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美好寓意有什么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霜降的美好寓意有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霜降美好寓意,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霜降的美好寓意
古詩曰“霜葉紅于二月花”,霜降后的楓葉在秋風的吹拂下,蛻變成如火似錦的紅黃,漫山遍野,層林盡染,蔚為壯觀。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霜降節氣,菊花盛開,文人墨客對菊花吟詩作對,賞菊飲酒,開啟菊花會,就是當時節令的一大雅事。
霜降寓意
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象征著天氣漸冷、初霜出現。每年陽歷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霜降是每年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于霜降。《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東漢王充《論衡》曰:“云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非從天降。
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天氣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進入霜降節氣后,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活動越來越頻繁,晝夜溫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華南地區,氣溫的起伏愈發明顯;而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早已呈現出一派“寒風落葉”的初冬景象。
霜降的習俗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氣,人們非常的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還有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霜降養生小常識
一、飲食:補冬不如補霜降
中醫認為,霜降應淡補。因此在霜降時節飲食應盡量保持清淡。尤其不要在食物中放太多的鹽。鹽食用過多,易導致血容量增加,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增加。同時容易讓人產生口渴的感覺,需要喝大量的水來緩解,長期大量攝取鹽會導致身體浮腫,同時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民間總有諺語,“補冬不如補霜降”,認為比起冬天的進補,霜降時節的.秋補會更有效果。不過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藥補不如食補”,而且即使是藥補,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而定,不能亂補。
二、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過渡的開始,晝夜溫差變化增大,人們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早睡早起,養成規律,做好御寒準備,預防感冒。
三、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歷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氣溫越來越低,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四、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
心理專家介紹說,秋天是各種情緒病高發時節。如果調理不當,極易誘發抑郁癥等其他心理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五、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時節,氣溫可能突然下降,慢性病患者和那些體質差、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發燒。另外,冷空氣的刺激會使人體血管發生收縮,血壓突然上升,從而誘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要想預防以上疾病,關鍵是要保暖。
霜降要注意預防的疾病
1、高血壓
氣候變化引起的冷刺激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毛細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增高,進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復發。
專家提示:首先,早晚要適度增減衣物,防止受涼;其次,適當增加體力活動,定時休息,防止過度疲勞;再次,有高血壓史的人要經常測量血壓,及時調整用藥量;最后,應注意飲食結構,少吃多餐,吃低鹽食物,不抽煙、不喝酒,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好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藥物,以備發病時及早服藥。
2、關節炎
受寒受涼是關節炎的重要誘因之一,特別是風寒濕痹型關節炎患者的疼痛、腫脹癥狀以及關節僵硬癥狀都會隨著氣溫下降而加重,個別病情穩定的患者還易因此復發。
專家提示:有關節炎、腰椎、頸椎疾病的患者,天氣轉冷時一定要注意保暖,騎車族可以通過佩戴護膝、護肘來防止關節受涼;多曬太陽,并適當進行一些功能性鍛煉也有助于關節的健康。
3、血管病
氣溫降低,一些不愛活動的老年人會出現腿疼、腫脹,多數人會以為是受涼了,其實這可能是老年人下肢血管疾病的表現。
尤其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因其癥狀與關節炎相似,很容易被患者誤認為是關節炎發作。不過如果伴有疼痛、發涼或間歇性跛行等癥狀時,最好去醫院骨科和普外科檢查一下。
專家提示:這兩種血管病都可能導致下肢氧供應不足、疼痛、下肢冰涼、顏色改變、感覺減退、潰瘍或壞疽等。檢查手段如下肢血管彩超、核磁共振等可以確診。
4、腦出血
研究顯示,氣溫若降低到零下5℃,每百萬人的中風病死率每天將達到4.8人,而在17℃時的死亡數為3.2人。原因是寒冷刺激會使血管猛然收縮,血壓升高,使原本脆弱的腦血管破裂而引起腦出血,寒冷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腦栓。
專家提示:平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在冷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時增加衣被和保暖設施,睡前宜用熱水泡腳。
一旦出現胸悶、頭昏、嗜睡及一側肢體麻木癥狀時,應引起患者本人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5、肛腸病
天氣轉冷后,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北方人都有喜食辛辣的習慣,不少男性還喜歡喝點白酒暖身。但是如果沒有節制,很容易引發內痔出血或肛裂等肛腸疾病。
專家提示:飲食要有節制,減少高蛋白、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尤其不要喝太多的烈性酒;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加強日常規律的體育運動。
一旦出現不適應要及時就診,千萬不要以為出點兒血沒關系,只要“扛一扛”就好了,以免因此加重病情,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