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1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及學唱《保衛黃河》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來歷及相關歷史背景,感受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兒女奮超殺敵、誓死保衛祖國的民族意識,感受作品磅礴的氣勢及其所蘊含的愛國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2、通過欣賞歌曲《保衛黃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帶來的不同的音樂形象。
3、學唱本歌曲,特別是學習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學習,達到學生能跟隨老師指揮正確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協奏曲與合唱曲的不同。
教學教具:
多媒體設施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
上課,同學們好---,歡迎同學們來到音樂課堂,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是來自濱城區三河湖一中的賀建華,能和清怡中學八年級--班的同學們一起來上今天的音樂課,我感到很榮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發言、踴躍參與、認真學習,配合老師完成今天的教學任務,同學們有信心嗎?-----謝謝同學們,真心的希望我們從此成為好朋友。(1.00)
二、新授
首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視頻,然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播放視頻(2.00)
1、同學對這段視頻中的歌曲熟悉嗎?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兒?
2、你們看了這段視頻并聽了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說是你聽了這首歌曲后,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激動、激昂、充滿革命先烈的敬仰)
3、既然同學們都知道《保衛黃河》這首歌曲選自《黃河大合唱》,那么同學們了解《黃河大合唱》嗎?(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戰爭中產生的最成功的大型聲樂作品。這部作品以我們偉大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兩岸發生過的事情,表現了抗日戰爭年代里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拼搏,體現了我國人民在反帝斗爭中必勝的堅定信念,抒寫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啟迪人們起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什么叫大合唱?(大合唱多樂章的聲樂套曲,包括領唱、獨唱、重唱、對唱、齊唱、合唱等,有時穿插朗誦,常用來表現重大的歷史或現實題材,內容富于史詩性和戲劇性,多用樂隊伴奏。)知道它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黃河大合唱》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發出了戰斗的呼號、吹響了戰斗的號角,表達了全國人民抗戰的決心,激勵著無數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七樂章的這的首歌曲《保衛黃河》------------------(板書)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50頁-------首先請同學們把課上這首《保衛黃河》認真欣賞一遍,然后再回答老師的問題,認真聽噢~~~~~~~~(播放范唱)(1.30)問題一: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的?齊唱與輪唱
4、齊唱與輪唱在力度上有什么變化?
5、齊唱與輪唱各自代表了什么樣的音樂形象(或者說是你聽了音樂之后,你想像到了哪些畫面?)
聽一遍一次回答三個問題,好像很難,那我們再聽一遍------(播放范唱)(1.30)
那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齊唱與二部輪唱,二部輪唱時,男聲先進的還是女聲先進的?
那誰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齊唱雄壯有力,輪唱輕快活潑。
那誰來回答第三個問題:雄壯有力的齊唱,表現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共同抗日必勝的信心。輕快活潑的輪唱,表現我們的游擊隊員靈活的打擊敵人,此起彼伏的歌聲讓我們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我們也受到了在那艱苦的戰爭時期,革命先烈們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那同學們聽了這首歌曲的感覺是什么?(昂揚、激動、熱血沸騰,真想怎么樣?拿起武器打擊敵人)
那我們就把這首歌曲學會好不好?-------那看課本-------問題:這首歌曲是什么調的?什么拍子?什么意思?二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么?指揮圖是怎樣的?學唱前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先分好聲部,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首齊唱與二部輪唱唱曲。那男同學志女同學分開,各自作為一個聲部。正好符合歌曲演唱的要求。那我們先來解決一下個別旋律的問題,請認真欣賞歌曲,把自己認為困難的旋律作個標記,我們一起來解決。
[如果沒有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強調一下幾個地方:前附點八分與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力度的變化(齊唱與輪唱時的變化),歌曲最后部分的空拍。]教師指揮,跟范唱練習(挑一個到兩個指揮好的學生上臺一起指揮)---------教師指揮,跟伴奏練-------期間可選出兩位或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練習輪唱。
簡單的相互交流,練習最后一遍,進行表揚。(至此用32分鐘)
三、拓展
《保衛黃河》這部合唱曲是《黃河大合唱》中流傳最廣、最深入人心、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樂章,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由《保衛黃河》改編的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同學們聽完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1、樂曲中出現了哪些熟悉的旋律?(我會請幾個同學你唱一下的,認真聽噢)
2、通過欣賞這首鋼琴協奏曲,你的腦海中浮現了哪些畫面?
