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知識教案
生物人體分解構成自身的部分物質,釋放其中的能量,將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排出體外,這叫做異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生物知識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生物知識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你眼簾的將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圖案。藍色是浩瀚的海洋,綠色是廣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觀察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2)觀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儀器?
(3)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觀察的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
3、要及時作好記錄。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鳥捕食魚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貓吃竹葉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利用水、無機鹽、二氧碳制造有機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呼吸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鳥在呼吸_
魚用鰓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體內產生的廢物
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除
植物通過落葉將一部分廢物帶走
落葉是植物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向日葵總是向著有陽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覺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菜豆的生長
紅狐的生長
6.傳和變異的特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人胚胎初期細胞群
一些單細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嗎?請說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蟲分泌的外殼堆積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蟲才是生物。
2.珊瑚蟲一般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區,這是為什么?
答:因為淺水區可獲得較多的陽光,有適宜的溫度,這些有利于藻類的生長,從而為珊瑚蟲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珊瑚蟲一般生長在溫暖的淺水區。
課后小結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課后習題
1、下列各項屬于生物的是( )
A、海葵 B、恐龍蛋化石
C、電動狗 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項中屬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會彈鋼琴的機器人
C、生長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 需要營養 B 進行呼吸
C 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 生長和繁殖
4、下列不屬于生命現象的是( )
A、母雞下蛋 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大汗淋漓 D、饅頭上長“白毛”
5、一種雄性極樂鳥在繁殖季節,長出蓬松的長飾羽。決定這種性狀出現是由于( )
A:應激性 B:多樣性
C:變異性 D:遺傳性
6、(威海)下列屬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運動
B、生物都需要從外界攝取有機物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初一生物知識教案篇2
第二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闡明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2.結合生活經驗及實驗觀察嘗試著描述種子萌發的大致過程。
3.運用對照實驗法設計井完成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4.嘗試用抽樣檢測的方法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重點難點:
1.種子萌發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置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
2.抽樣檢測時正確的取樣方法。
教學設計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1.問題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課前培養的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4人小組合作,結合生活經驗,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
方案二:觀看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CAI課件),4人小組合作,自主性學習,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
引導學生進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并確定問題。
播放錄像(或CAI課件),創設問題的情景,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方案一:4人小組合作,閱讀并參照課本上提供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組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檢驗假設。
方案二:觀察教師的實驗演示,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合作學習,大膽作出假設。
指導看書,鼓勵學生作出假設,設疑:哪些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對多種假設進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啟發學生調動經驗儲備,進行大膽假設。
3.制定計劃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在小組內討論并修訂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然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實驗探究計劃。推測實驗結果。
方案二: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圍繞教師的指導提綱,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推測實驗結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個大組,分別針對不同因素(水、空氣、溫度、土壤等)設計實驗方案,探討它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每個大組又以4人為1小組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推出方案,并用簡圖和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
4.實驗探究
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課下實驗探究,定時觀察,認真記錄種子萌發的情況。
提出注意事項,督促、檢查,隨時抽查,適時給予評價,
5.得出結論:
環境條件:逅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方案一:各小組代表描述種子萌發實驗的現象和結果。
方案二:觀察錄像,相互交流說出實驗探究的結果。
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并進行描述。
6.表達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反思,撰寫探究的報告。
方案二:組間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并進行評比。評出:方案、創意、假設、選材、觀察、報告獎等
7.本探究實驗成功的關鍵
進一步領會“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的意義,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設置對照組實驗條件的重要性。
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1.探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方案一:根據課本的要求,自主性學習抽樣檢測的方法,課上實驗操作,課下觀察記錄。
方案二:看書自學抽樣檢測的方法,合作交流,課下進行實驗操作及觀察記錄。
方案三:事先做了這個實驗的生物課外小組同學在課堂上描述實驗的過程,展示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并提出實驗(重點是抽樣)的要求。
2.探究的結果:
交流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步驟、現象及計算出種子的發芽率。
強調發芽率的計算方法。
3.種子萌發自身
條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儲藏豐富的營養,渡過休眠期
方案一:結合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及種子的結構,聯系生活實際,組間交流,分析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完整的種子、無胚的種子、子葉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種子萌發情況),結合測定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大膽猜測、表達和交流,得出結論。
方案三:演示并觀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條件適宜時的萌發狀況,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觀察、分析對比不同情況下種子萌發的情況,互相交流,得出結論。
三、種子的萌發過程:
胚根→根
胚軸→一連接根和莖的那段
胚芽→莖和葉
方案一:結合實驗觀察,自學看書,小組之間交流,描述萌發的過程,互相補充。
方案二:觀察動態展示菜豆種子萌發長出根、莖葉的過程的CAI課件,并描述歸納。
初一生物知識教案篇3
第三節我們身邊的生物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預習本節內容。(2)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__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①青霉素的發現、②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匯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展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并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睡覺嗎?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及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于植物的適應環境和優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教學反思】
這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但是學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知識是要通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后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這時在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初一生物知識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節以活動——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為起點,引入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知識,趣味性強,學生容易接受。教師要補充典型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劃,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指導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模擬實驗的能力的培養。
2.合作學習的意識。
3.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認識生物的形態特征、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際觀察,收集、分析圖文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路,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模擬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劃,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的環境的適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難點:模擬實驗的能力,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本節關鍵
對學生模擬實驗、觀察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有關生物適應環境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那么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舉一個生活中我們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嗎?
