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講評教案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于教師弄通教材內(nèi)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八年級語文講評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講評教案1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夢境中與天帝的對話,表達了自己空有一身文學才華,卻屢遭喪亂,甚至連個人安定幸福都無法保障的不滿。
2.近代學者梁啟超評價這首詞曰:“此絕似蘇新派,不類《漱玉集》中語。”請具體闡述豪放詞風的體現(xiàn)。
該詞意境闊大,想象豐富,天上人間搖曳多姿,給人以應接不暇之感,夢幻現(xiàn)實輝映對照,既富有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這首詞顯示出來的“九萬里風鵬正舉”的浪漫情調(diào)、豪放風格,充滿蘇辛詞的豪邁氣概,氣度恢弘,格調(diào)雄奇,一掃《漱玉詞》的婉約風格。
3.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所呈現(xiàn)的畫面。
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團團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濤,又和拂曉的晨霧連在一起,越發(fā)顯得迷離。透過云霧遠遠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轉(zhuǎn),河中似乎漂浮著許多船,風帆舞動,隨云濤起伏。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似夢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4.說說“接”“連”“轉(zhuǎn)”“舞”字的妙處。
“接”“連”二字將四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海、彌漫的曉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景象蒼茫。“轉(zhuǎn)”“舞”二字化靜為動,生動地描繪出了天河流轉(zhuǎn),繁星閃爍似船帆舞動起伏的景象,既富有生活的真實,又具有夢境的虛幻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似夢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5.體會“路長”“日暮”等字的含義(或妙處)。
“路長”化用《離騷》詩意,謂人生之路漫長修遠,“日暮”指夕陽西下,喻人至暮年,表現(xiàn)了詞人晚年孤苦無依及空有才華卻遭逢不幸的痛苦經(jīng)歷。
6.體會“嗟”“謾”等字的含義(或妙處)。
“嗟”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彷徨憂慮的神態(tài),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的嘆惋。“謾”字流露出詞人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憤懣。
八年級語文講評教案2
一、作者簡介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號樊川居士,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杜佑曾著有史學巨著《通典》,且官至宰相。
二、故事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jīng)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的古戰(zhàn)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zhàn)場的遺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fā)。
三、理解詩義
【注釋】
⑴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銷:銷蝕。
⑶將: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凈。
⑸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⑹東風: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zhàn)役──火燒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zhàn)并為此戰(zhàn)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里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__,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⑼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quán)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tǒng)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jīng)過自己又磨又洗發(fā)現(xiàn)這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jié)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guān)進銅雀臺了。
八年級語文講評教案3
⑴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diào)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⑵黑云:此形容戰(zhàn)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fā)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⑶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zhàn)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fā)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⑷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xiàn)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zhàn)場血跡。
⑹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zhàn)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zhàn)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⑻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zhàn)國燕昭王所筑。《戰(zhàn)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筑高臺,置黃金于其上,廣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八年級語文講評教案4
一、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員外郎之職,故世稱杜工部。后世尊他為“詩圣”,其詩為“詩史”,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杜甫風格沉郁頓挫,融合眾長,兼?zhèn)渲T體。
二、故事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jié)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三、思想感情
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念親的感情,感人至深。
四、重點詩句理解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后已經(jīng)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
②這一聯(lián)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③對比:“國破”的衰敗與“城春”的生機作對比,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更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的憂慮。
④“破”、“深”字煉得極好,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破”字寫出觸目驚心之景色。“深”字寫出令人滿目凄然之景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意思是感傷時勢,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傷流淚;為別所恨,聽到鳥兒的叫聲,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chǎn)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①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zhàn)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
②感情:憂國思家
③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戰(zhàn)火連綿,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迫心情。
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fā)如今紛紛斷落,已經(jīng)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ji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5、最后兩句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xiàn)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說出詩題中“望”字包含哪幾層意思。
“望”有“觀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希望戰(zhàn)火平息;盼望能與親人團聚。
八年級語文講評教案5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杰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脫恬淡,影響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
二、故事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三、理解詩義
【注釋】
結(jié)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讀jià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
相與還:結(jié)伴而歸。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四、古詩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xiàn)匡時濟世的抱負。但官 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 敗黑暗,于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 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lǐng)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jié)的高尚品德。
五、課文主題
《飲酒》(其五)通過對隱居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高尚節(jié)操,表現(xiàn)了詩人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之后的恬淡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