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由于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北師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北師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投影儀、不同長度的鉛筆若干、刻度尺。
教 學 流 程
個性化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言語導入。
師:通過同學們,我們每天在這間教室里學習,講臺是老師的好伙伴,課桌是同學們的好伙伴,今天,這兩位伙伴有話要對大家說呢?大家聽嗎?
錄音:大家好!我是講臺,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長,小朋友們能告訴我嗎?還有我呢,我是課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長,親愛的小朋友,你們能告訴我嗎?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長。
(1)估計活動。
師:小朋友們,請大家先用手比劃一下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一比,說一說。
(2)實際測量。
教師詢問:同學們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說明課桌有多長嗎?
學生回答可以用東西量。
(3)討論交流。
讓學生來說一說剛才用什么方法來說明桌子有多長。
學生們說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師總結:原來大家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這樣說起來真是麻煩。
那有沒有辦法使測量的結果都一致呢?
生說:可以用尺子來量。
(4)認識刻度尺,用尺子量。體會1 厘米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拿出刻度尺,認一認。
師講解:讓學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個小格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讓學生指一指從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的。(指甲蓋、鼻孔等)
2、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1)引導示范。
師:首先我們應找到0刻度,把筆的一端對準它,看另一端對準哪個數值,再把它讀出來。
讓學生想想,有時候一枝鉛筆不會剛好是政厘米 數,該怎么辦?
應該讀出較為接近的整厘米數即可。
(2)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展示測量的過程。
二、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第二題:螞蟻搬豆。
3、第三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書設計:桌子有多長(厘米的認識)
教師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會學生比的方法。
請學生說出所知道的測量的工具,教師及時補充。
指導學生任意測量,再全班交流。
北師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一年級北師版數學14-15頁。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了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初步學會估測較小物體的長度。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認識和體會“1厘米”的意義,初步培養估測意識,學會正確地進行簡單的測量。
教學難點:
正確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正確進行簡單的測量。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合作意識,鍛煉觀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尺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小熊遇到了難題,想讓小朋友幫忙,難題是“桌子有多長”。
二、知識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學生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匯報結果。
師生一起觀察測量的結果,引出尺子。
2.認識尺子,認識1厘米。
活動一:通過認真觀察、交流,總結出:
(1)尺子上有數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點。
(2)有一條一條的線,有長的短的,我們把這些一條條的線叫做刻度線。
(3)有“cm”-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學生通過打招呼認識它。
活動二:認識1厘米。
尺子上從0到1這一段的長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為1厘米。
活動三: 1厘米到底有多長?
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對準尺上的0和1,比劃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長度。
尋找身邊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寬度、拇指的寬度、圖釘的長度大約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礎,進而認識3cm、5cm。(有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三、用直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1.當0刻度完整無缺時,將物體的一端對準0刻度,看另一端與尺子上的哪個刻度對齊。(生動手測量自己的鉛筆有多長,在測量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物體的一端與0刻度線對齊,而另一端卻不能于某個刻度對齊,這時我們就看它的末端離哪個數字近,就說大約()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見的時候,物體的一端對準一個整刻度,看另一端與尺子上哪個刻度對齊,此時,物體的長度為兩刻度值的差。
四、應用練習。
小熊量東西。
五、課堂小結。
小熊在大家的幫助下,順利地通過了老師的測試,高興極了,說想讓小朋友總結一下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可以嗎?
板書設計:
桌子有多長
尺子 cm—厘米
教學反思:
《桌子有多長》一課,重點是讓孩子認識1厘米,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以及能正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教學過程中需要多次進行活動,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教育機智,然而,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東西,導致整節課進行得雜亂無章,秩序混亂,所以這是一節失敗的教學。
1.創設問題情境,以小熊做客為主線貫穿整節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學生動手量桌子這一環節,學生沒有完全參與進來,這與我有很大關系,教師的示范作用本應該體現出來,但是自己也沒有做到,這是不應該的。
3.認識1cm,體會1cm的實際意義這一環節,我做的準備不夠充分,學生只是用手比劃了幾次1cm,不如給學生準備一些1cm的實物讓他們體會好。
4.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少,只是單純的看了小熊的錯誤,這種間接的方式肯定不如親身體驗好。
5.另外,平時的習慣養成沒做好,導致課堂中間經常出現一些突發現象,我處理得很不到位,也沒能及時的處理好,這些方面的技巧還需要自己一點一滴的去積累,慢慢去摸索,多動腦思考,多請教其他老師。
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北師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學習目標】
1.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實際意義,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的意識。
3.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測量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好伙伴,天天陪著我們一起學習,它就是我們的課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桌子有多長。(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提問: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課桌有多長呢?
1.估計:讓學生試著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著估,估好后,舉手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量桌子的長度呢?請同桌兩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課桌有多長。
學生交流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質疑:為什么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同樣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小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看來,統一測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么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同時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而在我們的學習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學生尺。(在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觀察、探究:學生尺上有些什么?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結合學生的發現,講解刻度線、字母cm及其含義、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板書:長度單位——厘米(cm)。)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么位置上,誰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么意思?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厘米?
(4)在認識厘米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么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中常見物體理解厘米的實際意義,使抽象的單位變得可以體驗。)
(5)認識幾厘米
①數一數:從0刻度到2刻度之間有幾個1厘米,是幾厘米?從3刻度到7刻度是幾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加入“猜想”這一催化劑,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誘發學生的跳躍思維,加快1厘米的認識過程。)
③打手勢:4厘米大約有多長?7厘米大約有多長?10厘米大約有多長?
