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一生物課的優質教案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為學生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進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初一生物課的優質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1初一生物課的優質教案1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于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后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說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系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像,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像,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復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閱讀有關的課文后,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后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和觀察組織交流,并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臺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并糾正。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并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布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后,嘗試提出問題,并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別嗎?你認為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么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 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么?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于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于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并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像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說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并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后,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說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系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經驗,啟發學生說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系,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復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系?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為什么在實驗置中設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區別?
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說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
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并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導學生聯系前后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內容,并指導學生做課后練習。
課后實踐
課后測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后活動,并給予評價。
2021初一生物課的優質教案2
植株的生長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了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
方案一:各小組匯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匯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并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1)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2)伸長區: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_發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后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并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并仔細觀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并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后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癥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鑒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種做法,樹立環保的的意識
2021初一生物課的優質教案3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
作和交流。
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 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教學過程
分析
影響水稻的生存的因素有哪些? 你能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類嗎?
想一想
影響水稻生存的環境因素
l 非生物因素:陽光,水,溫度,土壤,空氣等
l 生物因素:青蛙、蛇、田鼠、蝗蟲等
一、環境中的生態因素
環境中直接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土壤和生 態 因 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水的影響
2.溫度的影響
3.陽光的影響
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因素:指影響某些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捕食關系: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
(2)競爭關系:不同種或同種生物之間為爭奪食物、資源、生存空間等而發生的關系。
同種生物還可能爭配偶
(3)合作關系:同種生物或不同生物之間的相互協作的關系
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適應環境
蚯蚓身體上的剛毛和黏液有助于其在洞穴中運動和呼吸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蚯蚓的排泄物使土壤變得更肥沃
課后小結
總結:
一、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
1、環境中直接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做生態因素。
2、生態因素可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溫度、空氣、土壤等。
生 物 因 素 :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必須適應環境。
2、生物也能影響環境。
3、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
2021初一生物課的優質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回顧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過程,說出二氧化碳和氧氣的變化過程。
(2)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能力目標
(1)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節的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和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綠色植物對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重要意義,自覺形成愛護綠色植物的美好情感;通過參加綠化校園或社區活動,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運用實驗設計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節的探究活動。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教學難點: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節的探究活動。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請學生看圖說話,由此引出“溫室效應”,并提出下列思考題:
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哪一種?它是怎么產生的?有沒有什么途徑可以減少這種氣體?
新課講授
【驗證綠葉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學生實驗)
實驗步驟:(其中1、2兩步,課前教師與學生一起準備,第3步課上學生分組完成。)
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乙內裝入新鮮菠菜,丙內不放。通過導管向各個袋內深吐氣,使袋內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扎緊袋口。
2)將甲袋放在黑暗處,乙、丙放在光照下。
3)將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內氣體分別通入三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內,觀察、記錄石灰水的變化,分析實驗結果。
根據實驗步驟1)、2)思考:
本實驗中有幾個變量?在各組中分別是什么情況?
復習對照實驗的概念,幫助學生弄清甲、乙是一組對照實驗,說明光照的作用;乙、丙是另一組對照實驗,說明植物的作用。
學生分組完成實驗步驟3),記錄現象,并分析實驗結果:
由此得出結論:
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進一步提出問題: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是什么氣體?你能否設計實驗證明。
【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氣體】
(布置學生課下設計方案,進行實驗,課上進行交流。具體要求如下)
提示:
1)氧氣能夠助燃,可以用帶余燼的衛生香或木條復燃的方法進行實驗。
2)小動物離開氧氣就會窒息死亡。
要求:
「活動目標」
檢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材料器具」
「方法步驟」
「實驗記錄」
【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氣體】
學生匯報交流,教師總結。
介紹該探究實驗的一種方法:
「材料器具」
金魚藻、大燒杯、短頸漏斗、試管、衛生香、火柴、清水。
「方法步驟」(如下圖示)
取一些金魚藻放在盛有清水的燒杯中。在金魚藻上面倒罩一個短頸漏斗,漏斗頸上套一根灌滿清水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另一端用橡皮塞塞住。把上述裝置移至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可以看到金魚藻表面有小氣泡放出。待玻璃管內的液面降低到燒杯液面以下時打開玻璃管的塞子,迅速把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插進管內,觀察現象,發現衛生香復燃,說明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氣體的是氧氣。
總結光合作用反應式:
思考:
1)在室內,特別是在臥室里擺放植物好不好?為什么?
2)在水族箱中常常可以看到除了有魚還有水草、電燈等,你能解釋這是為什么嗎
【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
出示圖片請學生補充完整。
總結: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判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簡單的逆反映。”是否正確?為什么?
【DIY:參與綠化校園或社區活動】
建議同學們組織起來參加當地的綠化活動,可以對學校綠化或社區綠化提出合理化建議,也可以參加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活動。還可以嘗試綠化設計,如利用軟件進行綠化設計。
五、教后反思
1.初中生物學科中的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現象、感知生命的特征,體驗生命的歷程,感悟生命的意義,反思生命的價值,從而達到珍愛生命、欣賞生命、保護生命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本課的重難點就落在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關系上,通過兩課時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達到珍愛綠色生命、保護綠色生命的目的。
2.探究活動則通過學生的動手探究,來達到了解生命現象的過程,但是了解生命現象只是表象,教師更應該在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進行探討、交流,提出自己的設想,以達到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這也更能符合“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2021初一生物課的優質教案5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制作小腸壁結構折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學習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并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說說自己嘗出了什么味道?思考為什么會嘗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并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并進行分析。
教師巡回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并相互評價。
(五、營養物質的吸收
閱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六、小結、課后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布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