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大全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大全1
一、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悌廉潔科,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求為揚州六合丞。因簡傲縱酒被劾,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中,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工詩賦,尤擅五言詩。其詩多寫飲酒與田園隱逸生活,平淡質樸,不染梁陳雕琢浮華舊習,于唐初詩壇獨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績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中以足疾罷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隱居之時。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東皋:地名,在今山西萬榮,作者棄官后隱居于此。皋,水邊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歸依。
落暉:落日。
犢: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泛指獵獲的鳥獸。
采薇:采食野菜。
譯文:黃昏佇立在東皋悵望,徘徊著不知歸依何處。每棵樹都披上枯黃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暉。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大家相對無言并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放牧的人趕著牛群回家。
四、問題歸納
1.首聯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聯寫傍晚詩人在東皋佇望山野秋景及感受。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寫在暮色之中,詩人佇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名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涌上心頭,且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涂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靜色彩,表現了孤寂無依的彷徨心情。同時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2.賞析頷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句詩的精妙所在。
頷聯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樹木已染上蕭瑟的枯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唯見余暉,這是多么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余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
3.賞析“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頸聯著力刻畫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練。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
4.試著賞析頷聯和頸聯。
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顯得那么自然和諧,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閑適的秋景之中。這最后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隱逸之士。
五、課文主題
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大全2
一、文學常識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吳均長于描寫山水景物,風格峻拔清新,時人紛紛效仿,稱為“吳均體”。
二、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作者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由遠及近地著力描繪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發了作者對官 場的厭倦、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三、重點字詞
【字音】
縹碧(piǎo) 急湍(tuān)
軒邈(xuānmiǎo) 泠泠(líng)
嚶嚶(yīng) 鳶飛(yuān)
戾天(lì) 經綸(lún) 窺谷(kuī)
【通假字】
(1)蟬則千轉不窮(通“囀”,鳥鳴,文中指蟬鳴)
(2)窺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異義】
(1)一百許里
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
今義:應允,或者,可能。
(2)鳶飛戾天者
古義:至,到達。
今義:罪過,乖張。
(3)經綸世務者
古義:籌劃,治理。
今義:比喻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詞多義】
(1)絕
猿則百叫無絕(動詞,窮盡、斷絕)
天下獨絕(形容詞,絕妙)
(2)上
負勢競上(動詞,向上生長)
橫柯上蔽(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3)直
直視無礙(形容詞,一直)
爭高直指(形容詞,筆直)
(4)百
一百許里(數詞,指十個十)
猿則百叫無絕(數詞,極言其多。這里指不停地,相當于副詞。)
(5)無
直視無礙(副詞,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副詞,不)
【詞類活用】
(1)負勢競上
名詞做動詞,向上生長
(2)互相軒邈
形容詞做動詞,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3)任意東西
名詞做動詞,向東或向西
(4)風煙俱凈
形容詞做動詞,消凈,散凈
(5)橫柯上蔽
方位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動詞做名詞,飛奔的馬
(7)望峰息心
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省略主語“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詞“于”,應為“急湍甚于箭”)
倒裝句
鳶飛戾天者(后置定語,應為“飛戾天之鳶者”)
四、重點問題
(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觸景生情、以情明志,既從側面表現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山中的各種聲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寫了山中的各種聲音,表面上看來熱鬧異常,其實卻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會,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向往。為后文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埋下伏筆,強調大自然對人潛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現了大自然的美麗。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大全3
一、一詞多義
1、與
相與步于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蓋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原來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極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尋
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6、欲
解衣欲睡:將要
欲窮其林:想(《桃花源記》)
二、古今異義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古義:只是
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耳
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
今義:名詞,耳朵
閑人
古義: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于光景之人
今義:與事無關的人
2、月色入戶
戶
古義:多指門
今義:窗戶、人家
3、念無與為樂者
念
古義:想到
今義:紀念,思念,讀
4、蓋竹柏影也
蓋
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
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三、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語“余”)
(3)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狀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
五、重點句子翻譯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猶如一池空靈澄澈的積水,水中藻、荇交織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大全4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中書,古代掌朝廷機密文書的官。書,即書信。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齊梁時思想家,著有《陶隱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頹(tuí) 沉鱗競躍(yuè) 猿(yuán) 與其奇者(yù)
三、詞語匯總
(一)重點詞語釋義
1、四時俱備四時:四季。俱:都
2、曉霧將歇歇:消散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欲:將要。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著跳躍
4、未復有能與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5、五色交輝交輝:交相輝映
(二)古今異義
(1)四時俱備古義:季節今義:某個時候
(2)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停止、休息
(3)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衰敗,萎靡
(4)古來共談古義:稱贊今義:談論
(三)詞類活用
(1)五色交輝(名詞做動詞,輝映)
(2)夕日欲頹(形容詞做動詞,墜落)
(四)一詞多義
(1)與
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動詞,參與,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無與為樂者(動詞,和)
(2)書:
①謝答中書書:與“中”合用為官職名;
②謝答中書書:書信,是一種文體。
③乃丹書帛曰:動詞,書寫
四、重點句子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文: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2、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3、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大全5
文學常識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作者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感謝關注“沈姐的語文課堂”微信公眾號!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主旨
酈道元的《三峽》是一篇的山水之作,作者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只用不到兩百字的篇幅)就描寫出了長江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雄偉壯麗)的景色,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寫作特色
1、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2、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通假字
1、略無闕處,“闕”通“缺”空隙、缺口。
2、哀轉久絕,“轉”通“囀”鳴叫。
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3、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4、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省略句(三峽)兩岸連山省略定語“三峽”。
2、省略句(兩岸)重巖疊嶂省略主語“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