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重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
1、錄音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鸛雀樓》)
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么意思?
2、“登”還可以說登什么?
3、揭示掛圖。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指名讀后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借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么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生什么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作業
1、指導寫生字:登、欲、窮。
2、抄寫、默寫這首詩。
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2
教學這首詩。可以采用:“讀、查、連、話、想、悟、疑、背”八步教學法,引導學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讀。
在揭題后老師范讀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輕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讀。
2、查。
讓學生把詩讀熟了,再要求查字典解釋字義,從字面上初步弄懂詩的意思。如“依”“盡”“欲”“窮”等。從字典中查的字義,要放到詩句中,看能不能說得通。說不同的就要找個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盡”的“盡”字,字典里的解釋是“完畢”,“太陽靠著山完畢了”這說不通,改為“太陽靠山消失了”,“太陽靠著山下去了”就說得通了要啟發和鼓勵學生把字典里同聯系上下文結合起來解釋古詩的字義。
3、連。
要求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用白話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有的詩句直譯不好說,老師應予點撥。如“欲窮千里目”可還原為“目欲窮千里”,然后讓學生用白話式著說一說。
4、畫。
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者插圖畫,要盡量畫得與它不同,與眾不同。要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里?鶴雀樓應畫在什么地方?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畫。
5、想。
學生根據詩意畫畫,是第一次想象。根據老師的描述展開想象。老師的描述要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老師可要求學生全身放松,兩眼微閉,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隨著老師的描述再次進入意境。老師的描述應從舒緩到昂揚:“一輪紅日拌著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嶺漸漸消失,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感覺;滾滾黃河水奔騰向前,不可阻擋,最后歸入大海,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無際無窮,我強烈地感覺到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人生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地進取,限度的獲取成就。”這樣的描述,學生不一定能句句聽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領悟,讓學生根據老師描述展開想象后,可啟發學生:“從詩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什么?”對學生的體會,不要局限與對“登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的認識,要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質疑。對古詩的質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發學生再今后讀書中不斷求知的欲望。如“白日”為什么不用“紅日”,就不一定要講清楚,可留給學生一個懸念。
8、背。
背是語言積累,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把詩背下來。
簡評:
古詩“八部”教學法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特點:
1、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詩寫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維,用意象說話,讀詩就要透過字面意思,從理解意象入境,去體會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自己讀一讀,查一查,連一連,從而自己讀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畫一畫、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中,靠自己積極主動的努力,深入詩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寫詩要想象,讀詩也要想象。教者兩次引導學生想象。一是借畫想象,通過引導學生把詩意畫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語言想象,老師通過對待詩意的生動的描敘,讓學生憑借豐富的語言想象,使學生頭腦中的意象更豐富,更清晰,對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3
一、課文說明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遠望所見及其深刻的感受,激發人們積極進取。
第一、二句,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后兩句寫所見的壯麗山河,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三、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卡片、配樂朗讀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學生背誦古詩,教師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二)學習古詩,體會意境。
1、教師范讀古詩。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從古詩中找出生字自由認讀或與學習小組間的同學互讀。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學生讀古詩(集體讀、分男女讀、小組讀、指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
6、結合掛圖,體會意境。
邊指導學生看圖邊講述:一輪紅日傍著山巔逐漸落下去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遠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7、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哲理。
(三)朗讀古詩,讀中悟韻。
1、指導學生斷句,讀出韻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教師范讀,播放配樂朗讀帶,引導學生反復按照朗讀古詩的節奏,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變化形式的節奏美。
3、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古詩,(自由讀、互讀、指名讀、賽讀、配樂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景象,背誦古詩。
(四)作業。
有韻味地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生字,培養興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讀準字音:這些字中你認識哪些字,是怎么認識的?
3、記住字形,你會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用形象記憶法記“日”,先讓學生認識“日”最早的寫法“☉”;熟字記憶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橫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導書寫:
①弄清筆順:
白:
日:
目:
人:
入:
②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采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
③學生書空生字,強化字的筆順。
④學生在寫字本上練習描紅、書寫。
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4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認識“葫蘆”兩個生字。告訴學生“蘆”在“葫蘆”一詞中讀輕聲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蘆》,小朋友讀了課題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說。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人種了葫蘆,這顆葫蘆長得什么樣呢/請小朋友們自已讀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樣不一樣。
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1、觀察課文插圖,認識“藤”字。觀察課文插圖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讀課文,自學字詞。
(1)初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3)找出帶生字的句子來讀,要求讀通順。
3、生字的鞏固。
(1)鞏固會認的字。
我會讀:細長的葫蘆藤
雪白的葫蘆花
可愛的小葫蘆
我會找:
哇-(蛙)-(娃)-(洼)
盯-(丁)-(頂)
(2)鞏固會寫的字。
誰讀得準?
