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課時教案大全
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教案要成為一篇獨具特色“課堂教學散文”或者是課本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八年級語文課時教案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課時教案大全1
一、切入
(一)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現在大家知道細柳營的魅力在何處了嗎?
明確:周亞夫
(二)文中有對周亞夫的評價嗎?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嗟乎,此真將軍矣!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目的有三,一是回扣第一課時的導入,將本課學習引向周亞夫其人:二是找出本文關鍵句,切入文本:三是與本課收束環節呼應。第一個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勾連《陋室銘》。若學生回答的是細柳營戒備森嚴或軍紀嚴明,亦可引導其歸因為周亞夫治軍有方,此皆可為后續學習張本。“嗟乎”一句,讀是關鍵,為收束環節再讀此句做鋪墊。)
二、鑒軍士之真
(一)文帝的評價為何這么高?都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從軍士素質便能看出將軍的治軍水平。咱們就先從軍士身上找找原因!為了更好地去分析,今天教大家一個方法,比較鑒賞,即把文章中的對比之處找出來,抓住其中關鍵字詞,相互比較分析。
明確:
軍士戒備:“若兒戲耳”與“銳兵刃,彀弓 弩,持滿”
軍紀遵守:“直馳入”與“不得入”“又不得入”(側面描寫)
“直馳入”與“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正面描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對比”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但對于寫法的教學不宜脫離語用實際系統地講授和操練。故該環節將“對比”滲透其中,指導相應的學法,給足學生自學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體會“對比”,并為學生理解周亞夫之“真”做鋪墊。學生若不能抓住關鍵字詞,教師可適時點撥,并注意指導學生誦讀,涵泳品味。如“又”“滿”等字,通過朗讀便可將文帝一再受阻,軍士嚴陣以待都品味出來。)
三、鑒將軍之真
(一)看來細柳營的軍士們無愧軍士之名,與另外兩營大不相同。周亞夫治軍之才能,真也!比完了兵,咱們再來比較下幾位將吧!
(二)劉禮掌管皇族事務,徐厲身份顯赫,他們會不知道軍禮嗎?為何文帝一來,他們就把軍禮忽略了,而周亞夫沒有?
明確:劉、徐二人阿諛奉承,周亞夫不卑不亢、剛正不阿。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在上一環節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對比”寫法,同時也能加深對周亞夫之“真”的理解。該環節的教學尤其要注意針對“揖”“拜”等字詞,進行應勢應需的文化融入,拓展“軍禮”知識,幫助學生深化對周亞夫的認識。)
四、鑒文帝之變
(一)直面天子,能不卑不亢,周亞夫為將之風骨,真也。也能難怪文帝慰問細柳時,其禮數亦有較大變化。
明確:
于棘門、霸上:直馳入。
于細柳:使使持節詔將軍、按轡徐行、改容式車。
(二)面對軍禮,先驅、棘門霸上的軍士、劉徐二將都未遵守,天子當為禮之表率,亦未遵守。軍禮是維持軍隊紀律、保證行動效率的重要制度。匈奴大入邊,軍隊這般輕視軍禮,以何御敵?直至周亞夫出現,他遵守著,他的軍士遵守著,他影響著文帝也遵守了。周亞夫身上的什么品質征服了文帝呢?請小組討論探究。
明確:周亞夫的恪盡職守,周亞夫對軍禮的堅守。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通過比較文帝的變化,幫助學生深入感受周亞夫之“真”。教學時,務必拓展“持節”、“式車”等軍禮知識,并言明軍禮的重要性。非此學生不能感受到周亞夫對文帝的影響,以及周亞夫堅守軍禮的原因。)
五、收束
(一)堅守軍禮,恪守本職,此將軍之本也!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對于周亞夫的了解,更為深刻了。回過頭再看文帝的評價,咱們能否補充一下,然后有感情地讀出來?
嗟乎,亞夫________(用一個詞形容),此真將軍矣!
(二)本節課咱們著眼于文中的對比之處,采用了比較鑒賞的方法,深入品析了意蘊豐富的語言,探索了周亞夫的“真”。他的“真”在于治軍嚴明有方,在于他剛正不阿的風骨,更在于恪盡職守,不忘將軍之本。這些是否對大家有所啟發呢?可以聯系生活經歷談談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目的有三,一是回扣切入環節,讓學生修改再讀關鍵句,讀出新的理解:二是總結梳理本課所學:三是引導學生將所學 聯系到自身。第一個任務的教學,要注意指導學生誦讀,讀出與課堂伊始不一樣的感情。)
六、延伸
同學們說得都很好,看來周亞夫確實給了大家不少啟迪,那么他的故事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我們閱讀《史記》的路才剛起步。不少名人,如藺相如、項羽、韓信等等,都在《史記》中留下了烙印!我們課后不妨也借助工具書與注釋去讀一讀《白話史記》中的相關本紀、列傳等,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
七、板書設計
恪盡職守
真將軍
治軍嚴明 剛正不阿
八年級語文課時教案大全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⑵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標:
⑴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樂曲愚公移山)
同學們,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大家都吟唱自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家喻戶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故事,去感受那愚公精神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結構圖
兩山規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移山移山沖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局無隴斷
四、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
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五、布置作業
說說下列詞的古今異義:
懲、陽、陰、諸、毛、已
第二課時
一、分角色朗讀,理解人物態度
1、指導朗讀,理解人物對待移山的不同態度
⑴愚公之妻和智叟說的話差不多,能否用相同的語氣、語調來讀?
