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怎么寫?化學熱力學基本原理、化學動力學基本原理、催化化學基本原理、電化學基本原理、膠體和表面化學基本原理、光化學基本原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精選篇1)
目的要求: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
初步學會滴定管的正確操作]
了解中和滴定的全過程,為學生進行定量實驗打下基礎。
重點難點: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學過程:
引入
化學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簡單的一種,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種,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堿滴定、氧化-還原滴定、沉淀滴定、絡合滴定),而酸堿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掌握此種滴定法是化學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書
第五節 酸堿中和滴定
一.一.酸堿中和滴定
1.原理
提問
(1)在一定量的堿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時,堿和酸應該有什么定量關系?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應實質)
n(H+)== n(OH-)
根據此種關系,我們可以通過酸堿相互反應來測知未知液濃度
(2)不同酸堿的定量關系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質的物質的量(mol)=物質的量濃度(mol/L)x溶液體積(L)
n = cV
閱讀
在酸堿中和反應中,使用一種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酸或堿溶液跟未知濃度的堿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測出二者的體積,根據化學方程式中酸和堿的物質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計算出堿或酸的溶液濃度。
例題1
在未知濃度氫氧化鈉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鹽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板書
(1) (1) 定義:用已知物質的量的濃度的酸或堿來測定未知濃度的堿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產和化學實驗中,經常需要知道某種酸或減的標準濃度,例如:在實驗室有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溶液,怎樣測定他們的準確濃度呢?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堿中和反應中的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來測定。)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2.使學生了解炔烴的結構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質;
教學重點
乙炔的結構和主要性質。
教學難點
乙炔分子的三鍵結構與化學性質的關系。
教學方法
1.通過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認識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鍵結構;
2.實驗驗證乙炔的化學性質;
3.類比、分析得出炔烴的結構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質。
教學過程
前面我們將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兩個氫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間又連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雙鍵的共平面結構,現在如果通過反應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兩個氫原子,得到的這種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鍵形式結合。兩個碳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在一條直線上。
這個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該分子里兩個碳原子之間有3個共用電子對,即以叁鍵形式結合,據此,請大家寫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按要求書寫乙炔分子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并由一名學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結構和組成
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實驗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過電石和水反應得到。實驗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投影顯示]實驗室制乙炔的幾點說明:
①實驗裝置在使用前要先檢驗氣密性,只有氣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電石的試劑瓶要及時密封,嚴防電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電石要用鑷子夾取,切忌用手拿電石;
④作為反應容器的燒瓶在使用前要進行干燥處理;
⑤向燒瓶里加入電石時,要使電石沿燒瓶內壁慢慢滑下,嚴防讓電石打破燒瓶;
⑥電石與水反應很劇烈,向燒瓶里加水時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當乙炔氣流達到所需要求時,要及時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電石是固體,水是液體,且二者很易發生反應生成C2H2氣體。很顯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熱制氣體型的特點,那是不是說就可以用啟普發生器或簡易的啟普發生器來制取乙炔呢?
⑦實驗室中不可用啟普發生器或具有啟普發生器原理的實驗裝置作制備乙炔氣體的實驗裝置。主要原因是:
a.反應劇烈,難以控制。
b.當關閉啟普發生器導氣管上的活塞使液態水和電石固體分離后,電石與水蒸氣的反應還在進行,不能達到"關之即停"的目的。
c.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啟普發生器是厚玻璃儀器,容易因受熱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狀泡沫,堵塞導氣管與球形漏斗。
該如何收集乙炔氣呢?
乙炔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6,與空氣比較接近,還是用排水法合適。
熟悉和體會有關乙炔氣體制備的注意事項及收集方法,并由兩名學生上前按教材圖5-14乙炔的制取裝置圖組裝儀器,檢查氣密性,將電石用鑷子小心地夾取沿平底燒瓶內壁緩慢滑下,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緩慢滴下,排空氣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氣于一大試管中。
由幾個學生代表嗅聞所制乙炔氣的氣味。
請大家根據乙炔分子的結構和所收集的乙炔氣來總結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質?
