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
生物(簡稱生物或生命科學)是探索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篇1)
關注癌癥
一、細胞癌變原因:
內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異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化學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增殖
(2)沒有接觸抑制。癌細胞并不因為相互接觸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潤性和擴散性。細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質的減少
(4)能夠逃避免疫監視
三、我國的腫瘤防治
生物關注癌癥知識點1、腫瘤的“三級預防”策略
一級預防:防止和消除環境污染
二級預防:防止致癌物影響
三級預防:高危人群早期檢出
2、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
手術切除
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篇2)
《植物的激素調節》
考綱內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應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實驗) 1.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應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實驗設計與分析
4.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方式及相關實驗探究
【教材回放】
1.畫出達爾文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2.畫出詹森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3.畫出拜爾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4.畫出溫特實驗的示意圖,并補充畫出對照試驗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5.右圖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別插入三株燕麥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別從不同方向給以光照的示意圖,培養一段 時間后,胚芽鞘的生長情況將是
A.甲不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右彎曲
B.甲向左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左彎曲
C.甲向右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左彎曲
D.甲向右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右彎曲
6.如右圖,在燕麥胚芽鞘頂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從右側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長情況是
A.直立生長 B.向光彎曲生長 C.背光彎曲生長 D.不生長
7.2,4-D(一種生長素類似物)可作為除草劑。在麥田中噴灑一定濃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殺死雜草(雙子葉植物),而不會抑制小麥的生長。請根據所學內容分析原因。
8.關于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一種激素的濃度不同可能會產生正.負兩方面影響
B.植物的生長發育主要受生長素的調節
C.用同一濃度的生長素溶液處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無子番茄的獲得利用了生長素促進果實發育的原理
9.為了驗證植物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素的關系,有人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1)、方法步驟----取6個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種、粗細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葉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圖所示方法進行實驗處理。接通臺燈電源24h后,打開紙盒,觀察并記錄6株玉米幼苗的生長情況。
(2)、實驗結果預測
①在以上裝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長的是 裝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長的是 裝置。
②根據 和 裝置之間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說明玉米幼苗產生向光性是由單側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據 號與 號裝置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說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長與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與否有關。
④根據 號與 號裝置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說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據5號和6號裝置之間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只能說明 。
【考點整理】
考點一:生長素的發現
1.實驗總結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長素產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單側光照射時,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長的部位(生長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長素極性運輸的部位
③、向光彎曲的部位(生長素分布不均勻的結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單側光照下,生長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長得快,結果使得莖朝向生長慢的一側彎曲,即 。
例1.復習講義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圖所示,甲、乙分別用不透光的錫紙套在燕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則分別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從左側給予光照,戊均勻光照,培養一段時間。
(1)胚芽鞘的生長情況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長 ②向右彎曲 ③向左彎曲 ④不生長也不彎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應該是 與 作對照。
(3)據此實驗推測,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彎曲的部位是 ,這是通過丁與正常胚芽鞘的對比得出的結論。
(4)據此實驗推測,單側光對生長素的作用是 ,此實驗能否說明生長素的兩重性? 。
(5)本實驗所選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須是 的,實驗設計中必須遵循的原則是 。
考點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長素的作用特性——兩重性解讀
(1)不同植物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如圖甲):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性大于單子葉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濃度的生長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的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為:根>芽>莖(如圖乙)
