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六年級 >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 新華 六年級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寫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征,并能根據圖象解決相關簡單問題。

2、通過練習,鞏固對正比例意義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重點難點:

能根據數量關系式或圖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新課講授

教學第46頁內容。

教師出示表格(見書),依據表中的數據描點。(見書)

師: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鉛筆的數量是7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②總價是4.0的鉛筆,數量是多少?③鉛筆的數量是3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它們是否在同一直線上?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組織學生分小組匯報,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正比例關系的圖象是一條經過原點的直線。

②利用正比例圖象不用計算,可以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

二、練習講授

1、基本練習。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頁第1題。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教師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說明為什么成正比例。a.電是隨著用電量的增加而增加;b.電費與用電量的比值總是相等的。

師生共同訂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km,2小時行駛180km,3小時行駛270km,4小時行駛360km,5小時行駛450km,6小時行駛540km,7小時行駛630km,8小時行駛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發現了什么?

③教師點撥:隨著時間的變化,路程也在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④教師:根據計算你們發現了什么?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和練習。

2、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49頁第2題。

(2)完成教材第49頁第3題,先由學生獨立做,后由老師抽查。在抽查第(1)小題時,多讓不同的學生回答。做第(2)小題時應多讓學生們交流。第(3)小題匯報時要求說出,你是怎樣估計的,上臺在投影儀上展示估計的思維過程。

(3)解決教材49頁第4題:①投影出示書中的表格,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究。a.動手畫一畫,指名匯報圖象特點。b.組織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

提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斷它們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判斷它們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課堂作業

1、根據x和y成正比例關系,填寫表中的空格。

2、看圖回答問題。

(1)在這一過程中,哪個量沒變?

(2)路程和時間有什么關系?

(3)不計算,從圖中看出4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4)7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課堂小結:

教師: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板書設計:

正比例圖像

圖像: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 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并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并解釋其實際意義。

2、 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3、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 :

認識中位數、眾數,并解釋其實際意義。

教學難點 :

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

1、設疑:草地上有五個人在玩,他們的平均年齡是10歲,請你想象一個是怎樣年齡的五個人在玩?

2、揭題

二、探索新知

1、與學生一起欣賞

淘氣所在班級學生的升高情況。

2、根據淘氣所在班級學生身高統計表完成下面的統計圖

結合上面的統計圖,回答問題

(1)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少?

(2 )說說淘氣身高在班級的位置。

(3 )你可以對淘氣所在的班級定制運動服提出建議。

3、數學書61----62頁

某地2006年1月到12月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銷售情況統計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離子/臺 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臺 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

(2)根據統計圖你有什么啟示

(3)兩種電視全年中銷售的月份占

全年銷售數量的百分之幾?

(4)液晶電視全年銷售數目比等離子電

視銷售數目高了百分之幾?

(5)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出示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導學生通過求平均數驗證

改編例題后,出示

與學生一起欣賞

引導學生觀察

出示小練習

引導對中位數和眾數又有那些認識

小結: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一組數據的眾數不,也可以沒有,一組數的中位數、眾數和平均數可能是一個數

三、鞏固練習:完成課后的“練一練”。

完成后,讓學生討論用哪一個數表示這組同學跳繩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華星小學五年級男女人數統計情況

班 級 5、1 5、2 5、3 5、4

男/人 24 30 28 19

女/人 23 22 22 28

(1)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

(2)五年級女生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幾?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幾?

(4)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嗎?

板書設計 :

身高的情況

收集數據

分段整理 不重復

制成統計圖 不遺漏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會用分數表示有關單位換算的結果;能列式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分數與除法關系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活舊知,引發思考

1.把8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如果有4塊餅呢?

學生口答列式,教師板書。

提問: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用除法算?

指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引入新課

二、主動思考,認識新知

1.教學例2

(1)把剛才呈現的題目改為:把1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

怎樣列式?

把1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塊嗎?你是怎樣想的?

每人分得的不滿1塊,結果可以用分數表示。

那么,可以用怎樣的分數表示1÷4的商呢?請大家拿出1張圓形紙片,把它們看作1塊餅,按照題目分一分,看結果是多少?

(2)學生操作,了解學生是怎樣分和怎樣想的。組織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3)小結:把1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14塊。完成板書。

2.教學例3:

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塊?

可以怎樣列式?3÷4得數是多少?

大家拿出3張圓形紙片,把它們看作3塊餅,按照題目分一分,看結果是多少?

3.獨立完成

把3塊餅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塊?

3除以5,商是多少?怎樣用分數表示?小組交流。

4.總結歸納

請大家觀察上面兩個等式,你發現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

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數,用b表示除數,這個關系式可以怎樣寫?a÷b=a/b

討論:b可以是0嗎?(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數;分數中的&39;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所以分母不能是0。)

5.教學試一試。學生嘗試填空。你是怎樣想的?

把7分米改寫成用米做單位的數,可以列怎樣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數怎樣表示?23分改寫成用時作單位的數,可以列怎樣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數怎樣表示?(指出:兩個數相除,得不到整數商時,可以用分數表示。)

6.做練一練第1、3題

學生獨立填寫,要求說說填寫時是怎樣想的。

7.做練一練的第2題

學生填寫后,引導比較:上下兩行題目有什么不同?

三、練習鞏固,加深認識

1.做練習八第6題

讓學生看圖填空。

交流:結果各是多少米?怎樣從圖上看出結果?

追問:如果列式計算,應該怎樣列式,得數是多少

2.做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結果。

3.做練習八第8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交流方法板書。

四、反思總結

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通過學習,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學難點:

發現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0.2和5:2

1/2:1/3和6:4

0.2:0.8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4:1.6=60:40

內項:1.66o

外項:2.440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2.4:1.6=60:40

外內內外

項項項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匯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舉例說明,檢驗發現。

0.6:0.5=1.2:1

兩個外項的積是0.61=0.6

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2.4/1.6=60/40

3.440=1.660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學生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1/4:1/10

()()=()()

(2)0.8:1.2=4:6

()()=()()

(3)45=210

4:()=():()

5.做一做。

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6.課堂小結

(1)說一說比例的基本性質。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引導學生總結說出兩種方法,重點讓學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到此,學生要學會用兩種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內項之積是否等于內項之積。)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4~6題。

補充習題

一題多變化,動腦解決它

(1)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是18,

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2)如果5a=3b,那么,=,

(3)a∶8=9∶b,那么,ab=()

教學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學生自學,老師提問,完成的較好。讓學生通過計算內項之積和外項之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然后大量的練習鞏固新知。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0~41頁例2,練習九第3~7題。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較熟練地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

3.在探究問題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運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靈活運用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問題。

小黑板

一、復習引入課題

教師: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體積公式:V=13SH

教師:誰能說說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抽學生簡要敘述圓錐的推導過程。

教師: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

讓學生弄清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圓錐的底面積和高。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利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和學習中常見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教師用投影儀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長18.84M,高1.8M,這個煤堆近似一個圓錐體。準備用載重5噸的車來運。一次運走這堆煤,需要多少輛車?(1M3煤重1.4噸)

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理解題意。用投影儀出示問題。

(1)這道題講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2)要求這堆煤的質量,必須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體積應該怎么辦?

