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教師教育教案
眾所周知,“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主要靠教育教學來完成。而教育教學過程不是一個機械死板的“搬磚”傳遞過程,而是針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就要講究方法、講究技巧、講究藝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師教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教師教育教案1
教學要求:
1、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現實生活和幻想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體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幸福。
2、初步認識童話的'特點,區別課文中事物和聯想的不同部分。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給課文段,并能簡要復述課文。
4、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蹣跚、簡直、奇異”等詞語,會用“因為……”“雖然……但是……”造句。
課前準備:放大的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導入、自學課文、分段、范讀課文、讀講第一段。
第二課時:講讀第二段1-4節。
第三課時:講讀第二段5-6節、第三段,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上一課我們學到賣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開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隨著火柴的熄滅而破滅。
(出示圖畫:在原先已經出示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墻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個幻想的畫面:奶奶微笑著摟著小女孩。)
二、講讀課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們看:
1.描述:現在夜已經深了,天還在下著雪,風是這樣的尖冷。小女孩還坐在墻角里,她冷得更厲害了。她在墻上又擦了一根火柴,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誰?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來,她看到奶奶為什么叫起來?她對奶奶說什么?
3.指名讀。
4.奶奶是疼她的親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讀“奶奶”)在提示語后面的兩句話,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帶走,因為在這兒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現在,假如你們就是小女孩,當那么溫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現再你的眼前時,你是怎樣的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又是怎樣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帶走。(通過擔當角色,把學生帶人課文描寫的情境。)
看圖齊讀。
三、講讀第二段第五部分。
1.為了把奶奶留住,她趕緊又擦火柴,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當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覺得怎么樣?請你讀第三部分。
2.自學,做記號。
Δ提出疑問;
Δ分層次;(第一層:寫小女孩擦著了火柴;
第二層: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飛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動詞畫下來;(“抱起來”“摟在懷中”“飛走了”)
3.再想一想,這一節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飛走,請看圖。
(出示幻想畫面)
5.現在請你們抓住這幾個動詞,看著圖想象一下,奶奶見到小孫女會怎么疼她,先怎樣,后怎樣,小女孩又會對奶奶訴說什么?
看圖、想象、描述。
6、她倆飛到哪兒去,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是這一節主要的句子,為什么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節的內容,這是小女孩強烈追求的境界。)
(1)比較讀:
①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
為什么要先用“三個來強調?
(2)練:我們可以從全篇來看。
小女孩為什么幻想著自己坐在溫暖的火爐旁?
為佬幻想著噴香物質基礎烤鵝正向她走來?
這是為什么?回答時,注意胙“國為”。
(3)這說明之所以用“沒有。沒有。也沒有。”強調,是因為她的生活在極度的寒冷、饑餓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們這樣溫暖,這樣幸福,她會不會產生這樣強烈的呢?
輕聲齊讀部分。
7、指點:結合朗讀指導,盡管安徒生爺爺用沒有,沒有,也沒有。來表達女孩臨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飛到那兒去嗎?在十九世紀,樣的地方,世界上有嗎?在人間,窮人和窮有的孩子,活著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饑餓、痛苦;只有死了,才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飛向那里,實際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讀時既要把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渴求表達出,又要讀出這只不過是美好的幻想,把這種凄涼和悲慘讀出來。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用快樂的語氣讀,嗎?這雖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實際上這“光明是什么?快樂又是什么?”
指點:光明只不過是那火柴頭上燃起的一點微弱光亮,周圍依然是一片黑暗,這快樂只是和已經死去的的奶奶抱在一起,這又是多么的可憐、可悲,所以不能用歡快的語調讀。
△朗讀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實際上是黑暗,“快樂”實際上是痛苦。
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意味著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讀起來就知道該怎樣的語句。
△齊讀。
△女生齊讀。
現在你們懂了嗎?三次幻想得樣美妙,是為了什么?