(3)生長素對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現兩重性
①圖甲解讀
圖甲中a、b分別代表生長素對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促進效果, 分別表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促進濃度閾值(上限)——大于該濃度時的生長素濃度將分別 雙子葉與單子葉植物生長。
②圖乙解讀
曲線在 三點分別代表生長素對根、芽、莖的促進效果, 點分別表示生長素對根、芽、莖的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A′、B′、C′三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分別為生長素促進根、芽、莖生長的濃度閾值——大于A′、B′、C′的生長素濃度將分別 根、芽、莖的生長。
(4)植物莖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長的原因
例3.為了驗證“植物主莖頂芽產生的生長素能夠抑制側芽生長”,某同學進行了以下實驗:
①選取健壯、生長狀態一致的幼小植株,分為甲、乙、丙、丁4組,甲組植株不做任何處理,其他三組植株均切除頂芽。然后乙組植株切口不做處理;丙組植株切口處放置不含生長素的瓊脂塊;丁組植株切口處放置含有適宜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②將上述4組植株置于相同的適宜條件下培養。 回答下列問題:
(1)各組植株側芽的預期生長情況分別為:甲組_______________;乙組__ ______;
丙組_______ _;丁組 ____________。
(2)比較甲組與乙組的預期結果,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乙組和丙組的預期結果,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較丙組和丁組的預期結果,能夠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頂芽產生的生長素抑制側芽生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圖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長速度與生長素濃度的關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時間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長狀況,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①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DE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圖中Ⅰ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BD段,則Ⅱ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長素對Ⅰ、Ⅳ處的生長起促進作用,生長素對Ⅱ、Ⅲ處的生長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圖中Ⅲ處的生長素濃度在甲圖的AB段,則Ⅳ處的生長素濃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點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長調節劑
1.五種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應用比較 2.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例5.復習講義P174 典例4
例6.(多選)為了探究生長素和乙烯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及這兩種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學家用某種植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測
A.濃度高于10-6的生長激素會抑制該植物莖段的生長
B.該植物莖中生長素含量達到M值時,植物開始合成乙烯
C.植物莖中乙烯含量的增加會促進生長素的合成
D.該植物莖中生長素和乙烯的含量達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點四: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1.實驗原理
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植物插條的生根情況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用不同濃度、不同時間處理影響程度不同。其影響存在一個最適濃度,在此濃度下植物插條的生根數量最多,生長最快。
2.實驗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濃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試劑也可)
(2)操縱變量實驗:將新剪下的長勢相當的植物枝條分成9組,將插條的基部分別放在上述不同濃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幾個小時,均置于適宜的環境中
(3)觀察并記錄結果:一段時間后觀察插條的生根情況
(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3.基本技術要求
(1)本實驗中,取材、處理時間、蒸餾水、光照、溫度、通氣狀況等都屬于無關變量。無關變量在實驗中的處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則。如用相同的花盆,選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時,濃度梯度要小,組別要多;
(3)在確定了最適濃度的大致范圍后,可在此范圍內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獲得更精確的最適濃度范圍。
4.實驗中易出現的問題分析
(1)分析不同插條的生根情況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條上沒有芽、枝條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進扦插枝條生根是指刺激枝條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長。不同的枝條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數目多少不一樣,如枝條上芽多,則產生的生長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發。
(2)分析與本實驗相關的其他因素
①溫度要一致; ②設置重復組,即每組不能少于3個枝條;
③設置對照組,清水空白對照;設置濃度不同的幾個實驗組之間進行對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例7.植物生命活動受多種激素的調控。下圖甲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根和莖生長的影響,圖乙表示種子在解除休眠過程中幾種激素的變化情況。
(1)從圖甲中可以看出生長素作用的特點是__________,C點表示的意義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現出向光性,且測得其背光面的生長素濃度為2m,則其向光面生長素濃度范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對種子萌發起抑制作用,該激素對葉和果實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油菜素內酯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被稱為“第六大植物內源激素”。現已證明該激素能促進芹菜的生長,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兩重性,請用所給材料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實驗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種芹菜幼苗,高濃度的油菜素內酯溶液、蒸餾水、噴壺等。
實驗步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結果和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篇3)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1.學習目標
(1)說出中心法則的發展歷程,明確中心法則——遺傳信息流向的途徑:
①從dna流向dna(dna自我復制);②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轉錄和翻譯);③從rna流向rna(rna自我復制);④從rna流向dna(逆轉錄)。