(4)這題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師鼓勵學生立思考,教師適時點撥。

反饋: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題意。

教師抽學生敘述思考過程,要求語言簡潔,思路清晰。

在反饋過程中,盡量多抽幾個學生敘述。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這題的關鍵是求出圓錐形煤堆的體積,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質量。

教師抽學生上臺板算。

板書:

煤堆的底面積: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體積: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輛)答:……

教師:最后的結果為什么要取整數部分再加1?

讓學生明白裝了4輛車后,剩下的雖然不夠裝一車,仍然要用一輛車裝,因此要取整數。

教師: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不知道底面積的情況,這時怎樣求圓錐的體積?

2.小結

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底面積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徑、底面直徑或底面周長和高,要先算出圓錐的底面積,再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圓錐的體積。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鞏固練習

1.教師用投影儀出示教科書第42頁第3題

觀察圖形,立解答。抽二生上臺板算。

讓學生理解此題應先算出圓錐的底面積,才能求出容器的體積。

2.解答教科書第42頁第4題

學生立解答,抽生反饋說出思考過程。

通過這一題的練習,體會圓錐與圓柱之間的關系。

3.解答練習九第6題

學生立完成,小組交流,展示思考過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體積不變進行解答。

4.發展練習

有一個底面周長是31.4DM,高9DM的圓錐形容器里裝滿了黃豆,現在要把這些黃豆放入另一個高9DM的圓柱形容器里,剛好裝滿。這個圓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徑有多大?

教師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弄清已知條件和問題,根據條件尋找中間問題。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討解決方案。

反饋:學生用完整清晰的語言敘述解題思路。

弄清解決這題的關鍵是抓住黃豆的體積不變,即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等。這是解答此題的突破口。教科書練習九第5題,第7題。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更熟悉了。知道圓錐和圓柱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有序思考,靈活運用知識。

例2……

煤堆的底面積: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體積: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輛)答: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教材中形體轉化的過程,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解決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拓展教材內容,初步了解直柱體的相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利用教材空間,為學生搭建思維平臺。讓學生經歷觀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同時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情感與態度:挖掘教材內涵,把圖形的變換過程,轉變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的過程,并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唯物辯證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準確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老師手拿一個圓柱形橡皮泥(大小適宜)。

1、師:通過前面的學習,關于圓柱你已經知道什么?還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識?

生1:(已學知識)。

生2:圓柱是一種立體圖形,那么它的體積怎么計算?

【學情分析:在學習圓柱的認識和表面積的基礎上,學生能夠順利回憶已學的知識,而且質疑提出即將學習的知識,明確學習目標,為本節課的學習找到思維與認知源泉。】

2、師:聯系已經掌握的有關立體圖形的知識,你能想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的體積嗎?

生1: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沒有學過,無法計算。

生2:將這個圓柱放入一個盛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長、寬、高,就可以求出它的體積。

生3:圓柱體在水中必須完全浸沒,而且水還不能溢出。

【學情分析:學生在五年級學習長方體、正方體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很容易想到運用“排水法”來解決問題,所以這一環節也充分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思維中的自信心。】教師在學生中找出小助手,幫助測量有關數據,全體同學計算水的體積,并作記載。

師:運用轉化思想,聯系已學知識,解決新生問題,同學們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和認知基礎上,通過水的變形把圓柱的體積轉化為長方體的體積來計算,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能力。】

4、師:如果要求壓路機前輪的體積或是求樓房中柱子的體積,還能不能用這種方法計算嗎?(不能)那么求圓柱的體積時是否也有一個簡單、易算的體積計算公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出于自身需要的,是主動的、有效的,已有的知識已經不能解決新生問題時,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奠定積極的情感基礎。】

二、新舊過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圓柱形實物。

1、

師:發揮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圖形可以演變為圓柱體?生1:以長方形的一條長為軸,把長方形旋轉一周,就形成一個圓柱體。

(教師演示: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旋轉形成圓柱體。)

生2:把一個圓形上下平移,移動過的軌跡就是圓柱體。(課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圓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圓柱體。)

師:通過剛才的演示過程你覺得圓柱的體積大小與什么有關?(圓柱的底面積和高)

【設計意圖:其一,讓學生初步感知幾何圖形點———線———面———體的演變過程;其二,訓練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含量;其三,為進一步探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明確探究方向。】

2、師:圓柱的底面大小就是圓柱底面圓形的面積,叫做圓柱的底面積。誰還記得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口述,同時課件演示圓形轉化為近似長方形的過程。

【設計意圖:回憶圓轉化為近似長方形的過程,使學生重溫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數學思想,而且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同時為下一步對圓柱的轉化(等份切割)順利進行提供思維方法的幫助。】

3、教師小結:我們能把一個圓采用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現在能否采用類似的方法將圓柱切割拼合成一個學過的立體圖形呢?

三、自主探究

1、學生手拿圓柱實物,仔細觀察,獨立思考。

2、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把個人的想法在小組中交流,形成統一意見。

強調: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傾聽學生想法,調整匯報次序,同時提醒學生觀察手中圓柱實物。

3、匯報交流,統一意見。

生1:把一個圓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把圓形和近似長方形同時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這時他們的軌跡一個是圓柱體,一個是近似長方體,而且它們的體積相等。

(師: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只要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它們的體積就相等嗎?一會兒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2: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再沿這些分割線把圓柱縱切開來,從而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師:為什么是近似的長方體?———滲透數學極限思想)

【設計意圖:這個轉化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在前面知識鋪墊的基礎上,發揮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和交流平臺,真正使學生的思維與學習相輔相成,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之目的。】

4、課件演示:

師:仔細觀察下面這組課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樣?

演示兩次,第一次把圓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第二次把圓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師:如果再平均分成更多的份數,結果會怎樣呢?(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轉化成的形體就越接近長方體——極限思想)【問題討論:課件中把圓柱平均分割后,其中的一塊又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移接到另一端,拼成一個更接近的長方體,而教材上的意圖并沒有這樣的過程,我認為教材的方法是很可取的,符合極限思想,并且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間,因為只要均分的份數無限多時,拼成的圖形就是一個長方體。然而實際教學中只是把圓柱平均分成16份或32份,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更準確的詮釋實際與理論之間的這種矛盾,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學生思維、服務于課堂教學呢?】

5、直觀演示,尋找聯系師:為了強化剛才的轉化過程,我們再借助實物教具演示一遍(教具一半為紅色,一半為綠色)。仔細觀察演示過程,你能發現什么?

生:長方體的體積相當于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當于圓柱的底面積,而且它們的高相等。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學情分析:在小組討論、課件演示的基礎上,再有雙色教具(一個紅色教具,一個綠色教具,偶然發現雙色混合更容易輔助學生找出聯系)的實物演示,使得尋找圓柱體與長方體之間的聯系變得異常容易,并且自然而然得到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同時使學生感受獲取知識的成功之喜悅、艱辛之感慨。】

四、實踐應用:

1、從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知道哪些條件就能計算圓柱的體積?口算: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90平方分米,高20分米,它的體積時多少?

強調單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圓柱體橡皮泥,問:如果要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計算它的體積,你需要測量哪些數據?(底面直徑、高)

找學生實際測量,保留整厘米數,進行計算。將計算結果與用排水法求出的體積做一對比,可能存在誤差。師:為什么會產生誤差呢?

