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4、5段,進一步感受荷花之美
2、背誦課文2、3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荷花之美
難點: 感受荷花之美、背誦課文2、3段
(三)課前準備:投影片、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有感情朗讀1-3段,說說課文從哪幾方面寫荷花的美?
2、 背誦第二段
二、學習4、5段
1、 聽錄音,討論:這兩段寫什么?從哪里看出來的?
2、 學習第四段
●面對一池的荷花,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象中的我美嗎?美在哪里?
(靜態美: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下,光彩照人;動態美,風吹來,與一池的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十分美麗。)
●蜻蜓告訴我飛行的快樂,小魚告訴我做了好夢,說明什么?(它們生活在荷花池里十分快樂,從而襯托出荷花的美麗。
●為什么我過了好一會兒,才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荷花太美了,我看的入了迷,把自己都忘了。)
●感情朗讀
●練習背誦
●概括段意(我看著美麗的荷花,仿佛覺得自己也變成了一朵白荷花。)
三、總結全文
1、 有感情朗讀全文
2、 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
3、 背誦自己知道的有關荷花的詩句。
四、作業
1、 完成作業
2、 給荷花上色
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要求:
1、進一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圖畫的能力,學習想象描寫。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根據課后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關鍵:
1、重點理解對荷花靜態美的特點描寫部分。
2、體會想象部分中出現的景象及其動態美的敘述。
教具準備:放大的一張荷花圖或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看過荷花嗎?荷花盛開時候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教師揭示課題:16。荷花
二、觀察掛圖、了解圖意。
1、先從整體上引導學生看圖。
圖上畫的是什么?你覺得這池荷花怎么樣?這池荷花在什么地方?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2、引導學生從局部觀察。
荷花的葉子和花朵是什么樣子的?圖畫上除了荷花,還畫了哪些景物?看了這幅荷花圖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初讀課文,拼讀生字。
1、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幅圖上的荷花的呢?
2、學生自學,勾畫
3、檢查自學情況。
4、指名初讀課文。
四、圖文結合,講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哪些內容是圖上有的,哪些是沒有的?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荷花的?
2、綜合學生的回答,圍繞“聞——看——想”這一順序組織教學。
(1)學習1自然段。
A、指名朗讀。
B、“一......就......”這個詞說明什么?(荷花散發出來的清香傳得很遠)
C、哪一個詞表達了“我”去荷花池看荷花的迫切心情?(趕緊)
(2)學習2、3自然段。
默讀課文并討論:
A、“我”跑到荷花池邊,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B、作者著重觀察描寫了荷花的哪部分?
C、作者是怎樣描寫荷花的葉子呢?他們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D、作者描寫荷花時,抓住了哪三種不同的樣子來寫?請課文中找出相關詞語。
E、在2自然段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把荷花寫“活”了?
F、面對滿池美麗的荷花,作者流露出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詞語看出?
G、為什么說“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呢?
講述:課文前三段描寫了荷花的香、多、美。
指導朗讀。
(3)學習4、5自然段。
A、從哪些詞看出是作者的想象?
B、當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時候,面前起了什么變化?
C、我仿佛變成了荷花以后,蜻蜓和小魚有什么表示?
D、讓學生合理想象
E、默讀4自然段,看共有幾句話,可分為幾層意思?
小結:這兩段寫作者被荷花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變成了一朵荷花,過了好一會兒,才回到現實中來。
(4)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五、指名讀全文,其它同學看圖聽讀,展開想象。
六、回顧全文,理清思路。
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會寫“水泥、排列、規則、遲到”等詞語,運用聯系生活、查字典詞典等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秋天的水泥道的美。
3.感悟作者對秋天門前水泥道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1.制作多媒體課件及字卡、詞卡。2.準備梧桐樹樹葉。
學生準備:1.預習課文;搜集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2.尋找能體現秋天美麗的物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實物,導入新課
1.(出示梧桐樹的葉子)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葉子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片葉子像什么嗎?
