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二年級 >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

時間: 沐欽 二年級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如何寫?教案,本著精講多練的原則,講課要抓住本質,引人入勝;實踐要有針對性,調動學生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

2.通過數正方體等操作活動,認識計數單位千萬,并了解單位之間的關系。

3.通過多種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數感。

教材分析

本課是生活中的大數的第一課。首先,教材呈現了四幅圖片,圖片中的數據都是幾百、幾千的數目,學生發現這些數都比過去學過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這樣的大數,從而感受到學習大數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幾何模型,使學生對千萬的計數單位有直觀的感受,并學習這兩個計數單位。教材還安排了說一說的活動,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對一千、一萬的實際意義有具體感受。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設備、坐標紙卡片若干、練習題卡片、晚報一張。

教學設計

(一)收集信息,進行交流

1. 課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大數,將百以上、萬以內的數整理出來,萬以上的數留待以后學習。

2.新課開始之前組織學生分組交流,然后問:聽了這么多生活中的大數,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們學過的計數單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數中發現新的計數單位了嗎?一千、一萬有多大?它們與我們學過的計數單位又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來進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認識大數

1. 引導學生觀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問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結:10個一是一十,10個十是一百。引導學生在卡片后面寫百。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卡片(10100格),它與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關系?你知道這張卡片共有多少格嗎?小結:10個一百是一千。引導學生在卡片后面寫千。

師:請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時的情境,操場上師生的總人數約為一千人。你還知道哪些事物的數量約是一千或幾千的嗎?

3.引導觀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與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關系?你知道這張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嗎?小結:10個一千是一萬,引導學生在卡片后面寫萬。

師:請看這張報紙,這樣的一版報紙大約有一萬字。你還知道哪些事物的數量約是一萬的嗎?

(三)引導填寫數位順序表

(四)練習

1. 每本數學書約有多少頁紙?想想幾本書合起來約有一千頁紙,一萬頁紙壘起來約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個百、1個十、5個一)、9300格(9個千、3個百),引導學生數小格,并說明我校現有915名學生、我校占地面積約為9300米2。

(五)總結

1. 你喜歡大數嗎?為什么?

2.大家收集了這么多有意義的大數,課后請你選一個最喜歡的大數,在一萬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數量的小格,最后請家人或同伴數一數小格數,再給他們講一講這個數量的意義。

〖教學反思

二年級學生對于萬以內數了解較少,體驗不夠,教學時難度較大。我注重讓學生實際感受,使學生積累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數感。

1. 收集信息,進行交流

課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大數的例子,除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大數、理解學習大數的意義外,還大大豐富了學生對萬以內數的認識。

(1)學生初步感受大數,把大數同很高的山很長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聯系,感受其大。

(2)學生在找、看、說的過程中,初步認識大數的讀、寫,發現大數中有新的計數單位千萬。

2.學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標紙為學生制作了百千萬的學具卡片,學生通過觀察、比較3張卡片,自主探究出3張卡片的聯系: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并通過直觀感受建立一十百千萬的數學模型。

3.聯系實際,感受大數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我注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具體情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千萬的具體感受。

如,教學千時,引導學生觀察學校上操時的情境,說明操場上師生的總人數約為一千人。教學萬時,引導學生觀察報紙,說明一版報紙約有一萬字。

4.以少見多

要使學生理解不易直觀感受的大數,就要幫助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課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了以少見多的想像。

以少見多是指從較少數量的積累去想像較多數量。如,每本數學書約有多少頁紙?想想多少本書合起來約有一千頁紙,一萬頁紙壘起來約有多厚。

培養學生掌握這些學習方法,對學生現在理解萬以內數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數都有很大幫助。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正方體,認識正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2. 能夠動手制作正方體的模型。

3. 培養探究能力、歸納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生活中的實物(長方體和正方體),小正方體若干塊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一)復習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基本特點

1. 分類:媒體演示

2. 初步認識:頂點、棱、面

生操作:頂點,手指點一點

棱,手指畫一畫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異同點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結并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樣都有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

二、探究正方體的面和棱的特點

1. 導入: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有各自的特點,填表。

2. 探究

師:我們下面來重點研究正方體的頂點、棱和面的特點。

(1)猜想:搭一個正方體需要幾個小球,幾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說說準備怎樣搭?

