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都有哪些?按照生物劃分學科,有助于從各個側面理解一個自然群體的生物的特點和規律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2.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
2.教學難點:生態平衡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之前兩節課學習了兩個實驗《光對鼠婦的影響》、《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都是說明了什么原理?(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環境。)這就說明了我們的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把這個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
二、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
先在書本上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P22,畫出概念。怎么樣的環境才算是一個生態系統呢?那么我們的課室算不算一個生態系統?比較一個農田、一個森林與我們的課室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那生態系統是由什么組成的呢?生態系統里面有無數條食物鏈,食物鏈交錯又成了食物網。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習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看一下書本是怎么樣對這兩個概念下定義的?P24。讓學生讀出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并舉例。草 兔 狼。(強調箭頭應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這幾種生物還有跟其他生物有聯系嗎?(昆蟲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強調每條食物鏈的連接箭頭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簡單介紹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
三、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簡單介紹各營養級。
課件圖示幾種生物,讓學生自行連接成食物鏈,看哪個小組連成的食物鏈最多 ,最準確。根據食物鏈的連接講解處于食物鏈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強調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那為什么植物叫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讓學生記憶更深。從樹葉、蟬、黃雀、螳螂四種生物組成一句話,是什么話?(激發學生積極性)。以這四種生物為例介紹各營養結構和營養環節。鞏固前面介紹的知識。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為例,說出一條以學生為終點的食物鏈。討論書本P23練習。
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
列舉一食物鏈,讓學生討論這里面的植物會不會逐漸減少,動物會不會無限量增加從而引出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使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再舉一動畫實例。強調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
五、如果人類加入到生態系統中,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看圖片介紹例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關注地球的意識。
1、我國有天然草原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 。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 約65?70萬公頃,草原生產力下降。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原鼠蟲害加重,沙塵暴頻繁發生。
2、人類大量飼養山羊,山羊吃草,斬草除根,對草場的破壞程度相當于綿羊的20倍。由于生態惡化無草可吃,導致駱駝嚴重營養不良,使得駝峰下垂,駱駝無法站立。
3、砍樹容易種樹難,生態危機一旦出現,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得到恢復。
六、做練習
教學后記:
對于前面的食物鏈,食物網,因為學生小學時已有學過相關的知識,但沒有學到概念,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接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為每個知識點的連接點,讓每個知識點通過食物鏈來相聯系。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態平衡,可以通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并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了解,有一個動態的動畫。
教學反思:
對于知識點的銜接不夠嫻熟,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過渡過硬。要懂得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技巧,讓課堂上得更系統。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2、 闡明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3、 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說到了我們的生態系統是有自動調節能力的,好像我們的草地上鼠的數量多了,使到貓的數量也多,最后鼠就會減少從而維持我們的生態平衡。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物圈中存在著許多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介紹各大生態系統:
這節課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首先請同學們打開書本P29,小組討論一下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首先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的區別在于哪里?(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數量多,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有“綠色水庫”之稱。草原生態系統分布在干旱地區,降雨量少,動植物種類較少)。那為什么要稱森林是“綠色水庫”呢?我們知道水庫最多的是水,那一個森林為什么也能稱得上水庫?(因為動植物種類多,上節課我們做過實驗《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所以森林能稱上“綠色水庫”)。而我們再看看一條食物鏈在草原中,因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關系比較單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種生物減少了也會引起這條食物鏈被破壞,但森林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很多,一種生物減少了,還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條食物鏈不那么容易因為一種生物減少了而受到破壞,所以森林生物系統更容易維持。誰來說說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的區別?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從而復習生物必須適應它所在的環境。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沼澤,掉進沼澤地越掙扎就會越陷越深,那沼澤地對我們有那么大的傷害,我們還要保護它嗎?(還要,因為沼澤地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農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的特點是?(都是人工生態系統,需要人的監控才能正常地運作)。需要人在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澆水…)如果沒有人的存在,這些人工生態系統都會被破壞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態系統我們叫自然生態系統,如果自然生態系統有人的參與會很容易被破壞,但人工生態系統沒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壞,這就是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區別。
分析書本資料:
分析書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態系統還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農田、城市…)總結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是互相關聯的,而生物圈又是這里面的生態系統, 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分析書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態系統是互相關聯的,影響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對其他方面造成威脅。
關于保護環境的共識:
但是我們人類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的種種行為使到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塵暴……使得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傷害。還有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圖片、事例引證)。所以為了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我們應該怎樣做?哪些事情我們同學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亂排放廢氣,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種樹,少砍樹……)從而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教學后記:
對于生態系統的介紹這節課可以略講,但關于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同學們還是很薄弱,在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圖片,讓同學們的保護環境意識更加深刻。
教學反思:
這節課效果不錯,因為想到只單純地介紹各生態系統會比較沉悶,就把兩個相似的生態系統作比較,從它們的不同點而說明它們的特點,課本又介紹到沼澤,很多同學對沼澤對我們人類有害為什么還要保護感到迷惑,這一生態系統的介紹我安排了同學作了一個短暫的表演,把掉進沼澤地的過程表演出來,既讓學生清楚遇到沼澤地時要如何自救,也進一步加深了關于濕地生態系的認識。最后因為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也安排了一些關于我們和生態系統受到哪些傷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系統的討論,同學們反應激烈。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篇3
教學目標
①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③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
教學過程
走進新單元 ①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看書中35頁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
導入新課 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 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 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 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
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范。 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①寫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
③動植物玻片標本;
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
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
使學生明確: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
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鼓勵按步驟規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
練習 思考,回答。看書39頁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
學生暢所欲言。 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
小結:給予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后實驗室開放。
教學反思: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在實驗室上的第一節課,到實驗室時要先跟學生強調實驗室的紀律,讓學生明白以后來實驗室上課必須遵守實驗室紀律,強調實驗室的清潔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學生觀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鏡和物鏡。強調光圈、反光鏡和光線的關系時要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把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使光線變亮,怎樣使物像更清晰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樣更易使理解這些關系,做題的時候也可以想像做實驗的過程,記憶更深刻。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提高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3、設計實驗、改革實驗,弄好自己的創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發展的,繼續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
二、教學重點:
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難點:
1、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
2、細胞結構的觀察。
1、 閱讀書本P47方法步驟,總結出每個步驟:擦?滴?取?涂?蓋?染?吸。(口要漱干凈)
2、 這里面滴的與制作植物時不一樣,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鹽水)。因為動物細胞外面沒有細胞壁,要使動物細胞處于活性的必須給它一個適合于它所在的環境,而0.9%的生理鹽水就是適合于細胞生活的環境。就是為了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生理鹽水的成分就是0.9克鹽99.1克水。
3、 注意,取口腔上皮細胞的時候是在口腔兩頰取。
4、 因為口腔上皮細胞比較難找,要把已經做好的口腔上皮細胞涂片給學生看,讓他們準確找到細胞。
四、布置作業:生物實驗報告冊P10、13、16
教學反思:
因為有了上一節課的植物細胞的實驗,這一實驗學生比較容易操作,但有的學生覺得在口腔里面取細胞很惡心,要教育他們科學精神。對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細胞,壓片時并沒有植物那樣容易,可以老師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講臺,讓學生先了解這些上皮細胞成什么形態后再自己觀察,這樣易于學生找到細胞,而且也不用老師逐個指導。很多同學做實驗的時候沒有找到細胞,雖然有的書上寫在實驗中可以先染色后蓋玻片,但對于這個實驗來說,先蓋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 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 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的結構簡圖。
教學重點:
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
以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
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教學過程:
ò?¢ 進入實驗室先填好記錄本,回實驗實驗過程。(取鏡與安放,對光,觀察)。
t?¢ 迅速拿出顯微鏡,對好光。
èy¢ 如果把一根頭發、一張厚紙放在物鏡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們的結構?(不能)必須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對所觀察的材料進行處理,制成玻片標本,然后進行觀察。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以下三種:
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裝片)。
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長期保存)或臨時的(不能長期保存)。