(同桌互評。)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著量,再匯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找一人上臺演示,得出經驗: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2)再量這個三角形的一條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討論: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大約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用不同的工具測量課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測量物體,在操作中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找出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發現與創新。)
三、鞏固練習。
1.估計大約是幾厘米?(如:書的厚度,小棒、鉛筆的長度等。)
2.請幾名同學分別量出這幾種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并注意測量的方法。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3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你表現得怎樣?
北師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直觀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意義,體會數的相對大小關系。
2、能在具體情境中描述數的相對大小關系,通過猜數游戲,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數感。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通過情境圖“小小養殖場” 創設了一個猜數的情境,讓學生通過運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詞語描述,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對比新舊教材,新版教材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如豐富了主題情境圖,加入了羊和兔,讓學生在猜數游戲中感受“多得多” “差不多”等詞組的實際意義,讓學生體會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而在練習中,則刪除了猜數游戲。在對新舊教材的反復對比解讀中,進一步體會教材的設計意圖,數量間的相對大小關系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要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描述,本課在設計時,主要通過大量具體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學會運用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來描述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又能讓學生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設計:
一、直觀感受,體會意義
師:同學們,如果這三杯多少不同的飲料讓你選,你會選擇哪一杯呢?為什么?
引出“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詞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比較中初步體會這些詞組的意義。 】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自主探究,獨立思考。
師:在這個小小養殖場中住著哪些小動物,說一說,誰多?誰少?能試著用這些詞組把它們之間多少的關系描述得更具體些嗎?
2.交流對比,初步體會。
讓學生獨立嘗試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詞組描述雞、鴨、鵝三者之間的相對大小關系,并結合具體的數字解釋這些詞組的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比較中逐漸過渡到對數字抽象的比較中,發展學生的數感?!?/p>
3.新知運用,點撥引導。
(1)出示兔子圖,18,26,90,97四個數中,有一個是兔子的只數,請同學們猜一猜。學生在提示下進行猜數,并說說為什么這么猜。
【設計意圖:在對新知的鞏固運用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逼近的數學思想?!?/p>
(2)羊的只數與鵝差不多,羊可能有多少只?讓學生先說一說差不多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最后從70、26和3中選擇正確的答案。
三、鞏固練習,扎實新知
1.結合生活實例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詞組說一說。
2.猜猜老師的年齡。
3.猜數游戲
4.猜一猜糖果有多少顆?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兩倍的多少,但學生在沒有學過100以內加減法的情況下,要讓學生口算出28的兩倍大約多少有相當的難度,因些將原有教材中28更改為30,降低了題目的難度?!?/p>
5.比一比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數量間的相對大小關系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要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描述。】
四、談談收獲。
北師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義;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發展學生的數感。
2、情感、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勇于發表意見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估計的思想,發展估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義;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鋪塹導入。
1、談話激趣。師:小朋友,你們去過養殖場嗎?今天,小灰兔朋友要帶我們去參觀動物王國里的養殖場,你們想去嗎?
#教案# 導語: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去參觀動物王國里的養殖場了,大
家請看(師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本節課通過創設“參觀動物王國里的養殖場”,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但,部分學生對“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理解困難,再加上教材的插圖不夠直觀形象,不能讓學生一目了然:“_比_多得多,_比_多一些”。因此,在這里,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小灰兔帶來的問題,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多得多……”的含義,讓數學模型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為新知的探索起到鋪塹的作用?!?/p>
二、引導交流,理解新知。
(一)觀察。師:這就是動物王國里的養殖場,多美麗呀!大家仔細瞧瞧,圖上有什么?跟同桌的同學說一說。
(二)反饋。學生自由發言,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并板書:
雞85只 鴨42只 鵝34只
(三)說一說。師:請你們用剛才的“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在小組里說一說,誰多誰少?(師巡視指導,幫助個別學習困難的小組。)
(四)想一想。課件師:請大家打開課本觀察“想一想”的內容,羊可能有多少只?通過看圖,你還知道了什么?(由學生自由回答,師再板書,讀題后讓學生獨立完成。反饋交流時,讓學生自我評價或評價他人。)
【設計意圖:在上個環節的基礎上,學生較輕松地完成“說一說”這部分內容,運用小組交流的形式,描述數量間的關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在反饋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他評,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練習鞏固,扎實新知。
師:小朋友!闖關游戲開始了,今天要闖三關,大家可要努力哦,比一比,看誰得的紅旗多!
1、P31第1題。引導學生看清題意,再讓生獨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進行評價。
2、P31第2題。幫助理解題意,讓生認真思考后做答,交流評價。
3、P31第3題。指名生說明題意,再獨立思考做答。(反饋時,可能會出現兩個答案,只要理由正確,可以加以肯定。)
4、游戲。
(1)師:恭喜小朋友闖完這三關,現在我們來玩個數學游戲,好不好呀?嗯,請大家注意了:
老師在紙上寫了一個兩位數,你們猜一猜,是多少?(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加以提示。)
(2)30頁,兔子有多少只?
三、總結。
師:今天玩得開心嗎?你學會了什么?
調查家里成員的年齡,并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