(2)舉例說明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3)舉例說明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及對生物性狀的精細調控。
2.學習建議
1.本節主要介紹了中心法則和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兩部分內容,在“中心法則”的學習中,可充分運用教材中的“資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則的提出和完善過程。
2.關于基因、蛋白質和性狀的關系的內容,比較復雜,也較抽象。學習過程中要從遺傳現象的實例入手,分析其本質原因,歸納總結三者間的關系。運用兩類遺傳現象的實例:一類是豌豆的圓粒與皺粒、白化病和侏儒癥等實例,說明基因通過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來控制細胞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性狀;另一類是類似囊性纖維病、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等實例,說明基因通過控制結構蛋白的合成,從而直接控制性狀。最后得出結論: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再通過“人的身高”等事例,了解多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以及環境對性狀的影響等知識。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a.1982年科學家發現rna可復制
b.1957年科學家發現瘋牛病是一種結構異常的蛋白質引起的
c.1965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d.1970年科學家發現逆轉錄酶
2.揭示生物體內遺傳信息傳遞一般規律的是()。
a.基因的遺傳定律b.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c.中心法則d.自然選擇學說
3.囊性纖維病的實例可以說明()。
a.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b.dna中某個堿基發生改變,生物體合成的蛋白質必然改變
c.基因通過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d.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4.甜豌豆的紫花對白花是一對相對性狀,由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基因共同控制,只有當同時存在兩個顯性基因(a和b)時,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種性狀只能由一種基因控制b.基因在控制生物體的性狀上是互不干擾的
c.每種性狀都是由兩個基因控制的d.基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
5.遺傳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長翅果蠅幼蟲正常培養溫度為25℃,將孵化后4~7d的長翅果蠅幼蟲,在35~37℃處理6~24h后,得到了某些殘翅果蠅;這些殘翅果蠅在正常環境溫度下產生的后代仍然是長翅果蠅。此實驗不能說明()。
a.環境條件的改變可以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b.控制長翅果蠅的基因的表達受溫度影響
c.基因控制生物體性狀時受環境影響
d.翅的發育過程經過酶的催化作用
6.當克里克提出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后,人們又通過科學研究對中心法則進行的補充包括()。
①dna復制②rna復制③蛋白質的復制④轉錄⑤逆轉錄⑥翻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⑤
7.下列有關細胞質基因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細胞質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細胞器中
b.細胞質基因存在于線粒體和葉綠體中
c.細胞質基因能進行半自主自我復制
d.細胞質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只能通過母親傳遞給子代
8.觀賞植物藏報春,在20~25℃的條件下,紅色(a)對白色(a)為顯性,基因型為aa或aa的藏報春開紅花,基因型為aa的藏報春開白花。但是,如果把開紅花的藏報春移到30℃條件下,雖然基因型仍為aa或aa,但新開的花全是白色的,這說明()。
a.基因完全決定性狀
b.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c.基因型相同,環境條件改變,性狀一定改變
d.每種植物在環境條件改變時都能開多種顏色的花
9.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來dn_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變得皺縮。此事實說明()。
a.基因是生物體性狀的載體
b.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c.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狀
d.基因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結構來控制生物性狀
10.下列各項中,屬于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直接控制生物性狀的實例是()。
①人類的白化病②囊性纖維病③苯丙_癥④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各項中,不是蛋白質合成所必需的是()。
a.mrnab.核糖體c.trnad.內質網
12.下列關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很多情況下一個基因決定一個性狀
b.有的情況下多個基因決定一個性狀
c.有的情況下一個基因決定多個性狀
d.生物體的性狀不會受到環境影響
13.逆轉錄過程的發現對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則來說是()。
a.完全否定b.毫無意義
c.補充和更加完善d.徹底完善
14.導致囊性纖維病變的根本原因是()。
a.cftr基因缺失3個堿基b.cftr蛋白結構異常
c.支氣管中黏液增多d.細菌繁殖,肺部感染
15.同一株水毛茛,_在空氣中的葉和浸在水中的葉,表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形態。下列各項中,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a.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寬形葉的基因
b.水下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窄形葉的基因
c.水上部分既含有形成寬形葉的基因,也含有形成窄形葉的基因
d.基因相同則性狀相同,基因不同則性狀不同
二、非選擇題
16.(_年江蘇省高考題)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脅人類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導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淋巴細胞,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廣泛感染。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該病毒進入細胞后,能以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組中。
(2)整合后它按照原則進行復制,又能以為模板合成,并進而通過過程合成病毒蛋白。
(3)如果將病毒置于細胞外,該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17.已知甲、乙、丙三種病毒,它們的遺傳信息傳遞和表達過程如下圖。請根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三種病毒的遺傳物質依次是:
甲;乙;丙。
(2)過程3、10表示;
過程6表示;
過程1、4、8、11表示;
過程2、5、9表示;
過程7表示,此過程需要有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篇4)
第四節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教具 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程 預習回答:生態系統的信息可分為哪些種類啊?
