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六年級 >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

時間: 新華 六年級

通過教案,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信心。怎么寫出優秀的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這里給大家分享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方便大家學習。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

教學內容:

課本第9頁例4及“做一做”,練習四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2)使學生能夠熟練地計算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教學重點:

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混合運算的步驟。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出示復習題。(投影片)

(1)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5×6+7×315×(34—27)16×4—7×9

(35+21)×2870—4×636×2+15

2、引出課題:

剛才復習的整數乘加、乘減混合的運算順序,這節課我們學習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分數乘加與乘減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4。

(1)教師點撥:分數加法、減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怎樣計算呢?運算順序跟整數運算順序相同。

出示例4:計算,指名讀題。

(2)學生按整數運算的順序計算。(教師巡視)

(3)訂正:

指名學生問:這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說一說計算過程,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

教師明確:這道題有乘有加,同學們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題有乘有減,或者有乘有加還有小括號,這樣的題怎么計算?(出示做一做兩道題)

2、做一做:

(1)試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在練習本上。(指名兩名學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計算時只寫必要的計算過程。(教師巡視)

(2)訂正:

讓學生先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啟發學生思考、交流主動學會新知。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自己學會了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大家學習得很好。我們要注意在混合運算中計算步驟還要過于繁瑣。還要養成做題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四)鞏固練習:

1、練習四第1題。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幾名學生分別寫在小黑板上。

2、練習四第3、4、5題。

(五)作業。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頁例2,第68頁課堂活動第2題及練習十五3~5題。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情境進一步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扇形統計圖前后的變化獲取相關的數據和有用的信息。

2.體會數據對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進一步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扇形統計圖前后的變化獲取相關的數據和有用的信息。

教學難點:

會根據扇形統計圖前后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扇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今天我們將在以前學習知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研究扇形統計圖。

板書課題:扇形統計圖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2

(1)先后出示兩個統計圖。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統計圖。

教師:從這幅圖中我們能獲得哪些信息?

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中點出相關部分。

教師:這些都是什么時候的數據?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統計圖。

教師:從這幅圖中我們又能獲得哪些信息?這些又是什么時候的數據?

教師:耕地、森林、果園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沒有改造的荒山還有多少平方千米?請你們算一算。

將兩幅圖放在一塊觀察。

教師:看了這兩幅扇形統計圖,你想說些什么?看看誰的發現最多,最有價值。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部交流自己的發現(“退耕還林”前與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變化情況)。

(2)進一步了解扇形統計圖的作用。

教師:剛才同學們在小組內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發現,現在哪位同學能代表你們小組進行發言?

請一兩位同學相互補充,找到統計圖中發生變化的項目。

小結:對比兩幅扇形統計圖,同學們強調最多的是有許多項目發生了變化。有沒有沒發生變化的量呢?(課件重點強調:土地總面積沒發生改變)也就是兩個圓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總面積。

教師引導:結合我們的發現思考:森林面積的增加與荒山面積的減少會給這個村莊帶來怎樣的變化?如果你是村委會的領導面對2006年底的統計圖你又會作哪些思考?

(3)根據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

教師:觀察扇形統計圖,你還能提出并解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答,教師巡視找出典型的問題并進行解析。

2.課堂總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扇形統計圖)你又有什么收獲?

三、課堂活動

教師:剛才我們分析的兩個扇形統計圖的圓都代表相同的含義——土地總面積,(課件點出“課堂活動”第2題——改變題目增加兩個參數——美國、俄羅斯的面積和人口)現在呢?

教師:仔細觀察這些統計圖,你有哪些發現?

教師引導:重點分析中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國情。

教師:面對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會做哪些思考?

四、練習應用,促進發展

1.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

出示題中的兩幅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對比。

(1)從兩幅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從1996年到2006年,工業用地、居住用地、綠化用地分別增加或減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抽幾個學生上臺板演,集體評議。

(3)議一議:你對這種變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練習十五第4,5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3

圓錐的體積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2~~43頁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練習九的第3—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比圓柱體積多的沙土(最好讓學生也準備).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錐有什么特征?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征: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并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二、導人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那么圓錐的體積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錐體積的計算。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三、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師:請大家回億一下,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

指名學生敘述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教師:那么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教師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大家看,這個圓錐和圓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過演示后,指出:“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通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接著,教師邊演示邊敘述:現在圓錐和圓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圓錐里裝滿沙土,然后倒入圓柱。請大家注意觀察,看看能夠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問:把圓柱裝滿一共倒了幾次?

學生:3次。

教師: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

板書:圓錐的體積=1/3 × 圓柱體積

教師:圓柱的體積等于什么?

學生:等于“底面積×高”。

教師:那么,圓錐的體積可以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積×高”來替換“圓柱的體積”,于是可以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板書:圓錐的體積= 1/3 ×底面積×高

教師:用字母應該怎樣表示?

