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槐鄉五月》:
版本:蘇教版語文(第六冊)
年級:三年級
教材分析:《槐鄉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章寫花又寫人,花與人交織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題自然的生發開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五月的槐鄉到處盛開著槐花,婀娜多姿,香氣醉人。第二自然段寫被香氣熏醉的孩子們盡情享受槐花飯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寫孩子們用槐花裝扮自己,表示他們對槐花的喜愛之情。第四自然段總寫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課文的語言如詩般動人,對稱句式的錯落有致,描寫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現出較強的節奏感和濃濃的意境美,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材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能寫出和"白茫茫"等詞語結構相似的詞語。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槐鄉孩子勤勞能干、熱情好客、純樸可愛的特點。
教學準備:錄音、掛圖、小黑板、學生每人準備一串槐花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實物槐花)同學們,這是什么?仔細觀察,說說你觀察到了什么?(實物觀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對槐花的美、香有個感性認識。)你知道槐樹幾月開花嗎?
2、板書課題
3、針對課題質疑: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槐鄉五月什么樣子?那里的槐花什么樣子?)
二、初讀課文,解答剛才的疑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1、自由讀課文。
2、討論交流:從剛才的閱讀中,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剛才讀課文的時候遇到了哪些“攔路虎”(生字詞)?想辦法趕跑它。
5、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劃出生字詞,并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生字。(選擇自己的喜歡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體性的表現。)
6、(出示卡片)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2)指名讀,齊讀
(3)指名理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理解)
(4)齊讀詞語
7、方法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詞的?
8、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9、分自然段指名讀,及時糾正。
10、理清課文脈絡。出示思考題:
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1、自由讀課文,看看自己喜歡哪一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給同桌聽。
12、文中哪些地方你讀不懂,提出來交流。
三、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讀生字新詞
2、聽寫詞語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聽讀評價。
2、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對課文第一段的內容產生整體印象,把握主要內容。)
3、出示“槐鄉的山山洼洼……”句,說說: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明確:槐花多、美
哪些詞語表明槐花多、美?
想不想帶我們到槐鄉看一看?學生自由讀,指名感情朗讀。
4、出示“有的槐花……”句。自由讀,思考:
(1)這句話寫了什么?這兩句話中有幾個比喻句,分別把什么比成什么?
(2)讀一讀,從這比喻句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5、出示:“嗡嗡翁……啪啪啪……”句,
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聽到小蜜蜂在說什么?從小朋友的腳步聲中你聽到了什么?
指名答。
誰能讀出這種喜悅?
自由讀,指名讀,評議。(讓學生自己認識朗讀中的不足,自我糾正,自我提高。)
齊讀。
6、出示:中午……這時候……在香海中了。
齊讀:你聞到了什么?有幾種味道?
從“浸在香海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美讀:讀出這種香氣四溢的感覺。
7、范讀課文,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從課文生發開去,展開想象的翅膀,聽弦外之音,會言外之意。)
8、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三、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想一想:這一段寫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2、指名讀第一層
(1)這一層是寫誰的?理解"傻乎乎"。小朋友為什么傻乎乎地臥在槐樹下不想回家呢?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3、齊讀第二層
(1)這一層是寫誰的?從中你知道槐鄉的孩子有什么特點嗎?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四、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思考: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
3、自由讀一讀,槐鄉的孩子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想不想嘗嘗做槐鄉孩子的感覺?男同學扮演小小子兒,女同學扮演小姑娘,試一試。(在表演中實現師生與文本的交流、互動。)
5、指導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
1、齊讀
2、說說五月為什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3、你喜歡槐鄉嗎?喜歡槐鄉的孩子嗎?為什么?