三、乙炔的性質
1.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實際上純的乙炔氣是沒有氣味的',大家之所以聞到特殊難聞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備得到的乙炔氣中常含有PH3、H2S等雜質造成的。
根據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結構特點,預測乙炔該有哪些化學性質?
[小組討論]乙烷分子中兩個碳原子的價鍵達到飽和,所以其化學性質穩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而雙鍵中有一個鍵不穩定,易被打開,所以容易發生加成反應和聚合反應;乙炔分子中兩個碳原子以叁鍵形式結合,碳原子也不飽和,因此也應該不穩定,也應能發生加成反應等。
大家所推測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邊我們來予以驗證。
[演示實驗5-7](由兩名學生操作)將原反應裝置中導氣管換成帶玻璃尖嘴的導管,打開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緩慢滴下,排空氣,先用試管收集一些乙炔氣驗純,之后用火柴將符合點燃純度要求的乙炔氣體按教材圖5-14所示的方法點燃。觀察現象:點燃條件下,乙炔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而伴有濃烈的黑煙。
乙炔可以燃燒,產物為H2O和CO2,在相同條件下與乙烯相比,乙炔燃燒的更不充分,因為碳原子的質量分數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沒有得到充分燃燒而致。
(補充說明)乙炔燃燒時可放出大量的熱,如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的氧炔焰溫度可達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來焊接和切割金屬。
2.乙炔的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
a.燃燒2CH≡CH+5O24CO2+2H2O
檢驗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實驗5-8](另外兩名學生操作)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緩慢滴下,將生成的乙炔氣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觀察現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漸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乙炔氣體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邊的學習中提到由電石制得的乙炔氣體中往往會含有硫化氫、磷化氫等雜質,這些雜質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實驗中如何避免雜質氣體的干擾?
可以將乙炔氣先通過裝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氣瓶而將雜質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實驗5-9]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緩慢滴下,將生成的乙炔氣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觀察現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顏色逐漸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說明二者可以反應且生成無色物質,那么它們之間的反應屬于什么類型的反應?(屬于加成反應)
從時間上來看是乙烯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還是乙炔與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這說明了什么事實?乙炔的叁鍵比乙烯的雙鍵穩定。
應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應是分步進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應
乙炔除了和溴可發生加成反應外,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與氫氣、氯化氫等發生加成反應。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精選篇3)
思路分析: 觀察反應前后 的化合價的變化: 。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不十分清楚,則化合價的變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價也發生了變化。因此,該題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 和HCN中元素化合價較復雜,做起來較麻煩,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地電子總數和還原劑失電子總數是相等的這一規律。根據題中已知條件設未知系數求算。
設 計量數為 , 計量數為 ,根據得失電子數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觀察法確定其它物質計量數,最后使各項計量數變為整數,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題是依據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得電子總數和還原劑失電子總數是相等的這一規律。本題若用確定元素化合價變化進行配平,需確定 中 為+1價,S為-2價,1個 應當失去 ,可得相同結果,但做起來較麻煩。
啟示: 因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化學反應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個反應都了解的很透徹,抓住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依據,即可找到解題的切入點。
例3 在強堿性的熱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發生反應生成 -和 。生成物繼續跟硫作用生成 和 。過濾后除去過量的硫,向濾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強堿液后再通入足量的 , 跟 反應也完全轉化為 。
(1)寫出以上各步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若有a mol硫經上述轉化后,最終完全變為 ,至少需 和 的物質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熱堿液中含 6mol,則上述a mol硫的轉化過程里生成的 中的 值為多少?
