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學教案
生物身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將從外界環境吸收的養分轉化為自身的成分并儲存能量,這就是同化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生物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生物教學教案【篇1】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能排泄廢物
4、有應激性5、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6、生長發育7、能繁殖8、遺傳變異
二、觀察法P2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二、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二、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20__考點)
一、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二、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考卷子的題目理解掌握)
三、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和交流
四、對照實驗P15
五、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同種或異種的關系,生物因素可分為兩種:1、種內關系:種內互助(螞蟻搬食)、種內斗爭(兩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
2、種間關系:寄生(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
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20__考點)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節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
2、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3、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吳病。
三、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DDT的例子
初一生物教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于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制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制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初一生物教學教案【篇3】
液泡※、細胞核、線粒體、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葉綠體※(打※為植物專有)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能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不是靜止的,而是不停地流動著,它的流動能夠加快細胞與外界化境的物質交換。
葉綠體: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實現物質的轉化。
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使有用的物質不能任意的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
線粒體:能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細胞分裂及細胞生長過程
細胞分裂: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
細胞核先分為兩個→隨后細胞質分為兩份→最后細胞分為兩份
生長過程:吸取營養、體積增大→液泡逐漸減少→最后形成一個中央大液泡
7、什么是細胞分化和細胞分化的結果
細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大部分細胞失去了分裂能力,發生了分化。
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
8、什么叫組織、器官和系統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
9、植物常見組織的功能
輸導組織(運輸功能)、保護組織(保護)營養組織(貯存營養物質)分生組織
10、動物的主要組織功能
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結締組織(營養、連接、支持、保護)肌肉組織(收縮和舒張)神經組織(產生興奮和傳導興奮)
11、草履蟲的結構及功能
收集管、伸縮泡、纖毛、口溝、細胞膜、食物泡、胞肛、細胞核、細胞質
12、什么是趨性(應激性)及趨性的意義
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收集體內多余的水分和廢物排出體外
文本框: 物殘渣排除食
消化食物
呼吸
攝取食物
旋轉運動
初一生物教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染色體的大變化,
2、描述生物的生長現象與細胞數目的增多,體積增大有關。
3、說出染色體的大致變化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1、3
電教手段:投影(幻燈片)
實驗教具:顯微鏡、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玻片標本
教學過程:
[回顧]
1、播放幻燈片: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主要結構是什么?
[問題情境]
播放投影:參天大樹,一頭老牛
T:參天大樹是由一粒種子長大的,一頭老牛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那么生物體為什么會由小到大呢?
S:自由發言,小組討論
T:(總結)是由于生物體的細胞的數目增多和體積的增大。
[新研究]細胞的分裂(板書)
T: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細胞是怎樣增多的
S:(討論)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就是細胞的分裂,細胞的分裂導致細胞數目增多。
T:我們來看看細胞的分裂過程
[觀察]P34
T:請同學們閱讀該部分的目的、器材,然后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分裂的玻片標本。
[指導]
T:1、正確使用顯微鏡。
2、目鏡用16X,物鏡用10X。
3、移動載玻片,找到細胞分裂的區域。
4、觀察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大致變化。
5、在實驗冊上大致畫出細胞分裂過程中1—2個典型的圖像。
6、小組對照(前后兩組),看誰能找到書中的圖4—1上a、b、c三個細胞。
初一生物教學教案【篇5】
探索生命
1.顯微鏡:
⑴反光鏡:反射光線,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
⑵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光線弱時用大光圈。
⑶目鏡:放大倍數越大,鏡筒越短;
⑷物鏡:放大倍數越大,鏡筒越長(因此從低倍鏡換成高倍鏡后,視野變暗);
⑸粗準焦螺旋:粗略調節,找到物象;
⑹細準焦螺旋:精細調節,物象更清晰。
2.臨時玻片的制作過程:擦玻片→中滴水(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若為動物細胞滴0.9﹪的生理鹽水)→取材料→放水中,且展平→蓋蓋玻片→染色、吸水(染色用稀碘液)。
3.實際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放大倍數越高看到的細胞越大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4.顯微鏡成像的規律: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應是“d”。
5.怎樣將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像偏什么方位,就把玻片向什么方位移(如從顯微鏡中看到物像在左上方,應將玻片向左上方移動)。
6.顯微鏡中污點的找尋(轉動目鏡,污點動,在目鏡上;或者移動標本,污點動,在玻片上;或者轉動目鏡、移動標本,污點都不動,則在物鏡上)。
7.低倍鏡換用高倍鏡時視野會變暗,應換大光圈、凹面鏡。
8.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讓光線能透過。
9.科學探究常需要進行對照實驗,對照實驗中除了實驗變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即實驗變量是的)。探究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1.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細胞壁:(保護細胞內部結構、維持細胞正常形態,是全透性的。
2)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持內環境相對穩定。——“圍墻和門衛”。)3)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是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4)細胞核:(貯存并傳遞遺傳信息。——“管理和調控部門”)。
5)葉綠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貯存在有機物中即光合作用的場所——“生產車間”,是能量轉換器)。
6)線粒體:(呼吸作用的主要場所,把有機物的化學能釋放出來,是能量轉換器)。
7)液泡:(內有細胞液,與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有關,只有成熟的植物細胞有中央大液泡。)
2.動物細胞的結構:1)細胞膜;2)細胞質;3)細胞核;4)線粒體。
3.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
不同點:動物細胞無細胞壁、葉綠體和大液泡。
4、細胞核:遺傳物質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內含有染色體,染色體中含有遺傳物質,它能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初一生物教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記敘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并能舉例說明各種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②學會收集、整理、積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學習用列表法比較、概括、總結知識的方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難點
①用化學方法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
②蛋白質和維生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用具
多媒體、食品標簽、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雙縮脲試劑、蛋白質、滴管、試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二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組是現在我國部分兒童少年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邁不動腳?大家能不能根據這二組圖片提出問題,且作出初步的結論?
