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詩句古詩大全
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于霜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霜降的詩句古詩,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有關霜降詩詞
1、《秋懷奉寄朱補闕》
唐·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騷人起恨初。
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閑居。
暮色秋煙重,寒聲牖葉虛。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歸田賦,猶陳諫獵書。
不知青瑣客,投分竟何如。
2、《念奴嬌·水鄉霜落》
宋·范成大
水鄉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橫碧。南浦潮生帆影去,日落天青江白。萬里浮云,被風吹散,又被風吹積。尊前歌罷,滿空凝淡寒色。
人世會少離多,都來名利,似蠅頭蟬翼。贏得長亭車馬路,千古羈愁如織。我輩情鐘,匆匆相見,一笑真難得。明年誰健,夢魂飄蕩南北。
3、《別怨·嬌馬頻嘶》
宋·趙長卿
嬌馬頻嘶。曉霜濃、寒色侵衣。鳳帷私語處,翻成離怨不勝悲。更與叮嚀祝后期。
素約諧心事,重來了、比看相思。如何見得,明年春事濃時。穩乘金腰裊,來爛醉、玉東西。
4、《歲晚》
[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
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5、《詠廿四氣詩 霜降九月中》
唐代:元稹
風卷清云盡,空天萬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
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6、《賦得九月盡(秋字)》
唐代: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葉秋。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7、《霜月》
唐代: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樓高 一作:樓南 / 樓臺)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8、《霜降日得西皋詩中有速諸公社飲意予亦以此訂約》
明代: 朱樸
九月降霜寒草衰,三秋落木塞鴻來。鬢絲可綰年華住,花事聊蘇病眼開。
杜老長貧淹酒債,何郎新興動官梅。便須擬看東樓雪,莫待緘書再四催。
9、《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唐: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10、《泊舟盱眙》
作者:韋健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鄉國云霄外,誰堪羈旅情。
霜降文字記述
《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
《國語·周語中》:“火見而清風戒寒。” 三國 吳 韋昭 注:“謂霜降之后,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為寒備也。”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論節氣,還不到霜降,這里已經下了好幾場霜。”
霜降計算方法
霜降日期計算公式:[Y x 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3.438,20世紀C=24.218。
舉例說明:2088年霜降日期=[88×0.2422+23.438]-[88/4]=44-22=22,10月22日霜降。
例外情況:2089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霜降寓意
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象征著天氣漸冷、初霜出現。每年陽歷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霜降是每年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于霜降。《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東漢王充《論衡》曰:“云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非從天降。
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天氣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進入霜降節氣后,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活動越來越頻繁,晝夜溫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華南地區,氣溫的起伏愈發明顯;而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早已呈現出一派“寒風落葉”的初冬景象。
霜降習俗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氣,人們非常的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還有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