選題目的:該題以信息的形式給出已知條件,是培養學生學會提煉題中信息作為解題依據的能力;鍛煉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學習方法;復習鞏固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識在解題中的應用。
解析:
(1)① ② ③
④
(2)從氧化還原電子得失關系看,電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間進行。
從 ,失電子;從 ,得電子。
所以 完全轉化為 所失電子數與 轉化為 所得電子數相等,即:
amol amol
由 守恒, 完全轉化為 需 和 。
(3)原熱堿液中含 ,則反應①中消耗 。根據反應①、②、③,有 ,所以 。
啟示: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服從氧化還原反應規律,這是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計算要考慮得失電子守恒規律的合理應用。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精選篇4)
知識目標
進一步鞏固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使學生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的重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學的難點:正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教學的方法:啟發式
教學的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的過程:
引入:物質的量濃度是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在學習了概念之后,今天我們學習如何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板書:二、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問: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書:1.計算
學生計算,教師加以訂正。
提問:知道了質量如果取固體?如果是液體呢?
板書:2.稱量
提問:天平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演示:用托盤天平稱量無水碳酸鈉。
設問:如果需要配制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稱量其固體?
講述:配制用的主要儀器――容量瓶。讓學生觀察容量瓶,注意有體積、溫度和刻度線。介紹其規格,如何檢驗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處也可以播放動畫“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的相關部分。
板書:3.溶解
提問:溶解能夠在容量瓶中進行嗎?
演示:在燒杯中溶解固體,用玻璃棒攪拌加速溶解。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溶解時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燒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實驗臺上;待溶液冷卻后,再轉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轉移。
板書:4.轉移
講述:由于容量瓶瓶頸很細,為了避免溶液灑落,應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中
提問:燒杯和玻璃棒上殘留的液體應如何處理?
板書:5.洗滌
演示:洗滌2~3次,每次的洗滌液也轉移到容量瓶中。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體藥品,量筒不必洗滌。因為這是量筒的“自然殘留液”,若洗滌后轉移到容量瓶中會導致所配溶液濃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時應注意選擇的量筒與量取液體的體積相匹配。
板書: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據刻度線2~3cm時停止。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
提問:若水加多了,超過了刻度線,如何處理?定容后的溶液各處的濃度一樣嗎?
板書:7.搖勻
演示: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數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勻。
提問:此時溶液的液面不再與刻度線相切,如何處理?需要再加入蒸餾水嗎?
不能再加入蒸餾水,因為定容時體積一定,搖勻后,液面低于刻度線是因為少量液體沾在瓶塞或磨口處。
講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長期存放溶液,因此應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注明溶液名稱和濃度。
板書:8.裝瓶貼簽
演示: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
小結: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進行誤差分析。
微機演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精選篇5)
一、學習的目標分析
(一) 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
必修模塊要求 選修模塊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 《模塊學習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 《模塊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并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的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展的歷史從生產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使,鑒于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發展,傳統的鋼鐵工業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的知識重點;
(2)培養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鑒于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
(二)教學的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
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于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三)學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的資源建議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站
五、教學的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六、教學資源建議
(一)上網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史
(二)可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于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于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的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精選篇6)
【學習目標】
1.掌握Na2O Na2O2 和 Na2CO3 NaHCO3 的性質。
2.了解焰色反應及常見金屬的特征焰色。
【學習重點】
Na2O Na2O2 Na2CO3 NaHCO3性質。
【新授知識】
閱讀教材55—57頁
一.氧化鈉和過氧化鈉
【實驗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Na2O2固體的試管中,立即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現象 ;用手輕摸試管外壁,感覺 ,說明反應是 熱反應;向試管中溶液滴入酚酞溶液,現象 。