3、討論: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六、總結課文
1、教師小結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七、作業
1、練習四,照樣子寫重疊詞語。
2、背誦課文。
3、畫一畫:把課文中描繪的畫面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畫下來。
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媽媽的賬單》:
一、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要讓這個對話的過程更加流暢,充滿精彩,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間的共鳴點。喚醒學生生活中真實的體驗,激活生活的記憶是一個有效的策略。本課的教學,力圖實踐這個理念。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償”等關鍵詞語。
2、學習借助關鍵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通過兩份賬單的比較,喚起學生生活體驗,補充媽媽的賬單,對小彼得心理活動的融情想象,體會母愛的無價、無私與無聲。
三、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檢查反饋
1、揭題直接導入。提醒“賬”的寫法,釋“賬單”。
2、初讀課文,隨文關注生字詞,用符號圈出來,難讀的語句多讀幾遍。
3、提醒同學注意難寫的字詞,難讀的語句。
4、默寫:“索取報酬”、“如愿以償”“羞愧萬分”
(二)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1、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預計學生說得比較詳細。
2、引導運用默寫的三個詞,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說簡練。
3、隨機引導“如愿以償”等關鍵詞語的意思
(三)比較賬單,喚醒生活的記憶,補充賬單
過渡:聽同學們說主要內容,都提到了課文中的兩份賬單,我們來好好研究研究。
1、媒體出示二份賬單
2、引導比較,發現區別。(預計學生會發現有如下區別:金額多少,勞動量大小,時間長短等)隨機解釋“芬尼”。
3、補充媽媽的賬單。如果我們要把媽媽的賬單列得更詳細些,賬單中應該列些什么?
教師引說:
十年的幸福生活啊!是多么的甜蜜。每一天,媽媽都為小彼得準備好干凈舒適的衣服……十年的吃喝中,有一杯杯香濃的牛奶,香甜可口的飯菜……每次,當小彼得生病時,媽媽總是那樣辛勞……十年來,媽媽一直是那樣慈愛……
(教師在點撥和評價中隨機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補充媽媽的賬單)
4、引導對比,體會無私、無價
這么多的事例,如果要計算金錢的話,該是多少芬尼?
而媽媽卻寫著“0”芬尼,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四、引導想象,補充小彼得的心理
1、引讀——“小彼得讀著讀著,感到羞愧萬分。”
2、引導補白
“讀著讀著”說明什么?
教師引說:是啊!小彼得讀了很多遍,心中洶涌澎湃,思緒萬千,肯定也想了很多。
投影出示:
小彼得把帳單展開讀了起來,他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媽媽總是準時送上香濃的牛奶,媽媽做的飯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媽媽的懷抱永遠是自己溫暖的港灣。
他讀著讀著,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誕節,媽媽……
他讀著讀著,想起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風呼嘯,自己突然發起了高燒,媽媽……
他讀著讀著,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錯……
他讀著讀著,又想起了……
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情景寫具體(放背景音樂《懂你》)
3、交流補白內容,教師隨機點撥,注意適當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
4、哪些語句說明小彼得羞愧萬分?用橫線畫出。
5、反復朗讀,體會羞愧和改過。
6、補充小彼得和媽媽的對話:小彼得撲在媽媽的懷里,會和媽媽說些什么話?
(五)小結、布置作業
1、自主設計作業。學習課文,你想給自己布置什么作業?(教師隨機點撥,引導學生抒發真實的感受)
2、教師小結:同學們的作業都很實在,很孝順,也很感人。老師只想給你你們的溫馨作業前加上一個期限,那就是一輩子。
課后反思:
1、通過教師的引說,學生很快進入生活情景,“媽媽的賬單”補充得很精彩,并且大都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
2、本節課的亮點是喚起了學生自己生活中的記憶,所以在補白賬單和小彼得心理活動的過程中很有感情,內容形象豐富且具體。
3、三個默寫的詞語,為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提供了幫助,對孩子有一定難度,以后類似概括主要內容的教學片段對中年級學生來說要注意引導,降低難度。
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石頭書》: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愿望。全文有14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
(一)(1~5)勘探隊員告訴兩個孩子,山上的石頭一層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二)(6~11)介紹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
(三)(12~14)石頭書里的學問真不少,石頭書的用處可大了。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5個二類字,理解有關的詞語。
2、通過學習,理解"石頭書"的含義,了解有關化石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究底,樂于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有關化石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究底,樂于探究的態度。
四、教學時間: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初讀課文,學習有關的字、詞。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書是我們常見的學習用品,從書中我們能汲取營養,獲取豐富的知識。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與書有關,齊讀課題:石頭書
2、看了課文題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
2、同桌互相讀讀,做做小老師。
3、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點。
三、弄清課文脈絡,出示思考題:
根據下面的意思,對照課文想一想,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說了這些意思。
(1)勘探隊員告訴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頭一層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2)勘探隊員叔叔介紹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
(3)川川和磊磊很高興,也想讀這本書。
四、學習生字:
1、學生合作、交流學習10個生字的讀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學、領讀二類字
3、檢查朗讀有關的詞語。
五、布置作業:
1、練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目的:理解、品析課文。
一、復習檢查:
1、檢查復習課后的詞語。
2、自由提問: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課文,看了課題,你想知道哪些問題?
