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小編帶來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歡。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運用平移、旋轉(zhuǎn)或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的過程,能運用圖形的變換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2、結(jié)合圖案設計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平移、旋轉(zhuǎn)和軸對稱在設計圖案中的作用,體驗圖形的變換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
3、結(jié)合欣賞和設計美麗的圖案,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重點難點:
1、能夠有條理地表達一個簡單圖形平移、旋轉(zhuǎn)或作軸對稱圖形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平移、旋轉(zhuǎn)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教具學具:
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guī)、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
2、你看到的這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制作美麗的圖案。
[通過欣賞生活中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喚起學生制作圖案的興趣。]
二、觀察、分析圖案
1、課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圖案。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這些圖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個基本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方式得到的?
[通過再次欣賞花瓣圖案,觀察分析圖案的構(gòu)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jīng)過平移、旋轉(zhuǎn)或軸對稱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體會圖案設計的基本過程。] 2、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
3、小組代表匯報研究結(jié)果。
4、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由討論,鼓勵學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操作相結(jié)合,分析圖形之間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學生研究空間圖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活動成功的喜悅。] 5、課件出示
笑笑能將線面的圖1變成圖2,你知道她是怎樣做的嗎?(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師小結(jié)
其實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基本的圖形通過變換而來的,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其規(guī)律。
三、設計圖案。
獨立完成書37頁練一練1題、2題。
四、課堂小結(jié)
1、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又學到了不少的知識,給大家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2、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希望。
通過課堂小結(jié),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愉悅,知道自己本節(jié)課學習了那些知識,還有什么不足,今后應該注意的問題。
五、課后作業(yè)
小組合作設計圖案。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篇2
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jù)教材第14頁練一練第1題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的教具。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 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 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我們還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體(出示教材第13頁插圖)。
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jié)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jù)教材第13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 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2) 認識圓錐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在圖上表示出這條高)提問:圖里畫的這條高和底面圓的所有直徑有什么關(guān)系?
4.學生練習。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3頁有關(guān)內(nèi)容)
6.讓學生根據(jù)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4頁上面的圖)
(2)讓學生猜想:老師手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guān)系?
(3)實驗操作,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shù)看
你發(fā)現(xiàn)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guān)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
老師把圓柱里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nèi)的沙往圓錐內(nèi)倒三次倒光,你又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guān)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
(5)啟發(fā)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結(jié):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以 ?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jù)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diào)要乘以 。
2.做練習三第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三第3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第(3)、(4)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征?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三第4、5題。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征,并能根據(jù)圖象解決相關(guān)簡單問題。
2、通過練習,鞏固對正比例意義的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
重點難點:
能根據(jù)數(shù)量關(guān)系式或圖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新課講授
教學第46頁內(nèi)容。
教師出示表格(見書),依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描點。(見書)
師: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鉛筆的數(shù)量是7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②總價是的鉛筆,數(shù)量是多少?③鉛筆的數(shù)量是3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它們是否在同一直線上?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組織學生分小組匯報,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正比例關(guān)系的圖象是一條經(jīng)過原點的直線。
②利用正比例圖象不用計算,可以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
二、練習講授
1、基本練習。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頁第1題。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教師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說明為什么成正比例。a.電是隨著用電量的增加而增加;b.電費與用電量的比值總是相等的。
師生共同訂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km,2小時行駛180km,3小時行駛270km,4小時行駛360km,5小時行駛450km,6小時行駛540km,7小時行駛630km,8小時行駛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發(fā)現(xiàn)了什么?
③教師點撥:隨著時間的變化,路程也在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板書:兩種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
④教師:根據(jù)計算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固定不變,在數(shù)學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guān)系: 路程÷時間 =速度(一定)。
教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們繼續(xù)學習和練習。
2、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49頁第2題。
(2)完成教材第49頁第3題,先由學生獨立做,后由老師抽查。在抽查第(1)小題時,多讓不同的學生回答。做第(2)小題時應多讓學生們交流。第(3)小題匯報時要求說出,你是怎樣估計的,上臺在投影儀上展示估計的思維過程。
(3)解決教材49頁第4題:①投影出示書中的表格,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shù)據(jù)。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究。a.動手畫一畫,指名匯報圖象特點。b.組織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
提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斷它們是不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再判斷它們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課堂作業(yè)
1、根據(jù)x和y成正比例關(guān)系,填寫表中的空格。
2、看圖回答問題。
(1)在這一過程中,哪個量沒變?