特點: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現實的悲慘。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慘的現實。
四、讀講課文第三段。
1、導入:事實正是如此,小女孩凍死了,現在我們看第三段。
2、自己輕輕地讀讀想想,那是一幅怎樣凄慘的畫面。
(自學、想象)
3。“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這一句為什么要重復?想一想,在舊年的大年夜當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時候,她凍死了。
誰能說一句話,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當富人的時候”,凍死了,強調社會的不公平。
4、釋疑:她“為什么帶著微笑”而小揚科卻是“睜著眼睛,眼珠不再動了。”
小揚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著滿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悲慘,寫小女孩含笑而死,從里表現了安徒生對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愛。小女孩死得太慘,她活著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樂、幸福,讓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這樣一寫更感到現實的冷酷,我們讀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慘了。
但是,當時人們不理解她。“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他們只知道她窮,她苦,她凍死了。今天我們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總結全文。
1、學到這里,我們明白了,這個童話寫的是什么事,請用題目做主語,把句子補充完整。可以加上時間、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賣火柴的小女孩_________。
2、現在我們看一下全文。
因為是凍死,課文中寫“冷”得很多,請你從課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詞語或句子。一起找。板書:
天冷極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餓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樣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請用“冷”組詞,然后組成詞組,說說小女孩所處的環境。我們可以從天氣說起,先說自己然后說那社會。
寒冷的天氣
冰冷的雪地 冷漠的社會
冰冷的寒風 冷酷的世界
指點,深化主題:天氣寒冷,雪地冰冷,寒風尖冷,但更冷的是這冷漠的世界,是這冷酷的社會。
3、現在想一想,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接在上面說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來提示這個故事的中心,會嗎?(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冷酷)
△從小女孩的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的悲慘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國唐代詩人的兩句詩。
提示小黑板: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釋:朱門:指做官的有錢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嗎?
這句詩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縮影。從賣火柴的小女孩想到這兩句詩,又從這兩句詩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說明不僅我國封建社會是這樣,當時的丹麥王國也是這樣。在今天的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窮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饑餓,和痛苦的人,讓全世界的大人、兒童都生活在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會里。
六、簡要復述。
明確了中心,要復述課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時候,什么人在哪兒,怎么樣。主要情節、幻想、幻想著哪些,結果怎樣。
練習:簡要復述。
三年級語文教師教育教案2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本課內容,領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內涵,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培養學生的愛心,并啟發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女孩幾次擦著火柴出現的幻象,關注人物的悲慘命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入到字里行間以獲得情感的體驗。在品讀中要有所感悟并形成見解,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使學生的潛能得以全面發展。
重點難點:
1、了解本文作者及當時的寫作背景,理解課文的內容,領悟課文深刻的思想內涵,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本課的難點。
2、感受小女孩幾次擦著火柴出現的幻象,從而感悟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起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養學生的愛心,并啟發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激發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劃分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聯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所展開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本文的朗讀錄音,安徒生的資料簡介與寫作背景簡介錄音。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1、板書: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同學們,你們喜歡世界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嗎?你們有誰知道安徒生是哪國人嗎?他都寫過什么作品?你們又聽過他的哪些故事呢?誰來說一說?(學生簡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安徒生筆下的這篇名作《賣火柴的小女孩》。
2、播放安徒生的簡介與寫作背景簡介錄音。
安徒生(1805~1875),19世紀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貧困不堪,受盡顛沛流離之苦,因此,他童話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窮苦人。在創作生涯中,每逢圣誕節,他總有一本新的童話集出版,作為獻給孩子們的禮物。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他的童話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為世界各地的兒童和成人所喜愛。的作品有《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在這些童話里,他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達官貴人的虛榮、殘酷和腐敗作了無情的揭露,對幸福生活充滿了向往和熱愛。
寫作背景:《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發表于1846年。當時有個朋友要求他為一幅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畫寫一篇童話,這幅畫讓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
童年。當安徒生的母親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她就被趕出家門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橋下坐著。沒有鞋穿,她只好用雙手抱著雙腳取暖,安徒生就是懷著對母親深切的同情及對世道的不平,創作出了這篇童話故事。
二、教學設計
1、播放本文的朗讀錄音。(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聽,真正地走進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標畫出相關詞句,回答相關問題,整體感知全文內容,初步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樣描述小女孩賣火柴的情景的?說明了什么?(標畫出相關的詞句:“冷極了”“下著雪”“快黑了”“大年夜”“赤著腳”“又冷又餓”“哆哆嗦嗦”“蜷著”“縮成一團”)
學生甲:小女孩在這樣寒冷的大年夜里光著腳賣火柴,說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慘。
老師小結:大年夜本應該是孩子與父母團圓歡聚、最幸福的時候,可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卻在此時流浪街頭,叫賣火柴。說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沒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為什么?