二、學習課文:
學習1~5自然段:
1、朗讀課文:
過渡:第1、2自然段告訴我們勘探叔叔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看著什么,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讀了課文明白了什么?
3、石頭像書嗎?說說你的看法
4、指導朗讀這兩個自然段。
學習6~13自然段:
1、朗讀課文:
思考:勘探員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塊光禿禿的石頭,可他為什么說自己在讀書?
(引導學生從石頭的外形,石頭的字畫,及石頭的價值和作用這些角度考慮)
2、小組學習,交流;
(1)你讀了課文后,明白了什么?石頭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畫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聽了勘探叔叔的話,為什么“不禁笑了起來”,“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讀課文。
學習課文12~14段:
1、分角色讀。
2、理解:
(1)讀第12自然段,聯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隊員叔叔是根據什么來判斷這里曾經是海洋和密林?
(2)"刨根問底"是什么意思?這個詞說明了什么?這本書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據什么來推斷的?
(3)川川和磊磊為什么高興?為什么說石頭書里的學問可真多?這里的"讀"字應怎樣理解?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
1、說說"石頭書"的含義。
2、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作者閱讀了"石頭書",了解了有關石頭里蘊藏了這么多知識。在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石頭書"這樣的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究,去研究。我們現在應努力學習,長大了去揭示哪些奧秘。
三、作業:
練習朗讀課文。
第三教時
教學目的:總結課文,指導實踐活動。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線索。
讀課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態和語氣在這件事的過程中是在不斷變化,請在文中畫出有關的詞語。
2、分角色朗讀
二、總結:
1、學習了課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識?
2、學習了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實踐活動:
1、推薦一些你認為好的科普讀物,并簡單介紹一些內容。
2、交流收集的圖片、資料或制作的小報。
3、瀏覽相關的網站。
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她是我的朋友》: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區別“啜泣、嗚咽、哭泣”在詞義上的差別。感受朋友真摯的友誼,樹立正確的友情觀。
2、通過描寫小男孩神情、動作的句子,體會人物內心活動的變化,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用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讀懂重點語句。
2、通過描寫人物神情、動作的詞句,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進而讀懂課文,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悟。
【教學設計】
一、讀題導入
1、齊讀課題。
2、她是誰?我又是誰?
3、這句話是誰在怎樣的情況下說的?
阮恒在輸血過程中有些怎樣的神情和動作?這些神情體現了阮恒當時怎樣的心情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這一課。
二、出示提示,分組學習
1、自學:輕聲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劃出課文中描寫阮恒表情、動作的句子。
2、小組學習:把你劃出的句子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談談你對這些句子的理解或疑問。
(小組學習時可以參照屏幕上的學習提示進行)
幻燈出示小組學習提示:
(1)讀:讀出你想交流的描寫阮恒表情、動作的句子。
(2)想:從阮恒的舉動中,你讀懂了什么?
(3)說:阮恒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3、引導學生自學并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質疑問難,教師巡視指導。
三、研讀句子,體會內心
1、在獻血前后,阮恒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呢?
(害怕而又堅決,是一種復雜的矛盾心理)
2、哪些句子描寫阮恒很堅決?請用“△”做標記。
哪些句子描寫阮恒很害怕?請用“⊙”做標記。
3、著重通過以下幾個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從描寫小男孩神態、動作的關鍵詞中去揣摩他的內心,進而體會小男孩精神的可貴。
4、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展示課件。
(1)哪些句子表現了阮恒給小女孩獻血很堅決?
①出示句子1: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墊上。
A、哪些同學讀懂了這句話?為什么要很快?此時阮恒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B、還有哪個句子也寫出了小男孩的這種堅決?
C、點擊出示句子:抽血過程中阮恒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
D、為什么他“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呢?誰能讀出阮恒這時的堅決?
②指導用比較堅定的語氣,讀好句1和句2這兩句話,以讀促解。
(個人讀、全班齊讀)
(2)哪些句子寫出了阮恒害怕而又堅決的矛盾心情呢?