然后板書字母公式:v=1/3 sh

2、教學例1。

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 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后,再問: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數據,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第50頁“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教師行間巡視。

做完后集體訂正。

4、教學例2。

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學生:已知近似于圓錐形的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以及每立方米小麥的重量;求這堆小麥的重量。

教師: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出什么?

學生:必須先求出這堆小麥的體積。

教師:要求這堆小麥的體積又該怎么辦?

學生:由于這堆小麥近似于圓錐形,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

教師:但是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應該怎么辦。?

學生:先算出麥堆的底面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然后根據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麥堆的體積。

教師:求得小麥的體積后.應該怎樣求小麥的重量?

學生:用每立方米小麥的重量乘以小麥的體積就可以求得小麥的重量。

分析完后,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50頁上。做完后集體訂正,注意學生最后得數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確。教師要說明小麥每立方米的重量隨著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要經過量才能確定,735千克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

(2)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測量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

討論后.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再介紹一下測量的方法:測量底面直徑時。可以用兩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麥堆兩側,測量出兩根竹竿間的距離就是底面直徑:也可以用繩子在底部圓的周圍圍上一圈量得小麥堆的周長,再算出直徑。測量小麥堆的高。可用兩根竹竿.將一根竹竿過小麥堆的頂部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竿豎直與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5、做“做一做”的第2題。

教師:這道題應該先求什么?

學生:要先求圓錐的底面積。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行間巡視。

做完后集體訂正。

四、小結(略)

五、課堂練習

1、做練習九的第3題。

指定3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2,做練習九的第4題。

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2)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

(3)求出這堆煤的體積后,應該怎樣計算這堆煤的重量?

然后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九的第5題。

教師指名學生先后回答下面問題:

(1)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多少?

(2)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是什么?怎樣計算?

(3)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4)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然后,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寫在教科書第51頁的表格中。做完后集體訂正。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用方向與距離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了解確定位置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學會用方向與距離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一、復習導入

1、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表示出班級“__”同學的位置?指一生說。(這位同學是用數對表示的)

2、以學校為參照點點,說一說旗醫院的位置?指一生回答。(旗醫院在學校的西北方向)(這位同學用方向表示,為什么不用數對表示了?反之,第一問為什么沒有用方向表示?)

3、師小結引出新課,表示位置的時候,區域小,沒有參照點時可以用數對表示,比如第一小題。區域大有參照點時要用方向表示,如第二問,可是在學校西北方向的建筑還有很多,比如水泵廠家屬樓,錦山市民廣場,西府加油站等等,怎樣能更具體的表示出旗醫院的位置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

二、新課探究

1、出示課本情境圖,說一說圖中講述的是什么事?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提出問題)

預設1:A市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怎樣確定?(學生先說,說的不準確不完整。師:說的有道理,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課件演示:A市東偏南30°是以A市為頂點,以正東方向為起始邊,向南旋轉30°的過程。)

預設2:在圖中怎樣畫東偏南30°?(這個問題稍后解決)

預設3:是以誰為參照點的東偏南30°。(誰能回答他的問題?“A市”你們是這樣想的嗎?不錯)

預設4:臺風中心在哪個大的區域內?(誰能回答他的問題?“A市及周邊”你們是這樣想的嗎?你的想法與老師的不謀而合)

預設5:能不能說南偏東?(你的這個想法很有創新,能不能這樣說?“能”誰知道用“南偏東”應該如何表示?學生先敘述)(說的不錯,看來用圖結合著說會更好。課件展示:南偏東60°,南偏東60°是以A市為頂點,以正南方向為起始邊,向東旋轉60°的過程。與東偏南30°,他們表示的是同一條射線.因此東偏南30°亦可以表示為南偏東60°。那么北偏西20°,還可以表示為什么?生說“西偏北70°”像這樣你還能舉個例子嗎?)(同學們真厲害,能夠舉一反三,老師也要向你學習。)

2、我們理解了題意,把不明白的問題也解決了,考驗大家的時刻到了,(教師出示只有4個方向的方位圖,學生每人一份)你能用方位圖表示出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并完成。

3、選取有代表性的圖在展臺展示,并說一說這幅圖能不能表示出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為什么能,為什么不能?(預設:1、沒標名稱的;2、沒標度數,距離的;3、東偏南30°畫錯的;4只有方向沒有距離的等等)

4、現在同學們知道怎樣才能準確的表示出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了嗎?

5、修改自己的圖,并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

6、展示兩個組的圖,并說說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7、小結:怎樣確定物體的具體位置?