學生提出問題和作出結論:
(1)兩組圖片上孩子體態上的明顯差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可能是營養問題。
(2)這兩組圖片中兒童少年是不是得了營養方面的病?一是營養不良,一是營養過剩。
(3)是不是與生活環境有關?一個生活環境艱難,一個生活環境優越。
總結并引出課題:
是的,他們如此強烈的反差卻是因為同一原因,就是都與營養相關,都是營養方面出現問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學營養。科學營養離不開營養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物質呢?這就是這一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將熟悉的食物名稱及其所含營養物質種類寫在一張紙上,再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負責安排、統計自己小組總共列舉出多少種食物及其成分。在列舉中要求能夠簡單地分出類別。
將各小組統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成分。
討論: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成分?
2、演示實驗:“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的檢測”
老師介紹雙縮脲試劑和吲哚酚試劑的配制方法。
小結: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吲哚酚與維生素C溶液呈現褪色反應。通過以上演示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營養成分嗎?
(1)作出假設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即將檢測的食品作出假設。填入下表。
(2)設計實驗方案
我們已經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所要檢測的食品的營養成分作出了假設,那么供檢測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這些營養成分呢?請同學們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加以證明。
小組討論: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檢測方法,實驗材料的選擇,設計實驗方案,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預期的實驗結果等。
小結:各小組交流實驗方案,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指導探究方法。
(五)課堂練習
第2課時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一、復習提問
1、食物中營養成分有哪些?
2、怎樣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
二、導入新課
我們認識到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對人體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導學習。
三、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講解各種營養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約占人的體重60%——70%,是細胞達到重要組成成分。體內的養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里才能運輸到身體各個部分。
無機鹽:無機鹽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常見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營養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缺乏癥狀。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人類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檢測
2、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
(三大產熱營養素:糖類、脂肪、蛋白質)
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作用
1、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
2、無機鹽: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4、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5、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6、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后記
本節課采用閱讀、實驗活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
初一生物教學教案【篇7】
第一節 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圍
以海平面為標準,生物圈向上可達10千米,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處。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大氣圈的底部,主要生物有大部分鳥類、可飛翔的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離海平面150米的水層,主要生物有魚類,水中的一些哺乳動物等;
巖石圈的表面: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主要生物有大部分陸地不如動物,爬行動物等。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個大類: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溫度、空氣、水等。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最常見的有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捕食關系:如獅子捕食斑馬、羚羊等;競爭關系:如同一塊田中的莊稼與雜草爭奪陽光和養料;合作關系:如螞蟻、蜜蜂家族成員分工合作;
2.對照實驗
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實驗,叫對照實驗。為確保實驗結果,一般都設計對照試驗。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鼠婦喜歡溫暖、陰暗、潮濕的環境。
探究的過程: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和交流。
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生物依賴環境:魚必須生活在水中,苔蘚必須在陰涼處生存。
生物適應環境:仙人掌葉子退化成針,駱駝刺的根系非常龐大。
生物影響環境: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可以防風固沙、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和環境不斷的相互影響,生物又在不斷的適應環境,卻又依賴一定的環境。
第四節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2.生成系統的組成: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3.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沿著食物鏈,營養級越來越高,生物數量越來越少,所含能量越來越少。
4.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系統平衡失調。
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多種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物種類繁多。
草原生態系統分布在干旱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相對來說較少。
海洋生態系統有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動植物種類繁多。
淡水系統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組成。
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的條件下形成的,動植物種類繁多。
農田生態系統是人工的生態系統,動植物相對來說較少。
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其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種類相對來說較少。
2.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各生態系統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3.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是生態系統結構太簡單,物種太少,它說明:地球目前仍是我們唯一的家園。