(3)驗證:動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選用了( )根小棒,( )個小球來搭。

②這些小棒是( )。

③我先搭( ),再搭( )。

(5)媒體演示:搭正方體的過程。

(6)小結并板書:我們可以用8個小球,12條一樣長短的小棒搭一個正方體。

想一想:8個小球就相當于這個正方體的什么?小棒相當于正方體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體,還缺幾個小球?幾根小棒?

(結合學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殘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個小正方體

①猜想:至少用這樣的幾塊小正方體可以搭成一個大正方體?

②小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這個圖形是正方體嗎?為什么?

③交流:用( )塊小正方體搭成了一個較大的正方體?

(3)描一描:把正方體的每個面在白紙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圖形?有什么關系?

三、練習提高

1. 填空

(1)正方體有( )個面,每一個面都是( )。每個面都有( )個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個正方體,一共需要( )根同樣長的小棒,( )個小球。

2. 下面哪些圖形是正方體?

說說:為什么(2)、(3)號圖都不是正方體?

3. 下圖中,要想搭一個正方體還需要多少個小球?多少根小棒?

師:試一試把這兩個正方體補畫完整。

4. 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84—85頁的例題以及“想想做做”第1—5題。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一些實物或圖形。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回憶上學期我們認識的圖形有哪些?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歡和我們玩捉迷藏,這節課我們就把他找出來。(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聯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師:出示例題圖,小明和小紅他們在忙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他們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體?

師:這些物體上有沒有我們認識過的圖形?(生說,師課件閃現)

師:這些物體上不但有我們認識過的圖形,還藏著我們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樣子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物體的角藏在哪里?(課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紙片、鬧鐘)

師:這些物體中都有角,我們把角請下來,好嗎?

師:(電腦說)這些圖形都是角,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 師:現在我們伸出手指畫一畫角,好嗎?

師: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鐘面上的角讓學生上臺來指一指。

這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這直直的兩條線叫做角的邊。我們通常會在角上做一個記號,從角的一條邊畫一條弧線畫到角的另一條邊,這就是角的標記。

(二)畫角

現在我們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畫一個角呢?老師也想畫一個角,誰來給老師指揮一下。

頂點

師:咱們看看黑板也來說說,這尖尖的點是角的?

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角就在這兒)教師比畫。

師: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誰來說說,全班一起說說好嗎?(教師板書)

(三)搭角

師:同學們想不想搭一個角呢?(四人小組搭角并說說各部分名稱)

師:匯報,搭角時你有沒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師:我們現在都認識了角,那老師就要考考同學們,這些圖形到底是不是呢?請小朋友們來當裁判(用手勢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數角

師:翻開書85頁,請同學們做一下第二題。

角其實是平面圖形中的一員,現在請大家數數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請大家先做上角的記號,再填空。

(五)角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請大家仔細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說給同桌聽。

師:你找到角了嗎?

師:看來角真是無處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雙數學的眼睛,還會發現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師:經過努力,我們知道了角是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圖形,但是我們不僅認識了角還找到了角。下面我們就來比一比角的大小。

出示三個鐘面圖,讓學生觀察比較大小。

生齊聲說:第一個角最大,第三個角最小。

三、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動角,感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師:你們能像老師這樣,用硬紙條和圖釘做一個角嗎?注意安全。

(生獨立做角,有困難的,師引導同桌之間互相幫忙) 師: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來的角的頂點和邊嗎?(生指)

師:現在看看你們的本領大不大?聽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較一下誰的大誰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請學生上臺來演示一下。

生:頂點對齊,一條邊也要對齊在比較大小。

師:廚師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讓學生觀察角的大小變化情況,角是怎樣變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變大慢慢變小。角的大小跟兩條邊的張口大小有關。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題)。

(1)學生動手折出一個角,作上角的標記,找出頂點和邊。

(2)師: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該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該怎么做?