2.是呀,在作家張秋生的眼中,這梧桐樹葉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板書:金色巴掌)那鋪滿這樣葉子的水泥道會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新課。
3.板書補全課文題目,齊讀課文題目。
設計意圖:由實物引出,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識記生字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也可以問問同桌,爭取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同桌合作,學習生字。
(1)自生由讀一讀要求會認的字,口頭給生字組詞。
(2)與同桌交流,自己認為哪個生字比較難認,交流識記方法。
(3)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
3.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課件出示詞語,其中生字是帶拼音的。開火車讀這些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水洼wā 腳印yìn 凌línɡ亂 增zēnɡ添 棕zōnɡ色 雨靴xuē
(2)課件中的詞語去掉拼音,請同學讀一讀。
(3)抽讀、開火車讀字卡。教師強調:“增、棕”是平舌音。
洼 印 凌 增 棕 靴
(4)你認為哪些生字比較難認?其他同學有哪些好方法呢?
(5)教師適當點撥:
靴:你都見過什么樣的靴子?(課件出示圖片:皮靴、雨靴)
4.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請學生來讀一讀。
(1)可是,地面還是潮濕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洼。
(2)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
(3)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4)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從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注重生字學習,通過同桌合作交流、互相檢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在重點點撥時,通過圖片、聯系生活實際、形近字比較等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三、再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
2.理解詞語。
(1)課文中有哪些詞語你不懂?找一找不理解的詞語,把詞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其他同學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來理解這些詞語,和同學交流交流。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不懂的詞語,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重點點撥以下句子中的詞語。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點撥:引導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明朗”的近義詞是“晴朗”。出示晴朗的天空的圖片,引導學生直觀理解什么是“明朗”。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讀句子。
②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點撥:出示“熨帖”在字典中的解釋:A.舒服;B.(事情)完全妥當。引導學生聯系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明確選擇“A”,“熨帖”在句子中可以理解為“落葉舒服地粘在水泥道上”。
③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
點撥: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聯系上文“排列得并不規則”來理解“凌亂”。同時,請學生找出“凌亂”的反義詞來理解“凌亂”。
(3)小結:理解詞語的方法是多樣的。我們可以用聯系上下文、觀察課文插圖、聯系生活實際、找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法來理解。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理解詞語的意思。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我______________時,天開始______________,院墻外的水泥道上鋪上了很多的______________,就像鋪上了一塊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尋找近義詞和反義詞、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借助課文插圖等方法。最后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來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四、觀察示范,指導寫字
1.出示本節課要寫的生字,口頭給生字組詞。
鋪泥晶緊院印
2.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說一說自己認為哪些生字比較難寫。
3.學生匯報交流認為難寫的字,教師重點點撥。
(1)鋪:左窄右寬,注意右邊的“甫”不要少寫一個點兒。
(2)印:不要忘了左邊的橫,右邊是“卩”,不是“阝”。
4.教師示范,學生觀察教師臨寫,在田字格中練習書寫。
5.投影展示,師生評價。
6.出示詞語,指名讀。
鋪滿水泥亮晶晶緊張大院腳印
7.練習書寫詞語。
8.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設計意圖:經歷觀察、交流、示范、臨寫的過程,指導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美觀,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詞語,導入新課
1.抽讀詞語卡片:水洼腳印凌亂增添棕色雨靴
2.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誰愿意說一說那條水泥道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過渡:那是多么美麗的一條路哇!這節課就讓我們再一次跟隨作者的筆墨去欣賞那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設計意圖:由復習詞語導入,檢測學生對生詞的掌握。同時,回顧水泥道給自己留下的印象,自然遷移到新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的優美。
二、誦讀感悟,品析語言
1.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自讀:
畫出描寫水泥道的相關句子,仔細讀一讀,看看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美。
2.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美”。
3.重點句1:可是,地面還是潮濕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洼,映著一角小小的藍天。
(1)引導學生抓住“潮濕”“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藍天”來談自己發現的美。
(2)讀著這句話,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能為大家描述一下嗎?
