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案
以學生為本,注重讓學生在課堂上動口、動腦、動手,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及個性的養成。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案1:驚弓之鳥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愈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聯系上文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這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查找資料,了解大雁的相關知識;小黑板(生字詞)。
【教學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更羸入手,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
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2、導入:
一句話,我們就了解了更羸這么多的情況,時至今日,我們還談到他,是因為他與一個成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板書“驚弓之鳥”)讀了這個故事,我們會揭開他成為有名射手的奧秘。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朗讀正確、流利。
2、指名分段讀課文,對讀不好的段落重點指導讀好。
3、認讀生字詞:
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愈合、裂開、大吃一驚、孤單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課文里讀 gēng,不要讀成 gèng。弦,讀 xián,不要讀成 xuán,筆畫是8畫?!坝弊x“yù”,不要讀成“yuè”;“慘”是平舌音,不是翹舌音。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并歸納問題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解決簡單的問題,歸納出有價值的問題,如:
⑴更羸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更羸依據什么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
第二課時
一、朗讀感悟,解決難點
1、說“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幾自然段?(1~4)
⑴指名讀1~4自然段:
⑵更羸打獵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課文是怎樣描寫他們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畫出來:一只、慢慢的,邊飛邊鳴)
⑶更羸指著大雁說了什么?誰來讀一讀他的話?(更羸的話中用了“只要……就”,表達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讀時語氣要肯定。)
⑷魏王為什么信不過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話嗎?
⑸指導朗讀:更羸雖有把握,但態度謙和。魏王的話要用不解和疑問的語氣來讀。
⑹齊讀1~4自然段。
2、師:更羸到底有沒有將大雁射下來呢?哪幾自然段告訴我們?
⑴齊讀5、6段。
⑵更羸怎樣射大雁的?大雁聽到弦聲怎樣?哪些詞寫出拉魏王吃驚的程度?
句子對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那只大雁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掉下來。
(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后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后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⑶指導朗讀:突出兩個“直”,突出“啊、大吃一驚、真有、這樣”。
3、師:更羸依據什么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
⑴默讀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話,更羸一共說了幾句話?每一句話講什么?(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講的是他的分析?)
⑵同桌交流。
⑶集體交流: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吹降氖签ぉぁ八w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边@兩個倒裝的因果關系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得出的結論。
⑷語言訓練:
根據課文內容說話:因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指導朗讀,練習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二、總結課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覺得更羸是個怎樣的人?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2、說說“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比喻受過驚嚇后,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課時
一、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
2、記憶字形: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識記,和同桌交流難字的識記方法。
3、難字書寫指導:
“弓”是獨體字,筆畫是3畫;
“魏”是17畫,第14畫是從“田”字里面通下來一撇,第16畫是“撇折”;
“雁”字,“廠”字里邊是兩個單人旁,右邊是四橫,不要寫成三橫。
4、書寫練習。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同步練習
【布置作業】
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抄下來。
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案2:說聲“對不起”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生字15個。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學生應該在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學生。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課文
教學方法:談話、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1、指名說說:自己知道哪些禮貌用語,它們在什么情況下用?
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有關兩個小朋友使用禮貌用語的故事。
3、板書課題:《說聲“對不起”》(學生齊讀兩遍)
二、新授。
1、質疑:同學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2、初讀課文。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標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讀。
挨
超
陸
鉛
措
窘
陳
眶
彼
歉
秒
湊
諒
束
(4)出示生詞,同桌讀,男、女同學接讀。
挨打
超越
大陸
鉛筆
不知所措
窘迫
陳列
眼眶
彼此
道歉
一分一秒
湊到
原諒
結束
支支吾吾
3、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勾出不懂的詞語,在小組中討論。
(2)提出還不懂的詞語,大家解決。
(3)指名接讀課文,并指名評價。
(4)在小組中學習:
a自由讀課文。
b討論:“我”為什么應該對陸葉說“對不起”?
c選擇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
d_討論:小作者的表現,開始是什么樣的,后來又上什么樣的?
_由開始“我”說不出口,到后來的“我”大聲說“對不起”,是什么力量讓他這樣做的?
e自由讀第四自然段,體會“我”的心情。
f指名說說:自己體會到了什么心情?