請你談一下(硝煙彌漫、戰馬奔騰的戰場,游擊健兒英勇殺敵。革命隊伍千軍萬馬、不可阻擋的氣勢,以及戰士們與敵人浴血奮戰的英雄形象。)播放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7.00)那同學們現在來想一下,我們的合唱歌曲《保衛黃河》與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有什么不一樣?合唱曲特點:聲樂曲(由人來演唱)、有歌詞、通俗易懂,可以根據歌詞提示發揮想像。協奏曲特點:器樂曲(由樂器來演奏)、無歌詞、較難理解,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那你更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合唱曲,能更準確的表達思想感情,但有想像的局限性。 (協奏曲,表達感情具有相對的不確定性,但能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四、小節
同學們,《黃河大合唱》這部音樂作品激活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記憶。我們是永遠不會忘記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時也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心聲,凝聚了中華兒女抗日必勝的決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他養育了我們中國13億人民。
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領會延安精神,使學生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中重點語句,了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點詞句,了解詩的結構。
(三)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讀出來。
三、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口述目標。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它記載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一本真實的教科書。它凝聚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譜寫了中國革命閃光的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延安,我把你追尋》。
這節課,我們要通過學習,了解課文的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理解文中重點詞語。
1.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理解詞語。
3.集體討論重點詞語。
教師可將學生小組討論后仍不理解的詞語投影出來,指導全班同學共同理解。
追尋:跟蹤尋找。
昔日:從前,課文中指革命時期。
茁壯:健壯。
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樓大廈大量出現。
滿目琳瑯:一般寫作琳瑯滿目,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很多。文中用來形容各種家用電器的擺設。
奧秘:奧妙神秘。
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詩結構。
1.讓學生自由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每一節各講了什么?全詩可以分為幾部分?用筆標出來。
2.學生通過認真朗讀,可以說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2節),講了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二部分(3、4節),講了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節),講了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讀全詩,加深學生對全詩整體結構的認識。
(四)學習第一部分。
1.自由讀第一部分,邊讀邊思考,詩人追尋棗園、延河、南泥灣、楊家嶺這些地方,是在追尋什么?
2.接著可以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
3.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理解。
學生能夠說出詩人實際上是在追尋延安精神,那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詩句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五)學習第二部分。
1.讓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思考“我們毫不猶豫地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這兩句詩。
學生結合前兩句“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可以說出“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條件,這種落后的生產條件沒有什么可留戀的,應該“毫不猶豫地丟掉”。“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從字面上看是說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云,恰如脊梁一般。從深一層看,寶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們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們絕對“不能丟”的。
3.理解了這兩句話,教師可進一步提問這一部分中還有哪些詩句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學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話:“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4.教師可進一步引導:“破舊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又指什么?
學生可以理解出“破舊的茅屋”是過去貧窮的生活條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經濟發展了,這種貧窮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在“溫熱的土炕”上,共產黨人、革命戰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種在革命戰爭中親密的軍民關系,火熱的斗爭生活,是我們忘不了,也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
5.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這兩句話的同時,還應該通過自己的范讀和導讀來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六)學習第三部分。
1.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三部分,邊讀邊想:“延安”指什么?學生可以說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師可讓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樣?請學生畫出有關句子。
2.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
學生通過剛才的朗讀,可以找到這句話:“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教師可將這句話用投影打示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靈魂指什么?“展翅飛翔”指什么?然后讓學生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可以說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個人沒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創造光明美好的未來,以此來領會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總結全文。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學生可以說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
(八)朗讀建議。
這首詩節奏明快,格律嚴謹,韻律清晰,是練習朗讀的好材料。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此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讀能力。朗讀時,可以這樣停頓:
延安,/我把你/追尋,
像/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像/茁壯成長的/小樹,
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
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3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會8個生字,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含的思母之情。 3、揣摩重點語句,體會作者失母之痛及對思念母親的真摯感情。學習過程:
一、創設學習情景,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二、指導獨立學習,初步達成目標。(8分鐘)
學習指導一: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到哪兩位母親?作者對這兩位母親有著怎樣的感情?