生1:可能測量有誤差,并且還要保留。

生2:測量水的長、寬時,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計,也能產生誤差。教師說明:每一個科學結論都必須經過反復的.實驗、計算,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我們在學習上就要有這種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出示一個圓柱形玻璃杯,出示一袋液態奶(225ml),問:通過計算你能知道這個杯子能裝下這袋奶嗎?除水杯的厚度忽略不計外,你還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教師直接給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徑和高)

【設計意圖:層次性練習設計,第一層:基本練習,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重點,夯實基礎知識;第二層,變式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柱體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學會靈活運用公式,在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三層,密切聯系生活,運用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五、看書質疑:看書P19—20,師:哪些知識是我們沒有講到的?(V=∏r2h)結合本節課的探究過程,你有什么疑問嗎?

若學生有困難就教師提出問題:長方體和圓柱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為什么他們的體積都能用V=Sh來計算?

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解釋:我們現在所學的圓柱體是直圓柱,他與長方體都屬于直柱體,只要是直柱體,體積都可以用V=Sh來計算。如三棱鏡的體積=底面三角形的面積×高

【設計意圖:課本是最好的教學輔助工具,是學生學習最好的伙伴,讓學生再次重溫本節課的學習歷程,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

【問題討論:我個人認為,在每一節課每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都盡量站在“數學”的高度來教學,于是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長方體與圓柱體的體積公式V=Sh正好說明直柱體體積=底面積×高,但因為長方體(平面圍成)與圓柱體(曲面圍成)之間的聯系較難找出,無疑增加了學生的思維負擔,但從數學學習的角度來說,它卻為今后“幾何”學習奠定基礎,這一環節處理是否有利于六年級學生思維發展?】

六、全課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收獲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在這里采用體溫師小結,使學生暢談收獲,發現不足,既能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同時通過對本節所學知識的總結與回顧,還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啟發與思考

啟發

一、充實教材,為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搭建平臺

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獨立思考、積極主動的去探究知識是怎樣形成的,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材中已經提供了圖形轉化的過程,那么在沒有學具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親自感悟的情況下,怎樣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呢?作為教師,必須充實教材。課堂中讓學生動手測量計算所必需的數據,自己感悟學習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必要性,合作探究圓柱體的轉化方法和過程。所有這些環節的設計,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在思考與參與中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借助教材,為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尋找支點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結構,知識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完整的知識系統。教材中設計了引問“圓可以轉化成長方形計算面積,圓柱可以轉化成長方形計算體積嗎?”但我認為“面體過渡”在幾何領域中本身就是一個難點,而“面面互化”遷移到“體體互化”,就難上加難,所以設計中用較長時間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排水法的應用,平面圖形演變為立體圖形的過程,圓面積的推導過程。在復習當中,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為下一步學生的思維活動確立支點,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理解教材,為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提供保證數學思想的教學才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最本質的教學。從教材的編排,還有各知識點的呈現中可以看出,有一條不變的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轉化思想中的化曲為直、化圓為方。那么,只要教師真正理解教材的這一編寫意圖,學生所收獲到的就不僅是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而是真正感悟到數學轉化思想,學生必將運用這種思想影響今后的學習,為其思維能力得以持續發展提供保證。思考

思考

一、演示、觀察能否代替操作?

教材中提供了教具演示,但在本節教學前,始終沒有找到學生使用的操作學具,而自己也嘗試用土豆、橡皮泥等制作學具,都因為難度太大(粘接處)而告失敗,在無奈之余,設計了“獨立思考———小組探究———課件演示———教具操作”四個環節來突破本節難點。就學生理解、接受方面來說效果不錯。但沒有讓學生親自操作,總感覺影響學生思維發展。類似教學如:圓錐高的認識。

二、研究中的失誤會不會造成學生認知的“失誤”?

課堂中為求真實,進行了兩次實際測量(第一次測長方體中水的長寬高;第二次測圓柱形橡皮泥的底面直徑和高)。兩次計算結果的對比,使學生思維與課堂結構都體現完整性。但由于種種誤差,計算結果很可能不會相等,這就可能會讓學生對結論產生懷疑(盡管教師已經說明),那么是否有必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失誤”的過程呢?類似教學如:圓周率的計算。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復述回顧: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些常用的數量關系之間的一些特征。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么態度呢?(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教師據學生匯報說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反比例關系。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系?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系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和()兩種相關聯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并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4)、表中的相關聯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想挑戰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54頁例2

教學目標:

1、在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使學生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熟練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前組織復習舊知

同學們,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現在告訴你“某興趣小組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5:4,從這組比中,你能推斷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題目)

學生自由發言,預設推斷如下:

1、全班人數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為單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為單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為單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問:你還可以從中推斷出這個興趣小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嗎?(請3個學生說說,把握總人數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題意

(1)什么是稀釋液?怎樣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自學數學書P49例題2,思考:

(1)你從例題2中得哪些信息?

(2)1:4表示什么?你從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畫圖的方法給同位講解嗎?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組展講

小結:方法一把各部分數的比看作份數關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轉化成分別占總數的幾分之幾,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直接求總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三、鞏固練習

1.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5∶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8c,長與寬的比是5:2,長與寬各是多少c?

4.一個班,男生比女生人數多10人,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9

教學內容:

圓環的面積計算,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以圓環,掌握圓環的特征,掌握計算圓環面積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會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能根據各種圖形的特征和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計算圓環面積的方法。

2、掌握求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

教學方法:

例證法、類比法、遷移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計算圓的面積

r=5厘米d=6米C=15.7分米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實物,認識圓環

出示光盤。提問:誰能用語言描述這個光盤?

2、實踐操作,感知圓環

(1)剛才我們簡單認識了圓環,現在你們能用手上的工具剪出一個圓環嗎?

學生用一張白紙剪一個圓環。

(2)學生操作,動手剪環形。(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

(3)說出剪圓環的過程。

讓學生介紹剪出圓環的過程,體驗大圓中剪掉一個小圓的過程,感受圓環的大小就是大圓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

3、探究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1)小組討論:如何計算圓環的面積?

(2)反饋討論結果。

學生匯報時,邊說邊演示從一個大圓里去掉一個同心小圓變成環形的動態過程:先求出外圓和內圓的面積,再求出環形的面積。

思考:要計算環形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

通過師生交流后,明確要計算環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外圓(大圓)的半徑或直徑和內圓(小圓)的半徑或直徑。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出示例2:光盤的銀色部分是個圓環,內圓半徑是2厘米,外圓半徑是6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2)讀題,理解題意。

(3)分析數量關系。

(4)嘗試解答。

(5)反饋解答情況。

方法1: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

方法2:大圓半徑的平方與小圓半徑的平方差乘以3.14。

觀察比較這兩種解法,有什么不同?

