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師教案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都有哪些?無機鹽是維持生物機體正常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成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生物教師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 生物的錄像。
2. 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3. 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后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征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
補充:
8. 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9. 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10.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11.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鐘乳石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說明。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征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后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征后,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征。對于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應該逐一分析,并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后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重點: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教學難點: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對比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調查了校園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無所不在,那你們知道,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個共同的家園中呢?(地球)很好(打開課件,展示地球圖片)這就是我們的地球,那我們是生活在地球的內部還是生活在表面這一層呢?(表面)很好,外面這一圈就是我們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學家們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學對生物圈不熟悉,我們今天這節課就是學習關于生物圈的知識。
(課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義)我們科學家們早就對生物圈下了定義,哪位同學幫老師讀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兩個方面?(定義: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那我來問一下你們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還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環境)很好,那我們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這么多東西呢?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來我們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卻有那么多生物生存著。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層面中的,而是我們的生物圈分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氣圈的底部,巖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著什么生物?這三大圈是否絕對分開?(小組討論兩分鐘)有的生物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例如人,還有沒有別的例子?我們世界的人口將近60億,而我們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科學家們設想能否把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為那里沒有水,氧氣,溫度太低或太高…)那為什么我們的地球又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呢?(因為生物圈有滿足生物生存的各種條件)討論書本P5~6六幅圖片,看各幅圖片中生物圈滿足了它們的哪些條件。完成書本練習: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么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條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么不同?3、為什么干旱使糧食嚴重減產?分析圖片:熊貓頻臨滅絕的原因?蕉樹枯萎原因?得出結論:動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做練習:
1、生物圈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條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關于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圈僅由植物、動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構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內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動能達到的范圍,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間的總稱
3、有人說:“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如果不對,說說你的理由。
布置下節課準備的內容:如果你翻動花園、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塊。,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動,這就是鼠婦又叫潮蟲。下節課每小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來做實驗,抓好時要把它們放在濕的土中養著,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學后記:
同學們對于一些熊貓,蕉樹等接近生活的圖片比較感興趣,以后可以多舉這方面的例子。
教學反思:
因為這節課的理論知識比較多,而且知識點相對簡單,只是介紹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學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應該考慮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圖片供學生思考,像講到為什么其他星球沒有生物,應該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資料告訴學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要保護地球的意識。學生對于做練習比較感興趣,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考慮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安排一至兩題練習,加強學生知識點的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 舉出例子并初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先比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為什么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刺,得出結論是為了適應干旱的環境。同時學生分析刺猬、變色龍、竹節蟲,得出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分析書本P19的資料,回答問題: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觀察兔子和貓的雙眼在頭部的位置,你能發現什么問題? 從而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生物為了適應不同環境其形態結構都有所改變。
生物除了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環境。
過渡問題: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呢?生物本身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學生舉出例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的影響,動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鼠婦疏松土壤,柳、杉樹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幫助凈化空氣,人類大量得排除廢氣、廢水使環境受到污染……)
講解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1.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2.作出假設:__地,草地,茂密的灌叢的空氣濕度不一樣.
3.制定計劃:學校內測量__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中的濕度.(__地指什么?灌叢指什么?)
4.填寫P7空氣濕度記錄表.并畫出曲線圖.
5.注意:如果__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測量濕度時,能把干濕計放在水洼邊嗎?測量灌叢的濕度時,能把干濕計放在地上嗎?
舉例:曲線圖的畫法:
總結:前面一節課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有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著環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解答下面問題。
6、練習:
1)如果將生活在淡水中的鯽魚放入海水中,不久就會死亡,這一現象說明( )
A.每種生物都是有壽命的
B.每種生物都有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
C.動、植物改變生活環境就會死亡
D.生物的生存環境很容易破壞
2)生活在陰濕環境中的植物,葉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減少陽光照射
C.適應低溫 D.適應潮濕的環境
3)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常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所捕食,對此的解釋為( )
A這些鳥不適應環境
B.被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
C.適應是絕對的
D.適應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對性
7、講解書本課后練習。
教學后記:
這節課不僅要講理論課《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而且也要說明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原理和過程。 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這個知識點并不難,學生容易理解,但對于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學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課堂上講解這個實驗過程和原理較費時,最后超出課時,學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別是對于為什么要用__地、草地、灌叢三個環境來做這個實驗,很多學生很難理解,還有對于探究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計劃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課堂上采取了把實驗過程,原理用一節課來講述,因為探究實驗對于學生來說很陌生,只有一開始讓學生理解了探究實驗的方法,在以后的課堂上才能讓他們自主探究,所以我覺得把實驗課分為一個課時的課是有必要的。
教學反思:
應該安排學生實驗前自己先體驗實驗過程,實驗所需時間,這樣讓學生操作起來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實驗過程所遇到的問題。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回顧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過程,說出二氧化碳和氧氣的變化過程。
(2)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能力目標
(1)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節的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和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綠色植物對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重要意義,自覺形成愛護綠色植物的美好情感;通過參加綠化校園或社區活動,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運用實驗設計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節的探究活動。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教學難點: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節的探究活動。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請學生看圖說話,由此引出“溫室效應”,并提出下列思考題:
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哪一種?它是怎么產生的?有沒有什么途徑可以減少這種氣體?