學生討論回答:
信息:一般將可以傳播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與信號等稱作信息。
信息傳遞的一般過程(一般信息傳遞有三個基本環節):
信源(信息產生);信道(信息傳輸);信宿(信息接收)。
一、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
(1)物理信息:
①聲信息聲信息的特點有:多方位性;同步性;瞬時性;多變量。
②電信息
③磁信息
(2)化學信息
化學信息主要是生命活動代謝產物以及性外激素等,有種內信息素(外激素)和種間信息素(異種外激素)之分。種間信息素主要是次生代謝物(如生物堿、萜類、黃酮類)以及各種苷類、芳香族化合物等。
(3)行為信息
動植物的許多特殊行為都可以傳遞某種信息,這種行為通常被稱為行為信息。如蜜蜂的舞蹈行為就是一種行為信息。草原中有一種鳥,當雄鳥發現危險時就會急速起飛,并扇動兩翼,給在孵卵的雌鳥發出逃避的信息。
二、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的作用
1.如果沒有信息傳遞,蝙蝠對周圍環境的識別、取食、飛行,萵苣、茄、煙草種子的萌發等生命活動將不能正常進行。
2.通過信息傳遞,雌雄個體能相互識別、交配,保證種群的繁衍。
3.將煙草、 蛾和蛾幼蟲的天敵三種生物聯系起來。
4.是。
5.信息傳遞對生物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種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義。
程 6.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三、信息傳遞在能業生產中的應用
兩方面:⑴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⑵對有害的動物進行控制。
板書設計:
一、信息種類
二、信息的作用
1.信息傳遞對生物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種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義。
2.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三、信息傳遞在能業生產中的應用
兩方面:⑴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⑵對有害的動物進行控制。
2、例題精析:
〖例1〗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上有許多方面的應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B. 提高畜產品的產量
C.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D.可以提高農業害蟲的繁殖能力
解析:信息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有兩方面:一是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答案:D
作
業 【自我診斷】
●基礎題
1.下列有關信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可傳播的信息、情報 B.許多指令、數據
C.很多信號等 D.人的想法
2.下列屬于化學信息的是( )
A.綠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 動物蛾類具有趨光性
C.狗通過尿液找到來路 D .孔雀開屏
3.動物的性外激素屬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學信息
C.營養信息 D.行為信息
4.蝙蝠的回聲定位,萵苣種子必須接受光刺激才能萌發,說明( )
A.生命活動的進行、生物種群的繁衍,都離不開信息的作用
B.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C.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D.信息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5.在草原上,當草原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 ;森林中,狼能依據兔留下的氣味來獵捕后者,兔同樣能依據狼的氣味或行為躲避追捕,說明( )
A.生命活動的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
B.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C.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D. 生命活動的進行、 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6.下列哪一種是物理信息( )
A.光 B.乙烯
C. 蜜蜂跳舞 D.生物堿
7.下列不屬于行為信息的是( )
A.孔雀開屏 B. 蜜蜂跳舞
C. 蝙蝠的回聲定位 D.鳥類發出的聲音
8.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積的農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蟲害、鼠害、鳥害。從環保的角度你認為的防治措施是( )
A.生物防治 B.化學防治
C.機械防治 D.人工捕殺
9.利用電子儀器產生的與蜜蜂跳舞相同頻率的聲音。當蜜蜂感受這一信息后,就會飛到花園采蜜,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
A.物理信息 B.化學信息
C. 營養信息 D.行為信息
10.一些鳥類在求偶時的行為非常獨特,通常雄鳥會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雄鳥在傳遞什么信息( )
A.物理信息 B.化學信息
C. 營養信息 D.行為信息
答案:DCBACADAAD
教學后記 教學反思
對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整體上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作為設計的初衷,并通過教師在其中的引導而使整堂課顯得很順暢自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學習習慣,更使他們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對學習生物的積極性更加提高了。本節課,我覺得成功的地方有三處:一是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展現了許多學生所熟知的畫面,使課堂有聲有色,氣氛和諧,課堂效果得到較大的提高;二是實例展示,實例分析,反復強調,提高課堂效率;三是活學活用,讓學生利用剛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缺點也有,如教學過程中,由于某些問題沒有設計好,許多同學在討論時覺得無法找到答案,這也是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多的一個問題,以后在設計問題時一定會注意這個問題,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目的性,階段性,使學生有桿可爬,以便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篇5)
