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
對生物課概念的學習理解,不能單純地去背誦。面對一個新的知識點,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在實際解題中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篇1)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于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后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并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于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
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通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系。
3)情感目標:
A、了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
B、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
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教學難點:
A、染色體組的概念。
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激活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__、減數__、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并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癥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梁、皮紋改變,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后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么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么嚴重的后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征。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復,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卜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類型?染色體變異有什么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么,什么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__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多媒體展示果蠅通過減數__產生配子的圖示
讓學生據圖分析并思考:
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
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么特點?
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并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于組織教學又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于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初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系。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五、教后反思
對于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知識,學生不太了解,但是,無子西瓜、多倍體草莓等,學生并不陌生。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概念的學習;并提醒學生,盡管大多數染色體變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數變異是有利的。而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復雜,直接講述學生難以理解其實質,可從具體實例,如:果蠅的染色體分析,創設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認識,效果不錯。在教學中以愛心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親其師,并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簡述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條件及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細胞的基礎知識,分析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細胞培養的學習,體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關注細胞工程研究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二、教學重難點
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及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
師: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過后,都會有燒傷病人。在治療燒傷病人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燒傷病人的健康皮膚進行自體移植,但對一個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卻無奈,用他人的皮膚來源不足,而且會產生排異反應。怎樣獲得大量的自體健康皮膚呢?這個難題,動物細胞工程為我們找到了解決辦法。
【設計意圖】利用經典圖片引入課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二)動物細胞培養概念
動物細胞培養就是從動物機體中取出相關組織,將它分散單個細胞,然后放在適宜的培養基中,讓這些細胞生長和增殖。
(三)動物細胞培養過程?
培養動物所用的細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齡動物器官或組織。
將組織取出來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等使組織分散成單個細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液。
放在培養瓶中的具有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浮液在培養箱中培養的過程叫做原代培養;隨著細胞生長的和增殖,培養瓶中的細胞越來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處理使細胞從瓶壁上脫離下來,配制成細胞懸浮液,分裝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培養瓶中培養,這稱為傳代培養。傳代細胞中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的叫做細胞株;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并且帶有癌細胞的特點,這種傳代細胞叫做細胞系。
(四)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
1.無菌、無毒的環境:對培養液和所有的培養用具進行無菌處理,還可在培養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應定期更換培養液。
2.營養:合成培養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漿等。
3.溫度和pH:適宜溫度為36.5℃±0.5℃?,適宜pH為7.2-7.4?。
4.氣體環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的應用?
1.生產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等;?
2.健康細胞培養;
3.作為基因工程中的受體細胞;
4.科研方面:篩選抗癌藥物、治療和預防疾病等。
(六)思考討論
1.為什么選用動物胚胎或幼齡個體的器官或組織做動物細胞培養材料??
答:因為這些組織或器官上的細胞生命力旺盛,__能力強。
2.為什么培養前要將組織細胞分散成單個細胞??
答:成塊組織不利培養,分散了做成細胞懸浮液利于培養。?
3.在動物細胞培養過程中,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對取出的動物組織進行處理??答:胰蛋白酶處理動物組織,可以使動物組織細胞間的膠原纖維和細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獲得單個細胞。
4.細胞株和細胞系有什么區別?
答:細胞系的遺傳物質改變,具有癌細胞的特點,失去接觸抑制,容易傳代培養。?
5.動物細胞培養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較植物組培培養基有何獨特之處??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維生素和動物血清等;獨特之處有:A.動物細胞培養液為液體培養基;B.動物細胞培養液的成分中有動物血清等,而植物組培培養基多數選取蔗糖為營養物質。
6.動物細胞培養能否像綠色植物組織培養那樣最終培養成新個體??
答:不能,動物細胞培養只能使細胞數目增多,不能發育成新的動物個體。
動物細胞培養是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師在介紹了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條件之后,可以通過問題式探索,讓學生深層次地了解動物細胞培養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篇4)
生態系統的結構
課時目標
1、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應用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
2、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應用食物鏈和食物網
3、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美好情感
課時重點
1、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課時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概念
2、食物鏈的寫法
教學分析
從各種生態系統的共性引入本課主題。
根據池塘生態系統的實例,介紹生態功能相似的生物類群,推出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的概念。再通過討論,使學生進一步加強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食物鏈的書寫并不簡單,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相關問題,加以練習。然后由食物鏈的相互聯系來說明食物網的構成。
教學過程
[復習]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多種類型生態系統。(附圖片欣賞)
[導入]
不同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它們都具有共性。它們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正文]
我們知道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都包含非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成分,各成分之間又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生態系統的結構必須揭示兩方面內容——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一、生態系統的成分
以池塘生態系統為例,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附圖介紹)
問題:池塘生態系統中非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分別有哪些?
