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識的統稱,也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合稱,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1:藤野先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2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
1、聯系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原因。
導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注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后,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斗爭,用戰斗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
1 做到借助課文注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了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么,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贊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教師巡回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注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并掌握補充注釋進行研討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臺;③“我”離開仙臺后。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贊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志。
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臺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臺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贊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后記:學生能聯系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2:我的母親
教學目標:
1、深入走進文本,讀懂母親的優秀品格,讀懂母親的愛子之心。
2、從文章所寫的具體事件中分析母親的形象,概括母親的品性。
3、聯系生活體驗,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欣賞公益廣告《我為媽媽洗腳》。師:從廣告中可以看出: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影響。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的母親馮順娣,教師引用作者《先母行述》中一段話。
2、速讀課文,說說本文作者最想對母親表達什么感情?從哪里可看出來?
三、解讀探究
1、找一找:找出文中語句說說我為什么要感謝母親?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2、說一說:母親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能寬恕人體諒人”的品性,請你從文中找出概括性語句或典型事例來說一說。(教師可從“母親對我的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母親對自己的人格”三方面加以引導概括并賞析語句)
課文寫了母親這樣幾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聽教誨,“催”去上學;
B.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C.新年之際,債主來要債,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D.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著,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
E.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通過寫這些事,表現母親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師,對我諄諄教誨;對我要求嚴格,卻從不拿孩子出氣;氣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3、想一想: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我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是為了體現母親平時的待人接物以及這些對我的影響。寫她以身示范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這不僅寫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4、作者簡介
(四)情感體驗,拓展延伸
1、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節。
2、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請說說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師長或其他事物的影響?(仿句:如果 ,如果 ,如果 ,我都得感謝 。)
(五)小結課文、布置作業
1、母親是一本永遠也讀不透的書。夜深人靜之時,請擷一輪清輝,讀幾篇關于母親的文章吧。
推薦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親》
王恒績的《瘋娘》
韓靜霆的《母愛是船也是帆》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3:列夫托爾斯泰
教學目標:
1. 積累字詞
2. 學習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張的運用,學會品評重點語句。
3. 感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學重點:學習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張的運用
教學難點:賞析重點語句,理解人物形象
關鍵:引導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思想變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認識。
教學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課時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我所知道的托爾斯泰”為題,進行交流。交流圍繞三個重點展開,生平、藝術成就、見解與思想,約5分鐘,5分鐘后,請同學代表發言。
二、教師小結并導入: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60年,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其中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最為。托爾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尋求和諧的社會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爾斯泰堅決地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強烈反對土地私有制,主張博愛,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一個小森林中,沒有墓碑,沒有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為世間最美的墳墓。下面,就讓我們來近距離地觀察列夫托爾斯泰。
三、自學檢測:
1、給加點字注音:
黝黑 滯留 愚鈍 禁錮 軒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尷尬 熾熱 頷首低眉 廣袤無垠
2、解詞:
器宇、鶴立雞群、正襟危坐、禁錮、頷首低眉、誠惶誠恐、無可置疑、黯然失色、廣袤無垠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讀課文第一小節:
1、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讀音和句子中的停頓。
2、請生齊讀課文
3、思考:這段文字寫了托爾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過什么方法寫的?
明確:主要表現了托爾斯泰須發濃密的特點,通過大量比喻和夸張來表現的。
4、品讀:請同學們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張的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這一段文字抓住托爾斯泰面部多毛,須發濃密的特征反復描寫,大量運用比喻和夸張,不僅生動寫出了托翁的特點,而且使人產生美的遐想。
(二)第2——5節
剛才我們集體研讀了第一小節,下面請同學們自主研讀第2—5節,看一看這幾節分別寫了托爾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寫的。(學生自由閱讀,思考)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