先畫出4個方向的方位圖;再畫出方向,標出度數;用一條

線段表示一定的距離,標出圖上的距離;標出各個名稱。

想一想:確定物體的具體位置需要哪幾點?方向、距離

二、鞏固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20頁的“做一做”,再在小組里交流。

想一想:確定物體的具體位置需要哪幾點?方向、距離

四、我的收獲與思考

五、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

具體位置:方向、距離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5

教學目標: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2、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能夠運用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1、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導學教學法

創新理念: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導學教學法”,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探索新知,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教具準備:

長方形紙、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2)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設計意圖:創設分長方形紙這一情境,旨在一上課就把學生帶入思考的空間,抓住他們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嘗試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同桌之間交流想法)

自主學習提示

1.利用手中的的`學習紙,涂一涂,算一算,嘗試解決這兩個問題。

2.同桌之間說一說彼此的想法。

3.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借助課本第25頁的提示,完成這兩個問題。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探究主體性,對于多數學生而言教師不要過多提示,主要指導學困生完成探究任務。】

三交流釋疑

1、初步感知分數除法

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請同學們拿出圖(一)來涂一涂。

交流:為什么要這樣涂,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呢?

還有不同的涂法嗎?

能根據這個過程列出一個除法算式嗎?

這個除法算式和以前學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分數除法。(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涂一涂的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學生初步感知分數除法的意義。】

2、初探算法

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請大家在圖(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學生不同的涂法)

同學們是把長方形紙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顏色。誰能根據這一過程列出一個算式。

怎樣才能算出得數呢?

(師提問:計算時為什么要用×1/3?)

觀察3和1/3有什么關系,由除以3變成乘3的倒數,是不是除以一個整數就可以乘它的倒數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教師出示三組算式)

1/3÷54/5÷31/3÷5

指生口算。

讓學生觀察每一組算式,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根據這三組算式再結合上一道題,你認為分數除以整數可以怎樣計算?

(學生口述算法后)

【設計意圖: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在本節課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我先讓學生通過涂一涂,進一步感知分數除法的意義,初步感知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個整數就可以乘它的倒數呢?通過三組算式來驗證提出的假設,這樣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親身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四、實踐應用

1、算一算

9/10÷3015/16÷20_/15÷218/9÷65/6÷15

2、填一填

師:學會了知識就要靈活的運用,這道題你們能填上嗎?

學生獨立在書上第26頁填一填,想一想。

集體訂正。

3、解決問題。

師:為了使我們的校園更整潔,學校給我們各班劃分了衛生區,這一周輪到第一組負責衛生區的衛生,老師想衛生區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給四個人來負責,你們能算出每個人負責整個衛生區的幾分之幾嗎?

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匯報完成情況。

運用分數除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呢,誰能像老師這樣來說一說生活中的問題,讓大家解決。

(指生口頭編題,其他學生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形式多樣、難易程度適當的習題,讓學生在有層次的練習中鞏固本節課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五、課堂總結

學生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過的快樂嗎?學習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老師希望今后你們能快樂的學習,快樂的成長。

六、布置作業:

22頁練一練

七.板書設計:

分數除法(一)

——分數除以整數

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1)4/7÷2(2)4/7÷3

=4/7×1/2

=2/7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6

教學內容:教材第101頁面積計算和練一練,練習十九第6~15題,練習十九后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經學過的面積計算公式,進一步了解這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相互之間的聯系,能正確地進行面積的汁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算。

出示練習十九第6題,讓學生口算。

2.引入課題。

這節課,我們復習學習過的面積計算。(板書課題)通過復習,要弄清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能應用公式進行面積計算。

二、整理公式

1.提問:什么叫面積?我們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

面積的計量單位有哪些,你能說一說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嗎?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頁的圖形。說明:這里的一組圖形,表示了相應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請同學們看著第101頁上這樣的圖想一想

每種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怎樣得到的,再把面積公式填在課本上,然后告訴大家這些公式和它們的來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討論。讓學生填寫公式并思考推導過程。

3.歸納公式。

指名學生說明相應的計算公式和推導過程,老師板書公式。追問: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時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問

從圖上看,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推出了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又推出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想一想,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以哪個圖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來推導的?指出,我們在推導面積計算公式時,都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

后面學習的一些新的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是通過割、補,拼的方法,把它轉化為已經能計算面積的圖形來推導出來的。

三、組織練習

1.做練習十九第7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與結果,老師板書,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指出:根據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三角形的面積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2.做練一練第1題。

小黑板出示,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在小黑板上,結合讓學生說說三角形、梯形和圓的面積是怎樣算的。

3.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結合提問學生要怎樣換算成公頃。

4.做練習十九第9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追問:這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嗎?面積呢?你發現哪個面積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長方形和圓如果周長相等,那么圓的面積大)

5.做練習十九第13題。

讓學生測量、計算。指名說一說每個圖形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6.讓學生口答第14題,說說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積。

7.做練習十九第15題。

讓學生操作、計算,然后口答長、寬和面積,老師依次板書。

四、講解思考題

請同學們觀察剛才不同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討論一下:當長方形周長一定時,長和寬的差的變化與面積的大小有什么關系?討論后指名學生交流每組的討論結果。追問:這些不同的長方形里,哪一個圖形面積最大?指出:長方形周長一定,長和寬的差越小,面積越大;當它成為正方形時,面積最大。

五、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十九第8、11、12題。

家庭作業:練習十九第lO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7

教學內容:

圓柱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正確判斷圓柱體,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2.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側面,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具準備 :

硬卡紙圓柱體,相應電腦課件,尺子,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課。

出示事先準備的圓柱形的一些物體。提問學生:這些形體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嗎?說明:這些形體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通過學習要認識它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知

1.認識圓柱的特征。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再和講臺上的圓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問:誰來說一說圓柱有哪些特征?