(2)路程和時間有什么關(guān)系?
(3)不計算,從圖中看出4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4)7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課堂小結(jié):
教師:判斷兩個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成正比例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板書設計:
正比例圖像
圖像: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篇4
教學內(nèi)容: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及其應用題。
教學目的:在學生初步理解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類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就是求這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是用這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只列式不計算
1)兩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這樣計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發(fā)展練習
(1)六(5)班有45位學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輛兒童單車,上午賣出了4/9,上午賣出了多少輛?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個足球重1/4千克,一個排球重幾千克?
(4)每小時騎車行11千米,這4小時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3、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4、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噸,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五、作業(yè):練習四第11—15題。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義及性質(zhì).
2.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重點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學難點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斷及應用.
教學步驟
一、基本訓練.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2-
二、歸納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義及性質(zhì).
1.回憶所學知識,填寫表格【演示課件比和比例】
2.分組討論:
比和分數(shù)、除法有什么聯(lián)系?
比的基本性質(zhì)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質(zhì)呢?
3.總結(jié)幾種比的化簡方法.【繼續(xù)演示課件比和比例】
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
除法
分數(shù)
(1)整數(shù)比化簡,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
(2)小數(shù)比化簡,一般是把前項、后項的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相同的位數(shù)(位數(shù)不夠補零),使它成為整數(shù)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3)分數(shù)比化簡,一般先把比的前項、后項同時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使它成為整數(shù)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簡,求出比值后再寫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2
4.鞏固練習.
(1)李師傅昨天6小時做了72個零件,今天8小時做了96個零件.寫出李師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個數(shù)的比和所用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2)甲數(shù)除以乙數(shù)的商是1.4,甲數(shù)和乙數(shù)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重點
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圓錐體的圖形,學生指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
2、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教師談話:
下面我們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兩個圓錐體容器,兩個圓柱體容器和一些沙土、實驗時,先往圓柱體(或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土(用直尺將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圓錐體(或圓柱體)容器里、倒的時候要注意,把兩個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并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
3、學生匯報實驗結(jié)果
①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不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②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兩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③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裝滿。
4、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
圓柱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板書:
5、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板書:
6、思考: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7、反饋練習
圓錐的底面積是5,高是3,體積是()。
圓錐的底面積是10,高是9,體積是()。
(二)教學例1
1、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板書:
答:這個零件的體積是76立方厘米。
2、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體積是多少?
3、思考:求圓錐的體積,還可能出現(xiàn)哪些情況?(圓錐的底面積不直接告訴)
(1)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和高,求體積。
(2)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體積。
(3)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
4、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體積體積是多少?
(三)教學例2
1、例2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_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shù)保留整千克)
思考: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體積應怎么辦?
這道題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模板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
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用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教學過程:
修改補充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體會
1、算式接龍。(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題)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學生匯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邀請兩個學生到講臺前表演。
講述:第一個算式的得數(shù)正好是第二題開拓的這個數(shù),第三體開拓的數(shù)正好是第二題的結(jié)果像這樣的幾道有聯(lián)系的算式寫出來像什么?
我們把這個游戲叫做算式接龍。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lǐng)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主題圖。
學生根據(jù)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表演動作。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些家務活。
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運來4個,第二次有運來2個,還剩下一個最大的沒有運。
奶奶一共摘下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個南瓜。)
提問:其他組有不同的方法嗎?(4+2+1=7)
追問:為什么這樣列式?你是怎樣算的?
你能給這樣的算式取個名嗎?(連加法)
講述: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的+,就叫它連加。(板書課題)
2、教學例2。
講述: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快來看,奶奶家還種了一些絲瓜。出示例2主題圖。
提問:你們能看著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還剩幾根?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jié):8—3—1=4連續(xù)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3、師生共同小結(jié):今天我們學了什么新的內(nèi)容?在計算的時候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修改補充欄:
1、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幻燈機前演示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
2、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意,表述圖意,再填寫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鴨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還剩3只;也可以是9—2—3=4
表示河里有9只鴨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會議4只。
4、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做在課堂作業(yè)本上。
四、總結(jié)評價,點撥學法
今天我們學到哪些知識?回家后出題給爸爸、媽媽做,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