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案設計
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好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學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現問題,大都會出現什么問題,怎樣引導,要考慮幾種教學方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二語文教案設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教案設計1
一、文學常識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童話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介紹蘇州園林景色如畫的特點,再現了它的美麗、精巧,顯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水平,贊頌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認真、嚴肅、聰慧和杰出的藝術創造力。
三、重點字詞
軒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模樣(mú)
相間(jiàn) 嶙峋(línxún) 庸俗(yōnɡ)
薔(qiánɡ)薇 斟酌(zhēn zhuó) 重巒疊嶂(zhànɡ)
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
自出心裁:獨創一格,與眾不同。
軒榭:軒,有窗戶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臺上的房屋。
重巒疊嶂:重重疊疊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設計者和匠師的腦中有關于山水風景的高明構思。
俯仰生姿:高樹好像低著頭,低樹好像抬著頭,形成一種相互呼應的優美姿態。
珠光寶氣:形容服飾、陳設等非常華麗。
鏤空:在物體上雕刻出穿透物體的花紋或文字。
諸如此類:與此相似的種種事物。
別具匠心:另有一種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學、藝術方面創造性的構思)。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四、藝術特色
總分結合,結構清晰:
文章開頭就對蘇州園林做了總體概括,即“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說明這個總體特征,作者主要從四個方面加以說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襯、層次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說明其他方面也體現了這一總體特征。對蘇州園林的介紹有總說、有分說,總說和分說緊密結合,思路清晰。全文不是籠統地說明介紹,而是始終抓住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進行說明。
初二語文教案設計2
一、文學常識
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蘇鎮江人,中國橋梁專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現代橋梁之父”。主持修建了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他還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著有《中國橋梁史》《中國古橋與新橋》等。
二、文體知識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等。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語言的先決條件。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
三、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具體介紹了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以及不朽的藝術價值,概述了新中國橋梁事業的飛速發展,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重點字詞
弧(hú)形 拱(ɡǒnɡ)橋 勻稱(chèn) 洨(xiáo)河 橋墩(dūn) 河堤(dī) 混(hùn)凝土
漳州(zhānɡ) 飲澗(jiàn) 惟妙惟肖(xiào) 張鷟(zhuó)
長虹臥波:拱橋像長長的彩虹一樣橫臥在波濤上。
雄跨:威武雄壯地跨越。雄姿:威武雄壯的姿態。
巧妙絕倫:形容技藝靈巧高明,超過尋常的,沒有比得上的。
初月出云:看起來好像是穿出云層的一彎新月。
長虹飲澗:看起來好像是入澗飲水的一道長虹。
交頭接耳:彼此在耳朵邊低聲說話。
千態萬狀:形態多種多樣。
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初二語文教案設計3
一、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團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他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鴨蛋》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二、故事背景
《昆明的雨》寫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發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聯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時期。在昆明,他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結識了許多師長和朋友,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還結識了后來與他相知相愛的施松卿。對于有著強烈家鄉情結的汪曾祺來說,昆明無異于是他的第二故鄉。汪曾祺73歲生日時曾作詩一首:“往事回思如細雨,舊書重讀似春潮。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憶兒時。”晚年汪曾祺的詩文書畫中,也隨處可見他對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牽夢繞的懷念之情。
三、理解詞義
1.鮮腴:新鮮,肥美。
2.方比:比較,比得上。
3.密匝匝:非常濃密的樣子。
4.格調:指人的風格或品格。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給寧坤的畫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點明主題。
第二部分(③-⑨):詳細描寫昆明雨的特點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關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寫雨中的淡淡鄉愁,再次點明“我”對昆明的雨的想念。
五、問題歸納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給寧坤的畫呢?
所畫的倒掛而且開花的事物仙人掌、幾朵青頭菌與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寫到的內容,為下文作鋪墊,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第二段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結構上有何作用?
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圍繞“雨”,突出“想念”二字,表達了作者對昆明雨季的懷念,引出下文。本題運用中間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畫面介紹,引出下文對“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敘寫。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昆明的雨不連綿,氣壓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葉飽滿,色澤濃綠,生命力旺盛,故說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這樣明亮、豐滿的雨季,令人喜愛動情,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之情。
4.“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調”一詞?
“格調”原指“人的品格或風格”,此指炒熟后青頭菌的誘人色澤。
5.文中用不少筆墨寫了多種植物,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這與昆明的雨有什么關系?這些植物的共同特點是生長旺盛、肥大、滋潤。這屬于側面描寫,襯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續時間長、雨水均勻的特點。
6.作者寫昆明的雨卻不單純寫雨的特點,還寫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樣的寫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從昆明的雨寫起,寫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和人們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變得饒有情味。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處。
“爬”“遮”等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嘆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
“沉沉”既是對漫天細雨的形象描寫,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實寫照。這首詩中包含了作者對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戀之情和對那種心境的懷念,以及作者淡淡的鄉愁。
9.文章結尾采用了哪些手法?這一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反復、抒情。語段的作用:在內容上,深化主題,表達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懷念之情;在結構上,照應第②段內容,收束全文,使結構顯得完整。
六、課文主題
文章描寫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和懷念之情,以及對寧靜、恬然的生活的留戀。
初二語文教案設計4
一、作者簡介
嚴文井,原名嚴文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主要著作有《嚴文井散文選》、《嚴文井童話集》、《嚴文井童話寓言集》等,曾獲首屆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榮譽獎。他被稱為“20世紀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還被無數人視為是“未來時代的先知”,亦是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百科全書式文學家”。在1950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二、故事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嚴文井在1942年寫的一篇帶有哲理意蘊的散文。文章揭示出個體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個人類來說,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要感謝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熱情回報生命。
三、理解詞義
1.洗滌:沖蕩;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樣向周圍擴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為一體:融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5.凋謝:(草木花葉)脫落。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從時光一去不復返入手,談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寫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頌生命的奇跡。
五、問題歸納
1.作者是怎樣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處?
作者從生活中的一些細瑣的事情入手,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的變化表現出生命的易逝。這樣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更有利于讀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為什么說“我們都非常可憐”?
因為過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來,我們的力量是那樣的渺小,對于生命上的事我們絲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為下一步贊美生命蓄勢。
3.“它充滿了希望,……隨處宣示它的快樂和威勢。”怎么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著,蔓延著,失去的只是暫時的,希望永遠就在前方。我們應該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篇末點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題,生命是一個奇跡,它將永久存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六、課文主題
《永久的生命》這篇散文抒寫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滿希望的,我們應該贊美生命,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感謝生命,回報生命。
初二語文教案設計5
一、教學目標
◎正確說出全文結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北方農民、哨兵所具有的團結、向上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達效果。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歡它的哪一種品格,互動兩輪,順勢引題。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談談讀完課文有什么感受。
2.請學生簡述文章中主要寫了那些對象。
(楊樹;人)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朗讀課文1-6自然段,請用一個詞概括楊樹的特點。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寫了楊樹哪些不平凡?
(生長的環境:單調;形態:力爭上游)
3.朗讀課文7-9自然段,說說北方的農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點?
(生命力強;質樸、堅強、力求上進)
4.小組討論,作者是如何從樹過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白楊樹和北方的農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為什么此處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區別?
(比喻:喻體通常為具象的,兩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點,兩者所體現的品格品質相似。)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請學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歡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寫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