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語文我要的葫蘆教案
在工作中每個語文老師都必須要寫語文教案,它能對老師的工作帶來幫助。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tài),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二年級上冊語文我要的葫蘆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二年級上冊語文我要的葫蘆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著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愿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么樣嗎?(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是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么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范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A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B誰愿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愿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聯(lián)系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于部件記憶法。]
三、讀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幅圖?并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nèi)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匯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匯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
學生的表演欲望很強烈,給他們創(chuàng)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心、愛護、組織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后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
四、總結全文: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上冊語文我要的葫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字詞。
2、領會詩的規(guī)律,能正確流利地朗誦詩歌,并會背誦。
3、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對于詩歌的感受力和鑒賞力,加深對祖國大好山河和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七個生字,會寫十個漢字。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nèi)容,背誦詩歌提高對詩歌的鑒賞力。
教學準備:
1、有關三峽景色的音像資料,掛圖等。
2、懼有關李白的資料。
3、準備生字卡片。
4、適合詩歌朗誦的音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觀察誘情。由情入文,老師利用音像資料或掛圖將三峽美景展現(xiàn)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觀景時產(chǎn)生贊嘆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們,你們現(xiàn)在看到就是我國的”三峽“,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這樣美麗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樣呢?我國唐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李白,李也到過三峽,當時他的心情也和你們一樣,輕松而愉快,在這樣的情緒中他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你們想學一學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早發(fā)白帝城》。
二、新課
(一)自學
1、自讀,輕聲朗誦古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就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看書下注間,通過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決。
2、正音,指名讀古詩,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讀法。發(fā),朝,還,重。
3、互檢,讀給同桌聽一聽。
(二)識字
1、你認識了哪些字,找出來帶大家讀一讀并組詞。
2、游戲鞏固。
(1)開火車讀字組詞。
(2)“讀一讀“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讀我找。
(三)寫字
1、觀察。觀察字形,結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認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導。對學生認為的難寫的字進行范寫指導,其他的字學生照書自行書寫。
3、交流評價,(自評、同桌評、小組評)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有條件的還可采用大范圍評價,如全班評。
(四)練習
1、讀讀我們寫過的字。
2、這些詞語應該怎樣讀,試著講一講它們什么時候怎么讀。
重量重復重要重疊
歸還還是還有還原
出發(fā)發(fā)現(xiàn)理發(fā)發(fā)明
“重“在形容詞前讀重,表重復讀重,還在副詞時讀還,作動詞用讀還,發(fā)在名詞中讀發(fā),在動詞中讀發(fā)(學生可從詞的角度式意思來認識,不必講解語法知識,可以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理解,讓學生說句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古詩《早發(fā)白帝城》,誰能把它讀一讀,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新課
(一)解題
這首詩的題目《早發(fā)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早上從白帝城城出發(fā))白帝城;地名,在原四川省今重慶市城東邊白帝山上,原名紫陽城,城居高山,地勢險要。
(二)交流
1、自讀。自讀全詩,畫了不理解的句子,詞語,借助工具書解決。
2、合作學習。
(1)組內(nèi)匯報自學的情況。
(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
(3)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3、匯報交流,以最的形式匯報朗讀,提出還有疑問的地方全班交流(此時可能還有學生有個別問題,如為什么叫“還”,江陵那么遠怎么說“一日還”,程度好的學生可交流,老師也可做適當點撥。)
4、誦讀悟情
(1)詩人此時會是怎樣的心情,試著說一說。
(2)聽錄音誦讀、感受。
(3)試著和你身邊的人互相讀一讀,注意感情。
(4)用你喜歡的方式給大家讀一讀。
5、背誦
(1)老師發(fā)現(xiàn)這首詩同學們已經(jīng)讀得很好很孰了,甚至還有一些同學已經(jīng)背下來了,是不是?那就請會背的同學站起來,背給大家聽一聽。
(2)你們背得很好,老師也想背一背,請剛才沒背過的同學和我一起背,好嗎?
二年級上冊語文我要的葫蘆教案篇3
一、說教材
《玲玲的畫》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教材的主題是“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玲玲的畫》講的是玲玲收拾畫筆時不小心把第二天參評的畫弄臟了,在爸爸的啟發(fā)下,她開動腦筋,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蓋了污漬,第二天她的畫在評獎會上得了一等獎的事。課文內(nèi)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fā)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從中受到啟發(fā),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教材的結構和內(nèi)容分析,結合著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會認8個生字,會寫“腦筋”這個詞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體會人物的心情,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表情,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是教學的重點,理解爸爸說的話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策略
(一)抓主線,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nèi)容淺顯,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該如何下手?考慮再三,我決定以玲玲的情感變化:滿意(畫好作品)——著急(弄臟作品)——更滿意(畫更漂亮)為本文的主要線索展開教學。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聽課文錄音,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再通過三幅畫,理清玲玲從“滿意”到“哭了起來”再到“更滿意”的情感變化。從而形成了“心情變化為主線”,“以畫為輔助”的兩條線索。這兩條主線相互交錯,相輔相成,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云見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悟中朗讀。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帶著感受讀(表現(xiàn)文本)”這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落實以讀為本的原則。首先保證閱讀的時間,從整部分朗讀,到重點句子的研讀,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其次,在朗讀形式上,采用自讀、范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讀文的興趣。我始終牢牢抓住那條情感主線,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玲玲情感的變化,緊緊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語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畫好了畫,滿意地端詳自己的畫時,就引導學生表演,并在表演中去體會玲玲的“滿意”;在爸爸問玲玲“怎么了,孩子”時,就做了引讀處理,讓全班同學也一起問問玲玲;在玲玲哭了起來時,就指導學生想想,哭著說話時該怎么說,從而讀出玲玲著急、傷心的語氣;在指導讀第8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從“滿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興的心情,從而讀出玲玲想出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后的“滿意”心情。
“從讀中來,到讀中去”讓學生從讀中去體驗,從讀中去換位思考,從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學生就從讀中得到了心靈的意會,體驗在讀中就得到了升華,理解從讀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讀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拓展,聯(lián)系生活,重視交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本節(jié)課中,在理解端詳一詞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想象、表演,這樣,將學生的親身感受引入課堂,使學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在生活中,同學們遇到過這樣的事嗎?你是否像玲玲一樣動腦筋思考,將壞事變成好事呢?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生活經(jīng)歷和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自由交流,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課堂。
四、教學反思
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整個教學過程暴露出了一些缺點和不足。如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過于嚴重,牽引的痕跡比較明顯,需要進一步改變教學方式。課堂評價語言也比較蒼白,不能很好的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課堂評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評價將成為我今后教學工作不斷努力、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