(3)學生思考——動手折——展示。

四、課堂總結

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角,你知道角長什么樣嗎?如果你是角,你會怎樣向別人介紹你自己?

五、布置作業

1.剪角,拿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比比誰的角剪法多?

2. 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媽媽展示你今天所學到的本領,找出生活中物體上的角,并指給他們看,好嗎?

六、板書設計

認識角 邊

頂點 邊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篇4】

一、 教學內容:P2~P3

二、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密切聯系。

2、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出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體會余數一定比除數少。

3、 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

三、 重點難點:

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實物投影儀

學生準備:每個人準備若干圓片

五、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 接著進行全班集體交流。

(3) 同桌同學合作擺20個圓片,驗證推算結果。

(4) 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20 ÷ 5 = 4

4 ——商

除數 被除數

20 ——除數與商的積

0 ——余數

(5) 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試一試四道小題,指名板書,集體訂正。

2、 體會平均分后有余數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引出課題。

問:圖中是什么動物?在干什么?(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在采松果)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松鼠采松果,板書課題:采松果

2、觀察主題圖,提問題。

你能看圖提出數學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松鼠媽媽采了25個,小松鼠采了4個。一共采了多少個?

松鼠媽媽采了25個,小松鼠采了4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

二、解答問題。

1、你能根據“一共采了多少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列出算式嗎?

學生說,板書:25+4=25-4=

得多少?怎樣想?小組討論,匯報。

2、操作驗證。

(1)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于29,板書:5+4=920+9=29

(2)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4=120+1=21

3、看算式撥計數器練習。

32+4=26+3=54+4=

48–5=87–7=66–5=

三、作業。

1、圖意提問題。原來有19個草莓,吃了9個,還剩多少個?

列式:19–9=10(個)

2、第2題:觀察算式,有什么規律?

(兩位數加一位數,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計算并照樣子寫一組算式。

3、根據“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這個問題列式。

25-2=23(米)

4、獨立完成第3、5題。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掌握計算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計數器。

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考考你。師說數,生說數的組成。

二、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出示情境圖,松鼠媽媽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三、解決問題,探究算法。

1、小松鼠和媽媽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25+4=29(個)

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擺小棒、撥計數器等過程,讓學生體會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算理。

練習:32+5=5+74=74+3=

2、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小松鼠比媽媽少采了多少個松果?)

25-4=21(個)

生經歷動動手、動動腦,試著總結出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練習:38-6=77-3=

四、完成練習,鞏固新知。

1、生獨立完成課本52頁第4題,集體糾錯、訂正。

機動作業:課本第1題、第3題。

五、課堂小結

暢談本節課的收獲。

板書設計: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

25+4=29(個)25-4=21(個)

數學二年級教育教案【篇7】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P88找規律(第一課時)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和練習紙及沒有花邊的雨傘、衣服、相框、手帕圖片等材料。

2、學生準備蠟筆或水彩筆。

3、課前與學生做有規律的游戲。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是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變化之一。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形象的圖形排列、顏色交替規律,為后面的抽象數列規律探索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存在的規律做好鋪墊。雖說學生在生活中常見規律的存在,但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規律缺乏系統了解。因此,本節課設計時初定教學目標是:

1、通過觀察物體的有序排列,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指出下一個物體,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推理能力。

2、通過猜一猜、涂一涂、擺一擺、畫一畫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猜測、創造能力。

3、通過尋找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培養學生發現美和欣賞美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

