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備課教案模板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我認為教師在寫教案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八年級語文備課教案模板,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八年級語文備課教案模板1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2.品味意蘊豐富的語言:
3.學習本文對比的寫法:
4.理解周亞夫之“真”。
教學重點:
1. 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 學習本文對比的寫人敘事技巧。
教學難點:
反復對文章語言進行比較鑒賞,層層深入地體會周亞夫的“真”。
教學創意:
1.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2.給足空間,滲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體四面。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一)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將自學時無法理解的詞句做上記號。
(三)搜集與細柳營相關詩詞。
二、激疑導入
(一)同學們,課前咱們要求搜集與細柳營相關的詩句,誰來分享一下?
學生分享,教師可做補充。
(二)激疑:同學們搜集的詩句真不少!顯然“細柳營”是備受文人們青睞的。但一個小小的軍營,究竟有何魅力能讓那么多文人騷客另眼相待呢?讓我們走進《周亞夫軍細柳》去一探究竟吧!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導入的設計意圖一方面是幫助學生積累相關詩詞,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教師可提前整理部分易于理解的詩詞,展示在PPT中,便于學生摘錄。)
三、預習檢測
(一)去句讀朗讀
1.去掉全文標點,請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跟讀并糾錯:
2.全班齊讀課文。
(二)配圖講故事
1.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本文內容:
2.PPT展示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請學生給圖片配文。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針對課前預習而設,旨在檢測學生預習的效果,對課文內容做整體上的梳理。教師在糾正字音時,可以分析錯誤的原因,深究字詞背后的語言依據,擴充語文知識:圖片出示的順序可以打亂,以進一步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程度。)
四、學生質疑
(一)合作學習,互助釋疑
學生組內交流預習時做了記號的疑難詞句,互助釋疑。
(二)班級交流,質疑問難
學生以組為單位提出仍無法理解的問題,全班共同解決或教師指導解決。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該環節滲透了本課教學的核心理念“以學定教”,即教學的起點是基于“學生需要的”而非“教師能教的”。設計以上兩個任務,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梳理出重點文言字詞。在指導過程中,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勾連所學知識,提高其知識遷移能力。)
五、教師補遺
(一)教師提問,學生自主思考
1.“吾欲入勞軍”中的“欲”如何翻譯?
2.“亞夫乃傳言開壁門”中的“乃”翻譯為“于是”還是“才”比較好?
3.“軍中不得驅馳”中的“不得”如何翻譯?
(二)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
明確:
1.“欲”這里常翻譯為“想”或“要”,皆屬同一義項。但翻譯成“想”比翻譯成“要”更為合理。就語境來看,文帝是尊重與配合周亞夫的,翻譯為“要”則稍顯強勢了。
2.“乃”翻譯成“才”為好。文帝勞軍,先至霸上、棘門,周亞夫身為大將,消息靈通,且細柳與前兩營不遠,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將至。然而他始終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規程序請示。可見用“才”方能貼合此語境。
3.“得”可翻譯為“能夠”、“可以”等,表示情況允許。但結合語境,“將軍約”和“軍中”皆在強調這里是軍營,軍營有軍營的規矩,規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譯成“不準”遠比“不能夠”更能彰顯軍令的權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補充與深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權說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師基于自身認知水平,他所能看到的,往往會高于學生,故而能引領學生看到更遠。通過本環節的學習,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會更為準確,也更能體會到文章語言的考究,并為下一課時人物形象的把握張本。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進行分析,培養其語境意識。)
六、字詞梳理
(一)請同學們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課詞語并記憶。
1.字形生僻的詞語(注音)
2.字義與之前所學不同的詞語(釋義)
3.其它新學的常用詞語(釋義)
(二)教師總結
明確:
字形生僻的詞語:棘(jí)、彀(gòu)、曩(nǎng)
字義與之前所學不同的詞語:
軍(駐軍)、勞(慰問)、居(經過)、之(到)、固(一定)、且(將要)
其它新學的常用詞語:
已而(不久)、被(同“披”,穿著)、無何(不久)、揖(拱手行禮)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該環節是本課的收束環節,旨在讓學生明晰本課所學,并積累文言詞語,落實單元目標的要求。)
七、板書設計
欲:想
乃:才
不得:不準
八年級語文備課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2、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4、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2、難點: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2、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授新