三、引導小組學習,落實學習目標。(20分鐘)
學習指導二:
快速讀課文,和你的學習伙伴交流:你從哪些句子感受到作者對親身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請畫出來讀一讀,也可以在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四、當堂訓練反饋,鞏固學習目標。(10分鐘)
1、看拼音,寫詞語。
Zhen zhimeng longqi liangshi bu xia yan
( ) () ( ) ( ) qinshiyi pian pin fan zhong tianzhihen () ( ) () ( ) 2、把句子劃線部分換成恰當的成語。
(1)躺在床上,各種念頭此起彼伏,不斷涌現在腦海中。()
(2)我痛哭了幾天,吃不下飯,無法安然入睡。()()
(3)我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連續在夢中出現。()
3、按要求寫句子。
(1)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改為反問句)
(2)我想到親生母親。我淚流不止。(用關聯詞語合并成一句話)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抄寫自己喜歡的段落。 2、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的崇高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學習過程:
一、創設學習情景,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二、指導獨立學習,初步達成目標。(5分鐘)
學習指導一:
自由朗讀課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刻伴隨著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三、引導小組學習,落實學習目標。(22分鐘)
學習指導二:
細讀全文,邊讀邊思考: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用橫線劃
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4
知識和技能: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紅軍戰士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學習作者利用環境描寫側面表現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讀中感悟促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紅軍戰士的敬佩和贊嘆之情;學習紅軍戰士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英勇無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體會紅軍戰士的精神,學習作者用環境描寫側面表現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紅軍翻越大雪山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學生:搜集紅軍翻越大雪山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1 《七律·長征》這首壯麗的詩篇講述了一段震驚中外的歷程。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面對的是一條條波濤洶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片茫無涯際的草地……面對種.種艱難困苦,面對地方軍閥、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這支由年輕人組成的紅色大軍在極其險峻的地帶迂回穿插,最終完成了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今天,就讓我們穿過時空的隧道,走進大雪山,感受當年紅軍翻越大雪山的艱難。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評議。
2、聽寫文中帶生字的詞語,小組內評改,糾錯。重點:
戳:讀音chuō,注意“羽”字頭的變化。
踉蹌:讀音liànɡ qiànɡ。
3、學生相互交流對詞語的理解,師生共同解決難度較大的詞語。
4、全班齊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檢查自學效果,指名說感受。
四、齊讀全文,小結。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掌握了本課的生字新詞,還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紅軍長征圖中的雪山到底給那些戰士們帶來了那些問題呢?我們下節課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認讀。
2、指名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學習1-4自然段,感受雪山環境的險惡
(一)學習課文第1、2段。
1讀課文第1、2段,勾畫出寫雪山特點的語句。
2引導學生概括大雪山的特點。(海拔高,氣溫低,空氣稀薄,天氣變幻莫測)抓住“白雪皚皚”、“終年不化”體會氣候的寒冷,抓住“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體會天氣的變幻莫測。引導學生思考這段環境描寫的作用。
3.指導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3、4段。
1紅軍從江西出發,已經整整八個月了,他們現在又是怎樣的情況呢?自由讀課文第3段,勾畫出相關的語句。 2匯報勾畫的內容。
3這樣的隊伍翻越這樣的雪山,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
4面對險惡的環境,面對重重困難,紅軍將士的態度是——齊讀第4段。你從感嘆號中悟出了什么?(態度堅決、毫不猶豫)該怎樣讀?引導學生讀3、4段。
三、學習5-6自然段,感受紅軍的無畏精神
(一)學習第5段。
1、紅軍在翻越大雪山過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們是怎樣克服的?默讀課文第5段,在相應的句子下作上記號。
2、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抓住環境描寫的句子“一到山腳……到處都是雪,雪,雪。”“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體會環境的險惡。
作者不惜筆墨著力進行環境描寫用意何在?面對險惡的環境,紅軍戰士怎么做的?