新課講授
【驗證綠葉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學生實驗)
實驗步驟:(其中1、2兩步,課前教師與學生一起準備,第3步課上學生分組完成。)
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乙內裝入新鮮菠菜,丙內不放。通過導管向各個袋內深吐氣,使袋內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扎緊袋口。
2)將甲袋放在黑暗處,乙、丙放在光照下。
3)將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內氣體分別通入三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內,觀察、記錄石灰水的變化,分析實驗結果。
根據實驗步驟1)、2)思考:
本實驗中有幾個變量?在各組中分別是什么情況?
復習對照實驗的概念,幫助學生弄清甲、乙是一組對照實驗,說明光照的作用;乙、丙是另一組對照實驗,說明植物的作用。
學生分組完成實驗步驟3),記錄現象,并分析實驗結果:
由此得出結論:
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進一步提出問題: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是什么氣體?你能否設計實驗證明。
【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氣體】
(布置學生課下設計方案,進行實驗,課上進行交流。具體要求如下)
提示:
1)氧氣能夠助燃,可以用帶余燼的衛生香或木條復燃的方法進行實驗。
2)小動物離開氧氣就會窒息死亡。
要求:
「活動目標」
檢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材料器具」
「方法步驟」
「實驗記錄」
【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氣體】
學生匯報交流,教師總結。
介紹該探究實驗的一種方法:
「材料器具」
金魚藻、大燒杯、短頸漏斗、試管、衛生香、火柴、清水。
「方法步驟」(如下圖示)
取一些金魚藻放在盛有清水的燒杯中。在金魚藻上面倒罩一個短頸漏斗,漏斗頸上套一根灌滿清水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另一端用橡皮塞塞住。把上述裝置移至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可以看到金魚藻表面有小氣泡放出。待玻璃管內的液面降低到燒杯液面以下時打開玻璃管的塞子,迅速把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插進管內,觀察現象,發現衛生香復燃,說明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氣體的是氧氣。
總結光合作用反應式:
思考:
1)在室內,特別是在臥室里擺放植物好不好?為什么?
2)在水族箱中常常可以看到除了有魚還有水草、電燈等,你能解釋這是為什么嗎
【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
出示圖片請學生補充完整。
總結: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判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簡單的逆反映。”是否正確?為什么?
【DIY:參與綠化校園或社區活動】
建議同學們組織起來參加當地的綠化活動,可以對學校綠化或社區綠化提出合理化建議,也可以參加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活動。還可以嘗試綠化設計,如利用軟件進行綠化設計。
五、教后反思
1.初中生物學科中的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現象、感知生命的特征,體驗生命的歷程,感悟生命的意義,反思生命的價值,從而達到珍愛生命、欣賞生命、保護生命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本課的重難點就落在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關系上,通過兩課時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達到珍愛綠色生命、保護綠色生命的目的。
2.探究活動則通過學生的動手探究,來達到了解生命現象的過程,但是了解生命現象只是表象,教師更應該在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進行探討、交流,提出自己的設想,以達到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這也更能符合“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精選篇5
重點:種子的萌發條件。
難點: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采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后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關于種子萌發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并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課前可提前一至兩周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么?并隨機的發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觀察其萌發過程中的變化,并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說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種子種在田里?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并引入課題:
種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么,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么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堿性等。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
(1)種子吸水后,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著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的過程:
(1)種子吸水后,胚根先從種子里伸出,發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的改變,那么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嘗嘗萌發的小麥種子和干燥的小麥種子,有什么不同感覺。
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的種子有甜味,干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
干種子里的淀粉沒有發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的種子里的淀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并不都能萌發。這是什么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后,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初一生物教師教案精選篇7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對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從原來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說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內容從回顧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開始,讓學生感知他們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原則,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教材中詳細描述了各探究實驗的關鍵環節,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光合作用被發現的基本過程
2.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2.能力目標:
1.重新走進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手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2.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3.過讀書和師生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歷程,體會科學概念是在不斷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形成;
2.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學科中的有關知識,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內容和結果;
4.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各實驗設計、優缺點和結論。
難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五、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結合問題、討論、比較、歸納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再現科學發現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學生的學習準備
學生收集了解關于光合作用研究歷史。興趣小組做關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