4、朗讀課文。
正確地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板書設計:
講文明
說聲“對不起”
懂禮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書寫11個字,并掌握每個字的筆順規則。
2、完成“語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學重難點:
1、書寫“鉛、措、陳、支、吾、任、秒、諒、猶、豫、束”11個字。
2、抄寫詞語。
教學準備:生字、詞卡片,田字格黑板。
課型:寫字課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齊讀課文《說聲“對不起”》。
2、出示15個生字,學生認讀。(開火車)
挨超陸鉛措窘陳眶彼歉秒湊諒束
3、出示生詞,男、女同學接讀。
二、新課:
1、出示要寫生字,學生認讀。
鉛措陳支吾任秒諒猶豫束
2、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書寫生字。
(2)指名上臺書寫,并指名評價。
(3)書寫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語文天地”中“抄一抄”
_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奇怪原諒任何猶豫不知所措()
_抄寫詞語。
(5)合作學習:
_小組中,選出寫最快、最好的作業,評選出來。
_上臺展示,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書寫的。
三、布置作業:
1、書寫生字,每字3遍。
2、抄寫詞語。
四、板書設計:
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案3:小鎮的早晨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引導學生自學課文,了解小鎮的早晨恬靜、熱鬧、緊張的特點,感受蠶鄉小鎮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欣欣向榮的氣氛。
3、培養學生質疑問難、合作探究、敢于創新的語文能力,養成自能讀書的良好習慣,在讀中學會體會作者對小鎮的喜愛之情。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運用綜合識字方法認識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在讀書中體會作者對小鎮的喜愛之情,理解小鎮早晨的恬靜。
教學難點
理解“小鎮的早晨為什么既是恬靜的又是熱鬧的;既是緊張的又是美麗的?!?/p>
建議本課教學3課時。
拓展習題
一、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
( )的早晨 ( )的小船 ( )的蔬菜
( )的霞光 ( )的海洋 ( )的市場
二、寫出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近的詞。
(1)當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的時候,木船的櫓聲,把小鎮喚醒。( )
(2)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歡鬧的海洋里。 ( )
(3)沿街的河邊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船,一只緊挨著一只。 ( )
三、根據意思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寫在括號里。
(1)遠遠地相互對應。 ( )
(2)東西太多眼睛看不過來。( )
(3)忙著做各種事情。 ( )
四、課文2—4自然段寫了小鎮 、 和 三個方面的特點。請你仿照其中的一段的寫法,以學校的早晨為題,寫一個片段。
(一)
教學準備:
錄像片、實物投影儀、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播放江南水鄉早晨的風光片,學生欣賞。
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3、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到江南小鎮去看一看、聽一聽,一起去領略水鄉小鎮的早晨,滿足你的愿望。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小鎮的早晨》。
5、課題質疑:看了課題,你猜這篇課文會寫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讀課文,領略課文內容。
1、教師配音范讀課文。
2、你覺得小鎮怎么樣?有什么特點?學生談聽讀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那就讀一讀吧!你們覺得怎么讀好呢?給自己提提要求。
4、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隨時指導學生的讀書習慣,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5、出示學生朗讀中遇到困難的詞語,鼓勵學生教一教,讀一讀。
6、通過讀書,你還了解到了什么?學生談出自己讀書的收獲。
(過渡)大家不僅學會了許多生字詞,還了解到小鎮的早晨是安靜的、又是熱鬧的,還是忙碌的。接下來就讓我們隨著木船的櫓聲,走進小鎮安靜的早晨,去聽一聽,看一看。
三、自讀自悟,體會感情。
1、播放課件,學生欣賞。(被悠閑的搖櫓聲喚醒的小鎮早晨獨有的恬靜情景。)
2、默讀課文,想想作者從哪幾方面把小鎮早晨的恬靜寫具體的?
3、再輕聲讀這一段,你認為哪些詞句寫得好?圈圈劃劃,寫上簡單的批注,并有感情地讀一讀。(結合語文天地中的“讀一讀,注意加點的詞語”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小鎮早晨的恬靜和作者的喜愛。)
4、集體交流重點句:
(1)淡淡的霞光下,寬寬的河面閃爍著片片銀鱗;河水靜得透明,猶如一條碧綠的帶子,靜靜地穿過小鎮。
(2)兩座拱形石橋遙遙相對,坐落在小鎮的兩頭,不時有一葉葉小舟從半月型的橋洞中悄悄鉆出來,又在河上輕輕飄過。
5、配樂朗讀,學生展開想象: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副怎樣的畫面?