(3)指導朗讀。
4.重點句2: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1)引導學生抓住“彩色”“印著落葉圖案”“閃閃發光”等詞語體會水泥道的美。
(2)這段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
(3)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什么?(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地毯。)
(4)課件出示:水泥道像()的地毯。引導學生從這段話中,找出恰當的詞語來形容一下這是塊怎樣的地毯,并試著讀出這塊地毯的特點。
(這是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地毯;這是一塊閃閃發光的地毯;這是一塊能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地毯……)
(5)指導朗讀。
5.重點句3: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說一說自己看到了哪些優美的畫面?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引導學生抓住“熨帖地”“平展地”“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來體會美。)
(2)課件出示路上鋪著梧桐樹的落葉的圖片,配樂請學生欣賞。
(3)看了這些圖片,你有怎樣的感受?
(4)配樂指導朗讀。
6.讀描寫水泥道的句子,升華美的感受。
播放課件,在音樂中教師進行引讀。
引讀:一夜秋風,一夜秋雨。第二天,天開始放晴了,你看——(課件出示,指名讀)地面還是潮濕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洼,映著一角小小的藍天。
是呀,那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濕漉漉的水泥道上了。——(課件出示,指名讀)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多么美的一塊地毯哪!仔細一瞧——(課件出示,齊讀)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7.過渡:多么美的水泥道哇!看到這條水泥道,作者的心情怎樣呢?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呢?
8.課件出示: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談體會。
預設:從“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可以體會到作者喜愛眼前的美景,不忍心破壞眼前的美。
從“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愛那鋪在路上的梧桐樹葉。
從“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快樂。
(2)作者把自己穿的那雙棕紅色的小雨靴比喻成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作者把小雨靴比喻成了兩只棕紅色的小鳥,更能表現自己對美景的喜愛。)
(3)指導朗讀。
9.引導學生發現語言美。
(1)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語言!這篇文章的結構也很美,聰明的你是否發現了呢?
(2)課件出示開頭兩個自然段和最后兩個自然段。
開頭:一夜秋風,一夜秋雨。
我背著書包去上學時,天開始放晴了。
結尾:一夜秋風,一夜秋雨。
當我背著書包去上學時,第一回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讀一讀,你有什么發現?
(4)小結:像這樣,文章開頭提到的內容,在結尾處又寫到了,這種方法就叫做首尾照應。這種方法使文章充滿詩意,結構嚴謹,突出了作者對門前水泥道的喜愛之情。
10.總結:就像羅丹所說:“對于我們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條普通的水泥道,在這些落葉的裝扮下變得更美。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發現這些美,并且用優美的語言展現出來,讓我們也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這種美。這體現了觀察的重要性,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呀!請你再讀一讀自己找到的描寫水泥道的句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找到描寫水泥道美的句子,啟發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來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個別讀、圖文結合讀、教師引讀等多種方法,感受水泥道之美,感受語言之美。同時,關注文章首尾照應的寫法,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引用羅丹的話作為總結,鼓勵學生去發現美,去感受美。
三、賞析名篇,讀寫結合
1.一些的作家就特別善于觀察、發現,用優美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所見,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2.自由讀“閱讀鏈接”中汪曾祺的《自報家門》的片段,勾畫出作者在路上都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很有趣?
