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優秀教案
九年級的內容主要分析近現當代的歷史狀況,提出未來發展的選擇。所以說,初中的社會和歷史是綜合性的一門學科,而歷史是單門學科,是不同的。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七年級歷史上冊優秀教案,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歷史上冊優秀教案1: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
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
(四)教材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2)地動儀
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3、解決辦法
(1)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
(3)地動儀的構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為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
(4)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后教師概述)我們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
2、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么?
(板書)(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板書)1、從竹簡到紙的發明
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后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著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明的?
2)紙的出現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著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請同學們回答后教師歸納):造紙術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板書)(二)、《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有很多數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并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
(板書)(三)、地動儀
請同學們思考:在發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
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明了地動儀。
(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
首先向學生點出: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課堂小結
秦漢時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七年級歷史上冊優秀教案2:和同為一家
【學習目標】
1、了解當時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和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
3、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重點】
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難點】
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
【導入新課】
歷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首領――“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獲得各族的尊重?唐朝與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樣的關系呢?
【學習過程】
仔細全面的閱讀課本,認真完成學案。
一、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
2、當時的吐蕃(bo)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3、唐朝與吐蕃的和親
(1)7世紀前期,吐蕃的贊普______________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給他。
(3)此次和親的意義:
(4)8世紀初,唐朝又將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經“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與回紇(he)、靺鞨、南詔的關系
1、回紇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紀中期,建立汗國,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雙方關系友好。后回紇改名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統一各部建立政權。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__,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_________”為號。有“_______________”之稱。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
3、六詔居民是_________和________的祖先。在唐朝的支持下________統一了六詔。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精講透析
1、課本p22動腦筋
2、認真識記本課的生字、詞。
吐蕃、松贊干布、邏些、回紇、回鵠、粟末靺鞨、南詔、彝族等。
【思維拓展】
用史實說明唐朝統治者是怎樣靈活處理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的?并談談你的感想。
【牛刀小試】
同步訓練一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
【自我評價】
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七年級歷史上冊優秀教案3:原始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培養自己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我們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早期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
學生回答明確: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那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你了解我國古代那些關于農耕的傳說,談一談。
學生回答: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神農氏:教民播種,嘗遍百草。
師: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自主預習】
(一)河姆渡原始農耕
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
河姆渡原始農耕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時間:距今約7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農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家畜(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陜西西安
2、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漁叉等
4、農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飼養業:豬、狗
7、原始手工業:陶器、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學生討論歸納了解以下知識
大汶口出現貧富分化,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合作探究】
1、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了解到我國原始的農耕生活的相關內容,我們一起
列表比較總結一下本文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