①出示句子3:
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
A、哪些詞反映了當時阮恒的心理?通過這些詞你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一邊讀句子一邊模仿阮恒的動作,想象阮恒的內心。
(阮恒舉手時為什么“顫抖”?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B、讓學生在讀句和動作的模仿中體會到:阮恒心里很害怕,舉手時才會發抖,才會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沒有馬上獻血,小女孩就會死去,所以又把手舉起來。
②指導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阮恒的心情。
(3)出示句子4:
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臉。
①“啜泣”是什么意思?
②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③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啜泣”、“全身顫抖”、“捂住臉”,來體會阮恒既怕又不想被別人知道的矛盾心理。
(4)你還找到了哪些句子也是描寫他忍不住哭的?
(隨著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句子5和6。)
①出示句子5:
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
A、哪個詞是寫哭的?怎么樣的哭叫“嗚咽”?
B、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C、指導朗讀。
②出示句子6:
接著,他那不時的啜泣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
A、指名讀句。
B、這時課文是怎么描寫小男孩哭的?
C、引導梳理并比較詞語:
啜泣:斷斷續續地哭
嗚咽:低聲哭泣
哭泣:哭
(5)阮恒在獻血的過程中,從啜泣一下,到又開始嗚咽,再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說明了什么?(說明阮恒哭得越來越厲害,感覺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心里越來越害怕)
(6)指導學生隨著老師的手勢演讀句子3~6,讀出男孩越來越害怕的心里,在讀中深化理解和感悟。
5、最后男孩是怎么知道自己會沒事的?這時的男孩是什么樣的表現?
(1)出示句子7: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剛才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一樣。
①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醫生是怎么安慰阮恒的,讓阮恒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他會對阮恒說些什么?
②這時阮恒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
(2)指導朗讀。
四、模擬情景,升華主題
1、隨著一滴一滴的血從阮恒的身體里被抽出,他感到越來越害怕。他為什么這么害怕呢?他心里想到了什么?
2、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理解阮恒害怕但又堅決地要為小女孩獻血的矛盾心理。
即使如此,但是___________(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對課文中阮恒的反常舉動的理解)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一名善于發現問題的小記者,面對這樣的阮恒你有什么問題要采訪他?作為阮恒你又是怎么想的?
4、小記者模擬采訪。
問1:你認為自己要死了的這種想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產生的?
答1:從我猶豫著舉手開始就一直是這樣認為的。
問2:既然如此,那你為什么還要堅決地給小女孩輸血呢?
答2:因為她是我的朋友。
5、師:是啊!多么樸實而又真誠的話語!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理解“朋友”這個詞的?課文中的阮恒呢?
6、評價小男孩:
(1)你覺得阮恒是個怎樣的孩子?
(2)如果你是那位小女孩,你怎么評價阮恒?獲救后你又會對阮恒說些什么?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演示板書小結課文:課文主要寫了阮恒給小姑娘獻血這件事。圍繞著這件事,課文寫了兩個關鍵字。是哪兩個字呢?請大家再瀏覽一遍課文,往深里讀。
2、這兩個字一個是……(死),一個是……(活)。誰(小姑娘)傷勢嚴重,瀕臨死亡?如果不輸血、不搶救就會……死;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誰(阮恒)雖然害怕但卻堅決地站出來了?他為了挽救小姑娘的生命,寧愿自己去死,也要獻血讓小姑娘活,為什么呢?因為“她是我的朋友”。
3、雖然他的擔心只是一場虛驚,但他那愿為朋友而犧牲自己的美好心靈卻永遠放射出奪目的光彩。這就是真誠的友誼,這就是真正的朋友!這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
4、播放歌曲《朋友》,結束全課。
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黃山奇松》:
一、導入課文
1、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哪些聞名中外的風景區和旅游勝地?
[調動學生直接、間接的經驗,喚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2、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山”的黃山去看一看,好嗎?(板書:黃山)打開網頁,進入“黃山旅游”觀看錄象和圖片,說說自己的感受。
[兒童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網絡的視頻播放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3、“黃山四絕”聞名于世,而人們對“奇松”則情有獨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仔細觀賞一下這些奇特的松樹吧。(補充完整題目:奇松)
[據題提出閱讀專題一個,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以此為主線,展開自主學習系列活動。]
4、據題質疑:黃山松奇在哪兒?