師生交流,引導學生發現:通過乘法分配律,這兩種方法可以相互轉化,其實它們是一致的。

小結: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圓環的面積。

學生嘗試用字母表示求圓環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鞏固練習。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0

一、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并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匯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利用大連旅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旅游中的數學問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并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計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對課程的開發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大連風光,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游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教學流程的構思

1、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上課伊始,我就利用海旅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主動和學生交流溝通,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大連風光,為本課的學習創設一種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參與到模擬旅游的活動中,積極為旅游前的準備工作出謀獻策,并引導學生發現與本次旅游相關的問題,如:參加這樣的集體旅游應考慮好哪些方面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自然地提出應考慮安全、租車、租房、吃飯、門票等問題。

2、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以學生為本,模擬生活實際,逐一創設、租房、租車吃飯、門票4個活動情境,去大連那么遠的地方,學生首先考慮的是租房問題,所以我創設租房情境,在設計租房方案前向學生設計了這個問題:租房要考慮好哪些方面的問題?旨在提醒學生討論設計方案,要聯系生活實際,弄清男、女生人數各是多少及各種房間的價格。使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總結出怎么樣租房最合算以上這一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樂

全課總結時問學生:“在這次的模擬旅游的活動中,你們發現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懂得數學的真價值,從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形成技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五、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哪?

生:答

師:老師也很喜歡旅游,祖國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蘊藏著好多知識,在旅游中,老師還發現會遇到好多數學問題呢

師:這節課王老師就帶大家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出示課件),你們知道這是哪?

生:大連

師:想去嗎?

生:想去

師:可是要去大連這么遠的地方,我們不能說去就去,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考慮,請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都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生:隨意回答

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們打算怎么去?

生:做火車

師:老師這里有一張車票,請你仔細觀察,在車票上你能讀到哪些信息?

生:哈爾濱開往大連的車票,起車時間為9:00

師:大家觀察的真仔細。現在就請大家帶上車票和老師一起踏上哈爾濱開往大連的火車吧。(出示課件,播放信息)

師:在列車員的介紹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晚九點從哈爾濱發車,第二天早上六點到達大連站,列車每小時行駛103千米

師:那你能不能利用你得到的信息算一算我們從哈爾濱到大連需要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生:九個小時

師: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生:晚九點到早九點經過十二個小時,再減去三個小時就是九個小時

師:你的回答真不錯。我們需要坐這么久的&39;火車,大家想不想知道從哈爾濱到大連到底有多遠呢?現在就請你拿出練習本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師:你是怎么樣計算的?

生:103__7=927

師:同學們的回答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聽聽列車員的回答。(播放課件)

師:大連站到了(播放課件)

師:坐了這么久的火車,你們一定很累了是吧?現在你們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找個地方休息

師:好,現在王老師就帶大家找住的地方好不好?

生:好

師(播放課件)來到旅店,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4人間80元,3人間66元

師:由于我們人數太多,只能安排13名男生和11名女生住在旅店的一層,既然是租房,我們就要考慮怎樣租房合算,你們對合算這個詞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合算就是便宜

師:你的理解沒有錯,那么我們就先來討論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看一看男生怎樣租房最合算,好不好?

師:在考慮男生租房問題之前啊,王老師先請同學們看一個表格,(課件)仔細觀察一下,你能不能讀懂表格?

生:(說明表格的意思)

師:理解了表格的意思,現在就請同學們結合這個表格在小組內設計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注意思考,男生怎樣租房最合算

生:小組討論

師:現在請小組派大表匯報一下你們設計的租房方案

生:匯報方案

師:你認為哪種方案最合算?

生:第四種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最便宜

師:請大家再結合表格考慮一下,為什么這么多種方案,只有這種方案最便宜?

生:因為它正好住滿了13人,沒有空床位

師:也就是說,因為它正好住滿了13人,沒有空床位,所以它的價錢最便宜,也就最合算,是嗎?

生:是

師:同學們的回答很有道理,現在你們知道怎樣租房最合算了嗎?

生:只要沒有空床位就可以了

師:好,知道了這個道理,現在就請你用最快的速度來設計一下女生怎樣租房最合算,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在小組內完成。

生:思考

師:你認為怎樣設計女生的租房方案最合算?

生:租兩個4人間,一個3人間最合算

師:為什么這樣設計

生:因為它正好住滿了11人,沒有空床位,所以它最合算

師:同學們可聰明,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設計出了男生和女生的租房方案,那剩下的15名男生和18名女生怎樣租房最合算?請男女生分別進行設計

生:小組合作設計方案

師:那么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

生:談收獲

師:是啊,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大膽去探索,努力去解決,一節課短短四十分鐘時間遠遠不夠我們欣賞大連的美景,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我們的大連之旅,最后,讓我們一起提前來欣賞一下大連的美麗風光,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結束這四十分鐘的旅行。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1

教學內容:

第71-72頁、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具體的轉化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回顧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

情感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主動克服在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理解轉化策略的價值,豐富學生的策略意識。

教學難點:初步掌握轉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準備

電子白板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觀察交流,明確轉化的策略

出示圖片,讓學生比一比兩個圖形面積大小。

學生觀察,討論,猜測結果

指名匯報結果,并說出比較的方法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在電子白板上出示相應操作。

(剪切、平移、對于圖2加xy原點,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旋轉,平移至相應位置)

將兩個圖形都轉化成長方形,學生非常明顯可以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白板:同時出示兩個圖形的轉化過程,要學生小結比較特殊圖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課題: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師生小結:為什么要把原來的圖形轉化成長方形?(原來的復雜,轉化后簡單便于比較)

二、回顧轉化實例,感受轉化的價值

師引導: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

學生列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分數小數計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學習過的平面圖形,要求回答這些圖形是轉化成什么圖形來計算面積的,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拖動原始圖形,轉變成新的圖形。

白板出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回顧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都是先轉化成同分母分數進行加減

師: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

(把新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39;問題。)

師小結:轉化是一種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我們以往的學習中,早就運用了這一策略分析并解決問題了。以后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嘗試用什么方法?

應用白板進行新課教學,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靈活進行操作,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得到結論,教師在課前的課件制作中也可以盡量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層練習,運用轉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間與圖形的領域

1、練一練1

白板在方格紙上出示題目,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比較簡單。

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師在白板上根據回答移動邊,最后拼成規則圖形。

明確:可以把這個圖形轉化成長方形計算周長

提問:如果每個小方格的邊長是1厘米,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樣計算的,有沒有簡便方法?

學生計算后,再讓學生說說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確圖形轉化成簡單圖形)

2、練習十四第二題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

讓學生各自看圖填空,學生解決問題后,指名學生到講臺上說說是怎樣想到轉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別是怎么轉化的。邊說邊用筆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題的圖形要先旋轉,再移動,讓圖形與方格紙重合。

3、練習十四第三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再讓學生到白板前進行操作,其他學生進行點評,進一步指出轉化策略在解題過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數與代數的領域

1、教學試一試

出示算式,提問:這道題可以怎樣計算?

2、指名學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圖,提出要求:你能說說圖中哪一部分表示這幾數的和嗎?

3、引導看圖想一想,可以把這一算式轉化成怎樣的算式計算?

