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怎么寫?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2、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紙盒、剪刀、尺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說一說: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相同點:(1) 六個面(2)12條棱 (3)8個頂點
不同點:六個面的面積。
二、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1、剪一剪:
引導學生通過把1個正方體盒子沿著棱剪開圖。
2、說一說:
正方體展開圖是怎樣的?
3、將長方體盒子沿棱剪開,試試看。
4、比一比。學生回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相同點不同點
學生動手剪開正方體紙盒。
觀察,得到了一個怎么樣的展開圖。
小組中進行交流。說說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開圖是否相同?
引導學生剪開長方體盒子,觀察長方體的展開圖。
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盒子和正方體盒子進行比較。
通過復習鞏固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引入認識展開長方體、正方體的折疊。
通過剪一剪等實踐活動,把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剪開得到平面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相同點:有六個面。
不同點:六個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導學生觀察圖形正方體? 長方體?
① 圍成正方體所要的條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嘗試折疊。
③ 獨立想一想哪些圖形符合要求。
④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三、練一練
1、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1題。
引導學生:看展開圖。
在操作中進行驗證。
先讓學生看展開圖進行思考,并把結果寫下來,然后再利用附頁中的圖試一試。
思考:與1、2、3號面相對的的是幾號面?
2、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按展開圖說說哪兩個面是相對的面,再聯系長方體說說展開圖中的各個長方形對應的是長方體中的哪個面。
3、動手折一折,試一試。
通過做一做,引導學生體會展開圖形與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系。
通過折疊正方體、長方體的展開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全課小結
跟小組內的同學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在什么?
板書設計:
展開與折疊
面―――體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能正確判斷圖形沿虛線折疊后是否能圍成長方體或正方體;
2.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想象、操作等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表面的展開與折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提問:怎樣為禮品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盒子?
2.順勢導入新課:展開與折疊。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出示正方體紙箱,引導學生探究。
(1)有幾個面?有幾條棱?
(2)怎樣得到一個展開圖?
2.展示正方體展開圖。
3.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得到不同的展開圖?
4.引導學生理解展開圖與正方體、正方體的聯系:
(1)出示不同的展開圖形,那些沿虛線折疊后能圍成正方體?那些能圍成長方體?
(2)引導學生找規律。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17頁練一練第1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2.出示第2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布置預習:18-19頁“長方體的表面積”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篇3)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學生的自主發現掌握長方體的特征,會辨認長方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現數學充滿著探索與創新,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三、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四、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
五、教學過程
1.分類、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師出示一幅圖:你能將它們根據一定標準分類嗎?
(2)師生共同概括:像粉筆盒等長方體和正方體,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據一定空間把它們稱為立體圖形。
請同學們說說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我們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呢?
(3)拿出一塊橡皮,橫切一刀,露出一個面,讓學生觸摸,并說說感覺,教師明確這部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讓學生觸摸兩面相交的線,說出感覺,明確這在立體圖形中叫做棱。什么叫棱?
將橡皮的一個面扣放在桌面上,與兩個面垂直再切一刀,觸摸三條棱相交的點,說出感受,明確它叫頂點。什么叫頂點?
(4)找實物指出它的長、寬、高。
今天,我們就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
2.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那么長方體的特征是什么?請同學們自己數一數、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和學習用具獨立探究、自主發現面、棱、頂點的知識。)
(2)教師巡回指導,指導要點如下:
①數面、棱、頂點時,如何數比較科學。
②采用多種學習方法。
(提示:如測量、計算、比較及用身體某個部分去接觸面、棱、頂點等。)
③獨立填寫“我的發現”一表。
面
棱長
頂點
(學生在學習時,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多種學習方法,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匯報:師生共同歸納。
(除了各部分的數量外,還要引導學生認識。)
a.按棱的長度可分為3組,每組內4條棱平等且長度相等;
b.相交于一個頂點的棱有3條,長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于一個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分別叫長方體的長、寬、高;
d.長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e.面的特殊情況。
完成做一做,反饋訂正。
小結。
五、課堂練習
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計算棱長總和。
實踐與應用
(1)一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96厘米,已知長是8厘米,高是7厘米,寬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168厘米的鐵絲,焊接成一個長方體教具,長20厘米,寬1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用一根長100厘米的鐵絲,做成一個長·9厘米,寬6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后,還剩多少厘米?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篇4)
一、操作引疑:
師:土豆塊是不是長方體?同學們,你們已預習過課本,現在把你們手中的土豆塊切成一個長方體。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生1:平的,叫做“面”。
師:②再切一刀呢?
生2: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
師: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現三個面,三條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師:再把土豆切成一個長方體,比一比誰切得最像。
二、研究長方體究竟有什么特征:
學習小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題1-----3題,并把研究的數據填入表格中。
研究題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多少?每個面分別是什么形狀?
集體交流:
師:你是怎樣數“面”、“棱”的?哪種數法比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師:觀察本組同學的長方體土豆塊,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特殊情況嗎?
生:我們小組土豆塊,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師總結,并引導學生體驗有序思考的優點。
研究題2:
你覺得長方體的棱和面還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并填入表格中。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共同探究。
師:請每個小組把研究結果匯報,或有什么問題要質疑?
生1:我們小組發現相對的兩個面形狀一樣,面積相等。
生2:請問你們小組是怎樣知道?
生3:我們小組是動手量相鄰兩條邊知道的。
生4:我們小組是動手算出它的面積知道的。
生5:我們小組是動手剪開比一比知道的。
師:每個小組都能想出好辦法,如果老師想做這個(實物演示)長方體框架共需要多少長的鐵絲?大家有什么方法來解決嗎?