學生乙:小女孩“沒注意”的是她美麗的金發,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為饑餓與寒冷使小女孩顧不了自己的美麗,她更需要的是溫暖與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師小結:在這樣一個本應幸福溫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賣火柴,要為家里掙一點兒錢來維持生活。這是一個多么“可憐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著有錢人家窗戶里透出的燈光,無可奈何地聞著街上飄著的烤鵝香味。這段描寫流露出作者對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幾次?
學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境。
(4)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結果如何?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學生丁:因為“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覺“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為火柴的熄滅而消失了。聯系上面的內容想象,一個赤著腳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經走了一天了。這時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溫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爐。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體會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滿足與歡樂,同時又與殘酷的現實作了鮮明的對照。
(5)小女孩后幾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饑餓 食物……烤鵝 寂寞 歡樂……圣誕樹
孤獨 慈愛……奶奶 痛苦 擺脫……飛走……
(6)在當時的社會,小女孩真的能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嗎?
學生戊:當然到不了,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種美好的幻覺。在那黑暗的社會中,小女孩只有饑餓與寒冷,沒有歡樂和溫暖,最后凍餓而死。這充分說明社會的不公平。
老師小結:雖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卻一次次地熄滅了。她的眼前沒有火爐,只有寒冷;沒有烤鵝,只有饑餓;沒有圣誕樹,只有寂寞;沒有奶奶,只有孤獨;沒有得到擺脫,只有面臨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擺脫了寒冷,擺脫了饑餓,擺脫了痛苦!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7)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甲:這篇課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個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頭叫賣火柴,她又冷又餓,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種種美妙的幻境,最后凍死在街頭,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老師小結: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饑寒交迫而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作者通過用美妙的幻境與殘酷的現實生活作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控訴了當時的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故事的情節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
(1)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學生甲:全文以火柴為線索,先敘述了大年夜,天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之后寫小女孩蜷縮在墻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境;最后寫小女孩捏著燒過的火柴梗凍死在街頭。
(2)按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全文可以分成幾段?