2、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想象能力。

四、策略選擇。

1、《數學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由書本向生活輻射,不完全按教材的編排進行。

2、數學課程標準在探索規律的內容中明確說明:“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我準備通過多次實踐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3、在數學新課程培訓時曾記得斯苗兒老師針對課改實施以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問題時說過,對于教材的挖掘,我們只要求廣度而不是深度。因為,每冊教材的編排總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因此,我在這節課中只想讓學生通過觀察、推理、猜測,體會“規律”的含義,掌握找“簡單規律”的方法進行運用規律,再去創造規律,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

五、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課前:因為是借班上課,有必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在課前和學生做游戲。首先請學生看我或聽我的,如果能跟得上就一起來做,誰做得好就請誰上來做。當我拍手___ _×_×_×_,學生已很整齊地跟著拍了起來。我再伸手、跺腳;伸手、跺腳......學生又整齊地做了起來。于是,我請了一位學生上來自編,其他學生跟著做。學生情緒高漲,都爭著要上來做......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1、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第一次來和你們一起學習,還不知道誰的學習本領最大呢?現在先比一比誰的觀察力、推測能力最棒,好嗎?

2、感知規律。

(1)出示一串串的小積木,(有一部分藏在盒子里)逐一出示。(第1、2串是有規律的,第3串沒有規律的)

(2)猜猜接下來是什么?

(3)說一說你的理由。

當我連續拿出兩串有規律的積木,讓學生猜下一個是什么?學生肯定能說出相同的答案的,但當出示一串沒有規律的積木,這時,學生的意見就不一定同一了,這時肯定會引起他們的爭議。我就可以趁機讓他們先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意見呢?如果學生能說出因為前兩串是有規律的,那么,我就問他“你說有規律,那什么是規律呢?”從而引出課題。如果學生沒有說出“規律”兩字,那我就告訴他們,像前兩串積木那樣一組一組重復出現的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規律,然后板書課題“找規律”。

(二)展開。

1、找一找,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1)課件出示

①□○□○□○(注:□為藍色,○為紅色)

②△○□△○□△(注:△為紅色,○為黃色,□為綠色)

③□△△△□△△△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了什么?

(3)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同桌聽一聽。

⑷反饋(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上用虛線把反復出現的每一組隔開)

如果學生的表達比較凌亂、無序的話,應及時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把規律說完整、說清楚。

⑸你會接著畫嗎?

2、猜一猜,第11顆珠子是什么顏色?

○●○●○●○●○●

如果學生只說出第11顆是白色的,那我就會說:“我說也可以是黑色的。”那么學生就會好奇,就會再次去考慮問題。如果學生能說出兩種可能,那我就請學生說出理由。

3、涂一涂,涂上有規律的顏色。

①○●○●○○○●

②△△△△△△△△△

4、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規律?

5、欣賞課件出示的有規律的圖片。

6、設計規律。

小朋友,我們已認識了一些規律,也學會了找規律,能不能自己創造新的規律裝飾一些物品呢?(出示雨傘、手帕等圖片)

(1)想一想,你們小組用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創造的規律?

(2)把這樣的規律用在什么上面呢?

(3)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圖片。

(4)小組內交流。

(5)展示創造的規律。

(三)。

規律就在我們的身邊,希望小朋友做個有心人到生活中發現更多的規律,創造出更多的規律。抓住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用比誰最棒的活動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課開始通過觀察、推理、猜測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規律”的含義。因為數學知識的掌握過程以及學習方法有時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在這環節,創設了讓學生去猜,讓學生意會,積累感性經驗,給學生了嘗試的機會,猜想的機會,成功的機會。

對于學生來說找規律已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在表達上還是比較零亂、無序的。我通過引導學生完整、清楚地表達規律。既加深“規律”在學生腦中的印象,又能培養學生學會完整表達自己思考方法的習慣。這一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考慮到學生在找規律時一般是從左向右的順向思維考慮。在這里通過不同方向去觀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規律,讓學生學會在解決問題時,要注意全方位考慮。

在學生認識了規律之后,讓他們找找生活中存在的規律,再欣賞有規律的圖片,最后請學生設計美麗的花邊。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更好的發散,創造出更多、更美的規律,更能激發學生愛數學,發現美的情趣。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

