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的設計流程
生物教案的設計流程篇1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節開花和結果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制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么?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著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系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了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像(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后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愛花習慣教育模擬表演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生物教案的設計流程篇2
教材分析:
上節已講遺傳,本節講變異現象。
教學目標:
1.認識到變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2、舉例說出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3、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4、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
5、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變異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學探究生物變異的原因。
教學難點:
1.深刻認識生物變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總結規律。
教學方法:
觀察法、比較法、分析和討論法
教學用具:
兩個品種的小麥若干,關于變異種類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二片葉子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么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蛏镌谏尺^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為遺傳。但是生物的后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后代在繼承親代特征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為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并沒有變為其他生物。
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境的影響:播放有關的資料,每個學生發放2--3個花生。學生討論熱烈。
提問,討論:產生花生性狀變異的原因?
(可多讓幾個學生回答、討論,最后老師給予總結。)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才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于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里,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于環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獲后分別種到田里,它們的后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么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后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后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為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后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為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
(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為什么?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若環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制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為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么影響?
(三)變異對生物個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采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為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為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么影響?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為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四)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境復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以后將繼續學習。
(五)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于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并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生產中。人類在農業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3)為培養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并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后進行選擇,選出有利于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板書設計:第五節生物的變異
一、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生物性狀的變異決定于遺傳物質;同事、時也受環境的影響。
生物教案的設計流程篇3
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節的內容。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以及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之后,本節的核心內容是:薩頓利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摩爾根利用果蠅做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二者分別從邏輯思維和實驗證據兩個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體上,從而把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和減數分裂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學生對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實質的深入理解,同時又為學習伴性遺傳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較為枯燥,尤其摩爾根的實驗課本介紹并不清楚,關鍵實驗沒有具體介紹,需要教師吃透教材,研究相關資料,將知識優化組合,幫學生理清實驗思路和方法,讓他們體驗到科學研究的不易和艱難收獲的樂趣,掌握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二、學生分析我教的三班四班是實驗班。學生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高。喜歡挑戰自我,享受探索問題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已養成討論合作學習的習慣。而且三四班的學生對于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畫遺傳圖解、假說演繹法和減數分裂已經掌握的非常到位,為學習這節內容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但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要進行充分的預設,并做好對應意外生成的準備。
從我校教學特點分析,我校每個班級都成立了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安排的,每個小組均有學優生和學困生,可以有效完成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式學習。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
2、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完成標注圖解,嘗試類比推理的方法推導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2、觀察果蠅雜交實驗現象,運用假說演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同基因是物質實體。
2、認同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四、教學環境√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網絡多媒體環境教學環境□移動學習□其他五、信息技術應用思路(突出三個方面:使用哪些技術?在哪些教學環節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使用這些技術的預期效果是?)200字為了吸引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本節使用了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photoshop圖形處理、PPT多媒體技術。
在導入環節,采用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制作“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的微視頻,通過科學發展史中的趣聞軼事介紹,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講述摩爾根實驗證據時,使用photoshop處理果蠅圖片整合到果蠅特點介紹的視頻中,再結合PPT課件分析遺傳圖解,讓學生認識到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的優點,掌握果蠅性別決定的方式,了解X一Y染色體的結構差異,嘗試分析雜交實驗過程,提高遺傳圖解的書寫能力。六、教學流程設計(可加行)教學環節
(如:導入、講授、復習、訓練、實驗、研討、探究、評價、建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信息技術支持(資源、方法、手段等)導入播放錄制好的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有關視頻,引出本節問題“基因在哪里”。觀看視頻,了解科學發展史中的趣聞軼事。采用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制作“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的微視頻講授展示任務:完成“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F1產生配子的圖解”、畫出“減數分裂染色體變化示意圖”。
提出問題:1)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單個?)存在?染色體呢?在配子中,二者又如何存在?
2)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非等位基因會?
同源染色體會非同源染色體會?