二、初讀感知
1、進入“閱讀指南”的“整體感知”,呈現:
[整體感知課文,落實自主學習理念,人人參與讀書活動,圍繞閱讀專題,接觸文本語言,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松樹之奇,以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1)自讀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并結合上下文初步領會生字詞的意思,不能解決的加下劃線。
(2)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3)簡要說說黃山松奇在哪兒?
2、自學課文
3、讀后檢測交流
4、簡要說說黃山松“奇”在哪兒?
5、小結:黃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讓我們再讀課文,細細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讀第一節
1、進入“閱讀指南”的“整體感知”,呈現:
(1)默讀第一節,想想黃山松奇在哪兒?
(2)聯系課文說說“四絕”、“情有獨鐘”的意思,有困難的可以訪問“說文解字”。
[訪問“說文解字”,可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得到指點幫助,是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
2、學生返回首頁自學
3、同桌討論
4、學生顯示網頁內容進行交流
(1)學生讀第二句,抓住“瀟灑”、“挺秀”體會,并點擊第二句話,出現黃山全景圖,展示黃山松瀟灑挺秀的身影,體會黃山松的奇特。
[語文姓“語”,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同樣十分注重語意的領悟和把握。]
(2)讀好第二句
(3)學生點擊第一句話,聯系“說文解字”,展示“黃山四絕”的圖片,理解“四絕”的詞意。
(4)打開“說文解字”,理解“情有獨鐘”的意思。
(5)讀好第一句話,讀出人們的喜愛之情。
5、齊讀第一節,再次完整地感受黃山松的奇特。
四、精讀第二節
1、進入“閱讀指南”的“第二節導讀”,呈現:
(1)讀讀描寫三大名松的語句,想想從哪些重點詞語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劃線,并說說是怎么體會到的。
(2)聯系課文說說“飽經風霜”和“郁郁蒼蒼”的意思,并用“郁郁蒼蒼”造句。有困難的可訪問“說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過想象任選一種名松,把它的形象畫下來嗎?你可以進入“創造天地”試一試。
[利用網絡優勢,給學生創設創造性學習的空間。學生自瀆自悟,感受三大名松瀟灑、挺秀的身影,語感得到培養。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電腦繪畫這一學生極感興趣的方式,讓學生描繪“內心視像”,在相互評價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2、學生自學,同學之間可以交流討論
3、學生顯示網頁內容進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學生讀寫“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勁”、“飽經風霜”、“郁郁蒼蒼”、“斜伸”等詞體會,并點擊這句話展示“迎客松”的圖片,進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學生把優秀的畫作傳送到大屏幕,圖文對照,師生點評。
C、讀好這段話,讀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們的贊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學生讀寫“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綠色巨人”體會,并展示“陪客松”的圖片進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學生把畫好的陪客松的畫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C、讀好這句話。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學生讀寫“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體會奇特,并點擊這段話出示“送客松”的圖片進一步體會。
B、學生把畫好的送客松的圖片傳送到大屏幕,圖文對照,師生點評,進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展示是的學習。為了展示,學生會以自己的負責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發布自己作品的同時,學生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起內心的創造_,有利于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養成。]
C、讀好這段話
(4)齊讀寫三大名松的句子,整體感受他們的奇特。
(5)看圖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學生把造的句子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五、精讀第三節
1、進入“閱讀指南”之“第三節導讀”,呈現:
(1)默讀第三節,想想“千姿百態”是什么意思?文中列舉了哪些不同的姿態?可以進入“圖片集錦”欣賞千姿百態的松樹。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難的可訪問“說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選擇一種最喜歡的松樹,學習第二節的寫法,給它配上幾句話嗎?
[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寫一寫,并發布到網上,把作品展示給大家。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實現了讀與寫的完美結合。]
2、學生自學
3、學生打開網頁交流
[利用網頁,展示更多的黃山松的形象,加深學生對黃山松樹之奇的感受。]
(1)展示圖片理解“千姿百態”、“屹立”、“斜出”、“仰”、“俯”等詞,體會松樹姿態之奇。
(2)部分學生把寫好的片段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3)讀好這一節。
六、總結全文
1、讀了《黃山奇松》,請你說說黃山松奇在哪兒?
2、讀了《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你是否覺得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黃山奇松的贊嘆之情?如果是,請你瀏覽全文,舉例說說。
[整體感知—部分精讀——-回歸整體,這一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則能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課外延伸
讀完課文,你還想知道什么?可以進入“人文地理”和“推薦網站“查閱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