學生乙:全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講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小女孩痛苦、悲慘的生活現狀。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講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產生種種幻境。美麗的幻境與冷酷的現實對比,體現出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講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
4、體會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讓學生聯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圍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嗎?為什么?”這個問題進行分析、討論,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展開想象的合理性。)
老師小結: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時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實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沒有疼愛,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別的孩子那樣得到歡樂,得到圣誕禮物,她是多么想念疼愛她的奶奶呀!可是這些都根本無法得到,只能在她臨死之前的幻覺中出現。在這強烈的對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
5、結束語。
同學們,賣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她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進小女孩生活的那個環境,用心感受她內心的痛苦,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1、“讀”是語文課的基礎。通過朗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內或自由選擇合作伙伴,自己選擇讀、說的內容、形式。全班交流時,也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選擇,獨立體驗。
2、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達能力、朗讀能力。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讓學生談感悟、抓重點詞、表演讀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的目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品讀課文內容,通過分析、理解重點詞句,進一步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體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點感悟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深刻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關注人物的悲慘命運,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準備:
《賣火柴的小女孩》錄像片段,本課重點句段及問題投影。
教學過程: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板書課文題目)下面,我們一起觀看錄像,讓這個錄像片段把我們再次拉回到19世紀那個寒冷的夜晚……(播放錄像片段)
老師過渡:在一個又冷又黑的晚上,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賣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饑寒交迫,最終被凍餓而死。這是個多么可憐的小女孩呀!下面讓我們更深入地學習課文,走進小女孩的內心世界,進一步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二、教學設計
1、標畫詞句。(引導學生細心讀課文,標畫出有深刻含義的詞句。)
2、分析詞句。(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分組討論,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這樣寫的目的,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1)課文幾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甲:課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課文開頭,寫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賣火柴;第二次是寫小女孩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著別人家窗戶透出的燈光,聞著烤鵝的香味,心里忘不了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寫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
老師小結:課文三次提到“大年夜”,這是給故事安排的特定時間與特定環境。“大年夜”本應是歡樂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頭,在大年夜看著別人家窗戶里透出的燈光,聞著烤鵝的香味,在大年夜凍餓而死。大年夜的節日氛圍更突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更能引起人們對她的同情。
(2)“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這兩句話說明了什么?
學生乙:說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來源,對小女孩來說,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貴。聯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沒有賣掉,內疚與怕挨爸爸打的恐懼使她更不敢浪費一根火柴,但是難忍的寒冷逼得她顧不得挨打,終于抽出一根。
(3)為什么說“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學生丙:這道“奇異”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爐,得到了短暫的溫暖和滿足。在這雪花漫天飛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這對于一個“赤著腳”“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蜷著腿縮成一團”“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的小女孩來說,實在是非常可貴的。
(4)你從小女孩看到的烤鵝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餓,饑寒交迫,“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她已經一整天沒有吃東西了,而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這個饑餓難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為什么看到了美麗的圣誕樹?
學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興奮的時刻,可以圍著美麗的圣誕樹盡情地歡樂。又冷又餓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歡樂,渴望得到歡樂。這體現出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時看到了慈愛的奶奶?
學生己:從“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來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憐,家里只有奶奶最疼愛她。在小女孩面臨絕境的情況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覺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為什么?
學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對小女孩來說,這世界上沒有光明,沒有溫暖,奶奶的出現使她無比留戀。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滅,慈愛的奶奶就會不見了。所以,她不顧一切,“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
老師小結:這里反映了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也反襯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聯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滅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來留住這世界上疼愛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擲,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內心的痛苦和絕望。
3、整體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點感悟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深刻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出示語句及問題)
(1)“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出示問題:小女孩既然是被凍死的,為什么還“嘴上帶著微笑”?
學生甲:這是因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靈魂飛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天國去了。她就是在這樣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帶著微笑”。
老師小結:幻想與現實、死亡與微笑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引發人們對她的無限同情。
(2)“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出示問題: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結尾,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
學生乙: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凍死了,但誰也不知道她曾經在幻境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和慈愛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再也“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結尾,使我們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樣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東西,而結局又是凍死在街頭。如此鮮明的對比,更使我們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學生丙:“她曾經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經有過的幸福,是指她擦著火柴時出現的種種美好的幻想。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她是沒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這里的“幸福”實際是反語,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為她用死亡擺脫了寒冷、饑餓與痛苦的生活。透過兩個“幸福”,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壓抑心頭的滿腔悲憤,感受到作者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老師小結:課文沒有寫小女孩最終幻想的破滅,而是讓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飛走了,這是因為作者實在不忍心讓這個有著悲慘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來滿足自己對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現實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體現出現實的悲涼,越體現出這個黑暗社會的冷漠無情。最后,作者讓小女孩用死亡來擺脫冷、餓、苦、痛,用死亡來擺脫這個悲慘的世界。還有比死更能說明悲慘的嗎?這表現出作者對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對當時社會黑暗的無情揭露與控訴。
4、賞析全文。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把一個赤著腳叫賣的小女孩置于一個又冷又黑、下著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環境里,這就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實與虛的對比,交替描寫美妙的幻境與殘酷的現實,流露出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緊緊牽動著讀者的心,并繼續關注小女孩的命運;直至最后寫小女孩跟奶奶一起飛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覺中“幸福”地死去了。小女孩的生活是這樣的痛苦,小女孩的幻想是這樣的美好,小女孩的結局又是這樣的悲慘!字里行間,我們都能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壓抑在心頭的辛酸與悲憤,體會到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寄予的深切同情。
5、升華情感。
同學們,一個有著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個想過上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就這樣悲慘地死去了!當新年的太陽高高地升起來的時候,小女孩卻再也看不到了……想必同學們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我還看到有的同學眼中閃動著淚光!今天,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你們有什么話想對這個小女孩說嗎?
