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生物七年級教案設計
在初中階段,生物作為一門學生新接觸的學科,其內容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生物之間的距離。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北師大生物七年級教案設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師大生物七年級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等感受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眼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和視覺的形成過程。
3、通過教師指導,利用眼球模型、書中插圖,學生自主學習了解眼球結構
4、教師設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明確眼球成像過程。
5、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3、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課件展示幾張照片,讓同學們說說看到了幾張照片都是什么?
二、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眼和視覺
1、眼球的結構
自主學習了解眼球的結構;
考記憶 說出眼球的三個結構名稱及其特點;
對對號 將眼球名稱對號入座;
猜猜看 下列變化是由眼球哪一結構引起的?
2、視覺的形成
探究:
(1)外界的光線依次通過眼球的哪些結構并最終在什么結構上成像的?
(2)眼睛是通過哪一結構的調節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學生匯報
課件展示視覺形成過程
真實的物體與所成的物像有什么差別?
那為什么我們通??吹降奈矬w都是正立的呢?
明確:視覺形成于大腦。
學習目標二:近視及其預防
1、近視、遠視形成的原因
課件展示近視情況,學生概括近視形成的原因
2、怎樣矯正?
3、預防近視的措施
“三要”“四不要”
三、分析資料,迸發情感
我國僅角膜損傷致盲患者就有400多萬,其中青壯年約占70%,兒童約占15%,這些人只要換上健康的角膜就會立刻復明,但我國每年只能約700人做角膜移植手術,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同學們我們怎樣盡自己所能關愛身邊的盲人朋友呢?
四、寄語學生
六月六日是愛眼日!它的設立在于提醒我們每個人要愛護好自己的眼睛,因為它是心靈的窗口,我們只有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北師大生物七年級教案設計2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 生物的錄像。
2. 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3. 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后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征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
補充:
8. 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9. 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10.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11.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鐘乳石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說明。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征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后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征后,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征。對于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應該逐一分析,并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后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北師大生物七年級教案設計3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師寄語:勤觀察,多調查,增知識,拓視野!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行歸類。
能力目標: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學習重點: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學習難點: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物的特征,課下每個小組都對我們學校的生物做了調查,請各小組把你們的調查方法和結果進行展示,說出你們組是怎樣調查的,結果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學生的發言,明確以下知識:
1.調查時首先要明確 和 ,制定合理的 。調查的范圍很大時,就要進行 ,調查過程中要如實 。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 和 ,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2.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的方法步驟是:
(1)選擇調查范圍(校園)
(2)分組:__________人為一個調查小組。
(3)設計調查路線
(4)調查記錄(請特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處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還有空中偶爾飛過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歸類
(6)將歸好類的生物的資料進行整理,寫在筆記本上。
(二)生物的歸類方法
1.請根據本小組在室外開展的“調查校園生物活動”的有關情況填寫下列內容:
(1)我們的調查路線是;
(2)我們的調查范圍是;
(3)我們組一共調查到了( )種生物,其中植物( )種,動物( )種,其他生物( )種;說說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4)從調查到的生物中選1~2種,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
(5)這次活動中,我體會最深的是:
2.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可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分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類;也可按照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_______和______等;還可以按照用途,將生物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拓展創新:
下圖是某同學在“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活動過程中,所拍攝的五幅照片。
(1)根據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斷:該同學是在什么樣的地域環境中開展調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陸地等)?
北師大生物七年級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共同起源;概述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現代過程中人類的形態結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嘗試區分事實和觀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認同人類起源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和實用工具等的變化;
難點:認同古人類化石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類在起源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教學工具
無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聞:在山西吉縣人祖山發現疑似“女媧遺骨”。根據同位素測定,該遺骨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傳說中的“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女媧造人,上帝造人,都是傳說,那么人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目前證據比較充分的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課時完成
教師:達爾文在比較了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后,提出了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閱讀思考以下三個問題:(1)這些古猿今天分布在地球哪些地方,他們的生活有哪些共同點?
(2)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與人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區別,這些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以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亞、非地區,尤其是非洲熱帶雨林,他們樹棲,和現代類人猿一樣。
用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東非大裂谷地區的氣候變化,提出問題讓學生豐組討論。
(1)東非大裂谷地區的熱帶叢林變成稀樹草原,對那里的森林古猿產生了什么影響?
(2)如果你是當時森林古猿,你將面臨怎樣的選擇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他們的前肢逐漸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工具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活。
用泡沫塑料仿制成距今175萬年前古人類使用的石器,讓學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點。
火的使用對古代人類有何意義?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對于人類的進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腦中主管語言的區域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個體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數研究人類的起源的專家認為,通過語言的交流,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最明顯的特征。
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我們的近親,它們如今生活狀況如何呢?請課外小組向我們匯報一下。
現代類人猿處于滅絕邊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類造成的,加入我們是類人猿保護協會的成員,我們一起商討一下,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現代類人猿呢?
技能訓練
區分生物進化的事實和相關觀點,強調事實的客觀性和觀點的主動性。閱讀教材第6頁,判斷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課后小結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與環境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進一步認識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課后習題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書
第一節、人類的起源發展
一、人類的起源
森林古猿→現代類人猿
→人類
二、人類的發展
1、環境的變化
2、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證據——化石
3、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產生語言等。
北師大生物七年級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記敘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并能舉例說明各種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②學會收集、整理、積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學習用列表法比較、概括、總結知識的方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 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 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難點
①用化學方法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
②蛋白質和維生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演示 利用多媒體展示二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組是現在我國部分兒童少年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邁不動腳?大家能不能根據這二組圖片提出問題,且作出初步的結論?
學生提出問題和作出結論:(1)兩組圖片上孩子體態上的明顯差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可能是營養問題。 (2)這兩組圖片中兒童少年是不是得了營養方面的病?一是營養不良,一是營養過剩。(3)是不是與生活環境有關?一個生活環境艱難,一個生活環境優越。
總結并引出課題:是的,他們如此強烈的反差卻是因為同一原因,就是都與營養相關,都是營養方面出現問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學營養??茖W營養離不開營養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物質呢?這就是這一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食物中的 營養成分
小組活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將熟悉的食物名稱及其所含營養物質種類寫在一張紙上,再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負責安排、統計自己小組總共列舉出多少種食物及其成分。在列舉中要求能夠簡單地分出類別。
交流 將各小組統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成分。
討論 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成分?
2、演示實驗:“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的檢測”
老師介紹雙縮脲試劑和吲哚酚試劑的配制方 法。
小結 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吲哚酚與維生素C溶液呈現褪色反應。
通過以上演示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 識,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營養成分嗎?
(1)作出假設
小組討論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即將檢測的食品作出假設,填入下表。
(2)設計實驗方案
我們已經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所要檢測的食品的營養成分作出了假設,那么供檢測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這些營養成分呢?請同學們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加以證明。
小組討論 :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檢測方法,實驗材料的選擇,設計實驗方案,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預期的實驗結果等。
(三)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第5、6頁的內容。
利用多媒體講解各種營養成分的食物來源和主要功能
水:約占人的體重60%- ——70%,是細胞達到重要組成成分。體內的養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里才能運輸到身體各個部分。
無機鹽:無機鹽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
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常見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它們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癥見p6表。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營養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缺乏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