基因的表達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體的最基本特征──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通過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種的相對穩定。《基因的本質》和《基因的表達》是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與細胞部分的基礎上,從分子水平進一步詳盡闡述遺傳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遺傳和變異”一章中的重要基礎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難點之一。該內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功能、基因的表達功能是歷來統考、高考必考的內容。同時,該部分涉及的實驗和分子學知識較多,還含有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復習課中對dna是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功能、基因的表達功能等知識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重復和對比,使學生對染色體、dna和基因的有關結構和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2.課時安排兩課時
3.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具有了思維能力和總結、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學生總體素質較好,思維比較活躍,在復習階段,如能給予適當的引導,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變通,讓學生通過對題目的歸納、整理,親歷思考、總結的過程,使已學知識升華,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
4.教學策略的選擇
在復習課中,老師滿堂灌的現象極為普遍,學生要在短短的一兩節課中回憶并熟練掌握大量的知識是枯燥的學習過程。新課改理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節復習課,選取相同,相似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并舉出相應的例題,通過老師對例題的講解,及學生對拓展題的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達到復習、鞏固知識的目的。達到以知識點幫助解題,以解題幫助鞏固知識點的目的。
二、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對相應知識點及題目的復習,使學生掌握:
(1)證實dna為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
(2)dna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及其中的數量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科學家研究、實驗過程的回憶,使學生進一步領會科學研究思路、遵循實驗的設計原則和采用一些科學方法;通過對知識點的歸類、分析,培養學生勤于思考、自覺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學習態度,勤于思考,善于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準確的歸納、應用的能力。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驗證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幾個主要實驗;
(2)dna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過程
2.教學難點
(1)幾種與遺傳有關的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2)在dna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中rna所處的位置;
(3)在dna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出現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見圖1)
圖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的基礎,在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發學生主動回憶的_通過物質間關系圖,明確各種遺傳物質的相互間聯系。引出復習課題:遺傳物質的基礎。
提出問題:在本章所學的內容中提及的與遺傳有關的物質是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學生活動: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并回答所學遺傳相關物質的種類,作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圖。
(二)復習
對基因的本質和基因的表達內容進行簡要的重溫
目的:讓學生在填表、看圖的過程中,對大綱要求的識記、理解的內容作進一步的回憶。
復習內容:(1)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兩個經典實驗過程;
(2)dna、rna的分子結構;
(3)dna的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
學生活動:根據投影內容,填寫圖表并回答。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實驗過程和結果
結論(根據實驗現象填寫)
(a)r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不死亡
r型菌無毒性
(b)s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死亡
s型菌有毒性
(c)滅活s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死亡
滅活的s型菌無毒性
(d)r型活細菌+滅活s型細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滅活的s型菌含有“轉化因子”,使r型活細菌轉化成s型菌
(e)r型活細菌+s型細菌dna→有s型細菌
dna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性遺傳變化的物質,所以dna是遺傳物質
(f)r型活細菌+s型細菌蛋白質→只有r型細菌
(g)r型活細菌+s型細菌莢膜多糖→只有r型細菌
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篇6)
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復習引入
新課學習
第一環節:生態系統穩定性
第二環節:
1.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2.探究:草原生態系統是如何維持穩定的?
第三環節:知識遷移應用
鞏固復習
組織學生觀察并且指導觀察方法,找出生態瓶中的食物鏈。質疑:為什么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找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參與尋找活動。
2.提問: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么狀態?(PPT展示)
(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多元評價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討論并且引導學生分析)
3、解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具體內容。
4、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為什么能維持穩定?
5、分析為什么有的同學制作的生態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較長時間?
6、歸納概念 并板書。
問題串設計(PPT展示)
1.圖中哪種生物數量最早達到第一個高峰?你對此怎么理解的?
2.哪種生物數量最后達到高峰?能不能改變它的先后順序?說明你的理由。
3.你從圖上還能看出什么規律?能解釋這種規律嗎?