教學反思:
1、學生通過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可以讓他們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相關背景知識,這樣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2、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課本劇再現故事情節。這一課學生在學習上并沒有什么困難,課后的拓展延伸,不僅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還能鍛煉說話能力,一舉兩得。
三年級語文教師教育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宣、誘”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處、稍”。
2.默讀課文,能了解課文大意,結合課文內容對螞蟻隊長做出簡單的評價。
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能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2.能對螞蟻隊長做出簡單的評價,并結合課文內容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學難點:
能對螞蟻隊長做出簡單的評價,并結合課文內容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設疑激趣
1.板書課題,齊讀。提問:二年級時,我們學過哪個關于奶酪的故事?
是啊,在《狐貍分奶酪》這個故事里,為了從小熊兄弟的手里騙走這塊美味的奶酪,狐貍可真是費盡心機哪!
2.教師引導:奶酪的味道到底怎么樣呢?我們一起來品味品味吧。
出示句子:
①奶酪多誘(yòu)人啊!抬著它,不要說吃,單是聞聞,都要淌(tǎng)口水。
②他低下頭,嗅(xiù)嗅那點兒奶酪渣子,味道真香!
指導學生朗讀,感受奶酪的美味。
3.設疑激趣:看到這么香的奶酪,小螞蟻們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我們一起到課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明確要求,自學課文。
(1)教師引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學習提示,請大家自由讀一讀,看看提示中,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學習要求。
(2)關注學習提示,明確自學要求:
第一遍,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第二遍,完成“學習提示”的第一項要求: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圍繞一塊奶酪講了一件什么事。
(3)學生按要求自學。
2.學習字詞。
(1)認讀含有生字的詞語和句子。
宣(xuān)布 誘(yòu)人 猶豫(yù) 跺(duò)腳
處(chǔ)罰 稍(shào)息
①小螞蟻們嘴叼著它,要做到不趁機舔(tiǎn)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yì)力,多強(qiáng)的紀律性啊!
②盯著那一點兒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螞蟻隊長想:丟掉,實在太可惜;趁機吃掉它,又要犯(fàn)不許偷嘴的禁(jìn)令。怎么辦呢?
③當他們重新聚(jù)到奶酪旁邊時,螞蟻隊長命令年齡最小的一只螞蟻:“這點兒奶酪渣是剛才弄掉的,丟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小組交流,自主識記生字。
如:熟字加一加:誘=言字旁+秀;跺=足字旁+朵;等等。
(3)多音字“處”“稍”據詞定音。
出示“處”字兩種讀音的字典義項,引導學生發現:“處”在“處罰、處理”等詞語中讀chǔ;在“別處、到處”等詞語中讀chù。
強調“稍”在“稍息”中讀shào,在其他詞語中都讀shāo。
3.梳理故事內容。
(1)問題引導,簡述大意。
教師提問:故事主要寫誰?他們在干什么?結果怎樣?