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幾?能不能根據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師生小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靈活地分析問題,這樣有利于我們想到合理的轉化方法。

5、練習十四第一題

出示問題,指導學生理解題意。

白板出示分析圖,幫助學生理解。

讓學生數一數,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后才能產生冠軍?明確數的時候可以根據圖一層一層地數。

啟發:如果不畫圖,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在白板上指圖提示學生,產生冠軍,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隊?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有64支球隊,產生冠軍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四、師生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你對轉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本課練習大部分內容通過學生自主練習,共同探索,達到教學目的。由于簡單,可操作性強,學生可以到白板上進行實際演示,非常直觀。

五、拓展練習,鞏固轉化的策略

1、立體圖形中,我們有沒有用到過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2、你能不能求出燈泡的容積?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2

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教材第14頁練一練第1題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的教具。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還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體(出示教材第13頁插圖)。

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教材第13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認識圓錐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在圖上表示出這條高)提問:圖里畫的這條高和底面圓的所有直徑有什么關系?

4.學生練習。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3頁有關內容)

6.讓學生根據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4頁上面的圖)

(2)讓學生猜想:老師手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3)實驗操作,發現規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看

你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老師把圓柱里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的沙往圓錐內倒三次倒光,你又發現什么規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5)啟發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結: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以?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要乘以。

2.做練習三第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三第3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第(3)、(4)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征?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三第4、5題。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結合負數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負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如果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出示)。

①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1.8千克。

④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2)試一試。請你用正、負數來表示出其它幾組相反意義的量。

寫完后,交流、檢查。

3.聯系實際,加深認識。

(1)說一說存折上的數各表示什么?(教學例2。)

(2)聯系生活實際舉出一組相反意義的量,并用正、負數來表示。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發言板書。

這樣的正、負數能寫完嗎?(板書:……)

強調指出: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這些整數、小數、分數等都是正數,也叫正整數、正小數、正分數;在它們的前面添上負號,就成了負整數、負小數、負分數,統稱負數。

4.進一步認識“0”。

(1)看一看、讀一讀。

談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屏幕: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氣溫情況(課件出示)。溫度中有正數也有負數,請把負數讀出來。

(2)找一找、說一說。我們來看首都北京當天的溫度,“-5℃”讀作:“負五攝氏度”或“負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出這兩個溫度所在的刻度嗎?(課件出示溫度計,沒有刻度數)為什么?

現在你能很快找出來嗎?(給出溫度計的刻度數,生到前面指。)

說一說,你怎么這么快就找到了?

(課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你能很快找到12℃、-3℃嗎?

(3)提升認識。

請學生觀察溫度計,說一說有什么發現?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強調:以0℃為分界點,零上溫度都用正數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來表示。(或負數都表示零下溫度,正數都表示零上溫度。)

“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強調:“0”作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它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4)總結歸納。

如果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數只分為正數和0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可以對“數”進行重新分類:(完善板書。)

5.練一練。讀一讀,填一填。(練習一第1題。)

6.出示課題。

同學們,想一想,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新知識?認識了哪位新朋友?你能為今天的數學課定一個課題嗎?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并選擇板書課題:認識負數。

7.負數的歷史。(1)介紹。

其實,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課件配音播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運用負數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對正數和負數就有了記載。魏朝數學家劉徽在該書的注文中則更進一步地概括了正、負數的意義:‘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古代用算籌表示數,這句話的意思是:‘兩種得失相反的數,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并且規定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由于記錄時換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紀,數學家還創造了在數字上面畫斜杠來表示負數的方法。國外對負數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并且也出現了各種表示負數的形式,直到20世紀初,才形成了現在的形式。但比中國晚了數百年!”

(2)交流。

簡單了解了負數的歷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練習應用:

今天,負數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依然有著廣泛的用途。讓我們就一起走進生活,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課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題。)

通常,我們規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為0米,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記作_____________;吐魯番盆地大約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應記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溫度。(練習一第2題。)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溫度是零上126℃,記作_________℃,夜間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50℃,記作_____________℃。

3.(出示電梯按鈕圖)小紅的家在五樓,儲藏室在地下一樓。如果她要回家,按哪個按鈕?如果到儲藏室取東西呢?

4.表示時間。(練習一第3題。)

“凈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總結延伸

1.學生交流收獲。

2.總結。簡要、具體地評價學生的收獲,并強調:關于負數,生活中還有更廣泛的應用;走進負數,還有更多的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會有更多的收獲。

課后作業:1.完成數練第1頁。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4

教學內容:欣賞童聲合唱《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教學目標:

1.欣賞《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能夠區分歌曲的段落,記憶歌曲第一圓舞曲的旋律主題。

2.感受這首充滿活力、抒情優美的歌曲。

3.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豐富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欣賞第一圓舞曲,感受這首充滿活力、抒情優美的歌曲。

教學難點: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豐富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播放錄像片段:畫面是春天來臨的景色,背景音樂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提問:這是什么季節?表現了什么?背景音樂有誰聽過?

2.新授內容。

(1)初聽:歌曲表現了什么內容?

(2)打開書看欣賞曲目的曲名:《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3)復聽:歌曲是幾拍子的?

(4)分段欣賞

①聽賞第一圓舞曲

A、第一圓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點?(節奏規整、旋律上行)記憶第一圓舞曲主題。

B、學生模唱主題旋律。

C、用豎笛演奏第一圓舞曲主題。

D、復聽第一圓舞曲

②聽賞第二圓舞曲

A、速度、旋律有什么變化?(速度稍快、節奏跳躍)

B、這段圓舞曲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小鳥圓舞曲》《快樂的舞蹈》等)

③聽賞第三圓舞曲

A、這段旋律的音區發生了什么變化?

B、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姑娘們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④聽賞第四圓舞曲

A、這段旋律的節奏與第三圓舞曲相比較發生了什么變化?

B、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藍的河水》等)

⑤聽賞第五圓舞曲

A、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B、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勤勞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3.教師介紹曲作者。

被稱為“圓舞曲”的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是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的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

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演奏的主要曲目。其創作以《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等百余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后人冠以“圓舞曲”的頭銜。

4.對比欣賞管弦樂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談談你的感受?你更喜歡哪種表現形式?為什么?

5.對比欣賞民族管弦樂版、動畫與管弦樂版《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談談你的感受?你更喜歡哪種表現形式?為什么?

6.音樂拓展。

我們以前還聽過哪些圓舞曲?(《溜冰圓舞曲》《杜鵑圓舞曲》等)

7、教師小結:

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被譽為“圓舞曲”的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其它圓舞曲,去欣賞感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百分數的認識》。

教材分析:

百分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大部分學生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并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材中安排了“派誰去罰點球”以及“哪個品種的發芽情況最好”兩個主題情境,由于學生平時對足球接觸甚少,考慮到原教材例1中的素材“罰點球”這一概念可能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先用兩則熟悉的新聞做鋪墊再過渡到罰點球,并通過多元的訓練來豐富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2、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等學習方法,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3、讓學生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并適時地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教學難點:

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真有趣(3分鐘)

同學們,老師喜歡打籃球,你們想知道老師最喜歡的籃球明星是誰嗎?(姚明)姚明參加NBA、CBA、全明星賽投籃命中率為49.8%、65.1%、52.9%。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數叫什么數嗎?看到這些數,你們想了解百分數的哪些知識?(意義、讀寫、作用、異同)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數學課堂,一起探究百分數,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大家有信心嗎?板書:百分數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我認真(20分鐘)

龍鳳小學校園廣播室要招聘紅領巾小記者,愿意競聘嗎?但有競聘要求:

新聞一: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

新聞二:據統計,我國在校學生視力不合格人數中,小學生占18%、初中生占49%、高中生占64.2%

新聞三:學校足球比賽中,因罰點球引發了一場爭議,飛虎隊獲得了罰點球的機會,但他們無法抉擇,情況如下:

七號球員:罰20個進18個

三號球員:罰10個進7個

五號球員:罰100個進89個

根據招聘組給的新聞:A選擇一條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說出新聞中百分數的意思。

B簡潔的用一句話說出自己對這則新聞的感受。

學案提示:

1、我選擇的新聞是()(填序號)

2、我認為該新聞中百分數的意思表示是()%

3、我的感受是

4、老師要求你們在生活中找百分數,找了多少?舉起來,自己看,相互看,找這樣的百分數,難找嗎?在哪兒找的?你有什么感受?