這個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鞏固了新知,還給了學生自主探究、實現自我的空間。他們可以畫上花邊,可以用學具擺花邊,可以涂上顏色......,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鞏固新知,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延伸。

(四)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

在創設情景的談話過程中已激起了學生很大的學習興趣。當我連續拿出兩串有規律的積木,讓學生猜下一個是什么?學生都能說出相同的答案,并都有自己的理由。接著,我出示一串沒有規律的積木,學生的意見不同一了,這時就引起了他們的爭議。我讓他們先靜下來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意見呢?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一位學生大聲地說:“因為它沒有規律。”其他學生也附和著。

當學生的回答出現分歧時,我先不做出判斷與,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在產生矛盾的情形下,能夠提己的想法,敢于面對意見分歧,通過交流形成一致的結論,是非常了不起的!看到孩子們的表現,我十分高興。可我故作驚奇地問:“你們說沒有規律,那什么是規律呀?”我的話還沒說好,有個學生已站起來說:“像剛才那兩串積木一樣重復排列的”;有個比較眼尖的學生看到我課前在黑板上的磁鐵(紅綠紅綠紅綠)說:“那就是規律”;另有一位學生說:“剛才我們在課前做的游戲就是按規律做的。”接著,我就引出了課題,板書:找規律

片段二:

在完成找一找,你發現了什么秘密的第③題時,有位學生說后面可以填上△□,我問:你為什么這樣填,有什么規律?生說:“正方形的個數不變,三角形的個數一個比一個多一。”我笑著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揚了他。但是,我看到了部分學生的一臉茫然。我就沒有留時間讓學生探究還有沒有其他的規律。

片段三;

“學會知識要學會應用,今天老師請你們幫忙解決幾個問題。”聽說要幫老師的忙,學生可來勁了。我出示了一串黑白相間的10顆珠子問學生第11顆該穿什么顏色?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白色。果然學生都是這種順向思維。這時我發現那位說出不一樣規律的學生高高地舉起手,我連忙問他:“有什么不同意見?”生答:“也可以是黑色。”同學們都看著他,一會兒就有一部分學生贊同了他的說法。我假裝糊涂地問:“可以是黑色的?”只見他不慌不忙地說:“如果從左往右看的話就應該是黑色的。”這時其他學生也點起頭。當學生明白,我假裝糊涂,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加深了對“規律”的本質意義的理解。從不同方向去觀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規律,并學會在解決問題時,注意全方位去考慮。以后學習規律就會容易得多。

七、教學反思。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做為新單元的第一課時是非常重要的。這節課,教科書主題圖是同學們在開聯歡會,要求學生在布置后的教室里找出規律。做為一節新課程改革實施一年來的展示課,我力求在新理念支配下實施教學。設計時根據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及自己在課改以來課堂中存在的一些難以解決或困惑的問題,借此機會展示一下與大家商榷。因此,我大膽地對整個教學過程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從實際出發,以活動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從中感悟規律。反思教學過程,我感覺這堂課真正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在于:

1、做中玩、玩中學。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要把傳統的“聽中學”與“看中學”轉變為主動的、活動的“做中學”與“玩中學”,在本節課中,我通過讓學生猜一猜、畫一畫、涂一涂、欣賞圖片、設計規律等活動,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中學習,不但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愉快地學習,同時讓學生感悟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是有用的。

2、做中學,學中思。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如果本節課呈現的材料都是有規律的或都是同一方向的,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就不會那么深刻,所以讓學生在觀念上經歷“平衡--失衡--再平衡”的過程。片段一中的第三串積木接下來是什么呢?課堂中引起學生的爭議。最終學生的結論是因為它沒有規律,而我卻故作驚奇:“你們說沒有規律,那什么是規律?”及片段三中的我假裝糊涂地問:“可以是黑色的?”由于有了這樣的疑問,才激發了學生的交流與反思,讓學生加深了對“規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同時這節課也留給我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主要有:

1、我走進新課程的誤區。

我反思了整個過程:本節課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確認這個設計是符合新的課改理念的,課上全班學生興致勃勃,場面也很熱鬧,每個學生都在自主參與,自主實踐每一個活動。但是,遺憾的是沒能在40分鐘之內完成而草草收場。這算是一節成功的課嗎?怎樣才能使活動課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而達到預設的目標呢?如果在設計中減少一、兩個活動或某個環節是不是可行呢?于是,我用同樣的內容在校教研活動中在自己班級上了一節課。這一次,設計不完全相同,首先,讓學生猜積木引出“規律”后,再表示心中的“規律”,然后進行找規律,最后學生設計規律。活動中學生有充分感悟和體驗的時間與空間,并達到預期的效果。相比之下,我發覺是我進入了新課程的誤區導致課的失敗。因為,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忽略了有效教學,以為活動少了就是不符合新理念的課似的。于是,問題就出現了,安排的小組合作留于形式,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沒時間引導辨析方法的差異,甚至沒時間去關注尚缺成就感學生的困惑而草草收場。事實證明,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考慮活動的整合,做到“以一帶面”少設計幾個活動。這樣既符合課標,又不必擔心一節課的任務完不成,那活動效果自然很有效了。

2、存在困惑的問題

這節課使我真正體會到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涌現許多的想法、出現許多新的問題、暴露許多新的思維。因為學生的想法、問題有可能是我們課前不能預測的。這樣的課堂意味著教師會更多的付出,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回顧我的教學過程(片段二)在找規律時,有位學生說出□△△△□△△△的后面可以畫△□時,大部分學生是一臉茫然。雖說生活中常見規律的存在,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可以說熟視無睹。因此,我當時只是肯定了他并表揚他,而沒有讓其他學生去研究,去討論還有沒有其他的規律。課后,有一位教師提出如果順著學生的思路繼續下去這堂課一定會很精彩。那樣的課更適應于新課標的理念,因為,我們提倡課堂上跟著學生的感覺走。但是,當時的我卻想到既然每冊教材總是由易到難,從淺入深的編排,肯定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如果每節課都跟著個別學生的思維走,那么還有似懂非懂的學生怎么辦?對于學生的發現,學生的創造,他們的與眾不同,我給予肯定、贊賞,但學生總是有差異的,一個人代替不了全班,新課標提出“人人學不同的數學”,為什么我們只把目光注意到個別學生的身上,而忽視了絕大多數呢?(難道是我對課標理念錯誤的理解嗎?)

另外,對于教材的挖掘,斯苗兒老師說過只要求廣度而不是深度。(難道是我對這句話的誤解?)因此,課后我請教了那位上過這一課而順著學生思路進行的老師,她說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是無可非議的,只是完成作業本上的作業時,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因為作業本是根據編排的要求出題的。我知道學生新的想法、新的問題、新的思維都來自學生的實際,都是學生迫切想了解的內容,因而也是教師最應該教、學生最應該學的內容。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思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呢,而且又符合學生的要求呢?因為我發現一年級的學生已出現了兩極分化,如果不恰當地處理,班級中兩極分化不是更加嚴重嗎?這節課讓我發現我已在課改中迷失了方向,對新課程的教學存有許多困惑,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尋找教學方式變革中的平衡點了