不能。愚公之妻是獻疑,是對丈夫關心;智叟卻笑而止之,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
⑵子孫和京城氏之子的態度又是如何?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子孫是雜然相許,說明眾人熱情高漲,積極參與;京城氏之子是跳往助之,說明孩子的天真和熱心參與態度。
2、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學生自由發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局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話向自然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愿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征
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三、研讀課文,總結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干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四、學生齊讀
結束全文學習
五、布置作業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僅有苦干是遠遠不夠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點。
八年級語文課時教案大全3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 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師生共同補充。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六、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八年級語文課時教案大全4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說明順序,概括課文內容。
2.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和杰出才華,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說明順序,概括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畫背后的`意蘊。
【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品讀、批注等方式,掌握說明文的基本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用熱點,激趣導入
二、初讀課文,理解題目
提問:看了題目“夢回繁華”,你會聯想到什么?
什么原因只能到夢里去找尋繁華?
岳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本
1、文章描繪的“繁華”,在哪里?(請快速瀏覽,找出相關描寫內容)
2、北宋都城汴梁會如此繁華原因是什么?
3、作者又是如何向我們介紹這幅國寶畫作呢?
(細讀文本,探討作者行文的原因)
4、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5、課文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本文主要使用了邏輯順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間順序。
這樣寫,由表及里,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四、走進畫者,感悟意蘊
拓展訓練:
1、讀了課文,你想對張擇端說些什么?(小組合作,交流、匯報)
2、教師總結:一生癡絕處處,無夢到汴州。
五、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課時教案大全5
【教學目標】
1.了解蟬的特點,把握蟬的習性。
2.理解作者對昆蟲的熱愛之情,感受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
3.學習賞析本文的語言,體會文章科學性與文學性兼顧的特點。
4.激發學生對于《昆蟲記》的閱讀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批注發,賞析本文文學性與科學性兼顧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感受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激發對《昆蟲記》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法、圈點批注發、延伸閱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今天就讓我們認識下作家法布爾筆下的《蟬》。
二、初讀談感受
“本文有情節,有描寫,讀起來更像小故事,是帶文學性的說明文。我們讀這篇文章時,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關注作者是如何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客觀記錄蟬的習性與成長規律的,要學習其說明事物的獨特方法,體會文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
學生齊讀這段文字,圈劃重點,然后開始自讀。(5分鐘)
談感受:有意思、有趣味、細致,喜愛……
(設計意圖:本文是自讀課文,先出示閱讀提示作為前導,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本文的語言、作者的觀察等方面。自學前,要求先行,效率更高。)
三、再讀細觀察
1.果然大作家魅力無限,看似一篇說明文大家也讀出了無限趣味。
——法國戲劇家羅丹
法布爾居然得到了這么高的評價,那我們今天一起來探一探究竟,看看法布爾是不是真如此厲害!
2.我們就先來看看他的藝術家特質。藝術家會如何看?請你找一找,法布爾如何看?
重點閱讀文章第一部分。學生自學3分鐘。請學生自主分享。
研究的習慣、準確的測量、同類的比較、精確的觀察、艱辛的觀察……
講學生找出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
教師總結:
不但是用眼細致觀察,還會用心帶著堅持長時間的觀察與思考。法布爾比美術家的觀察更難更不易!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由閱讀第一部分,能著重找法布爾如何看?體會法布爾科研的艱辛,觀察的細致,從而發現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
四、三讀品語言
作者賦予蟬人的心性和精神,讀來生動活潑,形象風趣、飽含情感。哪些詞句寫得精彩又生動?請運用批注法,圈點,評析。
學生自學——合作討論——全班交流分享。
配合朗讀指導,體會語言的生動性。
特別注意“稱呼”“動詞”等角度……
教師總結:科學小品文又名知識小品,是一種用小品文的筆調介紹某一方面科學知識的說明文體。它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
(設計意圖:通過圈點批注與朗讀相結合,體會文本文學性的語言,提高同學們閱讀《昆蟲記》的興趣。)
五、四讀悟情感
1.出示同學們課前的疑問:最后一段話?
法布爾也是個非常有思想的哲學家,那這段話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談談你們的理解。
感受法布爾對于昆蟲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2.介紹法布爾,介紹昆蟲記。(資料介入)
(設計意圖: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法布爾這個大科學家的無限魅力。然后介紹其人,其書,作為名著閱讀的導讀課,引導孩子深入閱讀整本書。)
六、延伸閱讀——《綠色蟈蟈》
我們已經充分體會了法布爾在觀察、寫作和思考上的無限魅力!就帶著今天所學的再次感受下法布爾這個大科學家如何像美術家一般地看,像文學家一般地寫,像哲學家一般地思?劃出你認為精彩的句子,和同學分享。
七、作業布置
閱讀《昆蟲記》
制作兩張你最喜歡的昆蟲的名片(圖文并茂)
【板書設計】
蟬法布爾(科學家)
美術家——觀察細致、長時間
文學家——生動、喜愛
哲學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