通常人們是從分類學角度來認識生態系統的成分,但生態系統的成分的劃分必須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
生態學認為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四種: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池塘生態系統中,陽光照射在湖面上,源源不斷提供能量。池塘中有水,水中溶解有空氣和養料。池底有淤泥,泥中含有無機鹽和有機物。
非生物的能量——陽光、熱能等。
非生物的物質——空氣、水分、無機鹽等。
2、生產者
池塘中有大量藻類,如硅藻、柵藻、團藻等。還有浮萍、蘆葦等高等植物。這些植物可以利用光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造成有機物。
生產者——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自養生物。例如綠色植物。
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數量巨大,并且可以制造有機物,所以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
討論:土壤中的硝化細菌和綠色植物形態結構差別很大。它是不是生產者?為什么?
3、消費者
池塘中有許多動物,如水蚤、昆蟲、魚蝦等。這些動物不能制造有機物,只能吃現成的有機物維持生命,也就是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
消費者——以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的異養生物。例如常見的動物。
根據消費者的食物來源可以分為:初級消費者如植食性動物,水蚤和草魚等;次級消費者如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性動物,鳙魚等。三級消費者如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肉食性動物,鱖魚、烏鱧等。
討論:在政治經濟學中人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你認為在生態學中人是什么成分?為什么?
4、分解者
池塘的水和淤泥中有許多看不見的微生物,如細菌和真菌等。它們將動植物的尸體、排出物和殘落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獲取能量,同時把無機物歸還環境供綠色植物利用。
分解者——分解動植物遺體中有機物的異養生物。例如腐生的細菌和真菌等。
討論:蘑菇像一把小傘,經常生活在腐爛的木頭上。你認為在生態學中蘑菇是什么成分?為什么?
從上述生態系統成方的劃分可以發現,生產者能制造有機物,為消費者和分解者利用;分解者能分解動植物產生的遺體,否則會尸積如如山(附圖說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發現,小鳥吃植物的果實,同時會傳播種子;蜜蜂采蜜,同時會傳播花粉(附圖說明)。因此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聯系就是是食物。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
例如兔吃草,狐吃兔,就是一條簡單的食物鏈。食物鏈寫成:草?兔?狐。草為第一營養級,兔為第二營養級,狐為第三營養級。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因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叫做食物鏈。
食物鏈的書寫要注意:
①第一營養級必須是生產者。沒有生產者,消費者就沒有食物來源。
②“?”必須從低營養級指向高營養級。它代表食物的供應方向。
③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必須符合現實。比如兔吃狐就根本不存在。
討論:中國的成語中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請據此寫一條食物鏈。
(2)說出每種生物的營養級級別。
(3)指出其中消費者的等級。
各種動物所處的營養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食物鏈中可以不同。比如黃雀吃螳螂時,它是第四營養級,如果黃雀直接吃蟬時,它就是第三營養級。
2、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很多,個體數量龐大。一種生物可能吃多種生物,一種生物又可能被多種生物所吃。所以生態系統的各種食物鏈常常彼此交錯,形成網狀。
例如溫帶草原生態系統食物網。附圖。
在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連成網狀的營養結構,叫做食物網。
討論:在溫帶草原生態系統食物網中有多少條食物鏈?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小結]
一、生態系統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陽光、熱能、空氣、水分、無機鹽等。
2、生產者
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自養生物。
3、消費者
以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的異養生物。
4、分解者
分解動植物遺體中有機物的異養生物。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因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
草?兔?狐
2、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連成網狀的營養結構。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寫出ATP的結構簡式;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我國晉朝“車胤囊螢”的典故,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學習古人勤奮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與能量有關的物質。順勢提出問題:“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們嗎?那種物質為螢火蟲尾部細胞的發光直接提供能量呢?”從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后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后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后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以人民幣比喻ATP,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能量“通貨”的理解,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8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ATP的結構特點,體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隨后,分組分發各種堿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構建。通過展示模型和相互評價進行修正,在互評的過程中理解ATP的化學結構特點,構建正確的ATP的分子結構模型。總結ATP能作為直接能源是因為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3.合作探究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
“用32P標記磷酸加入細胞培養液中,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出ATP,ATP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團卻已經帶有放射性標記”。
問題1:生物體內的ATP有什么特點?ATP與ADP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思考2:在細胞中,ADP若轉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條件呢?ATP若要轉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件及過程。此時提出問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否是可逆反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意見。
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從哪里來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徑。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體展示90頁的圖解: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請學生自主說一說,并討論ATP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
(四)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學生自主分享這節課的收獲,老師加以補充,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課后作業:多媒體展示資料:氰化鉀是阻止人體內新的ATP合成的毒藥,人中毒后在3~6分鐘內就會死亡。思考:氰化鉀為什么頃刻使人斃命?通過互聯網搜索查找相關知識并歸納原因。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篇6)
1、學習目標
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2、重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看”—知識經緯
演替的類型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導”—自主預習
1.生物的群落是一個 系統群落的結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外
界條件的劇烈改變,仍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原有生物群落會被破壞和干擾,一個群落會
逐漸被 所替代,這樣的過程稱之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為兩種類型 和 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原來存在過植被后被徹底消滅了植被的地方發生