5、我會說:匯報自己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數的一條信息,用“誰是誰的百分之幾”句式描述百分數的意義。

(三)、合作探究我能行(8分鐘)

同學們這節課的表現真不錯,已經知道百分數的意義,你會讀寫百分數嗎?相信你能行。

1、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7%。

2、李大爺家今年收入是去年的120%。

3、今天五(3)班的出勤率為100%。

4、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百分之四十九點八。

5、去年我校用水量是前年的百分之九十五。

學案提示:

1、我會讀、寫百分數

7%讀作:

120%讀作:

100%讀作:

百分之四十九點八寫作:

百分之九十五寫作:

2、用30秒時間自由書寫百分數,老師要求寫10個,我能用百分數來表示我的完成情況。

我寫了個百分數,寫的個數是任務的()%,我發現。

3、比一比誰的眼睛最亮。

龍鳳小學校園廣播室在播一則奧運消息:鳥巢是奧運會上最大的比賽場館,面積是百分之二十六平方千米。

小記者李麗記作:鳥巢面積是26/100平方千米。

小記者李梅記作:鳥巢面積是26%平方千米。

誰對誰錯,小組內討論交流,說說為什么?

(四)、達標檢測我優秀(5分鐘)

1、能說會道

(1)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男性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2%,女性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8%。

(2)今天全校學生的出勤率是98%

(3)80%棉、20%滌綸

(4)100%純果汁

(5)2002年,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0.6%

2、火眼金睛

(1)百分數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2)百分數的分母都是100.()

(3)分母是100的分數叫百分數.()

(4)一根繩子長50%米()

3、成語猜數

百發百中()半壁江山()一箭雙雕()

百里挑一()十拿九穩()

4、精挑細選

120%100%6%90%

(1)由于全班同學的互相幫助,共同努力,這次考試及格率達到()。

(2)轎車的速度是客車的()。

(3)開展節約活動以來,本月學校的用電量比上月減少了()。

(4)楊村在綠化造林中植樹3000棵,成活2700棵,成活率是()。

小結:紅領巾招聘小組看到同學的精彩表現,同意招聘503班所有同學為:紅領巾小記者

(五)、課后小結我做主(2分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

(1)我對自己表現的滿意度為()%。

(2)我(非常、有一點、沒有)遺憾,所以遺憾度為()%。

(3)在以后的課堂表現中,我要付出()%的努力!

(六)、知識拓展、我會設計(2分鐘)

我能自己設計一幅圖案,圖案內容是(),整個圖案占整幅圖案的()%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6

教學內容:

1、欣常《巴塞羅那》。

2、音樂活動“奔向”。

教學目標:

1.了解第2__屆奧運會主題歌。

2.了解與奧運會有關的相關文化。

3、為畫面選配適當的音樂。

教學重點:了解與奧運會有關的相關文化。

教學難點:為畫面選配適當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欣賞《巴塞羅那》

教師介紹:《巴塞羅那》原是英國流行音樂家弗雷迪?墨丘里1986年應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的邀請,為歌頌她的家鄉巴塞羅那而創作的一首歌曲。1991年,被選為第2__屆奧運會主題歌。

歌曲引子由合唱隊發出熱情的呼喚“巴塞羅那”開始,點明本屆奧運會的地點。“維瓦”在西班牙語中是“萬歲’’之意,歌曲抒情婉轉而又氣勢磅礴,表達了對家鄉的無限熱愛與自豪之情。

1、初次聽賞《巴塞羅那》,學生看教材提供的歌詞。

2、輕聲哼唱歌曲旋律。

二、導入:這幾節課,我們都學習了和奧運會有關的內容,今天我們來看看你們搜集的材料。我們進行一個與奧林匹克運動有關的音樂活動,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準備得更充分。

三、分組展示、匯報

(1)第一組同學介紹奧運五環標志的含義。

歐洲——天藍色、亞洲——黃色、非洲——黑色、澳洲一一草綠色、美洲——紅色

(2)第二組同學介紹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游泳館;齊唱《當五環旗傳到北京的時候》。

(3)第三組同學介紹奧運會開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圣火點燃儀式。

(4)第四組同學介紹奧運會會徽。

①1900年巴黎奧運會會徽;

②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會徽;

③2000年悉尼奧運會會徽;

④年雅典奧運會會徽

(5)第五小組同學介紹奧運會吉祥物;介紹北京奧運會吉祥物。

(6)全班分五個組討論,為畫面選配熟悉的音樂。

四、學生自我、互相評價。

五、教師小結。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7

單元目標:

1.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

2.會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

3.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并能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能夠正確地化簡比和求比值。

4.能運用比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單元重點:

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理解比的意義,能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單元難點:

理解分數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數除法問題

第一課時: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使學生知道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并使學生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2、動手操作,通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整數除以分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算理,正確總結、應用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算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復習整數除法的意義

(1)引導學生回憶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2)根據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寫出相關的兩個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題

×3__

__6×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1

1、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出示插圖及乘法應用題,學生列式計算。

(2)學生把這道乘法應用題改編成兩道除法應用題,并解答。

(3)將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數乘、除法算式。

2、學生自學后小組間交流

3、全班匯報: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裝幾盒?300÷100=3(盒)

×3=(千克)÷3=(千克)÷3=3(盒)

4、引導學生通過整數題組和分數題組的對照,小組討論后得出:

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

中一個因數,求另個一個因數。都是乘法的逆運算。

(二)、鞏固分數除法意義的練習:P28“做一做”

(三)、教學例2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小組討論操作,如何把這張紙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過操作得出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2)小組匯報操作過程,得出:將一張紙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

(3)引導學生數形結合,對照不同的折法,說出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A、÷2==,每份就是2個。

B、÷2=×=,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這張紙的平均分成3份呢?讓學生從上面兩種方法中選擇一種進行計算,通過操作對比,讓學生發現第二種方法適用的范圍更廣。

4、引導學生觀察÷2和÷3兩個算式,概括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分數除以整數,等于乘上這個整數的倒數。

三、當堂測評(課件出示)

1、計算

÷3÷3÷20÷5÷10÷6

2、解決問題

(1)、一輛貨車2小時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時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長是4/5米,它的邊長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講評,小組間批閱。

四、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分數除法的意義及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2、誰來把這兩部分內容說一說?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一個數除以分數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學習了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一個數除以分數計算法則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能利用計算法則,正確、迅速地進行分數除法的計算。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總結出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并抽象概括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利用法則正確、迅速地進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計算下面,直接寫出得數