學生回答問題,并把答案串成故事大意:螞蟻隊長帶領小螞蟻們把一塊奶酪搬進洞里。
(2)事件梳理,細化內容。
①默讀思考。在搬運奶酪的過程中,螞蟻隊長做了哪些事情?
②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梳理。
起因:宣布禁令。
經過:發現奶酪;拽掉奶酪一角;支開同伴;命令最小的螞蟻吃奶酪渣。
結果:干活勁頭更足,奶酪很快搬進洞里。
(3)自主練說,全班交流。
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把每部分的內容串連起來,說清楚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角色表演,體會心理
1.師生合作表演課文第1-3自然段。
(1)師生合作表演。
請一名學生扮演螞蟻隊長,一名學生扮演小螞蟻,其余學生扮演其他螞蟻,教師讀旁白。
(2)師生共同評議。
引導學生從文中畫出相應依據,從語氣、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評價。
(3)根據評議再次表演。
2.學生自主表演課文第4-13自然段。
(1)小組合作表演。
①從文中畫出提示語氣、動作、神態的詞句。
②分角色表演。
③從語氣、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評議、修改,再表演。
(2)上臺展示表演。
請一至兩組學生上臺展示表演,其他小組學生欣賞評議。
3.教師采訪,各抒心聲。
教師采訪時,適時出示相應語段,學生根據扮演的角色說說內心想法。
四、聚焦人物,交流品評
1.教師出示學習提示第二項要求:說一說,你喜歡文中的螞蟻隊長嗎?理由是什么?
2.學生簡要交流對螞蟻隊長的評價。
預設一:我喜歡螞蟻隊長,因為盡管他很想吃奶酪渣,還是以身作則,遵守不貪嘴的禁令。
預設二:我喜歡螞蟻隊長,因為他愛護弱小,讓最小的螞蟻吃掉美味的奶酪渣。
預設三:我不喜歡螞蟻隊長,因為他發布指令時過于威嚴,不夠親切。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詞句,借以佐證自己的評價,教師提示學生可重點關注螞蟻隊長的言行和內心活動。
4.學生交流,闡述理由。
五、小結學法,推薦閱讀
1.小結學法。
教師提示:學習童話故事,可以根據角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通過角色表演來體會人物內心,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2.推薦閱讀。
一本無人翻閱的書,因為一只小小螞蟻的到來,而讓整本書里的文字全都變成了會走路的字,走進王一梅的童話《書本里的螞蟻》,你會發現一只另類的螞蟻,一個嶄新的世界。
三年級語文教師教育教案4
教學要求:
1.借助閱讀,在觀察、想象、發現中,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并學會有理有據的預測故事將要發生的事情。
3.合理地續編故事或創編故事。
教學重難點:
學會通過故事情節預測故事的發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天有位特別的先生來到了我們的童話樂園里,他是誰呢?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在打開課文之前,讓我們看看胡蘿卜先生給我們布置了哪些任務?
(1)自由讀課文五分鐘,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認真讀課文,看看在胡蘿卜先生身上發生了什么事?
2.本課中出現了幾個生字,誰能自告奮勇地站起來讀讀看。
a.指名學生讀。
b.加上拼音讀。
c.讓我們將詞語送入句子讀一讀。
我們剛才不知不覺就完成了胡蘿卜先生給我們的第一個任務,誰來完成第二個任務呢?能告訴我們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讀環節。
1.孩子們,胡蘿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因為近視而漏刮了一根。這根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醬瘋長起來。你覺得胡蘿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樣?