這些險惡的環境與“被救出來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塊,系好鞋帶,又歸隊繼續前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二)學習第6段
1、紅軍戰士越往上爬面臨的困難越大,“大家都拼盡全身力氣”,艱難地前進,“拼盡”可換成哪些詞?為何用“拼盡”?默讀第6段,并在相應的詞句下作上記號。
2、全班交流。
從“像被無數把尖刀割著”、“渾身哆嗦”、“牙齒打顫”體會天氣冷到極點;從“頭暈腦漲,呼吸困難”、“要是……就……”這些句子中體會紅軍將士邁步前進極端困難,并且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所以大家都“拼盡”全身力氣,挑戰極限,翻越雪山。
3、引導朗讀,并通過引讀、結合插圖或浮現畫面的方法引導學生背誦本段。
四、學習7-12自然段,感受紅軍的革命情深
過渡:雪山無情,人有情;氣候惡劣,但“人定勝天”!看吧,我們的紅軍戰士是怎樣用頑強的意志,人間的真情去戰勝那堅實的冰山的!
1、讀7-12段,在你深受感動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組交流閱讀感受。
3、全班交流。
從“一摸他的身子,已經冰涼了”可看出,戰士江良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著怎樣的痛苦折磨在風雪里前進。
從“指導員望著……心想……也要挪過山去。”可看出他們患難與共,唇齒相依;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內容補充完整。
5、讀12段中寫景的句子,與前面寫景的句子作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紅軍戰士戰勝自然,越過雪山的喜悅心情。)
五、感受勝利的喜悅
紅軍勝利會師,想象戰士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小組互談感受,指名反饋。
六、作業練習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在寫作方法上有何收獲
2.把你認為寫得好的詞句摘抄下來。
板書設計:
14、翻越大雪山
無畏的精神
雪山環境險惡走向勝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
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1.了解本課的情節,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認識學習以記事為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展的線索,理清它的起因、經過及結果,并領會事件的本質意義。
3.學習本課“妒、督、魯”等ll個生字,以及妒忌、商議、推卻、探聽等8個詞語,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會用“推卻、輕易”造句。
4.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習本課“妒、督、魯”等ll個生字,以及妒忌、商議、推卻、探聽等8個詞語,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會用“推卻、輕易”造句。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一、揭示課題
1.從《赤壁之戰》故事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過一個《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戰》,那個故事是以周瑜、黃蓋為主的。今天我們又學一篇以諸葛亮與周瑜為主的課文。
揭題、讀題。
2.審題。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讀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誰草船借箭?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樣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沒有?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這些問題實際上要我們回答什么?請用陳述句表達。
草船惜箭的原因、經過、結果。
2.我們把草船借箭的經過看成借箭前的準備和借箭的過程。
(出示課后題1/(2))
3.自學課文字詞,標好節號,讀通課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趕造十萬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準備:草船、軍士
的經過借箭的過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駛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結果:如期交貨、周瑜嘆服
4.據此提綱給文章分段:一(l、2節)、二(3--5節)、三(6-9節)、四(10)
這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學習第一段
1.齊讀第l句。
什么叫“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2.從第二節的人物對話中我們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嗎?
(1)指名2生分角色讀課文第2節,師讀旁白。
大家聽2人對話共幾輪,為每一輪編上序號。
(2)每一輪對話中,都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讓我們再來看看,周瑜在與諸葛亮對話時,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學習第一輪對話。
(1)齊讀,邊讀邊根據老師提的問題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師問:周瑜是大都督,難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問。
(2)那周瑜這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兩人一組討論。
交流:2人一組,一人讀周瑜說的話,一個說周瑜的心理活動
(可發揮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這樣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會說是弓箭,那樣就正合我意”……
(3)過渡:顯然,周瑜正在設計想陷害諸葛亮,那他怎樣一步一步進行下去的呢?
4.學習第二輪對話。
(1)指名2人讀對話,師在其間提問讓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動。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卻”又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推卻?