2.認識圓柱各部分名稱。

(1)認識底面。

出示圓柱,讓學生觀察上下兩個面。說明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

(2)認識側面。

請大家把圓柱豎放,用手摸一摸周圍的面,你對這個面有什么感覺?說明:圍成圓柱除上下兩個底面外,還有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追問:側面是怎樣的一個面?

(3)認識圓柱圖形。

請同學們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圓柱的兩個底面和側面,并且同桌相互說一說哪是底面,哪是側面,各有什么特點。

說明: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側面圍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4)認識高

長方體有高,圓柱體也有高。請看一下自己的圓柱,想一想,圓柱體的高在哪里?試著量一量你的圓柱高是多少。誰來說說圓柱的高在哪里?說明: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圓柱的高是多少,怎樣量出來的。

提問:想一想,一個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高有無數條,高都相等)

3.鞏固特征的認識。

(1)提問: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

(2)做練習一第1題。

指名學生口答,不是圓柱的要求說明理由。

4.教學側面積計算。

(1)認識側面的形狀。

教師出示圓柱模型說明: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如果把圓柱側面沿高剪開再展開,它會是什么形狀。現在請大家拿出貼有商標紙的飲料罐(教師同時出示),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然后展開,看看是什么形狀。學生操作后提問:你發現圓柱體的側面是什么形狀?

(2)側面積計算方法。

①提問: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體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看從第3頁最后兩行到4頁的“想一想”,并在橫線上填空。提問“想一想”所填的結果。

②得出計算方法。

提問:根據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算?為什么?

(3)教學例1

出示例1,學生讀題。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提問: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

2. 課件出示練習題

3.做“練一練”第3題。

4.思考

如果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四、作業布置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了解奧運會知識,體驗學習樂趣,總結學習方法,學生從而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善學的境界。

教學重點:運用知識解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數學問題,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難點:靈活解決問題和位置的.猜測。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搜集有關奧運的數學信息,并與同學習小組的同學交流。

2、應用所學的知識,試著解決奧運會上的“射擊項目”的數學問題。小組合作完成。

二、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同學們,在20_年的雅典奧運會,我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當五星紅旗在奧運的賽場上徐徐升起,當嘹亮的國歌聲在你耳邊響起,作為一名中國人你們激動嗎……”出示主題圖,引入新課,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產生質疑,引入新課。

三、探究新知

1、做課本第79頁的“田徑項目”中的數學問題,并將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

2、想一想劉翔用的時間少了多少秒?

3、小組匯報交流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有什么收獲?獨立思索小組交流總結方法教師點撥

五、當堂訓練

完成80頁“跳水”“射擊”中的數學問題。

獨立做,最后小組內訂正。個別題全班解決。

六、知識拓展

下面是校達標運動會上50米短跑男生成績記錄表。姓名李明胡軍鄭浩王樂樂陸兵

成績(秒)9.238.989.019.119.05

(1)、根據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并解答?

(2)、和你好朋友比賽一下,并記錄下來。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征,并能根據圖象解決相關簡單問題。

2、通過練習,鞏固對正比例意義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重點難點:

能根據數量關系式或圖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新課講授

教學第46頁內容。

教師出示表格(見書),依據表中的數據描點。(見書)

師: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鉛筆的數量是7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②總價是的鉛筆,數量是多少?③鉛筆的數量是3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它們是否在同一直線上?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組織學生分小組匯報,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正比例關系的圖象是一條經過原點的直線。

②利用正比例圖象不用計算,可以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

二、練習講授

1、基本練習。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頁第1題。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教師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說明為什么成正比例。a.電是隨著用電量的增加而增加;b.電費與用電量的比值總是相等的。

師生共同訂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km,2小時行駛180km,3小時行駛270km,4小時行駛360km,5小時行駛450km,6小時行駛540km,7小時行駛630km,8小時行駛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發現了什么?

③教師點撥:隨著時間的變化,路程也在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④教師:根據計算你們發現了什么?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和練習。

2、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49頁第2題。

(2)完成教材第49頁第3題,先由學生獨立做,后由老師抽查。在抽查第(1)小題時,多讓不同的學生回答。做第(2)小題時應多讓學生們交流。第(3)小題匯報時要求說出,你是怎樣估計的,上臺在投影儀上展示估計的思維過程。

(3)解決教材49頁第4題:①投影出示書中的表格,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究。a.動手畫一畫,指名匯報圖象特點。b.組織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

提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斷它們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判斷它們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課堂作業

1、根據x和y成正比例關系,填寫表中的空格。

2、看圖回答問題。

(1)在這一過程中,哪個量沒變?

(2)路程和時間有什么關系?