濃密的胡子令胡蘿卜先生很發愁,但這根胡子在別人看來卻有著另一種意想不到的用處。(大屏幕出示這段內容)
a.讀課文的時候根據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把自己當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體會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自由練讀)
b.胡蘿卜先生的胡子對自己來說是煩惱,對別人來說呢?
c.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幫助了小男孩解決了什么難題?
d.幫助鳥太太解決了什么難題?
e.還有可能幫助誰解決什么樣的難題?想一想,說一說。
所以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2.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誰來當胡蘿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
3.設疑感悟: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僅幫助了自己更幫助了別人。可是,胡蘿卜先生是那么喜歡自己的胡子,當他發現自己心愛的胡子被別人用掉的時候,他會生氣嗎?為什么?想一想。
小結:我明白了,胡蘿卜先生不會生氣還會很快樂,因為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快樂。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蘿卜先生的胡子越來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沒有了,他還會快樂嗎?不管快樂還是不快樂,我們都能感覺胡蘿卜先生有一課樂于助人的心。
四、創編故事,繪寫結合。
(1)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幫助了那么多人,讓那么多人快樂。當胡蘿卜先生繼續往前走,還會發生什么樣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畫筆畫下來并寫一寫你的故事吧。
(2)評價交流。
板書設計: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
胡蘿卜的長胡子 幫助了 小男孩→替代風箏線
三年級語文教師教育教案5
教學要求:
1.會認“暴、湊”等8個生字,會寫“曬、洞、準”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準備、吃飽、曬太陽”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課文內容想想畫面。
3.品味語言,感受故事獨特的表達方式,并在反復朗讀中預測將要發生的故事。并從課文中畫出相關的依據。
教學重難點:
通過反復的朗讀,找出依據,預測將要發生的故事。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揭題《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你見過一百多年的老屋嗎?想象一下老屋的樣子,怎么想都可以,讀童話就要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引導學生想象老屋之“老”)今天,就讓我們去課文中找一找老屋總也不倒的原因吧!
2.板書課題:“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3.教師配樂范讀。
二、自學生字新詞,試讀課文。
1.這座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相信同學們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請你自己試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根據注音拼讀一下,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
2.學生試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教師相機出示每小節中帶生字的新詞,正音、鞏固。學生感到陌生的詞語也該提示。
三、朗讀練習。
1.開火車朗讀,每人讀一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讀。
四、鞏固字、詞,指導寫詞。
1.指名讀生字,新詞。
2.指導書寫課后田字格中的字。
a.著重分析指導“暴、壁、曬”。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暴”是上下結構,注意“氺”不要寫成“水”。
“壁”下面的“土”要寫得寬一些,能托住“辟”,與它相近的字“劈”注意區分。
“曬”左右結構,左面的“日”字旁千萬不要寫成“目”字旁。
b.學生寫字。
3.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在老屋身上發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各自輕聲讀第一段,你能說說老屋是什么樣子的嗎?老屋為什么準備倒下去?
(2)學生讀后交流。
可引導學生從老屋存在的時間、老屋現在的樣子、用途等方面想象、講述。
(3)老屋已經這么老了,根據這一點,你能預測出什么結果?你的預測和課文中所描述的一樣嗎?在朗讀這一、二個自然段的時候,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朗讀呢?
(4)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做好評點,然后練習練習。
(5)指名朗讀,對學生的評價(注意使用鼓勵性的語言)。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這是誰在和老屋說話?他和老屋說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讀下列句子:
①“再過一個晚上,行嗎?”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小貓有什么可以學習的品質?
②老屋低下頭,把老花的眼睛使勁往前湊:“哦,是小貓啊!好吧,我就再站一個晚上。從加點的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會怎么做?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讀完這句話,你覺得老屋能倒下嗎?你猜測的依據是什么?
4.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要求:
(1)老屋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
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在第幾自然段?用筆畫一畫。
(2)有哪些小動物遇到了困難,需要老屋幫助?他們分別遇到了什么困難?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覺得老屋能倒下嗎?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幫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難的人,你的心里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讀,現身表演,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
選擇一個學生演老屋,3個孩子演其他的小動物,其他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課堂上情景再現。
四、續寫故事。
還有誰遇到了困難,需要老屋幫助?按照文章的寫法,想一想,寫一寫。
板書設計: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小貓遇到了暴風雨
老母雞 孵小雞
蜘蛛 好餓 助人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