(周瑜以公事來壓諸葛亮,使諸葛亮無法不答應。)
(2)同桌一起像剛才一樣討論周瑜的心理活動。
交流:“我用公事來壓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學習第三--六輪對話。
(1)分四組討論~六輪對話,學著剛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對話,再說說周瑜的心理活動。
最后一輪,周瑜沒有問話但有動作——
(2)討論、交流。
6. 小結,我們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緊逼,把諸葛亮圈入了他設置的圈套。從每一次對話中,我們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讓周瑜計劃得逞了。真的是這樣嗎?
思考:諸葛亮在與周瑜對話時心理活動怎樣?
他為什么答應周瑜如此難辦到的任務?
默讀1~2節,思考這些問題。
(諸葛亮其實已識破了周瑜的計劃,但他以國家大計為重,為水戰勝利考慮,不顧個人恩怨,答應三天造十萬枝箭。)
分組分角色,指名一生讀旁白,朗讀第1、2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四、小結。
周瑜想害諸葛亮,而諸葛亮更是立下軍令狀,那么事情又是怎么發展的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課的情節,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認識學習以記事為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展的線索,理清它的起因、經過及結果,并領會事件的本質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一、復習引入
1.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文章分了四段。并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諸葛亮,用10天造十萬枝箭的命令來設計暗算諸葛亮,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就造十萬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話點出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師:課文開頭就點明了原因,齊讀此句。
3.課文二—四段中也有一處直接寫出了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讀二—四段,找出這句話。(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體進入學習二—四段
1.全文末尾這句話與開頭處的句子什么關系?指名2人對讀。(首尾呼應。)
師生配合(師首句,生尾句)讀,體會首尾呼應。
2.板:神機妙算
用詞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釋?
出示: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
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神機妙算的呢?
3.默讀課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寫諸葛亮神機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劃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枝箭。
(2)不能讓周都督知道,否則我的計劃就完了。
(3)魯肅……回來見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諾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5)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
(6)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夭亮了就回去。
三、學習“知周瑜”
1.默讀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來表達句子的意思。
2.諸葛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假設?
(1)指名讀第三節。
(2)口頭完成填空。
因為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會從中阻撓,所以諸葛亮要魯肅不要告訴周瑜這件事。
兩人一組討論填空、交流。齊讀。
板:知周瑜心
3.諸葛亮要魯肅辦什么事?指名讀句:“希望你能借……船的兩邊。”
(1)比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兩邊。
希望你借給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軍士與許多草把子。
兩句句子有什么區別?用哪句好?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體數字,寫出了諸葛亮對船的具體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現了諸葛殼對計劃早已成竹在胸。
(2)齊讀此句。
師:這排的一千多個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學習“知魯肅”
1.諸葛亮要魯肅別把這事告訴周瑜,結果怎樣?
齊讀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這句句子。
(1)“顯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實與所說或所科的相符。)
(2)“事實”是什么?“所說或所料”又是誰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實是魯肅沒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諸葛讓魯肅不要提此事。)
問:相符嗎?(相符)用上“果然”表現事實與諸葛亮所預料完全相符。
(3)齊讀句子體會。
3.師介紹:魯肅是東吳的一員大將,他為人忠實、守信,正因為諸葛亮知道魯肅的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會把此事告訴周瑜。用上“果然”一詞也表現了諸葛亮——板:知魯肅人
4.到現在,借箭的計劃已有條不紊地準備就緒。齊讀第二段體會。
五、學習“識天象”
1.師:(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諸葛亮曾擔保三天管保有十萬枝箭,可第一天沒有動靜,第二天仍不見動靜,直到(引讀)——
2.指名讀6-7節,說說諸葛亮為什么選在第三天四更時候出發?
板:四更時候(這時候江上大霧彌漫。)
(1)板:大霧彌漫
(2)這時候江上大多彌漫到了什么程度?(引)——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3.有了這樣的大霧會有什么結果呢?與借箭又有什么關系?
