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講評教案
由于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二語文講評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講評教案1
一、作者簡介
艾芙?居里(1904-2007),她是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的次女,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1904年出生在巴黎。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滿濃郁學術氣氛的家庭中長大,母親居里夫人給予了她巨大的影響。但她的興趣與姐姐伊雷娜?居里不同,沒有跟隨母親學習物理,在巴黎賽維尼埃中學畢業后,卻潛心攻讀音樂,1937年在母親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際,她發表了《居里夫人傳》一書,在法國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二、故事背景
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居里(1867—1934),通常稱為瑪麗?居里或居里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化學家。瑪麗?居里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療癌癥。她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也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但她最終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死于白血病。1995年,她與丈夫比埃爾?居里一起移葬先賢祠。
三、理解詞義
①熾熱:溫度高,極熱。
②猝:突然。
③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統障礙,導致呼吸系統困難,甚至停止呼吸。
④吹噓:夸張地宣揚。
⑤筋疲力盡:精神疲乏,氣力用盡。形容精神和身體極度疲勞。
⑥和顏悅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總寫瑪麗的工作環境及她的快樂。?
第二部分(2-24):通過居里夫婦發現“鐳”的實驗過程,展現了他們以苦為樂、執著探究的實驗精神。?
第三部分(25):突出“鐳”的發現有重大意義。
初二語文講評教案2
一、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作品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成功的秘訣》《偉大的悲劇》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節選自《三作家》。1928年茨威格訪問俄 國,正值列夫·托爾斯泰100周年誕辰。他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拜訪了托爾斯泰的故居和墳墓。他領會到托爾斯泰的出類拔萃,也領會到托爾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類一切平庸的偉大,并將其墳墓稱為世間最美的墳墓,回國后,他寫成了傳記《三作家》,其一即為《列夫·托爾斯泰》。
三、理解詞義
①粗制濫造:指制作粗劣,不講究質量。也指工作不負責任,草率從事。?
②藏污納垢: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③器宇:氣概,風度。???
④禁錮:束縛,限制。?
⑤郁郁寡歡:形容心里苦悶發愁,指悶悶不樂。???
⑥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群人里頭顯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著。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⑧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⑨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⑩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的筆力極為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文中指目光銳利。?
?意趣盎然:洋溢著意味和興趣。??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足,值得。???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為“廣”,南北長度為“袤”。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寫托爾斯泰非同尋常的眼睛。
五、問題歸納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本題運用句子含義理解“三抓一聯系”法。將晚年托爾斯泰面部表情的變化形象地說成“悲涼之地解凍”,揭示了他內心世界的巨大轉變,事實上,托爾斯泰到晚年實現了他世界觀的轉變,堅定地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對富裕階級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的否定,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他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 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主張從宗教、倫 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辦法。聯系上文,可以說他此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2.“所以說,托爾斯泰并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 國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 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句話是對上文托爾斯泰外貌描寫的總結、升華。托爾斯泰相貌平平,擁有一張俄 國普通大眾的臉,他出生在貴族家庭,卻心系平民,已經和俄 國人民融為一體了,是俄 國人民的杰出代表。表達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喜愛與敬佩之情。
3.第4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托爾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本題運用“定向—分析—歸納”法。從穿戴、職業、社會角色三方面來寫托爾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爾斯泰屬于俄 國普通大眾,與“全體俄 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揭示出這一點,也就是揭示出托爾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歷程。
4.“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這句話生動描寫了來訪者的心理、神態,有怎樣的作用?
本題運用側面描寫作用分析法。生動描寫來訪者親眼見到托爾斯泰時的心理、神態,突出來訪者的失望,側面寫出托爾斯泰容貌的平常,為下文的“揚”蓄勢。
5.第6段作者濃墨重彩地描繪托爾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作者運用明喻和夸張來描繪托翁的目光是為了體現其目光的敏銳與犀利,具有準確而深刻的洞察力。
6.“托爾斯泰這對眼睛有一百只眼珠。”這段結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本段引用高爾基的話作結,干脆有力,含蓄雋永,夸張的修辭很好地表現了托爾斯泰眼睛的觀察力、敏銳性和豐富性。
7.第8段“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后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這句話寫出了作為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來自于他對社會生活、人間世態的觀察、研究,同時他又用藝術巨筆把它們準確地表現出來。展示了時代的本質和要求。
8.“它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句中的“精神世界的處”和“最陰暗的靈魂深處”各指什么?