生6:只要量出一個頂點引出三條不同的方向棱的長度。再乘以4,就得鐵絲長。
生7:量出紅顏色棱的長度,再乘以4;接著量藍顏色的棱長,再乘以4;最后量黃顏色的棱長,再乘以4;把三次積加起來就是鐵絲長。
研究題3:
正方體有什么特征?為什么說正方體是特殊長方體?把數據填入表格中。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我們小組研究認為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的數目是一樣。
生2:我們小組研究發現正方體每條棱長都相等這點與長方體不同。
生3:我們小組歸納出:把正方體說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所以它是一種特殊長方體。
三、實踐應用:
1、請同學們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框架。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不同長度的小棒(出示數據),請小組成員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種長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員上來領取。
小組同學動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的“作品”真漂亮!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小組剛才用了幾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別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幾個點呢?
2、你們能像教師這樣,給長方體框架穿上“衣服”嗎(出示一個用紙做面,包好了的長方體)想想看,應用剪刀剪出怎樣的紙片?再比較它們每個面的異同。
小組同學操作、匯報、交流。
[評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給我的啟發和反思是:
1、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實現學習方式變革。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觀察實物------土豆,來豐富表象,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切成長方體,來提高感性認識,最后通過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學生在觀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僅拓寬了思路,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轉變學習方式,激活學習熱情,達到全員主動參與“學數學”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讓學生經歷“學數學”過程,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案例教學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看、摸、想、議、切、說等學習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知識過程中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能力;既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3、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其核心問題是“學會思考”
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而積極有效的思考依賴于合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依據知識自身的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改呈現知識為呈現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過程,自覺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從而促使數學學習活動有效地展開并不斷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教學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立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用《數學課程標準》來教學,必須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傊瑪祵W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真正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數學”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準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并熟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敢于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2、認識正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12條棱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長方體棱長總長、正方體棱長總長。
2、對比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
四、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20__)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第一節的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知識,其中長方體含有例1、例2,正方體含有例3。
教材設計意圖:重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五、學情分析
因為學生普遍對空間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對新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理解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唯有聯系生活實際入手,由淺入深,逐一穿插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過程中來分析和比較,從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最終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相關知識導入。
1、回顧長方形及正方形。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體的空間概念。
(二)師用實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量。
1、師分別展示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2、生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觀察結果。
3、生可在桌間或小組內交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數量特征。
①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通常都是長方形,特殊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
②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導生通過操作、討論,來理解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長間的特征。
1、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長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區別與聯系。
(長、寬、高的定義;相互平行的棱長長度相等)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二):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正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聯系。
(所有棱長長度相等;統稱棱長)
3、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間區別。
(四)激勵生再操作、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特征。
1、生各自獨立完成(活動三):
請學生課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頁,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
①認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猜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的區別與聯系。(有一些面面積相等)
②沿虛線折長方體和正方體,驗證猜想。
③初步歸納長方體或正方體特征的異同。
(長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所有面面積相等)
(五)師生互動作課堂小結。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點:都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①長方體:相互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②正方體:12條棱長度都相等,6個面都相等。
(六)課外作業
一根繩子既可做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框架,又可做一個棱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體寬架?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比較合發現的過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并會根據需要進行簡單計算。
3、在觀察、比較、測量等學習活動中,培養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本班學生情況,學生都很熟悉類似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面對這一節知識點,學生們更傾向于從實際物體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找出書本上的答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也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難點: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問同學們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狀,裝書包用的抽屜是什么形狀,出示自己制作的課件上的圖畫,問學生是什么形狀。學生回答:長方體。這節課就讓我們學習長方體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認識長方體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自己先觀察,摸一摸長方體感受它的面、棱、頂點是什么感覺,從而給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線段。
頂點:棱和棱的交點。
三)、小組活動
將學生相交分為6組,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有6個面。
2、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長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
4、長方體有12條棱。
5、哪些棱長度相等?
相對的4條棱
6、長方體有8個頂點。
四)、小組制作并討論
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細木條。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為3組。
(2)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五)課堂練習
剪下本書附頁中的圖樣做一個長方體。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復習之前的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其長、寬、高。引入正方體。
二)、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正方體觀察并填下表。
1、正方體的6個面都相同。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三)、動手操作題
1、照書上后面附頁的圖樣做一個正方體,
2、討論長方體于正方體的聯系于區別。
3、討論長方體于正方體的關系。
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做一做
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1)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寬、高。
(2)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么?
五年級數學課堂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提高分數除法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并能正確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歡數學的情操,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重點:
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為新知作鋪墊
課件出示:
1、寫出下列各題的數量關系式,判斷誰是單位“1”
(1) 故事書的3/5是150本。
(2 )書的價錢是鋼筆價錢的2/5。
(3)汽車速度是火車速度的1/2。
2、復習題:寫出數量關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場上有27人參加活動,跳繩的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2/9,跳繩的有多少人?
(1)誰是單位“1”;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
(2)寫出等量關系式。
(3)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4)根據題意列式。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反饋。
二、導入新課
看來同學們都能正確分析和解答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怎么解答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
(一)學習新知
1、出示情景圖:從情景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生簡要回答
2、出示例題:
跳繩的有6人,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2/9,操場上有多少人參加活動?
3、討論:(1)誰為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
(2)根據那句話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關系是嗎?
半數:參加活動總人數__2/9= 跳繩的人數
(未知) (已知)
4、你們有什么辦法利用以前的知識解答這道題?
同桌互相說說,在練習本上做一做。
生反饋,師板書。
學生口頭檢驗對錯。
5、對比復習題和例1,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
(二)鞏固新知
看情景圖,你還能提出問題嗎?
(1)生提問題,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問題,寫出等量關系式,列式解答。
(三)練習、鞏固
打開書,29頁,試一試1,自己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
三、拓展延伸
回過頭來看例題,你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嗎?
(用除法計算)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