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當天忌什么事
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冬至當天忌什么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的注意事項,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冬至這天有什么忌諱
冬至回娘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娘家。這是由于過于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后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于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于天才剛被打開,萬惡無首,天地遨游。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游蕩更為安全。
冬至是鬼節
有許多人會認為冬至這一天是鬼節,其實許多有祭祀習俗的節日節氣都會被人認為是鬼節,但是為人所承認的我國鬼節只有三個節日:清明、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一般當天都會早點回家,因為天黑的早,陰極之至,故有鬼節之說。
冬至天文
冬至日的太陽直射情況冬至,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區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傳說故事
相傳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圭表)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尚書·洛誥》中說: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的目的是找出“土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冬至的節氣花
冬至的節氣花是臘梅。
落葉灌木,高達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灰褐色,無毛或被疏微毛,有皮孔;鱗芽通常著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條葉腋內,芽鱗片近圓形,覆瓦狀排列,外面被短柔毛。葉紙質至近革質,卵圓形、橢圓形、寬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有時長圓狀披針形,長5-25厘米,寬2-8厘米,頂端急尖至漸尖,有時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圓形,除葉背脈上被疏微毛外無毛。
花著生于第二年生枝條葉腋內,先花后葉,芳香,直徑2-4厘米;花被片圓形、長圓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匙形,長5-20毫米,寬5-15毫米,無毛,內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長4毫米,花絲比花藥長或等長,花藥向內彎,無毛,藥隔頂端短尖,退化雄蕊長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長達子房3倍,基部被毛。
冬至歷史淵源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冬至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