性 質 氧化鈉(Na2O) 過氧化鈉(Na2O2)
制備
色、態
氧元素的化合價
與水反應
與CO2反應
用途 不作要求
二.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物質 Na2CO3 NaHCO3
俗名
色、態
水溶性
水溶性大小:
酸堿性
酸堿性強弱:
熱穩定性
穩定性強弱:
與HCl反應
同濃度的溶液與鹽酸反應速率比較:
與NaOH反應
相互轉化
三.焰色反應
1.定義:很多 或它們的 在灼燒時都會使火焰呈現特殊的顏色,這在化學上叫焰色反應。
2.實驗步驟:
(1)將鉑絲(或光潔無銹的 )放在酒精燈外焰灼燒,至與原來的火焰顏色 時為止。
(2)用鉑絲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為 色。
(3)將鉑絲用 洗凈后,在外焰上灼燒至沒有顏色時,再蘸取K2CO3溶液作同樣的實驗,此時要透過 觀察。
3.應用:離子檢驗(鑒別鈉,鉀等金屬或其離子)節日燃放的煙花。
【限時作業】
1.關于Na2CO3和NaHCO3性質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
C.同濃度溶液與足量酸反應的速度:Na2CO3
D.Na2CO3不能轉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轉化為Na2CO3
2. 焰色反應每次實驗都要用試劑洗凈鉑絲,這種試劑是( )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硫酸 D.稀鹽酸
3.在蔬菜生長過程中,常噴灑農藥防治蟲害.據有關專家介紹,用堿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殘留在蔬菜上的農藥的毒性降低,因此,買來的蔬菜在實用前最好用稀堿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時間,浸泡蔬菜時可加入適量( )
A .純堿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4.下列各組物質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
A.Na和H2O B.Na2O2和H2O C.Ca(OH)2和Na2CO3 D.Ca(OH)2和NaCl
高三化學理論知識教案(精選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于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 說實驗:
① 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盡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 乙醇氧化,銅絲一端卷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 說現代化教學手段: 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四)教學程序引入課題:
富有感情的朗誦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講述]:從杜牧的詩句中可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方法。釀酒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設問]:同學們可知酒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寫?它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通過詩歌引入可以使學生感受詩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學發展史,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1.乙醇的分子結構的探究:
投影一道簡單的試題:某有機物4.6克,完全燃燒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機物的蒸氣的相對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的23倍,求此有機物的分子式。 通過試題引出乙醇的分子組成C2H6O,(意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醇的同分異構體教學做鋪墊)。繼續引導學生將乙烷(C2H6)與乙醇進行比較,根據碳四價,氧兩價引導學生探究出以下兩種可能的結構式:
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判斷出(A)式中有1個氫原子與其它5個氫原子不一樣,而(B)式中的6個氫完全相同。
繼續探究,投影練習:已知乙醇跟鈉反應放出氫氣,現有 1 mol無水乙醇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可得到0.5 mol H2,根據這個實驗數據,你可以得出結論了嗎?1 mol乙醇可得到0.5 mol H2,即1 mol 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個氫原子與其他5個氫原子不同,進而讓學生判斷出乙醇的結構式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結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結合著羥基-OH。羥基是官能團,決定乙醇的化學性質。(以上是對
學生的書寫,概括、觀察等各項能力進行訓練,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質 :
首先取出一瓶無水乙醇,請學生觀察顏色、狀態,并聞其氣味,然而讓學生歸納出一部分物理性質。最后通過演示:乙醇與水,乙醇與碘單質,乙醇與苯的溶解實驗,總結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獲國際金獎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幫助同學理解性地記憶乙醇的易揮發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和優良的習慣,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學性質 :
結構決定著化學性質,首先可以從結構上來認識乙醇的化學性質。講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電子能力比C、H強,使得C-O鍵,O-H鍵均具有極性,在化學反應中均有可能斷裂。
(1)與活潑金屬Na反應 :
首先,做無水乙醇與鈉反應和水與鈉反應的對比實驗,請同學們通過實驗現象的剖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思維得出乙醇羥基上的氫原子沒有水中的氫原子活潑的結論。然后用電腦模擬出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最后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討論其反應類型并推廣到乙醇與其它活潑金屬K、Mg、A1等與乙醇的反應。(2)氧化反應 :
首先,拿起一個點燃的酒精燈,請學生寫出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教師接著講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劑(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時生成水。教師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反應是否已經發生。接著用電腦顯示,乙醇的斷鍵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結構式,讓學生掌握反應的本質是與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有氫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雙鍵。最后讓學生判斷以下幾種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讓學生真正掌握并鞏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質。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減輕的學生的負擔。
歸納小結
乙醇化學性質主要與官能團-OH有關。 從結構上看:都涉及到-OH。
從反應類型看:取代反應、氧化反應、消化反應。從反應條件看:不同條件、產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