359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环评网|环评论坛|环评报告公示网|竣工环保验收公示网|环保验收报告公示网|环保自主验收公示|环评公示网|环保公示网|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师|规划环评|环评报告|环评考试网|环评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 全自动端子机|刺破式端子压接机|全自动双头沾锡机|全自动插胶壳端子机-东莞市傅氏兄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假肢-假肢价格-假肢厂家-河南假肢-郑州市力康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 高压微雾加湿器_工业加湿器_温室喷雾-昌润空气净化设备 | 金属回收_废铜废铁回收_边角料回收_废不锈钢回收_废旧电缆线回收-广东益夫金属回收公司 | 臭氧老化试验箱,高低温试验箱,恒温恒湿试验箱,防水试验设备-苏州亚诺天下仪器有限公司 | 滚珠丝杆升降机_螺旋升降机_丝杠升降机-德迈传动 | 半容积式换热器_北京浮动盘管换热器厂家|北京亿丰上达 | 横河变送器-横河压力变送器-EJA变送器-EJA压力变送器-「泉蕴仪表」 | 中开泵,中开泵厂家,双吸中开泵-山东博二泵业有限公司 | 上海乾拓贸易有限公司-日本SMC电磁阀_德国FESTO电磁阀_德国FESTO气缸 |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价格_PAM_高分子聚丙烯酰胺厂家-河南泰航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石家庄律师_石家庄刑事辩护律师_石家庄取保候审-河北万垚律师事务所 | 智能化的检漏仪_气密性测试仪_流量测试仪_流阻阻力测试仪_呼吸管快速检漏仪_连接器防水测试仪_车载镜头测试仪_奥图自动化科技 | 水篦子|雨篦子|镀锌格栅雨水篦子|不锈钢排水篦子|地下车库水箅子—安平县云航丝网制品厂 | 武汉印刷厂-不干胶标签印刷厂-武汉不干胶印刷-武汉标签印刷厂-武汉标签制作 - 善进特种标签印刷厂 | 电车线(用于供电给电车的输电线路)-百科 | PVC地板|PVC塑胶地板|PVC地板厂家|地板胶|防静电地板-无锡腾方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咨询热线:4008-798-128 |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小鼠神经元-无锡欣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食堂承包_广州团餐配送_广州堂食餐饮服务公司 - 旺记餐饮 | 反渗透阻垢剂-缓蚀阻垢剂厂家-循环水处理药剂-山东鲁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叉车电池-叉车电瓶-叉车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电动叉车蓄电池生产厂家 | 视频直播 -摄影摄像-视频拍摄-直播分发 | KBX-220倾斜开关|KBW-220P/L跑偏开关|拉绳开关|DHJY-I隔爆打滑开关|溜槽堵塞开关|欠速开关|声光报警器-山东卓信有限公司 | 酒瓶_酒杯_玻璃瓶生产厂家_徐州明政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 微动开关厂家-东莞市德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环保袋,无纺布袋,无纺布打孔袋,保温袋,环保袋定制,环保袋厂家,环雅包装-十七年环保袋定制厂家 | 瑞典Blueair空气净化器租赁服务中心-专注新装修办公室除醛去异味服务! | 缓蚀除垢剂_循环水阻垢剂_反渗透锅炉阻垢剂_有机硫化物-郑州威大水处理材料有限公司 | 控显科技 - 工控一体机、工业显示器、工业平板电脑源头厂家 | 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气处理工程-深圳丰绿环保废气处理公司 | 阳光模拟试验箱_高低温试验箱_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快速温变试验箱|东莞市赛思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桨叶搅拌机_螺旋挤压/方盒旋切造粒机厂家-无锡市鸿诚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 代理记账_公司起名核名_公司注册_工商注册-睿婕实业有限公司 | 干式变压器厂_干式变压器厂家_scb11/scb13/scb10/scb14/scb18干式变压器生产厂家-山东科锐变压器有限公司 | 校园文化空间设计-数字化|中医文化空间设计-党建|法治廉政主题文化空间施工-山东锐尚文化传播公司 | 搪瓷搅拌器,搪玻璃搅拌器,搪玻璃冷凝器_厂家-淄博越宏化工设备 | 加气混凝土砌块设备,轻质砖设备,蒸养砖设备,新型墙体设备-河南省杜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大型多片锯,圆木多片锯,方木多片锯,板材多片锯-祥富机械有限公司 |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系统检测箱-电梯**检测仪器箱-北京宇成伟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牛皮纸|牛卡纸|进口牛皮纸|食品级牛皮纸|牛皮纸厂家-伽立实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