出示:因為江上大霧彌漫,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讀6、7節,然后四人一組討論用多種方法來補充完整句子。
所以選擇第三天四更出發。
所以把船靠近曹軍水寨。
所以叫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所以曹軍才不派兵出來。
4.顯然,大霧彌漫這一氣候的變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也是諸葛亮選擇第三天四更時分出發的原因。
(1)諸葛亮是什么時候決定這一時間出發的?(三天前立軍令狀時。)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諸葛亮就預測到三天后有一場漫天大霧,這要歸功于他識天象,了解天氣變化情況。
板:識天象
(3)齊讀小黑板上第①、④句,體會諸葛亮識天象的神機妙算。
5.正因為江上大霧彌漫,諸葛亮在天還沒亮時,把船靠近曹軍水寨,并怎樣布船?引讀書中有關句子。(船頭超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
(1)看。(顯示出船頭朝西,船尾朝東。)
這樣布船的目的是什么?(準備受箭)
(2)引讀,可這樣布船,船隊離曹太近了,魯肅不禁吃驚他說:(引)“……”,可諸葛亮卻笑著說:(引)“……”。
六、學習“知曹操”
1.這是諸葛亮的預料,事實又是怎樣的呢?引讀——(曹操在營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樣。)
2.“虛實”是指什么?
“虛”與“實”是一對反義詞,“虛實”表示內部的實際情況。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虛實?
用“~~~”劃出諸葛亮一方的內部實際情況。
“20只船……排在船上的兩邊。”(第四節)
3.這樣少的兵士,船上又沒有什么武器,曹操絲毫不用害怕,可他為什么不敢派兵?口頭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輕易出動,是因為(江上大霧彌漫,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別人還也許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絕不會派兵的,因為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
4.現在你們看事實與諸葛亮的預料又一一相符,這就可用上剛才我們學的一個詞?(果然)請根據這一內容用“果然”造句。
5.諸葛亮能預料得如此之準,就是因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這時曹操是怎么做的,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讀曹操的句子,大家齊讀諸葛亮的句子,配合讀第8節。
7.看示意圖2:船頭朝東,船尾朝西。
師:這時諸葛亮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是為什么?(一邊受滿了箭,讓另一邊再來受箭。)
這不禁使我們想到諸葛亮向魯肅借草船時說:“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
現在你能說說這個“妙”,妙在何處嗎?
排在兩邊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著,讓敵人看不清虛實……
六、學習“曉地利”
1.過渡:當曹軍一萬多個弩手,一齊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時,諸葛亮和魯肅正在船中飲酒取樂。因為諸葛亮這樣說——(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諸葛亮的船隊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讀第9節,找出一個詞來概括。板:順風順水
3.第三次出示圖片投影1。
(1)根據“順風順水”這個詞再次默讀第9節,想想水往哪個方向流,當時的風向又是怎樣的?(請學生在示意圖上用箭頭表示。)→
(2)師介紹:長江江水正是由西向東流,正是趁著順風順水的時刻,二十條船像飛一樣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來不及了。
(3)諸葛亮能利用順風順水的條件是巧合嗎?
這表現了諸葛亮知曉地理的優勢,并能利用它。
板:曉地利
4.齊讀第9節。
八、學習第四段
1.學習了借箭經過,我們看到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魯肅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預料四更時刻大霧彌漫,應稱是識天象;他更會利用順風順水應贊為曉地利,從這三方面看,諸葛亮其無傀為“神機妙算”,難怪周瑜最后也自嘆不如。
2.齊讀第四段。
九、復習復述
你能不能以“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啊”為中心句把二—四段進行簡要復述?四人一組討論準備。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知道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識天象、曉地利,按事物的規律辦事,他的神機妙算也就表現于此。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朗讀全文(分組朗讀)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以3天內造好0萬枝箭的命令,企圖暗算諸葛亮。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魯肅了解諸葛亮造箭的情況,還給諸葛亮設置造箭的障礙;諸葛亮請魯肅幫忙,暗暗作好借箭的準備。
3、(6-9)諸葛亮善于識別天象,正確估計曹操的行動,利用大霧的掩護,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萬枝箭。
4、(10)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的才干,自嘆不如諸葛亮。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來到劃人物的性格?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個怎樣的人?而諸葛亮呢?
2.引導歸納中心,理解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膽有識,神機妙算。
三、完成課后練習
人教版上冊語文六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