生:學生會說己家中養的花,要受到陽光、空氣、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響等例子。
師:回答得很好!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們已經知道了,生物離不開它生存的環境,那么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的呢?生物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呢
生:適應環境,在適應環境的過程又在影響著環境。
師:同學們說的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學案之一: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師: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師:你從這個游戲中得到什么結論?
生:顏色、形態與周圍環境差異大的蝴蝶容易被發現,而與周圍環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發現,這樣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繁衍。
3.學案之二: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幕,1.沙漠中的駱駝;2.沙漠中的駱駝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樹的樹冠——四個圖片資料,請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特點。
生:對圖片1的討論如下:沙漠炎熱缺水,駱駝和別的動物不一樣,它有高高的駝峰儲藏大量的脂肪,當它又渴又餓的時候,脂肪會慢慢分解,變成它需要的營養和水;駱駝平時不出汗,只有體溫達到46℃才會出汗;駱駝平時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來保持體內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個月也不會感覺渴,這些特點是動物對干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2的討論如下:沙漠地區降雨量少,能生長植物是因為它生活的區域有地下水源,駱駝刺的根長得非常長,而且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因而駱駝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這是植物對于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3的討論如下:海豹是哺乳動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體溫,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發達,可以達到60mm,這是動物對寒冷的適應。
生:對圖片4的討論如下:樹的枝條偏向一側,是長期受一側風向的作用,使得樹冠的形態改變,看起來像一面旗幟,故得名旗形樹,這是樹對風的適應。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對,由于生物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生物在多變的環境條件中表現出多種多樣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和環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了下來,就形成它現在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同學們還能找到生物適應環境的其他例子嗎?
生:動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計”。
生:長頸鹿的頸,刺謂的刺,雪蓮花的葉,沙漠植物仙人掌……
4.課堂
師:(在學生為生物各種各樣惟妙惟肖的適應現象驚嘆不止時)告訴學生生物的生存斗爭是非常殘酷的,或風吹雨打、天寒地凍,或被抓捕,或饑腸惋輔,只有適應環境的,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說,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適應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實生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也在影響著環境。
師:生物的生活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并能影響、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業布置
課本14頁的親自做。
板書設計
第四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強板書能力的鍛煉。
2.每一節的“生物學觀點”要用板書突出出來。板書要突出、整潔、醒目。
初一生物知識教案篇5
第二節植株的生長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了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
方案一:各小組匯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匯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并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1)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2)伸長區: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_發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后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并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并仔細觀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并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后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癥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鑒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種做法,樹立環保的的意識
初一生物知識教案篇6
本節通過講述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特點,使學生認識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材安排了兩大類活動:觀察和探究。通過第一個觀察活動,說明草履蟲是一種生物;通過第二個觀察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草履蟲既是一個細胞,同時這個細胞還能完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通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說明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在這兩大類活動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平時對草履蟲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動難以理解。
設計理念
本節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主題,采用的是美國教育家薩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進行探索、調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課題和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維、分析、推理并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技能性目標
提高制作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性目標
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通過科學探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小組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本節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①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糖、食鹽水、牛肉汁。
②掛圖或錄像(有關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方面)。
學生:教材、筆記本。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學習過一種藻類植物小球藻,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態。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象這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被稱為單細胞生物。今天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臺上放置的培養液,你知道里面培養的是哪種生物嗎?