¢ 看書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們的作用,舉手問老師。
(介紹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載玻片作用是托載標本的玻璃片,蓋玻片的作用是覆蓋標本的玻璃片)。
¢ P43的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方法步驟:(用一個字總結各步驟)
1、 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擦)
2、 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 用鑷子把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取、展)
4、 用鑷子夾起蓋皮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這樣才能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所泡而影響觀察。(蓋)
5、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蔥內表皮上,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染)
6、 先用低倍鏡觀察,再用高倍鏡觀察。把高倍鏡下看到的物像用鉛筆畫在報告冊P14第6題上。
教學反思:
因為這是上初中以來的第一次實驗,要讓他們有成就感,其實這實驗不難,但要注意的是用低倍的目鏡和物鏡來看,因為本身洋蔥細胞比較大,用低鏡看更清晰,這實驗我是安排他們用10__的目鏡和10__物鏡觀察。但細胞的結構很多人不會畫,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態和主要結構畫出。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于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制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制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2023生物七年級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細胞水平上認識生物體,教學上會有一定困難。這是因為細胞結構微小,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因此,應當多給學生提供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機會,增加學生對細胞的感性認識。本節課盡管內容比較抽象,但是學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細胞的觀察作為基礎,學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2、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① 進一步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② 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能力目標
提高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設計實驗、改革實驗,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發展的;繼續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在“模擬制作”活動中,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3、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首次觀察自己身體上的細胞,學生感到既新鮮又好奇,取材關系到實驗效果)
細胞結構的觀察(與植物細胞相比不易觀察,略有難度);
設計實驗(應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是較高層次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處于一個好動的年齡,在學生已經觀察了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有一定的了解下,這節課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了解動物細胞的結構。而且在學生實驗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下,還不是很強,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才能吸引學生興趣,把握課堂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就是要把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從做中學,學中做”的原則,運用實驗法、比較法、多媒體演示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比較法、觀察法等方法學習。
四、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復習: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溫故而知新,提出問題: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細胞嗎?
②人的細胞與植物細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聯系自身,提出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引入新課。
(二)組織實驗,合作交流
出示題目,交流:“看到題目,你有何疑問?
疑問: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在哪?怎樣取材?引導、分析。
①設計:根據已有的經驗,設計實驗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劑的變化);
②制作:同組同學盡量選擇不同的方案制作臨時裝片,增加對比性。
③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然后同學間交換觀察。
(三)歸納反思,學以致用
繪制細胞的基本結構圖,感知動物(人)細胞的形態結構,注意繪圖要領。多媒體演示不同種類的動物細胞。
(四)模擬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書中方法分組制作。
策略②:改進。利用現成的果凍,將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細胞核,果凍表示細胞質,包裝果凍的塑料殼表示細胞膜。
(五)鞏固練習,檢測反饋
1、人體或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2、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較,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結構。
答案: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3、回憶所做的《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
(1)實驗中用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制作的玻片標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中,開始在載玻片上分別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相比,共同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還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黃瓜表皮果肉細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
(4)《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憶《制作動物細胞模型》的過程,你認為細胞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
答案:(1)臨時裝片 (2)清水 生理鹽水 (3)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4)稀碘液 (5)立體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簽 B.消毒棉球
C.消毒鑷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在載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鹽水 D.鹽水
答案:C
6、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結構是
①細胞壁 ②細胞膜 ③細胞質 ④細胞核 ⑤液泡 ⑥葉綠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書設計
觀察動物細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方法步驟
擦→滴→刮→涂→蓋→染→吸
(二)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三) 動物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