言每治棵掛哇怪慢
誰會發現?
同結構的字:治、棵、掛、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掛、哇
誰會看?(觀察老師范寫,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寬的字:治、棵、掛、哇、怪、慢
從上到下的字:言、每
誰寫得好?
學生練寫,互相評價。重點講解:“掛、哇”二字右邊的“圭”,是由上下兩個“土”字組成的;“言”字第一橫長,下面兩橫短;“每”字的筆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懂得葉和葫蘆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出示葫蘆,小朋友,你們見過葫蘆嗎?能把你知道的有關知識說給大家聽嗎?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葫蘆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蘆》小朋友們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圖
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故事中的葫蘆,先看第一幅圖,請小朋友認真觀察,哪個小朋友能說說這幅圖?下面請小朋友再看一幅圖,出示第二幅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三、說話:
1、你發現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這兩幅圖,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個大問號產生了呢?(學生發表意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故事。學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朗讀感悟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找出描寫這兩幅圖的段落。
2、描寫第一幅圖的是哪個自然段呀?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學生說說自已聽了以后的感受。
3、你覺得哪些詞寫得很好,讓人一讀就感到葫蘆長得很美?(細長、長滿、雪白的、小葫蘆)小葫蘆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個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4、哪個小朋友能把小葫蘆讀得更美更漂亮?讓人一聽就喜歡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讀第一段。其它同學評。他就把描寫葫蘆美的詞讀得很優美。還有哪個小朋友能讀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們想當小老師嗎?下面請把你的同桌當作小老師美美地讀給他小老師聽一聽。
6、這么美的小葫蘆,最后變成什么樣子了呢?請在課文中找一找這些句子。齊讀最后一段。出示圖:多可惜呀!
7、小葫蘆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請小朋友讀課文2、3自然段從故事中找答案。學生自由說。
8、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9、讀讀下面兩句話,猜猜這個種葫蘆人的想法?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他認為:——-(了解蚜蟲,并進行指導朗讀)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認為他想得對不對,大家討論一下葉子上的蟲到底用治不用?小組討論匯報。
10、指名分角色朗讀對話并指導,小組學生分角色,老師和學生合作讀。
四、課堂擴展
1、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
2、一棵葫蘆從發芽到成熟,還會遇到哪些危害,還需要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續編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種的葫蘆畫下來。看誰想得好,畫得好。
4、學了這節課你懂得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5、請小朋友課后把自已又編的這個故事講給自已的爸爸媽媽聽。
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5
教學目標:
認識“葫、蘆、藤、哇、盯、鄰”等六個生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了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系,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于并善于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教具準備:自制課件、一個葫蘆。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名字叫做《我要的是葫蘆》。(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你們見過葫蘆嗎?誰能說說葫蘆是什么樣的?
指名答。(出示葫蘆。)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到底說了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1、自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兩遍。
2、檢查認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注音的生字。
(2)開火車讀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3、再讀課文,并在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4、分自然段讀課文,想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
三、精讀課文,讀懂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么。
2、指名答。(結合學生回答,屏幕顯示相應自然段,并進行板書。)
(1)教學第一自然段。
師:課文中介紹了葫蘆的哪幾部分,各部分分別是什么樣的?
指名答。(顯示正確答案。)
齊讀二、三兩句話。
指導朗讀: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這么可愛,心情會怎樣?
分男女生朗讀該段。
(2)教學第二自然段。
師:葉子有了什么變化?(結合學生回答出示課件。)這些蚜蟲會怎樣?可他怎么想?
指名讀第一句話。
指名表演那個人說話的樣子。
齊讀該段。
(3)教學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讀鄰居和種葫蘆人說的話。
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共同評議:
鄰居此刻的心情怎樣?應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種葫蘆的人著急嗎?應用什么語氣讀?
學生自由組合并表演。
師:你們覺得他們倆誰說得有道理?
學生討論,指名答。
課件演示:小葫蘆和綠葉的對話——葫蘆藤每天向葉子輸送養料,葉子再將養料輸送給小葫蘆。蚜蟲吃綠葉,使它無法輸送養料。小葫蘆因沒有養料供給,隨即變黃落下。
(四)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擴展練習
1、小組討論: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
2、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3、續講故事: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
4、指名講故事。
五、小結
在鄰居的幫助下,種葫蘆的人明白了葉子和果實的關系,懂得了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系的,改變了過去只盯著葫蘆,不管蚜蟲的做法,最終種出了他想要的葫蘆。
二年級語文上冊西師版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