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級部編語文教案
工作計劃是對一定時期的工作預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時,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計劃,工作計劃實際上有許多不同種類,它們不僅有時間長短之分,而且有范圍大小之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最新五年級部編語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五年級部編語文教案1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1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成語,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1、同學們,通過以前的學習和課外閱讀,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成語。下面,我們先來進行一場“成語大比拼”活動。請看大屏幕。
師:的確,中華民族有燦爛悠久的文化,成語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們要多多學習成語,積累成語。今天我們就再學一個成語故事:自相矛盾。
2、板書課題,觀察課文插圖,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體)
二、精講課文。
1、想知道這個故事的內容嗎?請自由朗讀故事。
2、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
3、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給學生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方法。(先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事情的結果。)
(2)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戳”(教師板書字形,動作演示“戳穿”)
(3)在這個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賣他的矛和盾的?(邊叫邊夸)順勢幫助學生區分“買”和“賣”。
(5)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夸口)(板書)
3、“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他是怎么說的?
(1)誰來讀讀這位楚國人的話。
(2)誰再來學學這位楚國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聽了這位楚國人的話,有人買嗎?為什么?
對,他們沒買,因為他們聽出了這位楚國人話中有問題。有什么問題?
(他說話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
4、如果你是其中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5、在圍觀者的反問中,那個楚國人有什么反應?
(1)只能——“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
(2)“張口結舌”還可以換成哪些詞?
四、課本劇小表演。
五、聯系生活,明道理。
1、通過學習課文和剛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說話、做事不要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實事求是。
2、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后果?
六、拓展作業:
看看下列句子有無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計他今天一定不會來參加會議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廣場上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紅旗。
5、我國的藝術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畫就是僅有的一個。
6、我的家庭作業全做完了,只剩下兩道數學題沒有做。
七、質疑提問。
八、作業布置:
1、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課外閱讀2—3個成語故事。
最新五年級部編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
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4、仿編成語故事,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創編成語故事
教學準備: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分兩組比賽,說一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1、試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多媒體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引入課文,板書課題,簡介矛與盾(矛:長矛,古代用于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
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初讀課文
2、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學生勾畫相關語句,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師: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設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讓學生品味語氣。)
5、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能換一個詞語來替代嗎?(啞口無言)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那個人售物時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
(四人一小組討論。)
7、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說話、做事不能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會有怎樣的后果?你應該怎么辦?
三、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則成語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里。
韓非子簡介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 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看著原文復述課文。
四、仿編成語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現代版
2、四人小組編成語故事。
3、交流,評價。
五、教師總結。
最新五年級部編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文章中有關詞語的意思。
3、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這則成語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們幾年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說幾個故事的名字嗎?
2、那你能說說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3、今天我們就再學習一篇則新的寓言故事,指讀課題: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讀課文
1、打開課本,提出自學要求
a、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b、想想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c、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自學效果
a、請同學讀書,其他同學評價。
b、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扣詞、精讀課文
“張口結舌”的教學
在同學質疑過程中扣住“張口結舌”,問:什么叫張口結舌?課文中講了誰張口結舌?他為什么會張口結舌?
“夸口”的教學
通過張口結舌的教學引出兩次夸口的內容?
a、他夸口之下說了什么話?
b、那你能讀好夸口的語氣嗎?
c、引導學生用“隨你……都……”說幾句話。
d、這兩句話一起說出來你會想些什么呢?
四、聯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學們,現在你知道那個人為什么“張口結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或者聽說過這樣的事例嗎?
五、讀古文,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1、這個故事和這么多的事例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其實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這個故事就已經流傳開了,它是我國法家學說的杰出代表韓非子所作,想去讀讀2200多年以前韓非子的《自相矛盾》嗎?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學生自讀。
3、指名學生讀,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課文說說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結:同學們我們剛剛分別讀了現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們發現了什么嗎?
六、小結
同學們,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長河中,還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樣流傳了幾千年的寓言故事,我們可以利用課外的時間去讀一讀,不光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也會使我們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風順!
七、作業(略)
八、板書設計:
最新五年級部編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并發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的朗讀并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并說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設計:
一、游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個游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說。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閑的牛
……
2、很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后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說。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學生說。
二、初感詩歌,激發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寫完了,現在誰能愿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后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么?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著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說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更要告訴大家的是,_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一個網絡社區,上面稍微有一些資料和動畫,可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你們可以把自己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解決的問題答案回復到社區里,這樣,我們大家資源共享了,呵呵~
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說說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指名說)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評議在社區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最新五年級部編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課文具體的語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感悟作者具體生動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卻具體生動地描述了水給村里人帶來了快樂,體會這種寫的好處。
4.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貴,激發珍惜水資源的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以樂襯苦的反襯寫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圖片導入。
2、 板書課題。
二、 感悟描寫,體悟情感。
1、 默讀課文,看課文中水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
2、 出示:水是村里最珍貴的東西。
3、 找出文章中描寫水珍貴的句子。可以邊讀邊畫出相關句子,可以用概括性的詞語寫出自己的感受。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吃來自天空的水。
(2)指名讀,并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談談為什么說水珍貴。
(3)一場雨帶給孩子們歡樂,讓他們有了這樣久逢甘露的心情,你認為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帶著這份痛快、喜悅讀這段。
(4)你在雨天的時候是怎么做的?為什么他會這樣,他們的做法讓我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哪里的人民對水的——。
(5)自由讀這段話,說說你的感受。
(6)出示:母親用一把大鎖……象征著權威、幸福和痛快。
(7)從這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從哪里看出水的珍貴。
(8)出示:從頭頂傾注而下……一滴也沒有被浪費掉。
(9)指名讀這段話,通過想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10) 這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久旱逢霖的感覺,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你會用那個詞語?帶著這種感情讀這段。
(11) 出示母親的話:你們真是餓壞了?為什么用“餓”而不用“渴”?
4、文章中通過一場雨和一勺水洗澡,體現出水帶給他們的快樂,并沒有用大量的文筆寫水帶給他們的苦?為什么呢?
5、文章中給村里人帶來了“苦”,可作者卻具體生動的描述水給村里人帶來的“樂”,以樂襯托苦,更加襯托出水的珍貴。這種寫法叫做反襯。
三、指導生字。
(1)出示“勺”
(2)觀察生字,指出生字注意的部分。
(3)老師范寫,學生描紅、臨寫、互評。
四、總結。
板書設計:
水
最珍貴
苦 樂
反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