學生狀態:觀察、思考,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還可利用學生自編的有關人得了某些單細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問題該病的病因是什么?導入新課。)
教師啟發:培養的也是單細胞生物的一種草履蟲。這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已給的實驗儀器(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設計實驗:怎樣才能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實驗、觀察。
教師引導:老師觀察到每組同學都操作地非常認真、仔細。有的組實驗很成功,有的組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可以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或請教其他組同學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吸取教訓、學習經驗。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外形像一只倒轉的草鞋,它是翻轉著向前運動的,由此,可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接觸這門學科時,我們共同分析了判斷生物的基本標準是什么?下面請同學們再談一談。
學生回答:略。
教師設疑:其中判斷標準之一是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草履蟲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嗎?
學生狀態:思考。
教師引導:同學們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結合技能卡和小詞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此問題。
學生表現:自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看到絕大多數的同學實驗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請小組代表總結一下你們組探究后得出的結論,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作出評價。
學生總結:草履蟲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并且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承轉: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通過以上探究活動,同學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出它是生物。那么,你們認為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嗎?
(可能有的小組由于草履蟲運動速度過快而沒有觀察到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以通過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活動并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組織交流,重點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對有特色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性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學生表現: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教師引導:究竟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有道理呢?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求:總結從錄像中獲取的信息,然后,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進一步判斷草履蟲的身體是否由一個細胞構成。
(放映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的錄像。)
學生活動:仔細觀看、總結信息、作出判斷。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身體里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也就是一個細胞的結構,所以說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它可以通過身體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縮泡、口溝、食物泡、胞肛等結構幫助它來完成生命活動。
教師講授:所以,我們把這種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單細胞生物。其中,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動物體叫做單細胞動物,例:草履蟲;由一個細胞構成的植物體叫做單細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師承轉:其實,像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還有很多,并且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上網。
教師評價:很好,同學們知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通過以上途徑,親自查找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手抄報(或電腦打印)在班內展示。
教師引導:在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積極發言。
板書設計:
與人類的關系
單細胞生物體
草履蟲
單細胞 生物
練習鞏固:略。
課后實踐:完成試試看。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條件較差的學校可利用掛圖或課本彩圖。
初一生物知識教案篇7
內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活動與探究
關鍵詞
黑暗處理(因為光合作用需要光,無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黑暗處理消耗掉葉片中原來的淀粉;黑暗處理是實驗中非常關鍵的步驟。) 酒精脫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顏色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酒精脫色是實驗中關鍵步驟。) 自主與合作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 探究能力(新課程教學理念)
一、學情分析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閱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歷史,明確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水分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環境因素如陽光、空氣對植物生活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光合作用發現史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綠色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是從何而來的?陽光、空氣等環境因素是否與柳樹重量的增加有關?
實驗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師可在實驗前1~2天組織學生分組選擇不同的材料,對植物進行暗處理1晝夜,并啟發學生對這一步驟的目的進行思考。注意實驗材料的處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長的狀態下,否則實驗效果不理想。
“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步驟可分為5步:①暗處理;②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脫色;④清水沖洗、滴加碘液;⑤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當進行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對一片完整的葉部分遮光?讓學生明白,遮光與不遮光是這個實驗中惟一的變量,是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的原因,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酒精脫色時,教師要告訴學生,用酒精脫色是因為葉綠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揮發的物質,所以不能直接加熱而選擇隔水加熱。實驗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加熱時不能直視燒杯口。當綠葉在酒精中脫至黃白色時,停止加熱,用鑷子將葉片輕輕夾出,用清水沖洗,動作要輕柔,因為酒精脫色后的葉片比較脆,要防止葉片破碎。
在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里。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判斷,得出結論。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回憶第3章“鑒定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實驗,根據淀粉遇碘液變藍的特性,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葉片的未遮蓋部分遇碘變藍,說明這里產生了淀粉,葉片的遮蓋部分遇碘沒有變藍,說明這部分沒有淀粉產生,所以,綠葉只有在光下才能產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根據上述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學難點:
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教具及實驗材料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實驗器材,學生實驗設計報告和相關圖片等,教學掛圖。盆栽銀邊天竺葵,黑暗處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自主與合作學習:利用各種媒體調查和收集資料,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
分享;
(2)訓練表達能力:嘗試將你獲得的信息表達出來;
(3)活動與探究: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陽光)、產物(淀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明確生物圈中的人和動物與綠色植物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保護植物、愛護環境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1. 提出問題
教師: 展示多媒體課件(課本P88海爾蒙特的實驗)
教師: 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水分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教師: 海爾蒙特忽略了什么問題?