3.學生匯報交流。
4.過渡:把自己在路上觀察到的景物寫下來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你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吧。
5.學生練習寫話,教師巡視指導。
6.投影展示學生作品,師生評議。
7.教師點評學生寫的話。
8.總結: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希望我們能用自己的雙眼去捕捉美,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能用自己的文字來記錄美。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在課文及閱讀鏈接內容的引領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動筆去寫一寫路上美麗的景色。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觀察示范,指導寫字
1.出示本節課要寫的生字,指名認讀:排、列、規、則、亂、棕、遲
2.獨立觀察生字,然后交流生字的書寫要領。
3.教師示范,重點點撥:
(1)規:右邊是“見”,不是“貝”。
(2)列、則:左寬右窄,注意“歹”“貝”的寫法。
4.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書寫。
5.同桌互相評價。
6.出示詞語,指名讀。
排列、規則、雜亂、棕色、遲到
7.練習書寫詞語。
8.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掌握書寫要領。同時,引導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培養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
五、作業設計,拓展積累
1.找一找:走進大自然去觀察,你從哪里找到了秋天的美?可以選取相關的事物留作紀念。
2.畫一畫:可以動筆畫一畫自己眼中美麗的秋天。
3.寫一寫:為自己的畫配上幾句話,描寫畫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觀察美景,欣賞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啟發學生有感而發,通過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發現的美。
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要求:
1.認識“洼、印”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晶”等1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體會隱喻的寫作方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4.學習作者善于發現美、描述美、贊賞美。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善于發現美、描述美、贊賞美。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我們每天走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你有沒有發現路途上美麗的風景?本文作者就發現了上學路上的美麗風景,讓我們隨作者一起去學會發現美、描述美、贊賞美!
2.板書課題,并齊讀課題。
3.作者簡介:張秋生,詩人、兒童文學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靜海縣人,長期從事少兒報刊編輯工作,曾任《少年報社》總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創作集童話、詩歌、散文于一體的文學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兒童情趣和內涵,頗受小讀者喜愛。本課就選自張秋生的童話集《小巴掌童話》。
4.法國梧桐:大量傳入我國約在上世紀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國人種植于上海的租界內,故稱為“法國梧桐”,簡稱“法桐”或“法梧”。葉子有5個葉尖,少有3個或7個,葉子長寬差不多。正式的名稱叫“三球懸鈴木”,屬落葉喬木,是世界的優良庭蔭樹和行道樹,有“行道樹”之稱。
二、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認讀生字,指正字音。
3.邊讀邊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把你喜歡的句子用橫線標出來。
2.課文分幾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3.通過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詞語?
四、交流課文內容。
1.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問(簡單問題當堂解決,解決不了留待進一步讀書解決。)
五、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
2.記憶生字,提醒學生與熟字區分比較。
3.書寫點撥。
4.寫生字和詞語,當堂展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1.聽寫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語段。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從哪里可以看出門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2.小組內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3.采用指名讀、比賽讀等方式激勵學生朗讀。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借助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把一物當作另一物來寫。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動。
5.你能說一個打比方的句子嗎?
6.短文描寫的是什么季節?這個季節還有什么樣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豐富想象。
1.“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發現啊!你在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指名說一說。
四、總結感受。
1.這篇課文描寫了上學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風雨過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學路上,發現水泥道上布滿了落葉,通過比喻的手法詳細描寫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動情地贊賞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上學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練習。
1.根據短文內容填空。
(1)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
(2)梧桐樹的落葉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
(3)棕紅色的小雨靴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
(4)我還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樣子寫詞語。
(濕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綠油油)的麥苗(青靈靈)的樹葉
板書設計: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發現)(用比喻手法描寫)(贊賞)
水泥道上布滿落葉水泥道——地毯
落葉——小巴掌
小雨靴——小鳥水泥道真美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問學生在上學路上有什么發現,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通過PPT課件感受上學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學生帶入課文中,讓學生在讀中抓住重點句子:“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感受水泥道的美。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發現美的樂趣和美帶給人的快樂。
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借助繪本閱讀,在觀察、想象、發現中,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情趣。
2、以故事的形式引領孩子們豐富的情感世界,讓他們體會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3、以讀寫繪的方式引領學生續編故事或創編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小朋友們,今天有位特別的先生來到了我們的童話樂園里,他是誰呢?
二、觀察封面:
1、請你們睜大眼睛仔細看看,你看到了誰在干什么?