(3)不計算,從圖中看出4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4)7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課堂小結:

教師: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板書設計:

正比例圖像

圖像: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研究、類推等實踐活動,理解倒數的意義,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

2、通過合作活動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合作,愿與人交流的習慣。

3、通過學生自行實施實踐方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倒數。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

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口算:

(1)

(2)

2、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倒數”,看看他們有什么秘密?出示課題:倒數的認識

二、新授

1、課件出示知識目標:

(1)什么叫倒數?怎樣理解“互為”?

(2)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3)0、1有倒數嗎?是什么?

2、教學倒數的意義。

(1)學生看書自學,組成研討小組進行研究,然后向全班匯報。

(2)學生匯報研究的結果: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3)提示學生說清“互為”是什么意思?(倒數是指兩個數之間的關系,這兩個數相互依存,一個數不能叫倒數)

(3)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兩個數的分子、分母正好顛倒了位置)

3、教學求倒數的方法。

(1)寫出的倒數:求一個分數的倒數,只要把分子(數字3閃爍后移至所求分數分母位置處)、分母(數字5閃爍后移至所求分數分子位置處)調換位置。

(2)寫出6的倒數:先把整數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再交換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學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沒有倒數?怎么理解?(因為1×1=1,根據“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所以1的倒數是1。)

(2)0有沒有倒數?為什么?(因為0與任何數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沒有倒數)

5、同桌互說倒數,教師巡視。

三、當堂測評

1、練習六第2題:

2、辨析練習:練習六第3題“判斷題”。

3、開放性訓練。

3/5×()=()×4/7=()×5=1/3×()=1

四、課堂總結

你已經知道了關于“倒數”的哪些知識?

你聯想到什么?

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

倒數的認識一課,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通過預習、自學,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課的內容。針對本課的特點,教學中我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理解“倒數”的意義,而在這其中,有一些概念點猶為關鍵,如“互為”,因此我也適當的加以提問點撥。對于求倒數的方法,我同樣給學生自主的空間,自學例題,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但對于“0”“1”的倒數這種特例,我并沒有忽視它,而是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幫助學生加強認識。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1

教學目標

使學生加深對比的認識,進一步掌握比的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并加深認識不同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并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提高學生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教學重難點

運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基本訓練

二、應用題練習

三、小結

四、作業

1、口算

練習1310

2、說出下面每句話的具體意思。

一本書,已看頁數和剩下頁數的比是2∶1。

蘋果筐數和橘子筐數的比是3∶4

一個長方形長和寬的比是5∶3

男生與全班人數的比是4∶9

要求說出各占幾份,再說出每個數量各占總數量的幾份之幾和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或幾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數量之間的關系。

合唱組人數是美術組的3倍。

大米袋數是面粉的1.5倍。

公牛頭數是母牛的1/3

摩托車輛數是自行車的2/5。

1、解答應用題

配制黑火藥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這三種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這種黑火藥,需要三種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練習;

問: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這是什么應用題?關鍵是什么?

2、練習1311

問:4∶1是哪兩個數量的比?長和寬對應的總長度是40米嗎?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長和寬?

上下練習。

3、練習1313

明確題意后指出:能根據數量與比之間的對應關系把它改編成分數應用題嗎?

學生口述后解答。說想法。

能把(2)改編成分數應用題嗎?

練習131213

課后感受

同學們能運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2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杠桿平衡的原理,并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杠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杠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簡單杠桿)的作業。

學生對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制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盡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盡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么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么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說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么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匯報結果。

學生發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么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_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_=12×15

解方程得_=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厘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__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認識(一)》,在課本的2——5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并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畫圓。

過程與方法: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認識圓及圓的一些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教學重點:

在觀察和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征,知道直徑和半徑的概念。

教學難點:

用圓規畫圓。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知圓

師:我本想讓大家做一個套圈游戲,但對于大家站在什么位置參與游戲更公平,老師一直沒有想好,請大家幫我參謀一下。(課件出示三種游戲方式,觸控筆畫出同學與小旗標志之間的距離。)

導入:為什么圓會有這么大的優點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圓的奧秘吧!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學生對于三種游戲方式進行評價,并說原因。

二、互動探究認識圓

1.欣賞圖形。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圓,同時用觸控筆“抽”出圓形)

師: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以前學過的圖形)

(出示一個橢圓和一個凹凸不平的圓)問:這是圓嗎?為什么?

2.嘗試畫圓。

(1)(實物投影儀出示學生畫出的失敗作品和成功作品)師:猜一猜,為什么有些圓會“咧著嘴”呢?

(2)(實物投影儀)老師示范畫圓。

3.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

老師在白板上用圓規、直尺等工具演示畫圓、圓心、半徑、直徑及用字母表示的方式。

4.探究圓的特征。

(1)畫:在剛才自己畫的較成功的一個圓中繼續畫3條半徑、3條直徑。

想:a.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b.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怎么發現的?