3)比較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你有什么發現?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務。
?投影儀展示學生完成任務單。探究引入摩爾根實驗的介紹,講述一段摩爾根實驗的趣事,摩爾根為什么一定要用果蠅來做實驗呢?我們來看一段資料:播放果蠅資料介紹。(包括其材料優點,染色體組成及性別決定方式。)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生物教案的設計流程篇4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系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5、使學生了解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
二、能力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在教學中介紹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講述了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無土栽培的基礎知識。
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經學習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基礎上講述了:
(1)什么是礦質元素
將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燒,植物體中的C、H、O、N元素會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氣體形式散失,而礦質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礦質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們主要是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雖在燃燒過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與其它礦質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也將氮歸于礦質元素一類。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目前,科學家確定的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N、P、S、K、Ca、Mg等6種屬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種屬于微量元素。
(3)簡要地講述了確定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養液中,除去某一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育不正常了,而補充這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育又恢復正常的狀態,就說明這種礦質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2、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從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部位、礦質元素的存在形式、礦質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幾個方面介紹了植物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過程教材概括為兩步:首先礦質元素離子通過交換吸附到根細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教材特別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與根細胞呼吸作用的密切關系。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教材簡要講述了礦質元素進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終進入導管和礦質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識。教材還通過列舉科學家所做的實驗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與根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即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還提到了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復利用之間的關系。
4、教材注意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并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生物教案的設計流程篇5
今年第一年擔任高三教學工作,既緊張又興奮。緊張的是家人的支持、學校的信任及學生的期盼給我帶來了無形的壓力,興奮的是有了提高和升華我的教學經驗的機會?;仡欉@一年高三教學工作,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學工作上,以課本為主題,以高考考綱為主線,幫學生系統整理所學知識。
進入高三前,我仔細做了這幾年高考考題,大致了解了考題方向,保證復習方向與高考命題思路及范圍較好地保持一致。按照考綱,逐個講解、落實。認真復習基礎知識。生物知識能力的考查離不開基礎知識,基礎不牢,反應遲鈍。復習中,把課本梳理一遍,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理解和掌握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基本的實驗原理,操作,設計有一個比較清楚的&39;思路。系統整理所學知識。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認真分析做過的試卷及練習題,查找試題練習中出現錯誤的原因。對知識進行網絡整理,建立起知識體系,通過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再現知識,讓知識在大腦中形成聯系,進一步督促學生去理解知識,加強審題,提高正確率,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精練精講,注重解題策略。平時練好基本功,作好基本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復習計劃,基礎好的同學,可做一些綜合能力較強的題目,爭取拿高分;基礎較差的同學,以基本題目的練習為主,保證不丟基本分。領略解題技巧,尋求正確的解題策略。
二、教育工作上,注意學生的思想動向,協助班主任做好心理疏導。
林涵(化名)是一個羞澀內向的姑娘,一直因為成績不好,心理脆弱,心理壓力極大,不敢抬頭走路。班主任是位男老師,也不敢深說,怕措辭不準就傷害了她,使她精神崩潰。由于科任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更近,我就利用課余時間跟她從閑聊開始,然后她開始可以和我聊一些學習上的困惑,我沒有講一些大道理,只是一“過來人”身份以自己的親生經歷開勸導她,使其放松,使其自信。
廖凡(化名)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小伙,但學習習慣非常不好。高三了,仍然上課坐不住,一個無聊的笑話要大聲的笑半天。我抓住他應試飛行員的機會,先幫他分析飛行員無論從就業、待遇,還是社會地位都有明顯的優勢,讓他從試試看的心態越來越認真的對待這件事;隨著一輪一輪考試,淘汰的人越來越多,而他順利晉級,樹立了他的自信心,而利用他對勝利的渴望,只需最后高考成績的成功,幫助他克服自身的毛病,是他的生物成績已經由不及格進步到及格,并能分析的頭頭是道。
三、教研工作不放松
本學年《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一)》參加“全國中學高效課堂案例研修展示邀請賽”并獲優秀獎。繼續區級課題《理化生實驗課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相關工作的開展,市級課題《后進生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及轉化教育的個案研究》順利結題。并且論文《模擬探究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獲市級三等獎,在本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學術論壇比賽中獲優秀獎,青年教師創新論文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復習進度把握不準,速度較慢。
2、補缺補差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3、尖子生特別輔導工作欠到位。
“教無止境,學更無止境”,教師從課本、教學雜志中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但是也可以從教學實踐中、從學生中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并且這些問題更具有個體性、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生動的學習的過程。反思這些問題,更有助于我們高中生物教學的開展,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生物教案的設計流程篇6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于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秘,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分裂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是通過什么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分裂。)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么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