4.與你小組同學交流一下這種規律對生態系統有什么作用?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制定活動規則及過程并且組織好教學。
規則如下
a.每人準備草、鼠和狐貍的三種頭飾。
2 b.出場順序按草→ 鼠→狐貍,數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數量變化。
c.扮演草的同學被扮演鼠的同學抓住就表示吃掉了,這個同學則換成鼠的頭飾表示草減少鼠增多,以此類推。
d.當后一種生物多于前種生物1比2時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學生換成另一種頭飾表示這種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約有3份換成‘草’1份換成‘狐貍’。游戲進行到大致恢復到原來的比例時結束。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通過上面的游戲你能說出為什么草原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嗎?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4頁,有關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內容。并板書。
1、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所做的生態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
2、下面生態系統能保持穩定嗎?(PPT展示生態系統圖片)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業:學案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五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自我調節能力
1、負反饋調節——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四、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五、設計制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小組討論與交流。觀察課前制作的生態瓶,交流制作過程,找出有關的食物鏈(各小組交換生態瓶)。
閱讀課本82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資料的第1自然段,并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閱讀書本84頁有關草原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內容,分析寫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鏈,
2、對圖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曲線”的進行解讀。
學生討論后回答
3、閱讀課本85頁[小資料] ‘遠渡重洋的屎殼螂’
提出問題:草原上的各種生物數量應該有什么樣的關系時, 該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作出假設:草原上的各種生物的數量達到一定比例時,草原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學生回憶再現本課核心內容。
學生回答自己的收獲進而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1.了解學生課外實驗情況進行評價。
2.讓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課題。
通過學生對生態瓶和書本“活動”資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學生對重點概念的建構。
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上來,關注學習過程。這樣形成的概念將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不是空殼概念。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本質內涵比較抽象,通過資料的閱讀討論,問題竄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技能。
體現了探究學習的理念
通過形象的活動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歸納提升形成能力
通過學生回憶議論加深對本課內 容的理解識記 ,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環境的意義。
教學反思
1.上課前組織學生自制生態瓶活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課時通過對自制生態瓶的觀察質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一開始就緊緊的抓住了學生,課堂上可以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景。
3.新課教學中將學生這種情緒引導到對教材活動資料的分析上來,凱巴森林中大多數肉食動物被捕殺而黑尾鹿數量先增后降的現象再次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情緒再次被提升。
4.課堂中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實現了從感性向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動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經歷了知識建構的洗禮,較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有一種心身愉樂的感覺。
高中生物教科書教案(篇7)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簡述生物膜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以細胞膜分子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動腦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并構建模型,體驗科學的實驗思想和實驗方法。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情感態度方面
探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以較多的篇幅介紹了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并安排了兩個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在認識細胞膜結構的同時,了解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認識到可以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說,假說仍然需要觀察和實驗來驗證。隨著技術手段的改進不斷發現新的證據,原有的觀點或理論還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并歸納總結出生物膜模型建構的基本方法。此外,還應重點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會運用該模型解釋相應的生理現象。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但是對問題探索的動力主要來自對相關問題的好奇與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確。所以教師的思維導向就顯得十分重要。 本節課利用科學史實驗資料,設計學生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進行基于資料和問題的課堂探究活動。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按照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達到一定深度,使學生順利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難點: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講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電鏡照片
4.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構建模型
6.總結內容
教師活動
介紹19世紀末,歐文頓的實驗,“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并提出問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中有什么物質?你作出推論的依據是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種由甘油 、脂肪酸和磷酸所組成的分子,頭部是親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問題: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氣-水界面)上將怎樣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狀"又是怎樣排布的呢?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哪一種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蘭科學家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細胞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水面”,測出膜脂展開的面積二倍于細胞表面積。這是為什么?讓學生分析,得到答案。
“若將資料中的紅細胞改為口腔上皮細胞進行實驗,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仍然恰為口腔上皮細胞表面積的2倍嗎 ?若將資料中的人紅細胞改為雞或去壁的原核細胞,進行實驗,結果又將怎樣呢?為什么?
投影了羅伯特森電鏡下的發現及其提出的假說(見教材),然后啟發:根據不同生物之間的差異,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你能對這一模型提出質疑嗎?
隨后的一些實驗技術顯示了雙層膜脂中存在蛋白質顆粒。為此,是否驗證了你剛才的質疑?真棒!你還能推想出膜中蛋白質分子還可能有哪種分布狀態?能否將你所想的圖示出來?
播放“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的融合實驗”課件,然后追問:這一實驗顯示了膜中的蛋白質分子處于一定的運動狀態,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質分子都處于運動狀態?脂質分子呢?據此,人們將膜的結構特點并沒有概括為“運動性”,而是“流動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緣由嗎?能否舉些實例證明膜具有流動性?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善于聯想和周密思維的好習慣,激發深入探究,幫助理解“膜的流動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過對已有的模型進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這一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至此,同學們也能想象出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紗。
總結歸納,隨堂練習。
學生活動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體驗實驗過程
思考實驗結果
觀看動畫
體驗發現過程
自主構建模型
六、板書設計
4.2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究歷程
1、現象:脂溶性物質易進入細胞膜
結論:成分是脂質、蛋白質
2、現象:單分子層面積是膜面積的2倍 結論:磷脂雙分子層
3、現象:暗亮暗結構
結論:三層結構,靜態統一
4、現象:雜交細胞膜蛋白流動
結論:膜上分子有流動性
二.流動鑲嵌模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