(2)畫:a.以點A為圓心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b.在另外一個地方畫兩個半徑都是2厘米的圓。

想:圓的位置與什么有關系?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5.首尾呼應

師:在剛上課的套圈游戲中,小旗標志在圓的什么位置?每個同學站在圓的什么位置?小旗標志與同學之間的距離是什么?能解釋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隊形比較公平嗎?

三、鞏固練習拓展圓:(闖關練習)

(第一關用白板遮蓋的方式逐一呈現練習題,在學生回答出結果時,用觸控筆及時給出結果。第二關演示圓形、正方形、橢圓滾動過程及中心點留下的痕跡。)

四、史料再現升華圓

(調用電子白板上的“科技素材”)

五、全課總結理知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感受圓的歷史。

六、課后思考;

如果要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你有什么方法嗎?

談收獲。

板書設計:

圓心O位置

半徑r圓的大小

直徑d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4

設計說明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如下設計:

1、創設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課。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讓學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從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學生人數的比來分橘子比較合理,將學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節課,即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的探討中來。

2、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動的空間。

在新知的探究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空間。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勵他們實際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記錄,使學生在這一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有了上面的實際操作經驗,在解決把140個橘子按3∶2進行分配時,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間。在學生探究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后,組織他們將不同的策略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共同點,讓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認為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觀察情境圖,獲取圖中的信息。(課件出示)

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問題。

把這些橘子分給1班和2班,怎樣分合理?

3、討論分配方案。

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你的分法。

(1)學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匯報,說明理由。

預設

生1:可以每個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數的比來分配。

引導學生說出兩個班的人數不一樣,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實并不公平,而根據兩個班人數的比3∶2來分比較合理。

4、引入課題。

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信息,為后面的動手操作、分析推導解題方法奠定基礎。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這筐橘子按3∶2分給1班和2班的小朋友,應該怎樣分?我們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組交流后學生動手分配。

引導學生明確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記錄分配的過程。

引導學生在記錄過程中發現6∶4,30∶20……都等于3∶2,為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奠定基礎。

3、各小組匯報,說說自己的分法。

引導學生不斷調整每次分配的數量,明確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這次分小棒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說說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數比都是3∶2)

設計意圖: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發現6∶4,30∶20……都等于3∶2,鞏固了化簡比的內容。另外,學生不斷地調整每次分配的數量,不斷地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意義。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5

教學內容:

青島版六年級上冊“回顧整理——總復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鞏固比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3、通過交流整理與復習的不同思路,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逐步養成回顧與反思習慣。

教學重點:

鞏固比的有關知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課件出示三幅“奧運會”會徽旗幟圖:分別是長3厘米、寬5厘米;長3厘米、寬3.8厘米;長4厘米、寬3.7厘米。

師:你認為哪幅圖最勻稱?

學生交流。

師:能不能用數學語言描述長與寬的關系?

學生交流。

出示課題:比的整理與復習。

二、回顧知識,整理歸納

1、回顧知識,合作梳理

(1)師:請大家四人小組合作,把所學有關比的知識用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學生整理。

師:哪個小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況與大家分享一下?

小組代表匯報,全班交流。

(2)師談話:對于這一部分知識,你認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們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學生交流:類推的方法。

2、溝通聯系,主體內化

師:請小組討論,比、除法、分數之間有聯系和區別?請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師:哪個小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況與大家分享一下?

小組代表匯報,全班交流。

師:求比值和化簡比有什么區別?請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

全班交流。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判斷

(1)比的前項與后項可以是任意數。()

追問:既然比的后項不能是0,而足球賽中常出現的“2:0”的意義是什么?它是一個比嗎?使學生明確足球賽中出現的“2:0”不是數學意義上的比。

(2)小強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強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3)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一個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4)比的前項增加5,要使比值不變,后項也要增加5。()

(5)8:4化成最簡整數比是2。()

(6)鹽占鹽水的1/20,鹽與水的比是1:20。()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答案,交流師讓學生說一說判斷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體育老師拿來14個籃球,怎樣分公平呢?

學生解決,集體訂正答案。

師生總結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特點、解題思路、檢驗方法。

把人數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樣解答?你發現什么?

3、實際運用

張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資辦廠,由于他們齊心合力,經營有道,一年下來,除去繳納稅款、發工資和其他費用,獲得利潤14萬元。該怎么分配這些利潤。

現在同學們四人一組,也像他們一樣圍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這14萬元的利潤。教師巡回,作適當的指導。

四、全課總結,升華提高

今天我們復習了比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決問題的事例還很多,說說看比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6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課,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增加的一個內容。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解決問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本冊教材設計了確定起跑線這個數學綜合運用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性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圓的知識),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析:

在教學本課之前,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圓的概念、圓的畫法還有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學生具備一定的小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

學生對體育活動也很喜歡,相當一部分學生去過體育場,對體育場的跑道和起跑線并不陌生。通過電視節目學生對起跑時運動員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現象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具體這樣做是為什么、相鄰兩跑道起跑線該相差多遠呢?學生可能很少從數學的角度去認真的思考。也很難通過經驗和觀察得到,需要學生收集相關的數據,具體分析起跑線的位子與什么有關。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在相鄰跑道相差多遠這一點上有些困難。

教學目標:

1、通過該活動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起跑線的方法。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利用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探索的樂趣,感受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運用圓的有關知識計算。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關鍵: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匯報調查,引入課題(8分鐘)

1、匯報調查情況

課前,我讓大家調查運動場的情況,你們得到了哪些信息?