了演替。如 、 、 或 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經過漫長而艱難的演替過程,__巖地面上的演替過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__巖階段→ 階段→ 階段→ 階段→灌木階
段→ 階段,從而使物種進一步多樣化,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變得進一步豐
富多樣,會使群落系統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以上為初生階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來群落結構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一些生物種群被
了,又有一些種群占據原有種群的空間,使另一些生物種群 了,經過一段
時間,最后使群落達到一個 的階段。例如在棄耕的農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適宜的自然條件下,其大致過程是:棄耕的農田→草木植物階段→ 階段→森林階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區,也可能演替為 或 階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為森林階段。
5.人類活動對生物群落的演替有著重大的影響,常常會改變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 和 ,破壞阻止或逆轉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為了促進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環境,處理好經濟發展
和 、 、 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
國政府在一些破壞嚴重的地區,提出了 偉大生態工程,
保持好生態環境。
【自我校對】
1.動態 另一個群落 2.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沙丘 火山巖 冰
川泥 光__巖地 3.地衣 苔蘚 草本植物 森林 4.消滅 興起
相對穩定 草本植物階段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階段 灌木植物5.速度 方向 6.人口 資源 環境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退牧還草
“學”—互動探究
探究: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過程是怎樣的?
提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過程是外界環境與群落內部環境不斷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群落演替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環境不斷變化,為群落中某些物種提供有利的繁殖條件,而對另一些物種生存產生不利影響。
②生物本身不斷進行繁殖、遷徙。
③群落內部由于生命活動造成內部環境改變。
④種內和種間關系不斷發生變化。
⑤人類活動的干擾。
3.演替的類型有哪些?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__巖上進行的演替,其過程為:__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又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棄耕的農田、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上進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區別在于本來有沒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壞后土壤條件是否保留。一般來說,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經歷更長的時間,因為初生演替沒有土壤條件,環境極為貧瘠和嚴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條件,環境一般比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壞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機質和植物的種子或繁殖體等。
4.群落演替的結果是什么?
5.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有何影響?
提示:(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2)人類活動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經典回眸】
1.(-·海南單科,24)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圍湖造田活動對群落演替有影響
B.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斷變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棄耕農田上發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棄耕農田上發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優勢種在不斷變化,故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斷變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圍湖造田在內的人類活動均影響群落的演替過程。
答案 D
2.(-·重慶模擬)近年來我省某地較多的耕地缺少勞力無人耕種,長久以往,這些耕地將會發生一系列的生態演替;隨著氣候變遷,沙丘、火山巖、冰川泥地上也會發生一系列的生態演替。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棄耕耕地上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巖、冰川泥地上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不存在競爭現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競爭現象明顯
C.兩種演替過程形成的群落結構都將逐漸復雜,營養級的數目都將會增加
D.與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棄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時間較短
【解析】 棄耕農田上原有的植被雖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屬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沒有土壤條件,屬于初生演替。隨時間的推移,兩種演替過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種種類都將逐漸增加,營養結構都將逐漸復雜化,營養級的數目都將增加,所以群落內都存在競爭現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競爭現象不明顯。次生演替已有土壤條件,所以形成森林更容易、所需的時間短。
答案 B
【變式訓練】
1.(-·安徽卷)某島嶼有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現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盛,風景優美。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島嶼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
B.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
D.該島嶼一定發生過漫長的群落演替過程
2.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物種的豐富度取決于各類生物的生態位。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于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并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愿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并且對于材料做以適當的說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并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復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后,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制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并觀察老師制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著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凈,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制作臨時裝片,對于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制備臨時裝片之后,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制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后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后,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并適當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里含有的物質。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范,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范。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檢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制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后的練習題,也可在制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