×4×3×2×6

÷4÷3÷2÷6

2、列式,說清數量關系

小明2小時走了6km,平均每小時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時間)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實物投影呈現例題情景圖。

理解題意,列出算式:2÷÷

2、探索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1)2÷如何計算?引導學生結合線段圖進行理解。

(2)先畫一條線段表示1小時走的路程,怎么樣表示小時走了2km這個條件?(將線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時走的路程)

(3)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已知小時走了2km,要求1小時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據學生的回答把線段圖補充完整,并板書出過程。

先求小時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個,算式:2×

再求3個小時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__3

(5)綜合整個計算過程:2÷=2__3=2×

(二)、小結出計算法則:從上面這個推算過程,我們發現——整數除以分數,等于用整數乘這個分數的倒數。

(三)、計算÷,探索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根據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自己獨立嘗試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

÷=×=2(km)

2、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3、總結計算法則:無論是整數除以分數,還是分數除以分數,都可以轉化成乘法來計算,也就是說除以一個不等于0的數,等于乘上這個數的倒數。

三、當堂測評

1、P31“做一做”的第1、2題。

2、練習八第2、4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點,幫助學困生度過難關。

小組內講評,發揮組長的作用,以求“兵強兵、兵練兵”。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呢?

2、在這節課上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樣?

設計意圖:

這兩節課的教學我從以下著手:

1、重視分數除法的意義過程性。我只是讓學生理解,并沒有強調口述,而是重點讓學生應用分數除法的意義,根據給出的一個乘法算式寫出兩道除法算式,使得對除法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數除以整數的教學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動手操作、集思廣益,根據操作計算方法。讓學生從小養成自主學習、勇于探究的好習慣。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練習課

第四課時:分數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應用計算法則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通過練習,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觀察、類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定律在分數四則運算中同樣適用,并能應用運算定律及有關性質進行簡便運算。

4、通過練習,培養學生觀察、類推的思維能力和靈活計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確定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明確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復習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1)在一個沒有小括號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減法,應該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應該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在一個有小括號的算式里,應該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后算小括號外面的。

(3)在一個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的算式里,應該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后算中括號里面的,最后算中括號外面的&39;。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1)428+63÷9―17×5(2)1.8+1.5÷4―3×0.4

(3)3.2÷[(1.6+0.7)×2.5](4)[7+(5.78—3.12)]×(41.2―39)

3、小紅用長8米的彩帶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帶,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1、教師課件出示例4

2、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例4中的哪些條件和復習中的3相同?問題相同嗎?

(2)自己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及問題,想:要求小紅還剩幾朵花,應先求……

(3)嘗試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并解答。

3、學生根據提綱嘗試解題。

4、全班匯報

(1)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出兩種思路:

A、可以從條件出發思考,根據彩帶長8m,每朵花用m彩帶,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從問題入手想:要求小紅還剩幾多花,根據題意,應先求小紅一共做了幾朵花。

(2)說說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1)計算1/5÷(2/3+1/5)×15

讓個別學生說出運算順序并計算題目的得數。

教師巡回指點,搜集存在問題。

教師黑板出示問題,學生上臺改正,并說明理由。

(2)小組間討論帶有中括號的計算題,并正確計算。然后全班校對。

三、當堂測評

練習九第1、2、3題:

注:第2題求樓的樓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意識6

樓樓板到地面的高度實際上只有5層樓的高度。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點評,解決疑難。

學生相互得分,評選優勝小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說一說。

還有什么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內解決。

設計意圖

1、在課初始,我便從復習整數及小數的運算順序入手,

重點讓學生回憶、熟悉運算順序,然后再以例題為載體,讓學生發

現分數的運算順序同整數、小數的運算順序相同,繼而配合課后練

習加強計算的訓練。

2、當堂測評題將學生置于提高之處,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問

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性和嚴謹性

教學后記

第五課時:練習課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熟練地列方程解答這類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弄清單位“1”的量,會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根據題意列出關系式。

(1)一個數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數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數的5/8是40.

(4)乙數的4/5剛好是1/6.

2、解決問題

根據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六年級學生小明的體重為35千克,他體內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題目中所給的三個條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說說為什么。

選擇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確定出單位“1”,并引導學生說出數量關系式。

小明的體重×=體內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頭列式計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1.

1、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這一例題和復習中的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幾個問題?都和哪些條件有關?

(3)讀題、理解題意,并畫出線段圖來表示題意

(4)獨立解決第一個問題。

2、全班匯報

(1)學生結合線段圖理解題意,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式,并寫出等量關系式。

小明的體重×=體內水分的重量

(2)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是它們的數量關系是一樣的;不同點是已知條件和問題變了)。

(3)列方程來解決問題。這道題什么是單位“1”?單位“1”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怎樣求?(引導學生根據數量關系式,將未知的單位“1”設為χ,)

(4)用算術解來解答應用題。(根據數量關系式:小明的體重×=體內水分的重量,反過來,體內水分的重量÷=小明的體重)

3、解決第二個問題:小明的體重是爸爸的,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1)啟發學生找關鍵句,確定單位“1”。

(2)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解法進行計算,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

(3)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題意的,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出示線段圖)

爸爸的體重×=小明的體重

①方程解:解:設爸爸的體重是χ千克。

χ=35

χ=35÷

χ=75

②算術解:35÷=75(千克)

4、鞏固練習:P38“做一做”(學生先獨立審題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題意、評講)

三、當堂測評(課件出示)

1、根據題意列出算式,不必計算(每題15分)。

(1)一個數的2/5是40,這個數是多少?

(2)一個數的3/8是24,這個數是多少?

(3)甲數是100,占乙數的4/5,乙數是多少?

(4)甲數是乙數的2/3,已知甲數是12,乙數是多少?

2、解決問題(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點,注重學困生的提高。

小組內訂正、互評,做到兵強兵。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應用題中“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我們知道了,如果關鍵句中的單位“1”是未知的話,可以用方程或除法進行解答。

設計意圖:

本堂課我設計了“題目——線段圖——等量關系式——解決問題”這樣四個環節來教學例題的第(1)個問題,以使學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教給他們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后記:

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更好地掌握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形成相應的計算技能,提高計算能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2、通過練習,進一步提高運用分數乘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息。

教學重、難點:

掌握運用分數乘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教學對策:

設計一些找單位1的量和分析數量關系式的練習,多組織學生說思考過程,通過交流感受一些方法。

教學準備:

自制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國慶長假之前,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的有關內容,在計算中,同學們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進行相關練習,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板書課題: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

二、基本練習

1、計算練習。

5/129/103410/5122/3926/11

10/2112/257/83/20_5/7

8/15611/6222515/16812/13

11/1222/915/165/125/1410/21

學生任選3道乘法、3道除法進行計算,同時指名學生板演,教師及時結合學生計算情況進行講評。

組織學生小結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解方程。

12x=9/113/8x=9/106/5x=15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指名學生板演,結合板演情況進行講評時指出解方程的格式及依據,及時糾正學生計算中的錯誤。

3、在○里填上、或=。

5/711/13○5/77/916○7/91/16

5/71○5/75/77/5○5/7

6/73/5○6/73/84/3○3/8

110/9○18/111○8/1

學生不計算,通過已學知識進行判斷,然后交流判斷理由。

教師及時組織學生小結:

一個數乘真分數,結果小于這個數;一個數乘以1,結果等于這個數;一個數乘比1大的假分數,結果大于這個數。

一個數除以真分數,結果大于這個數;一個數除以1,結果還等于這個數;一個數除以比1大的假分數,結果小于這個數。

4、根據已知條件找準單位1的量并說說數量關系式。

(1)白兔只數的5/12是黑兔的只數。

(2)已經修了公路全長的3/4。

(3)今年棉花產量比去年增加1/8。

(4)第三季度冰箱價格比第二季度便宜1/10。

(5)二班植樹棵數相當于一班的9/8。

(6)還剩這堆煤的3/8。

學生同桌之間進行練習,每人選3題說說數量關系,然后指名交流。

5、解決實際問題。

(1)小明用3/10小時走了15/16千米,平均每小時走多少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小明走1千米要多少小時?