1、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點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贊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4、復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2、參照課后練習感知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逐段朗讀課文,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2、本文寫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邁,移山人力偽缺乏,運土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襯托愚公移山的決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4、從課文看得出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這樣給他們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與愚公形成鮮明對比。智望之“智”在于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這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目光短淺,實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決定畢生平險、挖山不止。這是造福子孫的大事,愚公目光長遠,且認為子孫元辰而山不加增,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實為明智之舉。智者實愚,愚者實智。顯而易見,這樣命名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效果,從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后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7、愚公是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我們常說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懼任何困難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在我們今天的學習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將有千萬座“太行”、“王屋”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我們缺乏這種精神,那么,我們必將一事無成。
四、布置作業
1、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后感。
3、預習《詩經》兩首。
八年級語文備課教案模板3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孟子相關的文學常識。
2、通過反復誦文章,培養文言語感。
3、初步感知,疏通文意,理解內容并初步感知“大丈夫”。
學習重點:反復誦讀文章,培養文言語感
學習難點:初步感知理解“大丈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煮酒論英雄》中,劉備謙恭的詢問曹操“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兩人就此話題進行了討論。那么在戰國時期,同樣景春也謙恭的詢問孟子“什么是大丈夫?”并展開討論,那么,古往今來,提到“大丈夫”這個詞,出現在你腦海里的人物是誰?你的評判標準是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觀點和想法)
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亞圣孟子心中對于“大丈夫”的標準是什么。(板書:富貴不能__)
2、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二、審題辨體
理解文章的標題《富貴不能__》確定文章的體裁:
富:富裕 貴:顯貴,祿位高 富貴:舊指有錢財、有地位
__:按古語正解,應譯為“過分”,即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種解為“迷惑”,即不受富貴權勢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題解:由題目我們可以明確孟子的觀點和立場。
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三、了解作者(PPT展示)
1、出處(課下 注釋中,出處以及對于《孟子》的介紹)
2、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亞圣”,繼承了孔子的“仁、義、禮”并擴展了“智”。
四、讀文識字
1.快速瀏覽,自由朗讀(整體通讀文章,劃分停頓,注意字音)
2.教師范讀,學生自我糾正讀音、停頓(強調“冠”和“女”的讀音)
3.自由朗讀一遍,初步感知文章
五、理解內容
1.學生分小組研讀翻譯整篇文章
參考書下 注釋,疏通文章大意。
可以聯系上下文,借助小組內組長和其他組員的幫助。
2.各組之間溝通交流本組不理解的內容
3.四個小組分別翻譯一小段話,展示成果(教師引導補充個別知識點以及個別字的翻譯)
六、探求中心
按照文章的翻譯順序
1.為什么公孫衍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為什么他們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因為他們是縱橫家,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注意:“安居”的翻譯
教師補充:
縱橫家:
看課下 注釋給到我們是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是:縱橫家,那么什么是縱橫家呢?在這里給同學們解釋一下,《戰國策》中這樣形容縱橫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縱橫家能夠在時代里起到“雖一人之力,強于百萬之師”的作用。現在同學來猜測一下,什么是縱橫家?(學生自由回答)
沒錯,縱橫家是戰國時期進行政治外交的一類人。
2、總結第一段
景春以張儀、公孫衍等縱橫家為例,向孟子請教關于“大丈夫”的定義和理解。在景春的眼里,像張儀和公孫衍這類縱橫家就是所謂的大丈夫,這也是對于縱橫家的一種肯定。
同時也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什么是大丈夫?
3、再讀第一段
4、“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中“是”的翻譯
5、“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中“順”的翻譯,以及什么是“妾婦之道”?
古代女子有三從四德——“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妾婦之道”的表現是什么?順從,在這里孟子用“妾婦之道”來比喻什么?比喻縱橫家的行為
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于君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應該是這樣的,“和而不同”。那么這里面的“妾婦之道”的本質是指在權、利面前無原則的行為,如張儀等人,知識順從秦王的意,就好像以前的太監,婢女之類的,一味順從,沒有原則。
那么這里,孟子對于公孫衍和張儀這樣的縱橫家是持什么態度的?(挖苦、深惡痛絕)
6、接下來,孟子就對“大丈夫”展開了論述,論述了稱的上“大丈夫”的人具備的條件?