表明托爾斯泰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精神世界的處”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陰暗的靈魂深處”指人性假惡丑的最骯臟境地。
9.第9段為什么說他缺少“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正是因為這雙眼睛看社會太透徹,他才對所處的社會充滿了失望,而他卻無法從這種社會中解脫出來,從而缺少了屬于自己的幸福。
初二語文講評教案3
一、課文字詞:
佃(diàn)農:以租種土地為生的農民
祖籍(jí):原先的籍貫。
韶(sháo)關:地名
儀隴(lǒng):地名
溺(nì)死:在水或其它液體中窒息
[好勞動]勞動好手。
私塾(shú):舊時私人辦的初級學校。
勉強(qiǎng):將就;湊合。
調料(tiáo):調味用的佐料
[任勞任怨]做事不辭辛苦,不怕別人埋怨。任,擔當、承受。
和藹(ǎi):性情溫和,態度可親
妯娌(zhóu lǐ):兄的妻子和弟的妻子的合稱。
和睦:相處融洽友好
[周濟]對窮困的人給予物質幫助。
管束(shù):加以約束,使不越軌。寬厚仁慈(réncí):待人寬大厚道,仁愛慈善。
血濺(jiàn):鮮血流淌
[為富不仁]有錢而心狠,殘酷的剝削、壓迫窮人。
衙門(yá):舊時政府機關。
橫蠻(hèng mán)粗暴,蠻橫
節衣縮食(suō shí):盡量節省。節,減省;縮,縮減。
支撐門戶(zhī chēng):勉強維持家庭。
東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處向人家借錢。
瞞著(mán zhe):不告訴實情。
[慰勉]安慰勉勵。
八十有五:又,yòu
[聊敘](liáo xù)姑且談談。聊,姑且。
不輟勞作(chuò):不停地勞動(耕作)。
二、同義詞辨析:
(1)悲傷悲慘
本課例句:“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
兩個詞都有使人感到傷心的意思。
主要區別:①“悲傷”側重于因心情不好而產生的傷感;“悲慘”側重于因為處境、遭遇而引起的傷心。②“悲傷”的傷心程度沒有“悲慘”重。
(2)哀痛悲痛
本課例句:“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
兩個詞都有傷心的意思。
主要區別:①意義上,“哀痛”比“悲痛”的程度更深。②“哀痛”多用于書面語而很少用于口語;而“悲痛”既可用于書面語,也可用于口語。
初二語文講評教案4
一、文體知識:新聞
①新聞又稱消息,它及時、準確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具有社會價值的事實。
②一篇新聞的完整結構包括標題、#教案# 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其中前三個部分必不可少。
③新聞的基本特點是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④用事實說話是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達方式上以記敘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議論。
二、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一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沁園春·雪》等。
三、字音詞義
潰kuì退:(軍隊)被打垮而后退。
泄xiè氣:泄勁。
督dū戰:監督作戰。
要塞sài:構筑永久性工事進行長期堅守的國防戰略要地。
業已:已經。
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勢力被迅速摧毀。
銳不可當dāng:形容來勢兇猛,不可抵擋。
四、主題概述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以極其簡練的語言報道了我軍勝利渡江的事實,贊揚了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英雄氣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通過全面報道渡江戰役的概況,贊揚了人民解放軍各路軍指揮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指揮才能,表現了全黨全軍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五、文章結構
標題: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教案# 導語:英勇的人民……渡過長江。
主體: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敵軍——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
結語:人民解放軍……的命令。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案# 導語:渡江概況
主體:中路軍——首戰告捷;西路軍——所向無敵;東路軍——戰績輝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
結語:占領要塞,封鎖長江。
初二語文講評教案5
今天是新學期的第四天了,我覺得學生的心也收得差不多了,我決定今天講一節新課,在學這篇課文之前,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讓學生來讀課文。至少讀了六遍課文,但是當我們學習時,我真的驚呆了。
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我在第一節課時,簡單的介紹了新聞常識。給學生做了筆記。第二天上課,我一提問,效果相當的差了,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從學生的回答問題的效果來看,學生回家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復習。然后,我就此對他們提出要求,再三叮囑他們,放學回家一定要進行預習與復習。否則成績很難提升。
然后我們就學習課文,我采用的就是咬文嚼字的方法,逐句找重點詞來分析,這一塊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分析#教案# 導語這一塊。學生抓住了要點,但是當我問到對文章總體把握時:文章是如何介紹百萬大軍渡江的'情況的,就這一個問題,全班學生沒有一個回答上來的。盡管我做了很多的引導,就這一個問題大約得花費我十多分鐘的時間。從這個問題的回答上,我在反思是我的教學不夠簡潔準確還是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呢。課文讀了這么多遍,為什么理解不上去,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為什么孩子們不理解一點呢。我該怎么樣去改變這一現狀呢?我有些困惑。并且我還發現一個問題,盡管我很用心得去引導,甚至自我感覺,我講課也還是蠻有激情的,為什么還有一部分學生發呆,跟不上我的教學思路呢,對于他們我又該怎么去引導呢?
費了很大的勁的引導出來了,然后從幾個方面來把握新聞的主體部分還可以,這一節課終于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講完課文之后,我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寓言故事。《狼與狗》的故事。學生們聽得很認真,但是當我批學生的日記時,我才發現,自己用心記得東西,講給學生聽,只有極少的學生記下來,談故事給他們的影響,我在想以后,我還應不應再給他們講故事了呢,如何做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呢?
剛開學就有這么多的困惑,有時間真的不知道應怎么樣做去引導學生的學習成長!尤其是對那么些不愛學習的孩子,有時我在想我們老師對于孩子的成長究竟能有多大的幫助呢!
新學期第一天上課就有這么多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