(2)一種柴油2/3升重8/15千克。1升這樣的柴油重多少千克?1千克這樣的柴油有多少升?

(3)鵝的孵化期是30天,雞的孵化期是鵝的7/10,鴨的孵化期是雞的4/3倍,鴨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4)一個乒乓球從50分米的高度下落,每次彈起的高度是下落時高度的2/5,第三次下落時能彈起多少分米?

(5)一盒鮮牛奶的凈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凈含量是鮮牛奶的2/15。一盒酸奶的凈含量是多少升?

(6)一盒鮮牛奶的`凈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凈含量比鮮牛奶少13/15。一盒酸奶比一盒鮮牛奶少多少升?

(7)一盒鮮牛奶的凈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凈含量是1/5升。一盒酸奶的凈含量比一盒鮮牛奶少多少升?

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交流,主要交流思考過程。

三、全課總結

評價一下自己的練習情況,分析一下還存在什么問題。

課后反思:

按照課前的教學設想,我先組織學生進行了分數乘、除法計算練習,然后進行了分析數量關系式的練習,最后進行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課堂上學習效果還不錯。

但從學生作業情況看,有些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還未認真讀題就列式計算,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當天所學的如果是分數乘法,這部分學生在解題時就會全部用乘法來解決問題;如果今天學的是分數除法,他們就全部用除法來計算。也就是說完全是模仿,沒有自己的理解和對問題的思考、分析。長此下去,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所以要把問題杜絕在源頭,在練習過程中,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對比練習,逼著他們要獨立思考,讓他們感到沒有自己的思考是無法正確解答題目的。

737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液压中心架,数控中心架,自定心中心架-烟台恒阳机电设计有限公司 行星搅拌机,双行星搅拌机,动力混合机,无锡米克斯行星搅拌机生产厂家 | 济南侦探调查-济南调查取证-山东私家侦探-山东白豹调查咨询公司 密集架|电动密集架|移动密集架|黑龙江档案密集架-大量现货厂家销售 | 福州时代广告制作装饰有限公司-福州广告公司广告牌制作,福州展厅文化墙广告设计, | 糖衣机,除尘式糖衣机,全自动糖衣机,泰州市长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体感VRAR全息沉浸式3D投影多媒体展厅展会游戏互动-万展互动 | 天津散热器_天津暖气片_天津安尼威尔散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 动库网动库商城-体育用品专卖店:羽毛球,乒乓球拍,网球,户外装备,运动鞋,运动包,运动服饰专卖店-正品运动品网上商城动库商城网 - 动库商城 | DDoS安全防护官网-领先的DDoS安全防护服务商 | 超声骨密度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器-人体成分分析仪厂家/品牌/价格_南京科力悦 | 危废处理系统,水泥厂DCS集散控制系统,石灰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淄博正展工控设备 | 耐压仪-高压耐压仪|徐吉电气 | 软装设计-提供软装装饰和软装配饰及软装陈设的软装设计公司 | 插针变压器-家用电器变压器-工业空调变压器-CD型电抗器-余姚市中驰电器有限公司 | 卫生型双针压力表-高温防腐差压表-安徽康泰电气有限公司 | 品牌策划-品牌设计-济南之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官网-提供品牌整合丨影视创意丨公关活动丨数字营销丨自媒体运营丨数字营销 | 网站建设,北京网站建设,北京网站建设公司,网站系统开发,北京网站制作公司,响应式网站,做网站公司,海淀做网站,朝阳做网站,昌平做网站,建站公司 | 据信,上课带着跳 D 体验-别样的课堂刺激感受引发网友热议 | 安平县鑫川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声屏障,高速声屏障,百叶孔声屏障,大弧形声屏障,凹凸穿孔声屏障,铁路声屏障,顶部弧形声屏障,玻璃钢吸音板 | 烟台游艇培训,威海游艇培训-烟台市邮轮游艇行业协会 | 刹车盘机床-刹车盘生产线-龙口亨嘉智能装备 | 河南空气能热水器-洛阳空气能采暖-洛阳太阳能热水工程-洛阳润达高科空气能商行 | 专业的新乡振动筛厂家-振动筛品质保障-环保振动筛价格—新乡市德科筛分机械有限公司 | 洗地机-全自动/手推式洗地机-扫地车厂家_扬子清洁设备 | 贴片电容-贴片电阻-二三极管-国巨|三星|风华贴片电容代理商-深圳伟哲电子 | SDI车窗夹力测试仪-KEMKRAFT方向盘测试仪-上海爱泽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 雷冲击高压发生器-水内冷直流高压发生器-串联谐振分压器-武汉特高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多样品组织研磨仪-全自动组织研磨仪-研磨者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 滚筒烘干机_转筒烘干机_滚筒干燥机_转筒干燥机_回转烘干机_回转干燥机-设备生产厂家 | 能耗监测系统-节能监测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三水智能化 | 透平油真空滤油机-变压器油板框滤油机-滤油车-华之源过滤设备 | 企业微信scrm管理系统_客户关系管理平台_私域流量运营工具_CRM、ERP、OA软件-腾辉网络 | 转向助力泵/水泵/发电机皮带轮生产厂家-锦州华一精工有限公司 | 灌木树苗-绿化苗木-常绿乔木-价格/批发/基地 - 四川成都途美园林 | 免费分销系统 — 分销商城系统_分销小程序开发 -【微商来】 |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股票知识_股票投资大师_格雷厄姆网 | 山东商品混凝土搅拌楼-环保型搅拌站-拌合站-分体仓-搅拌机厂家-天宇 | 深圳离婚律师咨询「在线免费」华荣深圳婚姻律师事务所专办离婚纠纷案件 | 结晶点测定仪-润滑脂滴点测定仪-大连煜烁 | 电子厂招聘_工厂招聘_普工招聘_小时工招聘信息平台-众立方招工网 | 皮带机_移动皮带机_大倾角皮带机_皮带机厂家 - 新乡市国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地磅-电子地磅维修-电子吊秤-汽车衡-无人值守系统-公路治超-鹰牌衡器 | 天空彩票天下彩,天空彩天空彩票免费资料,天空彩票与你同行开奖,天下彩正版资料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