注意:“得”和“志”的翻譯,以及使動用法的翻譯
大丈夫應該擁有“仁、義、禮”
要有“得志和不得志”的立身處世的態度
做到“富貴不能__,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比較一下:“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
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__,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
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8、再讀文章,體會孟子的觀點
七、布置作業
這是一篇議論文,課下小組用議論文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結構,找出孟子運用的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小組互助學習,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2、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從議論文角度分析文章結構,找出孟子運用的論證方法
學習重點: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學習難點: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提問上節課所學內容:大丈夫之道
二、理清思路:
1.景春認為公孫衍和張儀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景春從權勢、地位的角度來衡量:公孫衍、張儀身居高位,權傾天下,舉手投足間便可以左右諸侯。可謂威風十足,這樣的人物自然可稱得上大丈夫。
文章第一自然段用景春的話提出論題(論點),為下文孟子的辯駁樹靶子
2.接下來孟子針鋒相對,進行反問:這哪算是大丈夫呢?此語振聾發聵,直接表明態度駁斥對方
3.孟子否定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往上爬,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其行為不合道義,哪里談得上大丈夫?
4.孟子在闡述“妾婦之道”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舉例、類比、反面論證
5.孟子認為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三、教師總結
1.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標準,肯定珍藏著許多大丈夫的名字。談談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請舉例說明。
富貴不能__——關羽、文天祥。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2.“大丈夫”就我們現在而言,可以翻譯成頂天立地的人。現在的社會環境不一樣,不是說大丈夫就只要求男生。雖然我們都性格不同,但正確的事,也就是“大道”是一樣的。
3.主旨
“大丈夫”不在于性別,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質。不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做正確的事,起到引領別人的作用。不要浮躁,做人要這樣做,要時刻提醒自己。
四、讀讀背背
開展5分鐘競賽,開始背得多,背得快。
八年級語文備課教案模板4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了解《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的重要地位。
2、熟讀課文,掌握作者條理清晰地介紹畫作的說明方法,揣摩作者準確富于概括力地說明語言。
3、品味作者精彩說明語言的運用,增強熱愛中華文明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梳理本文的說明順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說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樣恰當地選擇和使用說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預語言,把握其既有科學性又富有文學色彩的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畫背后的意蘊。
一、激趣導入
(圖片欣賞)
二、資料簡介
1、《中外繪畫名作八十講》簡介
本書選取中外繪畫作品八十幅,由國內美術評論家進行講解、評析。所選畫作包括各個民族、各個時代、各個流派的傳 世經典,同時配以深入淺出的鑒賞文字和豐富翔實的背景資料、相關圖片,引領我們體驗藝術品的美妙內涵和豐富底蘊。
2、張擇端簡介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字正道,漢族,瑯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3、《清明上河圖》簡介
《清明上河圖》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作品氣勢恢弘,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并畫有13種動物、9種植物,其態無不惟妙惟肖,各種牲畜共56匹,不同車轎二十余輛,大小船只二十余艘。這件現實主義的杰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三、初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
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可分為三部分:
1.由宋朝城市的發展繁榮,引出說明對象《清明上河圖》。(1)
2.介紹作者張擇端生平,并引出畫作的背景,呼應課題——夢回繁華。(2—4)
3.具體介紹說明《清明上河圖》的特點、內容、藝術特色和地位。(5)
四、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題目解讀:“夢回繁華”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夢回”,指夢中回到某個地方。“繁華”,繁榮熱鬧,通常形容地方經濟的發達。文題指明了本文要說明的內容不是現在的繁榮熱鬧的景象,而是北宋時期的熱鬧繁華的景象。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采用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手卷形式,內容龐大,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清晰,結構嚴謹,采用兼工帶寫的手法,線條遒勁,筆法靈活。
2.文章從哪幾方面介紹它的?
從三個方面介紹:(1)介紹《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作畫時間。(2)介紹《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主要內容。(3)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價值。
3.《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
北宋京城汴梁從城郊、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
五、精讀課文
1、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內容,作者按什么說明順序進行介紹的?
文章有提示語:畫面開卷處汴京近郊風光——畫面中段是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后段描寫汴梁市區的街道。由此可見作者按空間順序進行說明。
2、畫面開卷處汴京近郊風光描繪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順序說明?