2、你覺得他看上去是一位怎樣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蘿卜先生。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蘿卜先生。我們一起和他打聲招呼吧。我們的故事開始了。
三、共讀故事,隨機設疑:
(一)板塊一
1、一天,胡蘿卜先生匆匆忙忙地拿著一片果醬面包就上街去了。當長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醬,就飛快地——長了起來。他一步一步往前走,長胡子被風吹到了身體后面。
2、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聰明的你大膽猜猜。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豐富。我們來看看書中的故事吧。
(二)板塊二
1、一個小女孩站在街口放風箏,因為風箏的線太短,她的風箏怎么也飛不過屋頂。小女孩的心里可著急了。
2、當胡蘿卜先生經過的時候,小女孩看見了風里飄動的長胡子,高興地說:“我可以用它來做放風箏的長線了。”女孩剪了一段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用來放風箏。風箏一下子就越過了屋頂。
3、當他走過鳥太太的樹下,鳥太太正為找不到繩子晾寶寶的尿布而發愁呢!這時鳥太太最希望的就是什么?當鳥太太看見胡蘿卜先生風里飄動的長胡子,高興地說:“可以用它來晾寶寶的尿布呀。”哪位鳥太太來高興地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鳥太太剪了一段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系在兩根樹枝的中間,晾起了一長串鳥寶寶的尿布。他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干凈舒適的尿布了。
4、教師繼續聲情并茂地講故事,鼴鼠老師帶著學生過馬路,他們挨著個,但不是前面的撞了后面的,就是后面的踩了前面的,可真難走啊!
5、這時,鼴鼠老師看見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突然有了好主意。聰明的鼴鼠老師想到了什么?她剪下一段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讓每個小鼴鼠都拉住這段胡子,自己牽著胡子走在最前面。這樣,小鼴鼠順利地過了馬路。
6、當鴨子先生對掉落在地上的書正發愁時,看見了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他說:“這下我總算找到捆書的繩子了。”鴨子先生剪下一段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把書捆成兩包,然后,拎著書一搖一擺地走了。
7、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飄在后面,不知不覺被許多人剪下,派上了許多用處。仔細觀察這副圖,你能找到胡蘿卜先生的胡子在哪嗎?看誰發現得最多,還要試著像前面一樣給他們編編故事。同桌可以討論一下。
8、情境故事:誰是我們班的故事大王?老師請四位。老師先給四位故事大王提個要求,你可以大膽地編,但是別人已經講過的地方不能重復。老師和其他同學一起當旁白,還要注意認真地聽。
9、胡蘿卜先生想為自己配一副近視眼鏡,就走進白菜小姐開的眼鏡店。配完眼鏡,白菜小姐說:“如果你用長胡子做繩子,把眼鏡系住,就不怕找不到眼鏡了。”白菜小姐說這些話的時候,用一根長胡子系住了眼鏡。當胡蘿卜先生的眼鏡不小心從鼻梁上滑落下來的時候,他的胡子系住了眼鏡。胡蘿卜先生說:“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四、整體回味,感悟主題
1、你覺得胡蘿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樣?
2、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誰來當胡蘿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指讀——齊讀。
3、設疑感悟: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僅幫助了自己更幫助了別人。可是,胡蘿卜先生是那么喜歡自己的胡子,當他發現自己心愛的胡子被別人用掉的時候,他會生氣嗎?為什么?想一想。
小結:我明白了,胡蘿卜先生不會生氣還會很快樂,因為幫助別人就是一種快樂。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蘿卜先生的胡子越來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沒有了,他還會快樂嗎?不管快樂還是不快樂,我們都能感覺胡蘿卜先生有一課樂于助人的心。
4、故事取題目:故事講完了,可是我們還不知道故事的題目呢,你想給這個故事取什么題目?這個故事的題目就是《胡蘿卜先生的胡子》,故事的作者是王一梅阿姨。
五、創編故事,繪寫結合:
(1)胡蘿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幫助了那么多人,讓那么多人快樂。當胡蘿卜先生繼續往前走,還會發生什么樣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畫筆畫下來并寫一寫你的故事吧。
(2)評價交流。
語文部編三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八年級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