料總結醇的化學性質,能夠寫出乙醇與金屬鈉、濃氫溴酸的取代反應、乙醇的消去反應、乙醇的氧化反應的方程式。
課堂探究:(交流、檢測、講解、練習相結合)
通過小組交流之后進行課堂提問或小測的方式檢查預習作業,并對重點知識進行強化和補充,對于醇的化學性質從官能團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結構對于有機物性質的重要性,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理念,同時由乙醇的性質引導學生分別探討1-丙醇或2-丙醇的性質,知識得到提升;結合對應訓練鞏固本節知識,體現知識的遷移應用。
十、教學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1、重點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是醇的化學性質,課堂上不要把過多的時間安排在幾種醇的介紹以及飽和一元醇的討論上,這樣勢必會影響到醇的化學性質的學習,造成前松后緊,重點知識模糊不清。
2、注意課本知識的整合:課本上是從吸引電子能力的強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結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分析,可以把此環節變為知識的總結來處理,學生掌握了醇的反應之后,再來看鍵的極性以及斷鍵就更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