6、引導背誦。
(1)小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筑屋,古色古香,呈現出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么美的畫面,我們給它配上解說詞好嗎?
(2)你想用什么辦法背誦?
(3)用你喜歡的方法背誦。(學生自由練背)
(4)指名看課件解說。
四、合作研讀,開拓思維。
1、剛才,我們在河邊細細領略了小鎮早晨恬靜的景象,如果我們到街邊去看看,又會見到什么樣子的景象呢?
2、用同樣的方法四人小組討論探究第三、四自然段。
(1)研讀一:作者怎樣把小鎮早晨的熱鬧和緊張寫具體的?你認為哪些詞句寫得好?
(2)研讀二:怎樣讀出小鎮早晨的熱鬧和緊張?
3、有感情地練讀你最喜歡的句子。
4、師生配樂合作朗讀:同學們剛才游覽了小鎮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凈得透明的小河,熱鬧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多美的小鎮的早晨!讓我們配上優美的音樂來表達對小鎮的贊美之情吧。女生讀第二自然段,男生讀第三自然段,老師讀每段的第一句話。
五、延伸課外,拓展創新。
1、除了課文所描繪的江南小鎮,你還知道我國還有哪些水鄉小鎮?請收集有關資料,收集的資料可以編寫成小報,也可以畫一幅水鄉風景圖等。
2、你能想象一下小鎮的未來嗎?將來你會為我們的小鎮做些什么呢?
3、把課文中喜歡的詞語或者句子摘抄在你的筆記本中,并試著用它說話
(二)
教學準備:
錄像、小黑板、課件、幾首不同風格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自主認讀生字。
1、初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
(1)學生自讀。邊讀邊畫生字。
(2)匯報自己初讀課文的情況。教師集中出示生字。
2、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的識字途徑,強化生活識字方法。
(1)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認識的字。
(2)歸結識字的途徑。
2、鼓勵學生爭當“小老師”,帶領、抽查同學認讀生字,并且鼓勵“小老師”對“學生”的認讀情況作即使評價。
3、識寫結合,建議學生有選擇地抄寫生字。
二、整體感知課文,領悟課文內容。
1、整體練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輕輕讀一讀文章,難讀的地方反反復復多讀幾遍,把文章讀通讀順,讀好了再坐下。所以,教師要切實保證時間,不能走過場。)
2、觀看錄像,美讀課文第一段。
(1) 教師范讀,故意讀的平淡。
(2) 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
(3) 學生領讀、或者范讀第一段。
(4)播放錄像,讓學生傾聽真實的搖櫓聲,再讀第一段。
(4) 讀后評價,引導學生領會“悠閑”與“緊張”的不同。再讀第一段。
三、圍繞“安靜”,美讀第二自然段。
1、看畫面,想句子,幫助學生感性理解課文。
2、先概括,后分散,引導學生研讀“安靜”。
(1) 引導學生找出總起句“小鎮的早晨是安靜的”和中心詞“安靜”。
(2) 圍繞“安靜”引讀課文。邊讀邊找出體現安靜的語句。
(3) 學生匯報自己的個性體驗,教師隨機出示有關的句子進行研讀。概括總結出,小鎮的早晨是“恬靜”的。
(過渡)是啊,除了“安靜”以外,還包含著一點美,一份悠閑,一絲溫柔,或許還有其他一些說不清道不明頂感受。就讓我們帶著這些感受來讀一讀這篇文章吧。
2、放幾首風格不同的音樂,讓學生選擇那一首更符合“恬靜”的特點。
3、配樂朗讀。然后試著背誦。
四、以“拍攝風光片”為切入點,研讀課文第三段。
1、教師布置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請你以導演的身份參加討論。討論內容:
場景 演員 道具 臺詞
注意:討論的過程中多問一個為什么。
2、師生分別以導演助手和導演的身份進行現場交流。
五、布置課外作業
1、搜集有關江南水鄉的資料,欣賞江南古鎮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