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
初二學生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容易激動、暴躁、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存在心理障礙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赤壁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有關情況。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導入——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昔日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枕還酹江月。
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介紹賦的有關知識。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教學目標:
1、知道古詩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3、體會詩中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知道古詩中典故的表達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材分析: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古代酬贈詩中的一篇優秀之作,感情真摯深切,沉郁中見豪放,時間由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情調由低沉到高昂,波瀾起伏,發展極其自然,充分顯示出結構的巧妙,又恰當用典,含義十分豐富,耐人尋味。詩中借用景物描寫,創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結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在詩中不僅表達了長年被貶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憤懣,而且表示了對生活、對未來的積極、樂觀精神。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現在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常用它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學生分析:
對古詩文可以說還是比較陌生的,特別是古詩的分析能力還比較的薄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篇比較復雜的古詩,結構內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兩個知識點,情感體會上詩人的情感也是不斷地變化。所以,需要通過對這首詩細致的分析,使學生具備能從詩歌的結構上分析出詩人情感的能力。還有對于學生來說,新的知識必須從概念上加以解釋清楚,使他們能識別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過對兩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媒體:筆記本電腦、多媒體
教學策略:
自由誦讀法:反復朗讀詩句,體會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美和音樂美。
教學過程:
板書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情感變化 凄涼地(地點)二十三年(時間)棄 憤慨 傷感 苦悶 典故 空 翻似 (世態變遷、物是人非) 生疏 惆悵 無奈 借景抒情 沉舟 (殘破) 千帆 (生機勃勃) 昂揚 樂觀 積極 病樹 (舊) 萬木 (新)
長精神 與友人共勉 哲理/現實意義: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3:滿井游記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了解這篇游記描寫的北方初春景物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3、朗讀體會,認識白描手法和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4、學習并歸納文言虛詞“之”、“而”的用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 了解這篇游記描寫的北方初春景物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難點 : 認識白描手法和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積累文言文詞匯,體會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朗讀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又是一年春好處。窗外無邊的春色曾經引發了文人墨客多少詩情畫意!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你還知道有哪些關于春天的詩句嗎?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今天,我們將隨著明朝文學家袁宏道到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作品介紹: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學家。字中朗,號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萬歷年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作品真率自
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記,散文的一種。以輕松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等,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屬山水游記,又因其短小,稱“山水小品”。
3、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惱,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三、朗讀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字音、重音、節奏。
廿(niàn) 鵠(hú) 鬣(lia) 茗(míng) 罍(l?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浹(jiá) 乍(zhà) 澈(cha)靧(huì)曝(pù)呷(xiā) 通假字:墮,通“隳 ”
斷句:例: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自由朗讀課文。
2、抽取學生(或個人或小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學間互評。
3、整體朗讀課文,教師點評。
4、學生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行翻譯課文,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章,畫出疑難詞句。 難句翻譯:
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一詞多義:
5、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把握文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結果)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第一段寫城中“余寒景象”,寫了欲游不能的苦惱。
第二段寫郊游的所見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緣由及作記時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
四、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