疏林薄霧中趕集的鄉人,岔道上踏青的權貴,近處小路上騎驢的行旅。按由遠到近的空間順序說明。
3、全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邏輯順序。
4、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清明上河圖》比喻為“一部樂章”,把畫面開卷處比喻為慢板、柔板,把畫面中段比喻為快板、緊板,把后段比喻為尾聲,形象生動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圖》的特點,引出下文對《清明上河圖》畫面內容的說明。
5、課題夢回繁華有哪些深義?
(1)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回憶古文明的燦爛,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繼承并弘揚這種繁華,
(2)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國家統一,回到當年繁華太平年代的`強烈愿望。
(3)夢回繁華既有對宋朝科技文化繁榮的驕傲,又有對近代丟失中華文明先進性的遺憾。
六、合作探究
1、課文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為什么這樣安排?
詳寫的有畫的內容,畫的藝術特色及地位。略寫了張擇端的生平,畫的整體特點。介紹畫的內容里詳寫了汴河虹橋,略寫了其它內容。
詳寫畫作內容體現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內容是畫作的核心;詳寫它的藝術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圖》的價值和歷史地位……這樣詳略得當,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點突出,使讀者很容易就學到知識,了解事物。
2、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說法方法,并找出相應的例句。
舉例子: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是北宋風俗畫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數字: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
引用:后習繪畫,擅長界畫,工舟車、人物、市街……
摹狀貌:船夫們呼喚叫喊,握蒿盤索;橋上呼應相接,岸邊揮臂助陣。
打比方:結構精美,宛如飛虹
3、品味語言
再讀課文,看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本文的語言既平實準確又典雅生動。
“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5.5厘米,橫525厘米”。
此句屬于平實說明,通過數字具體準確地介紹了畫卷的縱橫。
“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留下無盡的回味。”
語言典雅生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畫卷比作樂章,形象地表明了畫卷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特點。
“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大量的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
七、課堂小結:
課文以《夢回繁華》為題,介紹《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名畫,描摹了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情。豐富了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了解,激發了人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畫卷人物繁多,場景復雜,但作者介紹的條理清晰,細膩具體,不僅給人以美的愉悅,更學習了古歷史知識,知道了《清明上河圖》高超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藝術價值。
八、拓展延伸:
課外借閱《清明上河圖的故事》,然后說說你對這幅名畫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認識,拿出來和同學們分享一下。
八年級語文備課教案模板5
【學習目標】
1.了解、掌握說明文的方法,并能運用到寫作中。
2.揣摩語句,理解句子的豐富內涵,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學生講解法,教師指導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提問的方法鞏固上節課對本文內容的感知,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本課時的學習。
二、展示點評(30分鐘)
題目一:回顧十七十八課學過的有關說明方法的知識,說說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結合實例體會作用。
【設計意圖】溫故舊知,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并會賞析其作用。
題目二:說明文的語言具有準確性,試從文中找出兩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設計意圖】明確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題目三:作者不按照蟬的成長過程先寫蟬的卵,而是首先寫蟬的地穴,從蟬的幼蟲寫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文章別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題目四:仔細觀察一只小動物或者昆蟲的生活習性,學習課文生動的說明方法,寫一段介紹說明的文字。兩百字左右。(口述)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習寫作說明文,學以致用。
三、整理訂正導學案(5分鐘)
通過展示環節,解決學生的疑問,使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利用雙色筆對自己的錯誤進行訂正,并將點評過程中,其他同學精彩的言論補充在自己的導學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復習。
四、教師小結(5分鐘)
通過學習本文,我們對昆蟲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閃亮的蛻變和價值。
五、達標檢測(5分鐘)
它臃腫的身體里面有一種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塵土。它掘土的時候,將汁液噴灑在泥土上,使泥土成為泥漿,于是墻璧就更加柔軟。幼蟲再用它肥重的身體壓上去,使爛泥擠進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現的時候,身上常有許多潮濕的泥點。
蟬的幼蟲初次出現于地面,常常在鄰近的地方徘徊,尋求適當的地點——一棵小矮樹,一叢百里香,一片野草葉,或者一根灌木枝——脫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緊緊地把握住,絲毫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