學生:陽光。
教師:還忽略了什么問題?
學生:空氣。
教師:根據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什么樣的問題呢?
學生:柳樹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陽光、空氣等環境因素是否與柳樹重量的增加有關?今天開始學習的新內容:光合作用
(顯示板書: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決問題
【師生互動】
教師: (板書:1.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學生:每組同學按照實驗提供的材料完成實驗。
教師:哪位同學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實驗過程嗎?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①暗處理;② 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③酒精脫色 ;④清水沖洗、滴加碘液; ⑤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教師:為什么要對一片完整的葉片部分遮光?
學生:不知道。
教師:遮光和不遮光是這個實驗的唯一變量。
教師:為什么用酒精脫色?(葉綠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師: 淀粉遇碘呈什么顏色?
學生: 藍色
教師:葉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學生:不變藍色。
教師:為什么不變藍色?
學生:沒有產生淀粉。
教師: 未遮光部分呢?
學生: 藍色
教師: 通過實驗你看到藍色了嗎?
學生: 看到了。
教師: 根據你的實驗現象,能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綠葉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師:根據上述實驗結果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請第一組同學說出你們的結論。
學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與光有關。
教師: 總結給出結論: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分別是光和淀粉。
【討論、交流】
(1)實驗前,將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再移到陽光下照射3~4h,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讓學生說出本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對實驗植物暗處理,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葉片自身的生命活動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運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儲存或利用,實驗時測到的淀粉是葉片細胞新制造出來的,這樣使實驗結果更科學。
七年級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2)家里種植的花草如果長時間放在黑暗處會死去。小麥在灌漿的時侯遇到陰雨天
天氣,就會造成減產。你能說說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讓學生說出本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實驗中葉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說明光照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如果植物長時間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動必需的有機物,所以家養花草長期放在黑暗處會死去,小麥灌漿時遇到陰雨天會減產。
教師:請同學閱讀(課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師:什么叫光合作用?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所合成的有機物里,同時釋放出氧氣。
四、板書設計:
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討論: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儲存在所合成的有機物里,同時釋放出氧氣。
五、目標檢測
將綠色植物葉片放在暗處一晝夜,然后把此葉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經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成功地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
1、在此實驗中,看到的現象是 ( )
A、葉片全變藍 B、遮光一半變藍
C、曝光一半變藍 D、葉片全不變藍
2、在此實驗中,將綠色植物葉片先放在暗處處理的目的是 ( )
A、將葉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葉片的呼吸強度 D、提高葉片對光的敏感度
3、此實驗的設計具有很強的邏輯上的嚴密性,具體體現在 ( )
A、沒有對照實驗 B、本實驗不需要設對照實驗
C、曝光處作為對照實驗 D、遮光處作為對照實驗
六、教后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從海爾蒙特的實驗入手,引導同學們對光照與植物生長的關注,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本節課能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知識,了解實驗的有關內容,自己動手實驗,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學素養。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過程是微觀生命活動,內容抽象,只有通過外在實驗現象來推理內部活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能把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實驗設計,主動參與實驗的設計與操作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探究后,學生提出的問題面很廣,設計方案很多,看得出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但這樣的教學設計的難度比較大。我們一定要以新課標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倡導探究教學”為指導思想,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放手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并很好地組織了課堂教學。本節課能建立師生平等的.交流,教師客觀的分析、巧妙的引導,給本節課增加了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