2、課件顯示如下情境圖: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指名學生回答,并引導得出:運動員進行跑步比賽。

師:在一些短跑比賽中,運動員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樣的,你知道為什么嗎?引導學生回答:彎道處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3、揭示課題,下面我們就用幾個具體的例子來驗證同學們想法是否正確。

二、結合實例、探究問題(24分鐘)

實例一:

課件顯示:

淘氣和笑笑分別從A,B處出發,沿半圓走到C,D。他們兩人走過的路程一樣長嗎?

(1)笑笑所走路線的半徑為10米,她走過的路程是()米。

(2)淘氣所走的路線半徑為()米,他走過的路程為()米。

(3)兩人走過的路相差()米。

1、理解題意

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組討論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待大多數學生基本解決上面3個小題后,在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匯報,教師板書。

實例2:

課件顯示:(一)了解跑道結構:出示完整跑道圖(跑道最內圈為400米)

1、觀察跑道由哪幾部分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長度可以看成是哪幾部分的和?

(板書:跑道一圈長度=圓周長+2個直道長度)

(二)簡化研究問題: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長度?一條直道嗎?

2、討論:運動員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間的差距會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結:既然與直道無關,為了便于我們更好的觀察,暫時將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嗎?(課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兩個彎道。)

(三)尋求解決方法:

1、左右兩個半圓形的彎道合起來是一個什么?

2、討論:你怎樣找出相鄰彎道的差距?相鄰彎道差距其實就是誰的長度之差?

3、交流小結:只要計算出各圓的周長,算出相鄰兩圓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鄰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鄰起跑線相差多少米。

(四)、動手解決問題:

1、計算圓的周長要知道什么?(直徑)

2、課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徑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師帶領學生填寫表格的前兩道,注意計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數,應指導學生完成。

引導學生將3.14159換成進行計算

匯報結論:相鄰起跑線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寬2。說明起跑線的確定與道寬最有關系。

4、計算相鄰起跑線相差的具體長度:2.5=2.53.14=7.85米

師:同學們通過努力找到了起跑線的秘密,運動員們的比賽應該把起跑線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3分鐘)

400米的跑步比賽,道寬為1.5米,起跑線該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評價(5分鐘)

1、解決問題:在運動場上還有200米的比賽,道寬為1.25米,起跑線又該依次提前多少米?

2、課后自學課本第45頁你知道嗎?

五、全課小結:

談一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布置作業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7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結合教材特點,教學按以下4個層次進行:

1.由倍數關系引出同類量的比。

結合兩面長方形小旗的數據,引導學生討論長與寬的倍數關系,得到長度相除的兩個算式,由此引出同類量的比。

2.由倍數關系引出非同類量的比。

結合飛船的運行路程與時間,讓學生用除法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后的速度,由此引出路程與時間這兩個非同類量的比。

3.概括比的意義。

以引出的幾個比為例,說出比的意義,讀、寫法及比的各部分名稱,并由計算比值的實例,引出“比值通常用分數表示”。

4.明確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引導學生歸納出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的關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復習鋪墊

1.某車間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幾分之幾?女工人數是男工人數的幾倍?

2.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分數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

設計意圖:在結合生活實際復習兩個同類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復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講授新課

1.教學比的意義。

(1)教學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課件出示: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里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這兩面旗的長和寬的關系?(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求長是寬的幾倍,或求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②用比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引入比的概念:兩面旗的長和寬的倍數關系還可以用“比”來表示。長÷寬=15÷10,寬÷長=10÷15,也可以說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寬和長的比是10比15。

b.簡介同類量的比:不論是長和寬的比還是寬和長的比,都是兩個長度的比,相比的兩個量是同類的&39;量,所以兩面旗的長和寬的比屬于同類量的比。

(2)教學非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課件出示:“神舟”五號進入運行軌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周,大約運行42252k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后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這種關系,我們也可以說:飛船所行路程和時間的比是42252比90,因為這里的42252km與90分鐘是兩個非同類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六年級數學教案案例篇18

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義,經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重點難點1.通過具體問題認識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難點:

認識反比例,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預習24---26頁內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兩個表中量變化關系相同嗎?

3、三個情境中的兩個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為什么?

