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模板
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模板,歡迎參閱。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一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掌握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的過程;
⑵了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理解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后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⑵通過角色扮演,借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立有利于加強封建統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并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么,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云集于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么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后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創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發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難點是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歷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首領――“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獲得各族的尊重?唐朝與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5課。
3、講授新課
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1)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2)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1)介紹松贊干布。
(2)學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么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二、回紇、靺鞨、南詔的興起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于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于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制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于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于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后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后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