二、展示與交流

利用反義詞來導入今天研究的課題。今天研究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的變化規律

情境(一)

認識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線及乘法表中積是12的曲線。

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個加數隨另一個加數的變化而變化;乘法表中積是12,一個乘數隨另一個乘數的變化而變化。

情境(二)

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速度和時間的表填完整,當速度發生變化時,時間怎樣變化?每

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你有什么發現?獨立觀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寫出關系式: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觀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系乘積(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數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當杯數發生變化時,每杯果汁量怎樣變化?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你有什么發現?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系

寫出關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數=果汗總量(一定)

5、以上兩個情境中有什么共同點?

反比例意義

引導小結:都有兩種相關聯通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這兩種量之間是反比例關系。

活動四:想一想

二、反饋與檢測

1、判斷下面每題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質量與芝麻的質量。

(2)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高。

(3)一個數和它的倒數。

(4)一捆100米電線,用去長度與剩下長度。

(5)圓柱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

(6)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7)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8)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2、教材“練一練”P33第1題。

3、教材“練一練”P33第2題。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與同伴交流。

719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产业规划_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投资选址及规划招商托管一体化服务商-中机院产业园区规划网 | 今日热点_实时热点_奇闻异事_趣闻趣事_灵异事件 - 奇闻事件 | 新疆十佳旅行社_新疆旅游报价_新疆自驾跟团游-新疆中西部国际旅行社 | 溶氧传感器-pH传感器|哈美顿(hamilton) | 冷却塔风机厂家_静音冷却塔风机_冷却塔电机维修更换维修-广东特菱节能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酒糟烘干机-豆渣烘干机-薯渣烘干机-糟渣烘干设备厂家-焦作市真节能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办公用品网-办公文具用品批发-打印机耗材采购 | 章丘丰源机械有限公司 - 三叶罗茨风机,罗茨鼓风机,罗茨风机 | 翰墨AI智能写作助手官网_人工智能问答在线AI写作免费一键生成 | 高压微雾加湿器_工业加湿器_温室喷雾-昌润空气净化设备 | 压滤机-洗沙泥浆处理-压泥机-山东创新华一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济宁工业提升门|济宁电动防火门|济宁快速堆积门-济宁市统一电动门有限公司 | UV固化机_UVLED光固化机_UV干燥机生产厂家-上海冠顶公司专业生产UV固化机设备 | 鑫铭东办公家具一站式定制采购-深圳办公家具厂家直销 | 心得体会网_心得体会格式范文模板 | EPDM密封胶条-EPDM密封垫片-EPDM生产厂家 | 首页-恒温恒湿试验箱_恒温恒湿箱_高低温试验箱_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_苏州正合 | 温州中研白癜风专科_温州治疗白癜风_温州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_温州哪里治疗白癜风 | 非甲烷总烃分析仪|环控百科 | 开锐教育-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职业资格培训-积分入户 | 合肥防火门窗/隔断_合肥防火卷帘门厂家_安徽耐火窗_良万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 东莞螺杆空压机_永磁变频空压机_节能空压机_空压机工厂批发_深圳螺杆空压机_广州螺杆空压机_东莞空压机_空压机批发_东莞空压机工厂批发_东莞市文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塑钢课桌椅、学生课桌椅、课桌椅厂家-学仕教育设备首页 | 2-羟基泽兰内酯-乙酰蒲公英萜醇-甘草查尔酮A-上海纯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微信小程序定制,广州app公众号商城网站开发公司-广东锋火 | 电动液压篮球架_圆管地埋式篮球架_移动平箱篮球架-强森体育 | 电磁铁_推拉电磁铁_机械手电磁吸盘电磁铁厂家-广州思德隆电子公司 | 箱式破碎机_移动方箱式破碎机/价格/厂家_【华盛铭重工】 | 非标压力容器_碳钢储罐_不锈钢_搪玻璃反应釜厂家-山东首丰智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 交通信号灯生产厂家_红绿灯厂家_电子警察监控杆_标志杆厂家-沃霖电子科技 | 贴片电容-贴片电阻-二三极管-国巨|三星|风华贴片电容代理商-深圳伟哲电子 | 非甲烷总烃分析仪|环控百科| 科客,主见不成见| 行吊_电动单梁起重机_双梁起重机_合肥起重机_厂家_合肥市神雕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奇酷教育-Python培训|UI培训|WEB大前端培训|Unity3D培训|HTML5培训|人工智能培训|JAVA开发的教育品牌 | 工业机械三维动画制作 环保设备原理三维演示动画 自动化装配产线三维动画制作公司-南京燃动数字 聚合氯化铝_喷雾聚氯化铝_聚合氯化铝铁厂家_郑州亿升化工有限公司 | 环讯传媒,永康网络公司,永康网站建设,永康小程序开发制作,永康网站制作,武义网页设计,金华地区网站SEO优化推广 - 永康市环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LHH药品稳定性试验箱-BPS系列恒温恒湿箱-意大利超低温冰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运动木地板_体育木地板_篮球馆木地板_舞台木地板-实木运动地板厂家 | 机械加工_绞车配件_立式离心机_减速机-洛阳三永机械厂 | 圣才学习网-考研考证学习平台,提供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课程等考试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